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
《如梦令》课文教案

《如梦令》课文教案如梦令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背诵《如梦令》这首宋词。
2. 掌握宋词的基本特点与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诗文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解读《如梦令》的词意。
2. 学习宋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让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如梦令》。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课前播放音频的方式,播放《如梦令》的曲调,让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 创设情境,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有过梦境与现实混淆的经历。
第二步:理解与解读(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
2. 导读词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如梦令》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角色形象。
第三步:品味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如梦令》,引导学生跟读朗读,感受宋词的音律之美。
2. 针对每一个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行揣摩与理解。
3. 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词曲联想,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受。
第四步:即兴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冲突。
2.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即兴创作,用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情感。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与点评。
第五步:背诵与表演(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如梦令》,注意把握宋词的韵律。
2. 学生分组进行小品表演,将《如梦令》的情境与意境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3. 各组表演结束后,进行全班欣赏和点评,展示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六步:词曲辨析(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词曲辨析的活动,以巩固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表达技巧。
2. 提供多个类似《如梦令》的词句和曲调,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七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就今天的学习作一个总结,回顾学习到的内容和体会。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学习中都取得了哪些进步和收获。
四、教学资源:1. 音频设备,用于播放《如梦令》的曲调。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如梦令的词牌格律。
2. 体会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2.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李清照的生平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如梦令的词牌格律和特点。
3. 文本分析: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和意境。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如梦令这一词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和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掌握《如梦令》的基本含义和艺术特色。
(3)学生能够背诵《如梦令》。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美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诗歌教学,选取《如梦令》作为教材,重点讲解的内容如下:1.诗歌的艺术境界以及其对人生与情感的表达。
2.对《如梦令》的精彩解读,包括诗歌的画面感、意境和情感氛围的表达等。
3.对《如梦令》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诗歌的内涵和韵律。
2.课堂讨论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发言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拟人和比喻修辞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3.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春日的生机和繁荣,为学习《如梦令》做好心理铺垫。
2.阅读与讲解教师诵读《如梦令》并让学生跟读。
接着,教师逐节解读全诗并介绍背景、作者、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让学生了解全诗的构思和整体意境。
3.模仿与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对《如梦令》进行模仿创作和诗歌朗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诗歌的内涵和韵律。
4.分析与评价设立分组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如梦令》中精彩画面、意境和情感氛围的分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通过点评小组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在开展本课教学评价活动的同时,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讨论和自主思考,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并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自己的成长。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诗歌鉴赏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2.理解并掌握如梦令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1.教师用丰富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如梦令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主旨。
2.通过示范朗读和专家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概念、韵律、语言表达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通过听写、填空、翻译等方式进行理解检验,同时引导学生用个人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增加课堂互动性。
4.花絮版《如梦令》MV欣赏,展示如梦令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它的情感。
5.班级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进行表演呈现,可以是朗诵,也可以是创意小品,降低学生的文学恐惧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情感沟通的能力。
【教学评估】
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口头与笔头的方式进行评估。
1.口头表达评估: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检测
其是否理解了如梦令的内容和主旨。
2.笔头作业评估:通过布置一些作业,检查学生对如梦令的
掌握程度,比如写一篇小作文,从文字的角度探讨如梦令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几个角度展开对如梦令的鉴赏,除了让学生了解了背景和内容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创意表演的方式参与其中,使其在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文学素养。
如梦令的鉴赏教案,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其艺术修养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一、导入:
1.介绍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2.写作背景:当时,李清照遭遇亡夫之痛,住在济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思考这首词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感受。
3.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词义:
1.对照注释自学,把不理解的词找出来以待讨论。
2.交流讨论。
3.再读词,理解词意。
4.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体会意境。
5.讨论交流: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6.背诵这首词。
四、拓展:
1.你还知道李清照的哪些词?交流。
2.小练笔:以“昨夜梦中”为开头写一段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分析并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掌握诗词中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的情况。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如梦令》。
2. 相关参考资料和古汉语词典。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网络资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如梦令》的教学教案

《如梦令》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的含义和诗句的意境。
(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伤离乱的情感。
(2)领悟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的含义和诗句的意境。
(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李清照词风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诗句的含义和词风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和赏析《如梦令》。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如梦令》,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词语的含义。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2)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发言进行展示。
5. 情境教学:(1)展示与《如梦令》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2)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3. 调查了解李清照其他词作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分享等。
如梦令教案3篇

如梦令教案3篇如梦令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梦令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梦令教案篇1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
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
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
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
李清照
1
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 词,又因句子长短不齐而称长短句。常见的是“词” 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牌”是 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如这首词的词牌叫“如梦 令”。
词牌名:《声声慢》、《武陵春》、《一剪梅》
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下)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2
3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
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生活:生活闲适,夫妻志趣
相投,感情笃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期生活:北宋灭亡,漂泊江南,
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期词:清新明快,多写大家闺秀
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期词:哀婉、凄清、悲楚,多写
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
痛。
4
知词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如
一,藕晚不溪 梦
滩争花回知亭 鸥渡深舟归日
令
李
鹭,处,路暮 。 。 。,
清 照
朗诵
5
知词
读准节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6
知理词解词语意思 :
常记:常常记起
溪亭:溪边亭子
•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慨
• 词人的爱国精神,让我们增加了一层敬意。只有 祖国强大,我们才能过的安稳。所以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牢记使命,让我们高举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6
品读与背诵
欣赏词的 表现美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
了 8
悟词:
•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9
10
悟词
• 慢慢地,慢慢地太阳接近了地平线。天空 红的像着了火似的,红彤彤的一片。转瞬 间,它又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与我捉迷藏, 向大地母亲的身后躲去。剩大边脸,半边 脸,小半边脸……越来越小。渐渐的太阳 看不见了,只剩下一道余辉。我被眼前的 景色吸引了,呆呆地站在那儿,目不转睛 地看着太阳消失的地方。
17
12
悟词
• 还想在这藕花世争界渡里,流争连欣渡赏,,惊但起已暮一色滩鸥鹭
苍茫;想要荡出“藕花深处”,却不知怎 么走。情急之中,少女们禁不住发出了 “怎么渡,怎么渡”的呼叫声。不料几声 婉转的“争渡”声,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 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飞。暮色 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 与湖面碧绿的莲叶、或火红或洁白的荷花 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 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这是一种多么 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
11
悟藕词花深处: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⑷的是田田⑸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⑹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 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 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 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⑺的流水,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⑻ 了。
13
赏词
思考与讨论:
1、.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那一句?
2、词人写的是当天的事吗? 3、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14
赏词:
词人描绘这么美妙的场景,表达她的什么 情感?
15
爱国的李清照:
• 李清照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金军 入侵,宋朝政府的避让,国破家亡,这位女词人 爱国热情高涨,她关心国事,热爱祖国,忧患国 家存亡,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女词人的另一面—— 爱国。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天黑
回舟:乘船而归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么渡(zen)
惊起:惊动飞起 一滩:整滩
鸥鹭:泛指飞鸟
7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
知词
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
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
来的路。游兴满足了,
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
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
划呀,抢着划呀,惊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