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种砚石鉴别图文详解

合集下载

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四):老坑(2)——石眼

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四):老坑(2)——石眼

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四):老坑(2)——石眼端砚是我国最难鉴定的观赏石种之一,历代文玩爱好者对其坑口、石品进行过无数次总结。

而近年端砚鉴赏书籍更是如雨后春笋。

但是,以单一坑口配图逐个介绍的形式,并没有解决人们对端砚鉴别的迷惑问题。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和外地朋友,缺乏实地、实物的接触经验积累,按图索骥简直如同隔靴搔痒,有时还蒙受经济损失。

为解决端砚的鉴赏问题,帮助端砚爱好者更直观学习端砚,避免经济损失。

文人端砚的代表人物林少勇先生以最直观的实物现时比对方法,讲述端砚坑口的石色、石品区别和鉴定要点;再从端砚的材料价值、设计理念、文化含量和技艺特点,讲述端砚的价值构成。

本期讲到最为著名、最为贵重的老坑砚石。

因老坑鉴别内容丰富,特别是石品多姿多彩,因此将分石色●石肉鉴别、石品鉴别等多期。

本期是砚石鉴定第四期,老坑鉴别第2期。

原创经典为你奉献概况老坑是端砚石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大的砚坑,坑口位于西江羚羊峡东出口南岸约50米。

老坑砚石是含铁质的泥板岩,储量未有最权威的数据,但历代均小心翼翼开采,而至1999年封坑之时,所采之石开始偏红,万斤砚石中常常不到数件佳料,部分老石工认为储量已接近枯竭。

老坑砚石细腻幼滑,娇嫩密致,且石品丰富,自古千金难求。

因此,鉴别端砚石往往以老坑石为核心标杆,依次对比定论其它坑别的区别标准。

图1:老坑洞口位于西江羚羊峡东出口,距离南岸约50米处图2:70年代重开老坑前的旧洞图3:新中国重开老坑后的新洞入口,距离旧洞约20米。

图4:70年代开采老坑场景。

老坑石眼的鉴别石眼价值古来便有争议,盖因石眼主要作用在于装饰,而非下墨、发墨等实用之处。

但自古以来,石眼却一直又是最倾倒众生的端砚石品,也无可置疑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古语“端砚贵有眼”便是佐证。

确实,石上有眼,睑、睛、瞳俱在,这本身已是一个勾引人好奇心的奇象,加上或青绿、或牙白的色彩,在紫蓝的砚石上夺目生辉,不愧是端砚最突出、最亮丽的石品花纹,这注定它的价值将跨越鱼脑冻、青花等石品,在现代审美及工艺雕刻价值取向中位列前茅。

砚台的形制

砚台的形制

砚台的形制鱼形砚(端溪麻子坑)图片提供:星湖春晓砚斋1.仿生形砚仿生形砚,主要指砚的外形轮廓如动植物的形状。

其中动物形主要有牛形、马形、羊形、猴形、兔形、鱼形、龟形、鹿形、蟾蜍形、蝙蝠形、麒麟形、鹦鹉形、仙鹤形等;植物形主要有花卉形、竹节形、蘑菇形、蔬菜形、瓜果形等。

青铜珍壶砚(龙尾鱼子石)图片提供:星湖春晓砚斋2.几何形砚几何形砚,砚台的外形轮廓为几何图形。

常见的主要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八棱形、六角形、梯形等。

仿清·锣鼓砚(端石)图片提供:高要名砚斋3.什物形砚什物形砚,砚的外形轮廓如同一些常见的器物形状。

主要有宝瓶形、神斧形、古钟形、石鼓形、珪璋形、井字形、瓦当形、古琴形、琵琶形、古币形、宝鼎形、提梁形、布袋形、箩筐形等。

桐荫消夏砚(端石)图片提供:钟子建4.随意形砚随意形砚,又称“天然形砚”。

宋代始有,如平板砚(石质优、石品好,不雕而欣赏之砚),后历代逐渐发展推广为随形砚。

它的形状,不局限于某一时代特征,主要根据砚石原型构思,充分利用石品花纹及纹理,因石构图,以材施艺,由色巧雕,达到天工人工两臻其美。

由于随形砚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又不拘一格,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也深受当代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宠爱。

隋·白瓷辟雍砚图片提供:开悟堂5.足支形砚足支形砚,是指有足的砚台,最早流行于隋唐。

砚足数量不一,有二足、三足、四足、五足,甚至多足不等,如辟雍砚。

至明清以来,多足砚已极少见,但它仍不失为一种特定的砚形种类。

金·陶暖砚图片提供:开悟堂6.暖砚暖砚。

最早见于汉代。

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朝学童因为砚冻,不得不从十一月起停止上课两个月,后人于是就发明了暖砚。

至明、清时较为流行,它有两种制作形式:一是在墨堂下凿出空腔灌注热水于内,以保持砚面的温度;二是在砚台底下设置金属底座或金属砚匣,放置热炭来保持砚的温度。

暖砚材质多为金属砚、陶瓷砚、石制砚等。

本文摘自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砚台收藏指南》(全四册)图书,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贺兰石、洮石、嘉峪石、湘砚石、天坛石及蔡州白石、思州石及织金石、苴却石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贺兰石、洮石、嘉峪石、湘砚石、天坛石及蔡州白石、思州石及织金石、苴却石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贺兰石、洮石、嘉峪石、湘砚石、天坛石及蔡州白石、思州石及织金石、苴却石13、贺兰石贺兰是以产于宁夏贺兰山而得名。

用它制成的砚台称“贺兰石砚”或“贺兰砚”,为中国名砚之一。

基本特征贺兰石为粉砂质泥质黏板岩,由沉积成因的黏土岩边质而成,主要矿物成分为黏土矿物。

惟其中一部分黏土矿物仍保持着隐晶状,另一部分则已重结晶成绢云母、白云母、伊利石等。

矿物粒径:长轴一般为0.02-0.04毫米,短轴一般为0.005-0.010毫米。

粉砂矿物主要是石英,呈次棱角状,粒径多为0.05毫米,分布均匀,但数量少。

其它矿物还有赤铁矿、电气石等。

砚石具变余粉砂泥质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少数为薄层状构造。

由黏土矿物集合体与细粒石英集合体相间组成的薄层,单层厚0.2-2.0毫米。

工艺美术家称这种“石英砂岩”质的薄层为“杂质”,因为它的硬度相当大,故用刀刻划不动,进而常常影响砚台的加工和制作。

贺石的比重约2.65-2.84,维克压入硬度约71.4KG/CM*。

从工艺美术特征而论,贺石的颜色主要由深此和浅绿二色构成的。

14、洮石洮石又称“洮河石”,以产于甘肃省古洮州之洮河沿岸而得名,为中国四大著名砚石之一。

用它制成的砚台称“洮石砚”或“洮砚”,或“洮河石砚”等。

基本特征现今洮石的具体产地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约8公里的洮河东岸。

其洮石采矿场紧靠洮河,在地貌上为一陡崖,当地称之为喇嘛崖。

洮石为含少量粉砂质的泥板岩,产于距今约3.5亿年前的早石炭世地层下部,夹在青灰色石英砂岩、石英长石砂岩、紫红色砂岩及粉砂质板岩中。

喇嘛崖出产两层可用作砚石的泥板岩:下层泥板岩在喇嘛崖下部的喇嘛洞,岩石为青灰色泥板岩,厚约1米,是生产洮石的上等材料。

组成洮石的矿物主要为水云母,粒度0.01-0.012毫米;粉砂碎屑石英含量约1%,粒度0.01-0.02毫米。

此外,在紫色粉砂岩中所夹的少量紫色泥板岩,原约0.5米,也是生产洮石的良好材料。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讲解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讲解

端砚大师钟创荣20年的端砚创作与雕刻,总结了端砚各个坑种的鉴别,大家通过图片鉴别。

老坑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概要

端砚各种坑鉴别(附图)概要

端砚大师钟创荣20年的端砚创作与雕刻,总结了端砚各个坑种的鉴别,大家通过图片鉴别。

老坑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

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

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

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

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

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

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

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

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

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

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二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二

如何分辨喇嘛崖石,水泉湾老坑,及其它洮砚石之二砚友一般地说接触的最多的是砚板和成砚的图片,这使得通过石膘,断茬,石色判断坑口可行性不大,那么通过石纹判断成了砚友最主要的选择。

现在说一下不同坑口的石纹。

喇嘛崖坑料石纹丰富多彩,水泉湾老坑石纹也很丰富多样,其它坑口也有很多种类。

先看一下在某种坑口具有唯一性的石纹。

先看喇嘛崖中层的这种带有象是小揩毛笔随意勾画的断续的不是很直的细线的纹路,加上伴有的水波一样的较宽的波浪纹,往往带有铜钉的是喇嘛崖中层仅有的东西,其它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纹路。

喇嘛崖中层的纹路喇嘛崖中层料多带黑色杂线。

很少有白筋。

这种带白水纹的几乎只有喇嘛崖上层有,特点是纹路色差大,浅色部分近白色。

水泉湾料多带云纹,其中有一种鹊桥纹的,别的地方暂无发现。

是典型纹路。

再看一下共有纹路。

喇嘛崖上层有带这种大浪花纹的,水泉湾也有。

喇嘛崖中层我没有见过!1图为喇嘛崖上层坑料。

2,3图为水泉湾坑料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三块。

上面是喇嘛崖上层,中间是喇嘛崖中层。

第三图是一个既有中层特征石纹,又有共有石纹的中层料。

有几种纹形在喇嘛崖上层中层都有,比如下图的两块。

下图是喇嘛崖中层下图右边是中层,中间是上层!有一种直线水纹在喇嘛上层和水泉湾老坑都有。

但是也能看到,水泉老坑的纹路色差小,这种纹大多在喇嘛崖上层,水泉老坑很少。

大的是水泉湾老坑,小的是喇嘛崖上层。

(这两种料都极好)。

另外必须说一下无纹的纯色石,纯色石在所有坑口都有,凭图片很难辨别。

而云纹石大都出现在水泉湾及其它坑口,喇嘛崖很少见到云纹。

下图为水泉湾老坑料看一下墨溅石,和霜干(双杆)石的纹。

墨溅石有大的黑色点状纹。

大小不一,一般有指甲盖大小。

看一下霜干(双杆)石的纹。

霜干(双杆)石上的黑点是小米粒大小均匀分布的。

也可以看到它的石膘与喇嘛崖料一样。

但通过石纹石色等完全可以分清。

也有人说喇嘛崖曾出过带蓝色点的石头,很少,就在很小范围内出过,此后就没有了。

砚台的鉴别

砚台的鉴别

砚亦称为研,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

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

唐、宋时,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编辑本段释义词目:砚台拼音:yàn tai基本解释1. [inkstone] 同“砚2. ”风字砚(王耀作品)详细解释磨墨的文具。

唐皮日休张贲等《药名联句》:“鸓鼠啼书户,蜗牛上砚台。

”砚,一本作“ 研”。

元姚燧《阳春曲》:“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花笺铺展砚台高。

” 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于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台、笔筒数件。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你老人家是想当陪房丫头一块嫁过去,好成天给人家端砚台拿纸啊,还是给人家铺床迭被到了晚上当姨老爷啊?”编辑本段简介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

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

砚之形韵(十八)——蝉形端砚

砚之形韵(十八)——蝉形端砚

砚之形韵(十八)——蝉形端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蝉,从幼蛹蜕变成展翅高飞的成虫,从地下升到高空,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个生命变化,其整个生命历程象征着一种神奇的变化和再生,可谓是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蜕变与古人期待通过科举金榜题名改变命运的期望暗合。

因此,古人十分推崇以蝉形制砚,继而表达这一夙愿。

蝉形砚大致有以下三类,由此三类又衍生不少变形。

月精(蟾蜍)造型与此类砚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下图这方新收入的蝉形砚,尺寸为长12.8厘米,宽9.3厘米,高
1.4厘米,造型简约古朴,端砚宋坑材质。

此砚上阔下窄,呈梯形状,造型比较独特。

试墨。

研墨手感还不错,下墨效果好,发墨也不错,能抵得上现今的中等坑仔。

试墨完毕之后清洗砚堂,基本无墨迹残留,这是现代新宋坑比不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砚石鉴别
1. 端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

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

粒径:0.01-0.04mm。

鉴别特征:泥质矽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壹口气即可研墨。

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2.洮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

产自甘肃卓尼。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

粒径:0.01-0.02mm。

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壹个月不干,不腐臭。

3.田横砚
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4.思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

产于贵州岑巩。

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

粒径在0.005-0.025mm。

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5.苴却砚
矿物组成:泥岩。

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

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

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6.红丝砚
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

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

产自山东青州。

粒径:0.01-0.08mm。

鉴定特征:红色致密块具丝状弯曲文理的薄层微晶灰岩,特点是石质润美,坚而不顽,色花不艳,手拭如膏,发墨如油,与墨相亲,墨色如漆,纹彩多姿。

7.燕子砚
含三叶虫化石微晶灰岩,产于山东泰安、莱芜、沂源等地。

鉴别特点:砚石颜色多为深绿色,石质细嫩,但硬度较低发墨较慢,砚石的化石部分微黄,突出石面,似飞动的燕子和蝙蝠。

8.淄砚
黑色含粉砂泥灰岩,所含矿物成分为显微晶质状方解石,褐灰色半透明状泥质物,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的粉沙级矿物。

偶含黄铁矿物质,有金星闪烁映日有辉。

产于山东淄洲,砚材细致,极发墨。

9.金星石砚
黑色含生物碎屑和黄铁矿微晶灰岩,产于山东费县。

鉴别特征:坚而不顽、温润如玉、磨墨无声、发墨有光、金星屡见不鲜。

10.徐公砚
粉砂质微晶灰岩,产于山东沂南。

鉴别特征:色泽多样、石质坚硬、密度极高、扣之清脆、其声如磬,蕴然似玉。

贮墨其中,经夜不渗不干,与墨相亲。

发墨如油,色泽鲜润,且不损耗。

11.尼山砚
含生物碎屑和海绿石灰岩,山东曲阜。

鉴别特征:石质精腻,抚之生润,多为柑色、橙色,上有疏密不匀的青黑色松花纹。

该砚台不渗水、不渍墨、发墨有光、久用不乏,古朴端庄。

12.松花砚
矿物组成:微晶矽质灰岩,石英微粒分布均匀,且富含磷质。

产于吉林白山市。

硬度偏高。

鉴别特征:板状泥灰岩,特点是硬度偏高,简洁实用,规矩造型较多,突出石质美丽。

13.天坛砚
矿物组成:由绢云母、泥质、粉砂、铁质等组成。

产于河南济源县。

鉴别特征:紫灰色钙质泥质板岩,石质纹理缜密,坚润细腻,柔而不绵,滑而不溜,色如琼瑶,声如木鱼。

14.歙砚
矿物组成:蠕绿泥石、多矽白云母、石英、长石及少量电气石、锆石和碳质。

产于江西婺源、安徽歙县。

构造为变余层理构造、斑点构造、板状构造等。

粒径:0.01mm左右。

鉴别特征:灰黑色含石英粉砂粘板岩,石质细腻如肌肤,温润莹洁,纹理缜密,发墨如油,扣之如金声,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固、洗之易净。

15.紫丝砚
16.贺兰砚
矿物组成:粉砂质泥质板岩。

鉴别特征:质地细密,清雅莹润,坚而可雕,扣之有声,发墨迅速,不郁结,耐用。

17.黄石砚
泥质板岩,属于古代沉积岩,石粒细密。

产于河南方城县。

鉴别特征:硬度在2.6-3.0之间,为软玉石类,用手触摸,温韵不涩,它的密度适中,以物敲击,磬声徐徐,不沉不闷,使人心舒意畅。

石质如玉、贮水不涸、其声如磬、其色多变、发墨如油、如膏如脂。

18.澄泥砚
矿物成分: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石英等。

著名的人工陶砚,产于山西绛县,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四川等地均有产出。

粒径:0.01mm左右。

鉴别特征:相对密度在2.38-2.54,摩氏硬度在4.5左右,
特点是坚如石、润如玉、声如金、发墨油亮如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