晚春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晚春》初中语文课教案

《晚春》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晚春》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晚春》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晚春》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晚春》的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

教材准备:《晚春》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晚春》吗?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吗?”第二步:介绍《晚春》(10分钟)简要介绍《晚春》的背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强调诗歌的主题,即关于春天和美景的诗篇。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晚春》这首诗歌。

讨论诗歌中的内容,特别关注诗人的情感和感受。

问学生:“诗中有哪些词句或段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美景的感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信息。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晚春》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诗歌的文学价值。

与学生讨论春天和美景在诗歌中的表现方式。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首与春天或美景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想。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晚春》的背景、内容和主题,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分析《晚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2.难点:赏析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齐读课题,从诗题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二)了解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颇高,诗歌风格雄奇豪放,富有力量感。

韩愈的一生经历丰富,他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反对藩镇割据。

尽管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韩愈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他善于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晚春》的写作背景与韩愈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在他创作《晚春》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此外,晚春时节,百花凋零,春天即将结束,这也可能引发了韩愈对自然变化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通过对晚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四)诵读诗歌1.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2.解读诗歌(1)分析诗歌的题目,理解“晚春”的含义。

(2)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深入探究1.诗中描绘的晚春景象有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尽管春天即将结束,但诗中所描绘的草树、百花等依然争奇斗艳,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初中语文《晚春》教案

初中语文《晚春》教案

初中语文《晚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晚春》。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了解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晚春》。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韩愈的诗作,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晚春》,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晚春》。

(2)写一篇关于《晚春》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晚春》教案设计

《晚春》教案设计

《晚春》教案设计(以下是按照作文格式来书写的)晚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晚春》这首诗的作者及其背景;2.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并诵读《晚春》这首诗的能力;3.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他们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春天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课文的背景知识;2. 学会欣赏和理解《晚春》这首诗;3. 掌握写作技巧,完成一首自己的春天诗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引入《晚春》这首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感受,并询问学生对春天有何印象。

2. 阅读理解(10分钟)让学生读一遍课文《晚春》,理解其中的意思与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读生词和理解难句。

3. 欣赏赏析(15分钟)播放演唱或朗读《晚春》,让学生跟读或欣赏。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韵和韵律,感受其中的美感与情感。

4. 诗歌创作(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本《晚春》的基础上创作一首自己的春天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如描写春天的景色、春天的气息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等。

5. 听课与评价(10分钟)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欣赏并给予鼓励和反馈。

6. 拓展延伸(5分钟)介绍其他关于春天的优秀诗歌,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时的表现;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欣赏活动的积极程度;3. 学生对《晚春》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五、板书设计《晚春》教案设计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晚春》这首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并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的学习活动,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
准备与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相关的教育资料。

设计与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相关的教育活动。

提供与文学作品学习相关的教育材料。

引导学生对《晚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解。

教学步骤
文学作品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晚春》,分析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合作探究和批判思维,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评估
评估学生对《晚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在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方面的掌握。

评估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合作探究和批判思维中的参与和表现。

通过《晚春》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并促进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发展。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单元《晚春》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词语释义,句式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诗意生活的感知与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析,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回忆,导入本课。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词语释义:讲解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例句解释说明。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晚春的赞美之情,讨论自然与生活的关系。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晚春》居中。

2. 重点词汇、修辞手法列于左侧。

3. 右侧列出课文主题及作者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晚春”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推荐阅读其他季节描写的文章,进一步培养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季节变化,体验自然之美,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和逻辑性;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上,应重点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晚春》教案设计

《晚春》教案设计

《晚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具:诗歌《晚春》。

材料:诗歌解析和注释。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和背景介绍
教师通过展示诗歌《晚春》的标题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诗歌阅读和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晚春》,并进行理解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诗歌解析和注释
教师讲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步骤四:诗歌朗诵和表演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五:创作练习
教师提供创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步骤六:作品展示和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晚春》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和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晚春》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晚春》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
2.针对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如仿写、复述等,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3.重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注意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难点
1.理解并掌握《晚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3.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晚春》的文学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课文描绘的景象,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朗读、复述、仿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七年级语文下册《晚春》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晚春》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准确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晚春》,使学生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表达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赞美。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7.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正确把握绝句的节奏,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惜春惜时、留恋青春的无限深情
一、导入
读读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走近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

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四、诵读诗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五、品诗句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启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六、主旨探究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
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