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制小故事
齐桓晋文之事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王,一个叫齐桓公,一个叫晋文公。
他们治理国家的时候,用了很特别的方法。
他们知道,光靠严厉的法律来管着大家可不行。
就像在学校里,如果老师只靠批评和惩罚,咱们心里肯定不好受。
所以呢,他们很注重用道德来教育大家。
比如说,告诉人们要善良、要诚实、要帮助别人。
可是,只有道德教育也不够。
要是有人做了很坏很坏的事,还是得靠法律来惩罚。
就像如果有个小朋友故意打破了教室的玻璃,那光跟他讲道理可能没用,还得有一定的惩罚。
齐桓公和晋文公就是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惩罚结合起来,让他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人们生活得很幸福。
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哦,既要做个有道德的好孩子,也要知道不能违反法律和规则。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治国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很厉害的国王,齐桓公和晋文公。
他们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又美好。
他们发现,如果只是很凶地用法律规定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大家可能会害怕,但心里不一定服气。
比如说,爸爸妈妈要是总是凶巴巴地命令我们,我们也会不开心呀。
所以他们就用善良、友爱这些好品德来教导大家。
告诉人们要互相帮助,要爱护小动物。
就像我们在班级里,大家要友好相处,这是道德。
可要是有人故意捣乱,老师也会批评,这就是规则。
齐桓公和晋文公用这样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办法,让他们的国家变得很棒!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学会这样哦!。
窦娥冤相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由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所著。
该故事讲述了窦娥被冤枉杀人,最终因不屈不挠的抗争而昭雪的故事。
本文将以此案例为背景,从法律角度对这起冤案进行分析。
二、案件概述窦娥,字秀英,原籍河南省许昌县。
其父窦天章因贪污被贬谪至湖北,家中生活困苦。
窦娥年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
窦娥长大后,因家境贫寒,被迫嫁给蔡昌时为妾。
婚后,窦娥与蔡昌时关系不和,遭受虐待。
一日,蔡昌时误将窦娥的丈夫窦天章打死,为了掩盖罪行,蔡昌时诬陷窦娥杀人。
窦娥被判死刑,但她坚称自己无罪。
最终,在皇帝的亲自审案下,窦娥得以昭雪。
三、法律分析1. 窦娥被冤枉的原因(1)证据不足:蔡昌时为了掩盖罪行,故意捏造证据,使得窦娥被判死刑。
(2)官官相护:当时的官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窦娥的冤情视而不见,导致窦娥被冤枉。
(3)封建礼教:古代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窦娥在遭受虐待和冤枉时,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
2. 窦娥的抗争与昭雪(1)不屈不挠:窦娥在遭受冤屈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坚决否认罪行,为昭雪自己的冤情而努力。
(2)舆论压力:窦娥的冤情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关注,舆论压力迫使皇帝亲自审案。
(3)皇帝的明察秋毫:皇帝在审案过程中,发现窦娥的冤情,下令重审,最终为窦娥昭雪。
四、案例分析结论1. 窦娥冤案反映了古代社会司法制度的弊端,如证据不足、官官相护、封建礼教等。
2. 窦娥的抗争与昭雪,体现了正义的力量,彰显了法律的尊严。
3. 该案警示后人,要时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坚决捍卫正义。
五、启示1. 重视证据:在司法实践中,要充分重视证据,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2. 反对官官相护:加强司法监督,防止官员滥用职权,维护司法公正。
3. 弘扬法治精神:倡导法治理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窦娥冤案是一起典型的古代冤案,它揭示了古代司法制度的弊端,同时也展示了正义的力量。
通过对这起冤案的法律分析,我们应从中汲取教训,努力维护司法公正,捍卫法律的尊严。
政治小故事10篇

政治小故事10篇在政治小故事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它们或许发生在遥远的历史中,或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但无论如何,这些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权力的诱惑》。
从前,有一个小镇,镇上的人们生活安宁祥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镇上的领导者开始渐渐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开始滥用职权,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带来荣华富贵,也能够让人堕落。
第二篇,《民主的力量》。
有一次,一个小村庄的村民们不满村长的统治,于是他们齐心协力,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村长。
新的村长倾听民意,改善民生,小村庄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民主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人民团结一心,就能改变命运。
第三篇,《守护家园》。
有一位年迈的老人,为了守护家园,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身边的人们,最终改变了整个社区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守护者,只要我们肩负起责任。
第四篇,《反腐倡廉》。
有一位廉洁的官员,他在担任职务期间,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坚决打击腐败行为。
他的榜样作用影响了身边的同事和下属,整个单位风清气正,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反腐倡廉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建设一个廉洁的社会。
第五篇,《平等公正》。
在一个小学里,老师用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分贫富贵贱,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关爱。
这种平等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等对待每个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六篇,《和平共处》。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家园。
他们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和平共处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篇,《社会责任》。
一家大型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资兴办学校、医院、公益项目,帮助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一致赞誉。
[2022法治人物]法治人物
![[2022法治人物]法治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457751d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4.png)
[2022法治人物]法治人物法治人物篇一:古代法制人物故事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
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
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寇准智审铜钱案。
一日,寇准像往常一样正在县衙处理公务。
忽然,有两个人拉拉扯扯、争吵不休地来到大堂告状,其中一个的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面盛着铜钱。
寇准一拍惊堂木,问大堂上跪着的两个人:“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状告所为何事快快与本官讲来”。
寇准话音还没未落,两人就嚷嚷着说:“青天大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准再拍惊堂木,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你们两人都会是原告呢你们不要争,一个一个慢慢地说”。
这时,只见其中一个向前走了两步,说:“我是本地一个专卖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们两人都是单身汉,同住在一起。
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原准备是用这钱娶个老婆的。
这几日,媒婆给我说了户人家,我急等着钱用,就让他把钱给我,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还说是我敲诈他。
青天大老爷在上,请您为我评评这个理”。
接着另外一个来告状的人忙不迭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
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这些钱全部拿走,说是他的。
小人冤枉啊!这确确实实是我卖柴挣来的钱。
请大老爷为小人作主”。
这时,卖羊肉的与砍柴的两人又在大堂上争吵起来。
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了,他又拍惊堂木,转向卖肉人问:“你说钱是你的,可有什么证据”卖肉人一听寇准问这样的话,跪在地上又磕头又是作揖,口里说道:“大老爷,我们两人是亲戚,平时吃住都在一起,我每天卖肉的钱都是他替我保管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这是实情啊”!砍柴的人大声申辩说:“他是胡说,他挣的钱怎么可能会让我保管呢他怎么自己不保管呢,大老爷,别听他的,没有这回事”。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孔子的谦逊。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鲁国做官。
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是孔丘吧?我听说你很聪明,但是你的衣服穿得太好了,不像一个官员。
”孔子听了之后,立刻回家换上了朴素的衣服。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穿过华丽的衣服。
2. 孟子的孝心。
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他每天都到坟前去拜祭。
有人问他,“你父亲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每天来这里?”孟子答道,“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天都在忧虑我,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更应该来这里尽孝。
”。
3. 周公的廉洁。
周公是周朝的一位贤臣,他在任官的时候非常廉洁。
有一次,有人送给他一匹名贵的马,周公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他的廉洁品质让人们敬佩不已。
4. 孝文帝的宽容。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弟弟叫刘澜,刘澜品行不好,但是汉武帝却对他非常宽容。
有人问他为什么,汉武帝说,“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宽容,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剥夺他的地位。
”。
5. 韩非子的忠诚。
韩非子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他对秦始皇非常忠诚。
有一次,秦始皇问他,“如果你的父亲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韩非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先救您,因为您是国家的君主。
”。
6. 荀子的正直。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非常正直。
有一次,他担任官职时,有人送给他一些贵重的礼物,他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些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
7. 孟子的仁爱。
孟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义者敬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8. 墨子的兼爱。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不分亲疏,平等对待所有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9. 孔子的孝道。
孔子曾经说过,“孝顺父母,是为孝。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10. 汉武帝的明君之道。
资治通鉴里的22个小故事

资治通鉴⾥的22个⼩故事1、(前403年)⽂侯与⽥⼦⽅饮,⽂侯⽈:“钟声不⽐乎?左⾼。
”⽥⼦⽅笑。
⽂侯⽈:“何笑?”⼦⽅⽈:“⾂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
今君审于⾳,⾂恐其聋于官也。
”⽂侯⽈:“善。
”当政者应当明“管事者”⽽不是明“管事”,因此每每听到报刊⼤谈“领袖”如何博学多才、如何琴棋书画⽆所不精,我就担⼼他们“聋于官也”。
太多的兴趣爱好,会成为某些⼈“投其所好”的切⼊点,也就是腐败的温床。
2、(前370年)齐威王召即墨⼤夫,语之⽈:“⾃⼦之居即墨也,毁⾔⽇⾄。
然吾使⼈视即墨,⽥野辟,⼈民给,官⽆事,东⽅以宁。
是⼦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夫,语之⽈:“⾃⼦守阿,誉⾔⽇⾄。
吾使⼈视阿,⽥野不辟,⼈民贫馁。
昔⽇赵攻鄄,⼦不救;卫取薛陵,⼦不知。
是⼦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烹阿⼤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不是听信左右⽽是认可实地考察,这才是“循名责实”的治国之道。
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更多习惯听从周围副⼿、助⼿、秘书、司机、亲戚、朋友的毁誉,⽽不是实地考察功过,于是“上有好着下必甚焉”,结果整个国家“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吹得好”。
3、(前359年)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三丈之⽊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民怪之,莫敢徙。
复⽈:“能徙者予五⼗⾦!”有⼀⼈徙之,辄予五⼗⾦。
乃下令。
令⾏禁⽌,这是依法治理的核⼼环节。
我们今天许多法令都是⼀纸空⽂,说明这些法令没有信义作为基础,结果当然是“村骗社,社骗乡,⼀直骗到党中央”,政令为地⽅权⼒所架空,于是中央决策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价值。
4、(前312年)燕⼈共⽴太⼦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苦,卑⾝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齐因孤之国乱⽽袭破燕,孤极知燕⼩⼒少,不⾜以报。
然诚得贤⼠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视可者,得⾝事之!”郭隗⽈:“古之⼈君有以千⾦使涓⼈求千⾥马者,马已死,买其⾸五百⾦⽽返。
法治文化小故事

法治文化小故事
法治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法律、尊重法律、运用法律的文化氛围。
它既包括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也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实施。
法治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深入人心,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法治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下几个小故事便能生动地展示法治文化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故事一:张先生在购买商品时,遭遇虚假宣传。
他运用所学的法治知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最终成功获得赔偿。
这个故事说明,法治文化可以帮助公民在面临权益受损时,采取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故事二:李女士所在的小区物业服务不到位,她带领其他业主共同参与业主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合适的物业公司。
这个故事表明,法治文化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维护自身和群体的利益。
故事三:王先生在道路上被一辆违章车辆撞伤,他及时报警,并协助警方调查取证。
这个故事展示了法治文化在事故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安全。
故事四:回顾我国法治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封建社会的“人治”到现代社会的“法治”,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这个故事彰显了法治文化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法治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维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还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水浒传》中体现宋代司法的故事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创作,成书于14世纪。
这部小说以北宋末年为背景,以108位起义军及其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水浒传》中,描绘了许多关于宋代司法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就是武松自立案自辩,最终通过宋朝的司法制度得以伸张正义。
这个故事反映了宋代司法制度的一些特点和特色。
宋代的司法制度注重审判的公正和合法。
在武松案件中,法官根据法律条文,客观地审理了案件,并最终依法判决。
这体现了当时的司法制度对于公正审判的重视,以及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循。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法治的追求和尊重。
宋代的司法制度重视调查取证和证据确凿。
在武松案中,法官严格要求各方提供证据,依法进行审理,并且最终根据确凿的证据作出判决。
这反映了当时司法制度对于证据的重视,以及审判依据的科学和合理,体现了司法公正和权威。
《水浒传》中还有许多其他关于宋代司法的故事,比如梁山泊好汉的改过自新和得到宽大处理等,都充分展现了当时司法制度的特点和精神。
这些故事无一不彰显出宋代司法对于人民利益的重视、对于正义的追求,以及对法治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水浒传》中体现出的宋代司法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司法制度的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公正审判、法律尊严以及正义追求的信仰和追求。
这些故事不仅有着历史的价值,也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让读者对历史和法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文章写手,我个人也对《水浒传》中体现的宋代司法故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看来,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体现,更是我国古代法治理念和司法制度的生动写照。
这些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法治的优点和特色,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资源。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法治精神,为当今社会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狱
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的时侯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三尺法
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太守断牛
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智破杀人案
向敏中,宋初名臣。
明辨有才略。
他作太守的时候,有一个过往和尚夜里向一个民家借宿,主人不同意,他只好睡在门外车厢里。
半夜时分,有强盗到这户人家行窃,把一个妇女连同财物一起偷了出来。
和尚此时没有睡着,看个清楚。
他心想主人没有让自己留宿,现在主人丢了财物及妇人,天明以后肯定要拿洒家见官,到那个时候自己虽百口莫辩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想到这里急急似丧家之犬,忙忙似漏网之鱼,离开倒霉的嫌疑之地。
黑灯瞎火,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荒草中,一个不慎掉人一口枯井。
巧的是那个妇人已被强盗杀死,尸首也被扔在枯井中,和尚连声叫苦。
第二天,主人四处寻找,在井中发现了和尚和妇人尸首,不由分说,扭送见官。
和尚被屈打成招:“与妇奸,诱与俱亡,恐为人所得,因杀之投井中,暮夜不觉失足,也坠井中,赃在井旁,亡失,不知何人所取。
”和尚被问成死罪。
一审结案后,送到二审,二审也看不出什么破绽。
惟独向敏中始终以赃不获为疑,再三讯问和尚,和尚万念俱灰,只说一句:“小僧或恐前世欠这个妇人的,当以死相报。
”最后被向敏中问急了,和尚才说实话。
向敏中暗地里让僚属四处查访真凶。
一天,一个僚属到一个村头小饭店吃饭,饭店老太太听说他从府中来,问他说:“和尚那个案子怎么样了?”属吏骗她说:“昨天已被打死了。
”老太太又说:“那如果抓到真凶怎么办呢?”属吏说:“案子已结,只好将错就错,就是抓到真凶也不能再问了。
”老太太说:“那我就可以说了,那个妇人实际上乃是此村少年某甲所杀。
”属吏说:“这个少年在什么地方?”老太太指示其舍。
属吏约会同僚将少年抓获归案,一审讯,少年全部承认,赃物也起到了。
和尚之冤终于洗雪。
向敏中办案才能使一府惊服。
换舍止讼
张齐贤是宋初名臣,擅长决狱。
真宗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
又曾入宫自理真宗前,真宗躬听狱讼,也不能决。
张齐贤听说后,说:“是非台府所能决,臣请治之。
”张齐贤坐相府,召讼者问曰:“你非以彼分财多,你所分少乎?“皆曰:然。
他即把他们的诉讼请求记下,命手下人将他们带回家,两家交换住处,财产不动,甲家住进乙舍,乙家住进甲舍,甲家的财产归乙,乙家财产归甲。
两家无词,就此息讼。
真宗大悦,说:“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
额痕为断
张泳,宋初名臣。
一次,有个和尚行止不明,有犯罪嫌疑,被张泳下属拘留。
张泳看了这个和尚一会,说:“对他刑讯,他可能是个杀人犯。
”经过审讯,这个人果然是个假和尚,负案在逃。
他杀死一个僧人后,把他的东西据为己有,自己剃发为僧。
僚属问张泳何以知其有杀人嫌疑,张泳说:“我见其额上犹有系巾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