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肌肉活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 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特点: ①化学传递 •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传递。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一对一的 • 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 • 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 • 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
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 • 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 三个主要环节: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终池中的Ca2+释放和再聚积
• 运动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运动终板→产生动作电位, 并沿肌膜传导→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纤维内部→深入 到三联管的终池→使终池释放Ca2+ →触发肌丝滑行。
• 分类: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
• 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
• 特点: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但在不 同的关节角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收缩速度不 相同。
• 在非等动收缩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是张力最小 的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 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 大锻练。
• 等动收缩 • 特点: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
Ach → Ach进入突触间隙→
扩散到达突触后膜(运动终
板) → Ach与突触后膜的受
体结合→引起运动终板对钠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运
动终板去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
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
化产生动作电位→实现兴奋
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胆碱酯酶:2ms内将Ach水解失活,维 持神经—肌肉接头正常的传递功能。
(化学递质)。
• 接点间隙:宽50nm,与细胞 外液相沟通。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cell-physiology】PPT课件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cell-physiology】PPT课件
特 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 (2)耗能(ATP) 。
细胞生理
入胞作用(Endocytosis):
是指某些物质与细胞膜接触,导致接触部 位的质膜内陷以包被该物质,然后出现膜结构 融合和断裂,使该物质连同包被它的质膜一起 进入胞浆的过程,含吞饮(Pinocytosis)和吞 噬(Phagocytosis)。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 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称为静息电位,也称跨膜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细胞生理
28
1
K+
K+
Cl- Na+ 11
膜内
Na+ Cl13 30 膜外
离子浓度差=电位差
在静息状态下,细 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 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 通透性,是大多数细 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 位的主要原因。(K+ 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细胞生理
第二阶段:动作电位下降支形成: 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
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使膜电 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形成了动作 电位的下降支。
动作电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 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 个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图形,似山峰 般,称为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特 点: (1)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不消耗ATP; (2)转运过程中必须有膜蛋白的帮助(介导)。
分 类: (1)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2)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细胞生理
细胞生理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
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 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 过程。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生理学 第2章细胞
(1)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 大,呈等级性反应; (2)衰减性传播(电紧张性扩布):局部电位可向周围
传播,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其电位变化幅度减
小最后消失故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 (3)可以总和 ①空间性总和 ②时间性总和
01:04
小结: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之比较
项 目 局 部 反 阈下刺激 较少 小(在阈电位以下波动) 有(时间或空间总和) 无 呈电紧张性扩布,随时间 和距离的延长迅速衰减, 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 应 动 作 电 多 大(达阈电位以上) 无 有 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 处传播 位
01:04
(三)产生机制
产生条件主要有两个: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外Na+内K+状态), 即存在浓度差; • 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K+顺浓度差外流, 随着K+外流,膜内外K+浓度差(化学驱动力)↓ , K+外 流引起的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电场力(阻力)↑,当动 力和阻力相等时,K+净移动为0,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 也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K+平衡电位。
01:04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一些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 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蛋白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 内受体,通常指膜受体。 受体基本功能: 1.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的特殊物质,具有高度特异性,
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可靠。
2.能转导各种化学信号,激发细胞内产生相应的生理 效应。
01:04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门控离子通道分为三类: 1) 电压门控通道:在膜去极化到一定电位时开放,如神经 元上的Na+ 通道;K+ 通道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PPT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PPT

例如: 胃
心脏

消化器官
循环 器官
呼吸器官
一块完整的骨(如一根肋骨)是属于组织还是器 官,为什么?
答:属于器官,因为一块(根)完整的骨除以骨 组织为主外,其上还具有血管和神经等。
组织:只由1种基本组织构成。 器官:由2~4种基本组织构成。
下列左边的器官分别是由右边哪一类主要组织构成
呢?请用连线连接起来。。
种类多,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
全身血液循
功能: 支持、连结、保护、营养等。
环系统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组织名称
主要功能
1.上皮组织 保护(如表皮)和分泌(如小肠腺上皮)
2.肌肉组织 收缩、舒张
3.神经组织 产生和传导兴奋
4.结缔组织
连接(如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 保护(如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支持(骨组织)、营养(血液)
第二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粒小小的玉米种子能长成高大的玉米植 细胞的生长、 分裂和分化 分不开的。
细胞的生长
新产生的细胞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 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细胞不能无限制地长大。为什么?
心脏
上皮组织
唾液腺
肌肉组织
股骨
神经组织
肱二头肌
结缔组织
脊髓
提示:器官由2~4种基本组织构成,但常以某种组织为主。
系统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 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系统(system)。
口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唾液腺
肝 胰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课件

精选ppt
11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精选ppt
12
精选ppt
13
(3)特点:
①顺浓度差 ②不消耗能量
③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④特异性或选择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 ⑤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 ⑥竞争性抑制(∵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 ⑦
精选ppt
8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概念: 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由
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分类:
①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②一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精选ppt
9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Na+]o > [Na+]i
[K+]i >[K+]o
融合处出现裂口
分泌物一次性排出
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组成部分
精选ppt
25
入胞:
细胞膜上的受体对物质的“辨认” 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 结合处C膜凹陷 凹陷膜与细胞膜断离 整个进入细胞质内
精选ppt
26
精选ppt
27
作业:
1、比较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异同。 2、比较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异同。
精选ppt
第二节 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受体:是指镶嵌在C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各种 特异性蛋白质分子,它能选择性地和C膜外 的活性物质结合,实现跨膜信号传递或跨 膜信号转换,引起C膜的电位变化或C内生 理效应的变化。如C膜上的糖蛋白、脂蛋白、 糖脂蛋白等。
配体:凡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 物质,统称为配体或化学信号。如激素、 神经递质、抗原、药物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3_PPT幻灯片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3_PPT幻灯片

2. 组成
上升支 下降支 锋电位
后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超射
(后去级化) (后超级化)
Ap的特点
1. “全或无”;(阈值概念) 2. 不衰减扩布;(幅度和波形) 3. 有不应期 4. 不能总和
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1. 平行板电容器:细胞膜脂质双层将细胞内外液隔开,类似于平 行板电容器。
2. 膜厚度=6 nm, 较高的介电常数
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3. 细胞膜电学特性:细胞膜具有 ①膜电容Cm : 较大,约1µF/cm2 ②膜电阻Rm: 可变,与通道及转运体数目有关;
Rm倒数即膜电导Gm=带电离子通透性 ③细胞膜通道开放→带电离子跨膜移动→相当于电容器充电或
其精确数值可按Nernst公式计算:
EKR ZlF T n [[K K ]]O i (mV 59)[[.5 K K ]]o il(gm
• 计算值比测定值稍高,主要是静息时有少量Na+内移,抵
消部分K+外移造成的电位差数值。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1.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K]out↑→EK负值减小 →RP↓(去极化)
放电→可产生电位差即跨膜电位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Em 因此电学特性可用并联的阻容耦合电路来描述

一、 电紧张电位 electrotonic potential
流向 扩散 衰减 ----电流的流动会导致
膜电位的改变,这种由 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 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 电紧张电位
闸门: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运动生理学_02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_02肌肉活动
遗传学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百分比组成很大 程度上决定于遗传。
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Costill研究:肌纤维百分比组成具有明显的运动 的项目特异性,如表2-2 时间短、强度大项目运动员(优秀短跑运动员):快肌 纤维百分比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 --FT 丰富(约占70~80%) 耐力项目运动员(优秀长跑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 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ST丰富(约占 70~80%) 既需耐力又需速度项目的运动员(优秀中长跑运动员): 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ST、FT分配相当 但发现有个别例外的现象: 则说明: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之 一,但不是唯一的。
2)静息电位证明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 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 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 A 电极位于细胞膜 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 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 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 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 膜内无电位差。
2、动作电位 1) 动作电位的概念 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 时,在受刺激处细胞膜内外 所所发生的一次短促的、可 逆的、并可沿膜向四周传播 的电位波动。 测静息电位 2) 测量 阴极示波器 刺激膜 去极化: -90→0mv 超 射: 0→+30mv 超极化: 电位负得越来越大 复极化:+30→-90mv
(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1 概念: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虽积 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2 作用: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姿势
如体操中的“十字支撑”、武术中的站桩
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 1.力量-速度曲线:同一肌 肉在不同后负荷条件下, 产生的张力与缩短初速 度的坐标图 2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 时,才遇到的负荷。 3 产生机制 • 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 的横桥数目; • 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 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 酶活性,与活化的横桥 数目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三)血浆渗透压 1.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如无机 离子、尿素等所形成的渗透压。 为5790mmHg。 2.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高分子物质 所形成的渗透压。 约25mmHg,其中白蛋白因分子量小、 数量多,故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31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
⑵ 接头间隙: 50nm宽,与细胞外液相通;
⑶ 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 有①N2型ACh受体;② AChE;
4
2.传递过程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接头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
Ca2+进入神经末梢
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 ACh释放 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
终板膜对Na+、K+ 通透性↑
终板电位(EPP)
16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 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例如: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 注意:整体情况下常是等长、等张都有
的混合形式的收缩。
17
二、平滑肌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 以及血管和泌尿道、生殖等系统。
最大的特征是分布于不同器官的平滑 肌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故,不能把 体内平滑肌当作一种具有共同功能特性的 组织来看待。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浆plasma 水、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2.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BC);白细胞(WBC); 血小板(TC)
26
27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
中性粒细胞
20
(二)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平滑肌收缩缓慢而持久,耗能较少; 接受自主性神经纤维的支配; 对体液因素较敏感。
21
作业题 1、简述细胞信号转导的方式。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各有哪些特征? 3、简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22
第三章 血液
23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肌膜动作电位
5
1.肌原纤维和肌节:
光镜 → 明带(Z线) 、暗带 肌节是肌肉进行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8
(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在每一肌小节内发生 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相邻的Z 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
9
1. 肌丝的分子组成 (1)粗肌丝:肌球蛋白(亦称肌凝蛋白)
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 肌动蛋白上的活化位点
处于高势能状态的横桥与 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肌节缩短
13
(四)评价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4
张力和(或)缩短程度 肌肉收缩效能
产生张力或缩短的速度
15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 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例如: 人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 作用: 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维持人体的 位置和姿势。
18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 平滑肌内的肌丝结构不像骨骼肌那样 整齐、规律和有序; 平滑肌细胞中的细肌丝不含肌钙蛋白, 其它同骨骼肌类似;
19
没有骨骼肌那样发达的肌管系统, 肌细胞膜上只有一些纵向排列的袋 状凹入, 肌浆网也不发达; 平滑肌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时 间,这和平滑肌收缩缓慢是一致的。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1
肌肉的分类
横纹肌 根据形态学平特滑点肌
骨骼肌 根据功能特心性肌
平滑肌 随意肌 根据神经支非配随意肌
2
一、横纹肌 (骨骼肌和心肌)
(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1.结构基础: (电镜)
3
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⑴ 接头前膜: ①突触囊泡,内含ACh; ②电压门控Ca2+通道;
10
横桥的特性 ①一定条件下,可 以和细肌丝上的肌 动蛋白分子呈可逆 性的结合; ②具有ATP酶作用, 分解ATP→能量→ 横桥摆动。
11
(2)细肌丝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7:1:1)
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肌纤蛋白
12
2.肌肉收缩的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胞质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血浆
红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血细胞
全血
血细胞比容测定
白细胞和 血小板
离心后
28
二、血量
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补充循环血量 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即70-80ml/kg。
29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1.全血:1.050~1.060,取决于血细胞数量 2.血浆: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二)粘度(以水为1) 1.全血: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高低 2.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造血 干细胞
定向 祖细胞
前体 细胞
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
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 能力。
35
一、红细胞生理
(一) 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
1.数量:
男:4.5~5.51012/L
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含量:
男:120~160g/L
教学要求: 掌握血液的组成与正常含量,及各组分的 生理功能,熟悉血型和输血原则。
24
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酸碱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2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32
(四)血浆pH 1. pH:7.35~7.45 2. 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Na-蛋白质/H-蛋白质
33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造血器官)的变迁 胚胎早期 卵黄囊 2-3个月胚胎 肝、脾 4个月以后 骨髓 婴幼儿期 骨髓(肝脾可补充) 成年人 骨髓(仅限于一些扁骨和长骨的骨骺部)
女:110~150g/L
贫血: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量
低于正常值下限。
36
3.形态结构:
双凹圆碟形,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 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