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参考教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合集下载

一剪梅教案范文3

一剪梅教案范文3

一剪梅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一剪梅》;(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情;(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深刻理解;(2)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一剪梅》,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剪梅》的深入探讨;(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锻炼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2)学生展示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词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一剪梅》,深入理解诗意;3. 进行诗词创作,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创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能力;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现手法;4.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一剪梅》教学案例

《一剪梅》教学案例

《一剪梅》教学案例作者:郑小艳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8年第06期[关键词] 《一剪梅》;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083-01一主题背景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本课堂,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我在执教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剪梅》时,牢牢抓住“愁”这个题眼,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清丽委婉的闲愁。

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预习准备的成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如梦令》歌曲版。

师: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师范读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生1:“相思”。

生2:“闲愁”。

师:对,全词的词眼是“愁”,那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生:缓慢,悠长。

师:请生带着“愁”的情感再读课文。

(生1读)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同时思考:在词的上片中,我们从哪些客观物体上体味到了作者的“愁”?生1:红藕。

生2:玉簟、兰舟。

生3:大雁、云。

生4:月亮、高楼。

师:这些客观事物当中,哪些是诗词中经常提到的?生1:月亮。

师:你能说说诗词中的月亮吗?可以举例说明。

生:月亮的阴晴圆缺让人们联想到悲欢离合,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说得很好,还有同学试一下吗?生2:久在异地的人望见月亮很想念家乡。

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说得很好。

南唐后主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那弯得像一把钩子的月亮,犹如勾人魂魄的刀子。

那么在这首词里,月亮所含有的意思自然是——生1:对丈夫的思念。

生2:希望与丈夫团聚。

师:除了月亮,还有哪些你认为很有意蕴的?生:我觉得还有“红藕”。

荷花的香味没有了,枝叶也很破败,看起来都觉得很衰败、凄凉。

师:说的很棒,还有呢?生:我觉得还有“鸿雁”。

古时候通讯不发达,只有靠写信,看大雁,就想到丈夫要寄信来。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教案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教案

《一剪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对比鉴赏,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幻灯片展示画面:藕花深处、归舟争渡、鸥鹭惊飞1、(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2、师生齐背《如梦令》3、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1~2分钟2、感知: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背景插入: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朗读指导: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请全班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情感:语速缓慢,音调低沉,语气绵延悠长,把握轻重缓急。

4、示范朗读:播放录音5、个别朗读:请1位学生演读,另一位学生点评,并试读。

6、全班朗读三、深入品析(一)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相思之愁的?(学生自由理解诗歌,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把握意象,分析意境)1“红藕香残玉簟秋”《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中职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参考教案

中职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参考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一、概述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

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二、选题计划三、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

2)锤炼词语,品味“轻”、“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

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才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3、在“闲愁”和“相思之苦”这个情感的理解上,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可能有困难。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格式,欣赏词的意境。

2、学习和理解诗句的含义。

3、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词的格式和欣赏词的意境。

2、学习和理解诗句的含义。

3、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欣赏词的意境,体会词的美感。

2、感受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题目是《一剪梅》。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词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词有上阕和下阕,每个阕都有固定的格式,包括题目、正文和注释。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词的情感和意境。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和美感。

同时,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韵律。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或查阅字典解决。

三、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分析具体的诗句,让学生了解词中的形象和意境,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2、重点讲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技巧。

例如,“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红藕”和“玉簟”分别代表什么?“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又是怎样的意境?通过讲解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意义和美感。

3、引导学生总结词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情感和主题,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其他诗人写的《一剪梅》,比较其格式、意境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

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首词与现代诗歌进行比较,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诗歌形式的特点和优劣。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一剪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宋词。

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以女主人一系列独特的感受为线索,抒发了深切的思夫之情,真切感人。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word文档资料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word文档资料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教程: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研习新课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提示)粗读可发现: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语文教案《一剪梅》

语文教案《一剪梅》

语文教课设计《一剪梅》本文是由语文教课设计工作室上传的:《一剪梅》教课设计。

《一剪梅》教课设计教课时间: 1 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李清照的词风。

2、领会情形交融、寓情于景的特色。

3、背诵这首词。

教课要点:1、情形交融的写法。

2、背诵有关名句。

教课难点:寓情于景的、委婉的写作风格。

教课步骤:一:导入从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牵无挂的生活和爽朗快乐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味道”啊。

但是,跟着年纪的增加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可以自始自终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板书课题)。

在上课从前我们仍是有必需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李清照( 1084-1155),宋朝有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考证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 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此刻已没有能力来议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仍是令人置信的。

而张 15 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喊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行不令人扼腕。

1127 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以后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傲,郁郁而终。

南渡从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以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详细研习1、“红藕”“玉簟”不单表示秋季已至,进一步挖掘,它的深故意蕴是什么呢?“红藕香残”,固然是表示秋季来了荷花凋零,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固然是暑退秋来,因此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光景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觉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解孤独的方法,她排解掉孤独了吗?轻:蹑手蹑脚。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9课《一剪梅》word教案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9课《一剪梅》word教案

吟诵之中悟真情——听吴含荃老师《一剪梅》教学案例分析【案例题旨】我一直认为朗读对于感悟古诗词是最有效、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的朗读,让学生根据理解去朗读,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朗读,而不能是漫无目的的。

通过这样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体验、感情,达到共鸣。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吟诵了解作品表达的形象、传达的情感、描绘的意境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许多老师,指引着老师去解决。

温州市中职新课程培训中吴含荃老师上的公开课《一剪梅》,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其中的很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如:1、教师在学生学习感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2、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案例背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文言文诵读,包括古诗词诵读和古代散文诵读,古诗词诵读首先要掌握诵读技巧、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触摸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学会欣赏诗词的音韵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词的意象入手赏析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词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

诗词的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要想两者之间达到完美的结合,必须要指导学生诵读。

另外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基本知识掌握不全,但学生又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容易对内容的粗知略解产生满足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保持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以诵读为主,充分感受李清照词的优美境界。

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欣赏之门。

【案例描述】通过名句填空导入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史上写情愁的作品比比皆是,为什么李清照的这首词能流传千古?我们该怎样去领略如此深厚的意蕴呢?片段一:师:一剪梅是词牌名,如(投影)【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平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概述
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

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二、选题计划
三、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

2)锤炼词语,品味“轻”、“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

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
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才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3、在“闲愁”和“相思之苦”这个情感的理解上,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可能有困难。

4、好多学生可能通过学习能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但不一定能准确写出全词,因为文中有几个生僻词,如“簟”,还有“裳(chang)”的读音等。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诗歌贵在想象,学习诗歌要善于插上想象的翅膀。

作为诗歌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感受诗歌意境美的平台。

诗词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跳跃性,这也正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最佳文本。

这堂课我充分运用开放性原则的教学原则,采用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李清照词《如梦令》的回顾,和这首词做比较阅读,以旧促新,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设备-----主要是情境导课时展示一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的画面,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很快进入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师生同唱这首词,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八、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
二、作者介绍:
1、请学生查阅资料,或就自己所知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

2、教师总结概括,让学生明确:
在众多的古典诗词名家之中,我所情有独钟之人,首推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词赋之坛一枝独秀。

轻下笔,将女性脉脉似水点染到极尽之境;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到极至淋漓。

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

在那个唯有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从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

三、诵读指导:
※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1、教师范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3、指名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4、学生齐读:
能力要求: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品析《一剪梅》:
1、与《如梦令》比较朗读:(屏幕显示)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
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情之深、重!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用多媒体展示《一剪梅》动态画面
教师诵读: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五、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

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六、学生试齐背课文,结束教学。

九、教学流程图
十、教学评价设计
1、本节课学生课堂参与率高,活动积极,先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情境中感受词的意境之美,情感得到了升华,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词中空缺意象,培养了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达到了识记积累的教学目的。

A.课堂评价量化评分(70分)(其中A 10分,B 9分,C 8分,D 7
分)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B.课外作业量化评分(30分)(其中ABC每项各10分)
班别______ 姓名:
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