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富春山居图》艺术特点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
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
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
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
至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
暇日,黄公望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
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阅三四载未得完备”。
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便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
但最后何时完成,终不得而知。
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但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
一幅画画了这么多年,也称得上一奇,而二百五十年后藏者吴洪裕临终前嘱家人当面将画焚烧殉葬,而其侄吴静庵趁他弥留之际于火中夺画残卷,更是旷古之传奇。
至今,我们已无法确知原卷的长度,但知前《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
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
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
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
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我将黄公望与王蒙晚年的画作过比较,感觉黄公望率真简约但仍具象,而王蒙则苍莽茂密趋向写意。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现藏的《富春山居图》分两卷,前半卷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自此,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才得以展现在国人面前。
它的作者黄公望在“元四家”中,是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
容和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成。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在黄公望创作此后的数百年间,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下面是我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的粗浅鉴赏以及自己对美术鉴赏的看法。
这件作品的不凡之处首先体现在构图布局的章法和技巧上。
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经过桐庐到富阳,在杭州注入钱塘江,沿途时而群山夹峙、滩多水险,时而丘低山远、江宽流缓。
古人称赞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则其要、删其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从图卷的艺术技巧上分析,该图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随着画卷的展开,起首只见一座高岗,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水波不兴;再接层峦叠嶂,江水似乎不见但是有山涧溪流暗通消息,这一段山景是画卷高潮做在,之后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笔法。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黄公望,元代山水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
早年间曾任中台察院掾吏,后因上司牵连而入狱,出狱后加入了全真教。
往来松江、苏州、杭州等地,以卖卜为生。
至正七年(1347)年定居富春江。
在艺术上他受赵孟頫的艺术影响很大并得到过他的指点,并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除此之外他还宗法董源、巨然,但是他并没有因袭前人画法,而是在研习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对自然造化的师法,常常深入自然切身观察感受,对景写生,“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
”(《写山水诀》)“袖携纸笔,凡遇景,辍即模记。
”他用丰富的自然山水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中得心源”最终成为“元四家”之首。
图1《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宽33厘米,长636.9厘米,始画于至正七年,至正十年黄公望题跋时终稿尚未完成,前后耗时近七年,是黄公望晚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甚至是元代山水画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他的师弟郑樗(无用师)所作,以桐庐、富阳一带的富春江景色为蓝本绘制而成。
后被火焚,现存前半卷“剩山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为手卷形式,采用游移的视觉观察法,也就是散点透视来呈现画面,在构图上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从起篇的寂静萧瑟低缓的土坡绵延到树木繁茂、热闹非凡的山峦,转而是干涩萧疏深远的秃峰,在一片松林过后转为浩渺连绵浅滩疏林,最后一座孤峰归于沉寂…它就像一段旋律,高低起伏、起承转合的那么自然,河畔、疏林、楼阁、秀岭、峰峦是这旋律上的音符,开合聚散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诚如董其昌所言:“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富春山居图》卷首题跋)。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i]。
”图2《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技法层面上看,黄公望主要宗法董源、巨然,同时他还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黄公望艺术风格的形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其画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一、画家介绍黄公望,元代画家。
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自称浙东平阳人。
幼年父母双亡,后有浙江永嘉黄姓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黄公望,收其为嗣,因改姓黄,改名公望,字子久。
他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名列“元四家”之首。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异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二、文化内涵和意境(一)文化内涵诗情画意尽挥洒。
通常情况下,将诗意寓于山水画之中,并借助山水画意境来进一步对诗进行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表达我国山水画意境和诗句意境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在构图中使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而且通过对墨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确保山水之间具有非常分明的层次勾画,虽然在画中有空白之处,然而其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除了山水作品外,还包括了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黄公望借助简练的笔墨来绘作山水,然而山水之外的空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得整部画作令人神往。
流畅的记事性特征。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高度和艺术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绘画中的哲学性、情感性、文学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不仅使后人对古代文人画的情趣、书法、意境等艺术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古代文人画的传承。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不公等待遇,从而在诗画世界中黄公望能够纵情翱翔。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元末明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长卷绘制了浙江富阳富春山区的山水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黄公望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注重山水的写意和构图。
他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以粗犷、简练的笔法勾勒出山峦的起伏和岩石的质感,如泼墨山水般自由奔放。
整幅画面中,多处运用了山势悬崖峭壁,给人以险峻、壮观之感。
黄公望在构图上注重对比和对称,善于运用深浅、虚实的巧妙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与山水风光的描绘。
他在画中描绘了山下村落的风貌,描写了人们在山林间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房屋、树木和人物的细节,展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黄公望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士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体现了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
他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和色调的变化,使画面充满了韵味和光影效果。
他运用浅淡的墨色、淡雅的蓝、绿、紫等色彩,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山水氛围。
通过色彩的运用,黄公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然景色的风光和人物情感的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笔墨技巧。
他善于运用外轮廓线和平行线的交错,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节奏感。
他运用墨色的渲染和点缀,使画面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黄公望的笔墨技巧独到,他能够驾驭细笔、破笔、散笔等不同的笔法,创造出独特的山水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山水风光的描绘、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构图和笔墨技巧。
这幅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展示了黄公望深厚的绘画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以及文人画影响深远。
《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特色探析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一《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特色探析焦晓杰郑州科技学院摘要: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晚年为其师弟无用禅师所作,不管是在构图方面,还是在笔墨技法方面,亦或是在立意方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富春山居图》这个经典传奇的山水画作品构思巧妙、画面布局别具新意,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享有"画中之兰亭”的美誉。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简介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富春山居图》中的构图、笔墨技法、意境、诗书画的有机结合等四个方面的艺术创作特色,以期更好的领略和感受《富春山居图》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构图笔墨技法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41-03黄公望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这一山水画艺术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以致于后来的山水画家难以望其项背,其在当时的绘画艺术领域乃至中国绘画史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时至今日,《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之作对现代绘画领域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画中之兰亭”的美誉足见其影响之大、之深、之高。
文章从《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对后世绘画的创作影响出发,对其艺术创作特色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分析。
一、《富春山居图》简介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佳作从构思、动笔直至绘制完成大致长达七年,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以及丰富的素材为其创作《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其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再借助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富春山居图》这一精品力作问世。
《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通过对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的描绘,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山水风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画面用墨淡雅,用笔顿挫转折,山水布局疏密有致、随意宛然天成,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欣赏此作品,让人回味无穷。
明代书画家沈周、董其昌、邹之麟,清代书画家恽寿平等对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都有很高的评价,《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逸平淡——简析《富春山居图》艺术特点学号:0811117 姓名:洪安娜专业:油画创作与研究导师:张利华摘要: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从布景到造型语言无一不反映出熔铸主观情怀于自然景物之中,把人引向远的境地,达到物我两忘,创造了“闲逸平淡”的艺术境界。
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
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是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闲逸平淡,解读中国画的历史己经非常悠久了,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而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中国画按照画中的内容又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
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
有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意思就是元代的山水画重心源、重意象、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或是倪云林的《江岸望山图》等,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闲逸平淡”的意境。
其中“元四家”之———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浑润古雅”。
他继赵孟颓之后,将董巨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名公望,字子久。
他前半生奔走于仕途,曾任浙内宪吏,中台察院转吏,一度随从张闾经理钱粮,后张闾因“贪刻用事”被治罪,黄公望亦受牵连下狱。
出狱后,自知仕宦无望,于是投身道门,改号一峰,义苦行净墅、大痴翁。
以卖卜和收徒为业,居杭州肖箕泉,并常往来于吴越间,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和画家。
他雅好书画、音律利散曲,尤以山水冠称一绝。
其山水画取意于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以疏体写江南烟岚山川,用墨枯淡而见华滋,笔态洒脱不羁,意境超迈简淡、空灵疏秀。
黄公望山水从技法面貌而言,有两种风格类型,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归纳为:“一种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效甚少,笔意尤为简远。
”从他现存的几幅作品中可见《富春山居图》当为黄公望第二种画风的典型代表,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
画面层峦起伏,井然有序,林峦婉蜒,平岗连绵,水平树静,风和日丽,境界开阔辽远,简洁清润,又不失雄秀苍莽使人心旷神怡。
村居散散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林间,时有垂钓者放舟江心,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
至此,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油然而生。
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形容《富春山居图》很是恰当,美之至极,不就是回归自然,闲逸平淡之境!《富春山居图》画的地方,基本上是在富阳。
黄公望在自题《秋山招隐图》中,提到他曾在富春山“构土堂于其间,每于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还说“当晨岚夕照,月色当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所画富春江的两岸,有可能起自富阳城的株林坞、庙山坞一带。
这卷画的前段,即今浙江博物馆收藏的一段,被称为《剩山图》,所画山形、气势,与这些地方的风烟,都十分相象。
恽寿平《南田画跋》中写到他问吴同卿侄子画卷起首处被烧一段情景为“写城楼脾脱一角却做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茫之致。
自平沙五尺徐以后,方起峰峦坡石。
”又提到“平沙盖写富春江口出钱塘景也。
”值得注意的,在这卷画的中部,画一座座的山,有如舞风展翅,飞向深峦,而又如飞龙奔腾,气势非凡。
这部分画境,在中埠,或在汤家埠的后山都能看到它的依据。
王原祁也曾云“昔大痴画《富春山居图》长卷,经营七年而成。
想其吮毫挥笔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奇之意,而工处奇处斐书与笔墨之外,几百年来神采涣然。
”可见,黄公望画这卷山水图,它的取景构思虽是逶回的,但置陈布势却又是落在平面横线上。
他有意识地舍弃了富春江岸高峰插云、奇岩峭立的形体,多取平缓圆浑的山体结构,也没有像传统画法那样过多地打破人们的正常视野,去求奇、险之境,而是将起伏的峰峦冈阜、逶迤的坡陀沙诸、浩渺宛曲的溪河、疏密参差的树木、或显或隐的村落,以平面横移的方式一一铺展开来,前山和后山的关系,通过折搭转换和由近向远的消失,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视点横移。
犹如观者亲自漫步于富春山水之间,边走边看,令人有亲切之感。
画面采取这种长卷形式,构图趋于平缓,恰如其分地托出闲逸平淡之意,但在这平缓中,山峦的起伏变化很有节奏感,象一首抒情曲,开始的山坡是平缓的,节奏轻快,再往后读,节奏突然快了起来,中间的这组连绵不断的山峦就象乐章中最响亮的音符,让人精神一振,画面也因此气势十足,在这组山峦中,依然由近及远,层层推开去,山的墨色较淡,但山上那些杂树墨色相对较浓,远观这些林木断断续续又很富有节奏地连在一起,就象跳动的音符,使画面鲜活起来,近景中有几棵松树画得极黑极浓,苍劲有力,而跟松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松后的远山,它们极淡极简、若有若无,把人的思绪又牵引到目不能所及之处,从而体会一种画外之境。
目光在前移中不觉豁然开朗,一片松软的土坡后,几抹淡笔拖出一片满是树林的沙渚,树林的墨色变化极其微妙,平淡之意至此已是足已。
卷尾这座山用笔爽快,很是放逸,些许飞白更是道出画家心中的超越尘市俗名的豪迈之情,然后画面的节奏归于舒缓的天水之间,似琴声悠悠而止,灵魂于天水之间得到了某种安顿。
带给人无限遐思。
整幅画卷中有数十峰,但找不到两座相同的山峰,而百种树中,一树一态,小桥流水、亭榭楼台,野鸭戏水,都表现得很精彩,极富有生气,但它们最终归于全局的平淡天真中。
在画面中,虽然以富春江景色为蓝本,但不是自然主义的再现,他不只在追求逼真,而是熔铸主观的情怀于自然景观的变化,这种物我同一特色,正是他绘画的真精神。
其目的在于构筑出一种宁和平淡的意境。
在这里,自然与人融为一体,世间锁事空尽,神奇莫测的变化竭尽了。
在《富春山居图》中,实景和空白几乎各占一半,虚实对比相得益彰,宋代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说:“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
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才立意定景。
”可见中国画的创作心态是在天地间运筹置陈,表现的是天、地、人之间相和谐的景观,表面是在描绘自然,实则是描绘人本身。
中国画以淡为宗,而“空白”是淡的极至,中国画最终的意义,不是停留在物的表象上,而是由表及里,去把握生命的真谛。
对于绘画的章法与格局,黄公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写山水诀》中提出:“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高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平远。
”他改变了郭熙、韩拙以来“三远”准则。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黄公望将“阔远”替代了宋人的“深远”,这实际上体现出元代画格的转变。
实际上,这个“阔”字,使宋画成为元画。
宋代山水以“全景式”构图为特色,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是典型代表。
有元一代,赵孟頫新辟天地,《双松平远图》可见端倪,以后黄公望、倪攒、吴镇等人都往往采取这样的构图,近景坡石上丛树或竹松,中景虚处为水面,隔水对岸,远山层层,衬托其后,境界开阔,这就是黄公望所谓的“阔远”。
这种由近及远,层次清晰,以平远和高远结合来表现阔大意境的画格旨在追求一种既能表现山川丰美,又能显示出平淡简远的艺术境界。
黄公望主张:“画不过意思而已。
”显示了元代四家在艺术追求和表现上重视神韵和逸气的一致性。
主张“逸墨撇脱”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当时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要求,它既不同于前人甜妍的青绿重彩,也不同于锋芒毕露、规则刻板的南宋画风,而是转向简淡天真,雅素、恬静一路的水墨山水或浅绛山水。
而《富春山居图》便是他的这种艺术实践的验证和结晶。
黄公望的绘画作品,追求的是逸美、雅趣,在超然出世心境的映照下,画面中流露的是萧疏恬淡的美,是闲适逸迈的美。
作品已不只是以再现对象为满足,而是致力于作者主观意绪与表现对象神貌的化合。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公望将儒、道、释的哲理、观念揉合在一起,投身于自然大化,使精神与大化合一,以求得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审美达到平淡天真的至高境界。
黄公望坎坷的身世,决定了他归隐山林,寄情于诗画的人生。
“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
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临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
”所以,在黄公望的艺术生涯中,不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诗文中都始终贯穿着一个“隐”字。
在《富春山居图》中,他更是把这种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卓越的艺术判断力,是与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全面的艺术素养,熟练的笔墨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一代绘画巨匠,他是生不逢时的,他的才华,往往与混浊、奢侈、动乱的宦海现实相抵触,归隐势所必然,也唯其如此,他所蕴藏在心底的人生感受,才得以强烈地凝聚在他的笔端。
或雄大、或平淡、或奔放、或幽静,这正是画家的复杂思绪在美学领域的反映和折光。
《富春山居图》的“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任何压迫。
一般说来,平远的用墨较淡,其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地,这更符合山林之士的精神境界,也是山水画更成熟的境界。
梅圣俞曾有诗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其实诗画乃是相通的。
平淡也是山水画的境界,当然亦可以指人生的境界。
人要淡泊,画才可淡泊。
淡泊不是没滋没味,而是在淡泊中有真味,有深味。
淡泊的画要笔意舒缓,墨气清和,可以使笔墨视觉浅淡出之,也可以不以浅淡出之,它是一种意韵。
在《富春山居图》中我们品味到的不是李太白诗中色彩流溢浪漫之美,而是一种类似品吸香茗时苦而后甘的回肠荡气,一种澄澈而悠长,恬淡而沉思的太极味,似一曲清音,随着画卷的展开在心头缓缓淌过。
参考文献:[1] 潘运告.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2]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4] 徐建融.元代绘画藻鉴与艺术市场;上海书店出版杜1999年11月[5]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