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美术鉴赏

“大痴”若愚,无双山水----赏析《富春山居图》中国上千年的山水画史,大师辈出,杰作邻立。
但《富春山居图》,上至皇帝,下至寒士,无不奉其为瑰宝,被各个山水派画家视为不可逾越的典范,仅仅黑白两色便勾勒出无双山水。
抛开这幅画的传奇历程不说,可能由于自己对江南的偏爱吧,所以骨子里就对《富春山居图》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怀。
见了此画,便会被画里那寥廓、苍茫而又宁静的意境而吸引。
画中描写的江南与大家印象中云雾缭绕的烟雨江南有所不同,它展现的是初秋之时,富春山两岸的景色: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让你深深体会到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是怎样一番意境。
黄公望,又叫“大痴道人”。
当中年因为被牵连入狱之后,他就放弃了仕途,隐于富春江。
画中的这种明朗之气应该也就是他那时候超然脱俗的心境的体现吧。
经过三四年的创作,79岁完成的这幅《富春山居图》是一幅纸本长卷,是他为好友无用禅师所作。
在笔意清润的画中,便能想象两位老人伐舟沿江而上的情景。
在高山与流水间,在诗、书、画外,我分明听出了“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的叩问。
元代山水强调笔情墨趣,笔墨线条变化多端,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富春山居图》用笔利落,以诗文入画,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
以水墨渲淡更替两宋工致浓丽的画风,笔法既有湿笔披麻皴,另施长短干笔皴擦,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
浓淡迷蒙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
黄公望还极注意层次感,前后山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的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市井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的生动严谨,比例合度。
画面仅用水墨渲染,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的感受的高度尊重。
艺术鉴赏—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 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
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丌辞辛劳'奔波亍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于变 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 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 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 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招商银行特约具名赞助「山水合璧-黄公望不富春山居图特展」,
两卷瑰宝合并展出,重现《富春山居图》原貌。
时间:2011年6月2日-9月5日 地点:台北故宫単物院
到招商银行办理私人银行业务,有机会领取台北故宫単物院贵宾参观券
详询:私人银行服务与线 40066-95555
微単发送#招商银行富春山居图#,@招商银行,将有机会获得台北故宫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 馆藏: 台北故宫単物院 尺幅: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仿本 名称:《富春山居图 子明卷》
馆藏:台北故宫単物院 名称:《富春山居图 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単物院
温总理的关心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望公,他画 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 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丌丽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 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単物馆,一半放在台 北故宫単物馆,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举时 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 堪。”
《富春山居图》以作者黄公望所钟爱的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在82岁时为无用师 和尚绘制完成。丽经六百余载的历史洗礼,使它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并收 获了中国山水画作品中“第一神品”、“画中兮亭”等诸多美誉。而这幅因火焚残 缺、“死别生离”、如今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背后,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精彩 故事和传奇经历……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在“元四家”中,若论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最深广的,无疑是黄公望。
他年资最高,直接受教于赵孟頫\,从五代荆浩、关仝及北宋李成启学,所以画的品格极高。
元代画家开始以纸为画本,赵孟頫\的《水村图》已见干笔皴擦,元画灵动松秀的笔墨已然初具,而黄公望享年85岁,至其晚年则纸本水墨的技法已经炉火纯青。
其《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代表其晚年风格的经典之作。
至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
暇日,黄公望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
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阅三四载未得完备”。
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便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
但最后何时完成,终不得而知。
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但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
一幅画画了这么多年,也称得上一奇,而二百五十年后藏者吴洪裕临终前嘱家人当面将画焚烧殉葬,而其侄吴静庵趁他弥留之际于火中夺画残卷,更是旷古之传奇。
至今,我们已无法确知原卷的长度,但知前《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
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
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
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
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我将黄公望与王蒙晚年的画作过比较,感觉黄公望率真简约但仍具象,而王蒙则苍莽茂密趋向写意。
《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
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
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
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他经常身背行囊,内置笔墨画具,但见好景便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最终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
山石回旋辗转,丛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
亭台渔舟、草木树石。
小桥飞泉,景随人迁,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的酣畅淋漓。
美术鉴赏之富春山居图

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美术作品各式各样,中西方各有所长,西方的或开放、或真实、或丰富多彩。
中方的则更多是抒情、在古代更注重于笔墨技巧。
于我而言,我比较喜欢中国的绘画。
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比较喜欢中国古代的作品,中国古代的作品主要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
如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纸本水墨,代表的中国古文化。
此画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所画江边两岸山峰树木似初秋景色,无数山峰,一峰一形状,无数树木,一树一姿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
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等等,各种令人目不暇接,丰富且自然。
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对以后的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公望的自然笔触暗示他已经掌握了古代的精髓而没有变成传统的奴隶。
我所感受到的是画家本人发自肺腑的声音。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
富春山居图鉴赏

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艺术学院艺术设计1003班王子恒)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
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
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山水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艺术正文: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讲了一个故事让记者告诉台湾同胞。
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
曾做过小吏,因蒙冤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承董源、巨然、关仝、李成等,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江南虞山、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四家”中,黄公望在画史中影响最大。
黄公望从小志向很高,苦心读书希望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
由于元代取消科举制度,限制汉族人做官,这使社会上的文人找不到出路,只好将闲置的才情花费在琴棋书画上。
文人们作画的目的与从前的画院画家不同,他们几乎不以画为生,而是把绘画当做排遣心中愁绪和陶冶性情的一种工具。
元代绘画的中心,不在都城所在的北方,而在富庶风流的江南。
元代的文人画家们格外推崇淡雅天然的山水画风。
他们非常重视向古代画家学习,更重视保留自己的个性。
其中最能代表元末文人山水画成就的,当数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与王蒙,画史上称他们为”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其画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一、画家介绍黄公望,元代画家。
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自称浙东平阳人。
幼年父母双亡,后有浙江永嘉黄姓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黄公望,收其为嗣,因改姓黄,改名公望,字子久。
他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名列“元四家”之首。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异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二、文化内涵和意境(一)文化内涵诗情画意尽挥洒。
通常情况下,将诗意寓于山水画之中,并借助山水画意境来进一步对诗进行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表达我国山水画意境和诗句意境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在构图中使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而且通过对墨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确保山水之间具有非常分明的层次勾画,虽然在画中有空白之处,然而其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除了山水作品外,还包括了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黄公望借助简练的笔墨来绘作山水,然而山水之外的空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得整部画作令人神往。
流畅的记事性特征。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高度和艺术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绘画中的哲学性、情感性、文学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不仅使后人对古代文人画的情趣、书法、意境等艺术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古代文人画的传承。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不公等待遇,从而在诗画世界中黄公望能够纵情翱翔。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历史背景《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基本信息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后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仿本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沈周临摹本》作者简介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凝道人,江苏常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图和布局
这件作品的不凡之处首先体现在构图布局的章法和技巧上。
富春江南起建德梅城,经过桐庐到富阳,在杭州注入钱塘江,沿途时而群山夹峙、滩多水险,时而丘低山远、江宽流缓。
古人称赞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则其要、删其繁,“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随着画卷的展开,起首只见一座高岗,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水波不兴;再接层峦叠嶂,江水似乎不见但是有山涧溪流暗通消息,这一段山景是画卷高潮做在,之后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笔法。
使简略的景物蕴含连绵不绝之意,结尾处有事一座山岭陡立,与卷首呼应。
整幅作品中,起伏的山形成自然的段落,水势贯穿始终,景物疏密有致、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画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画中的峰峦旷野、丛林村舍、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推洁飘逸,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都生动的展示了江南的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笔法和墨色
虽然黄公望出于董源、巨然一派,但是《富春山居图》用笔利落,更简约,更少概念化,因而也就更详尽了表现了山水树石的灵气和神韵。
画中皴笔线条略长,平行交错、乱而有序、条理清晰、线条疏松。
笔法既有湿笔披麻皴,另施长短干笔皴擦。
用墨或擦或染,浓淡相间、干湿有别,山水多以干枯的线条描绘,树叶用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在披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
浓淡迷蒙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
更为难得的是,画家在为山水传神的同时,并未脱离山川形质,将客观物象是自然状态表现得恰如其分。
整卷作品几经简约、空灵疏秀、墨色清润、挥洒自如,堪称展示山水画笔墨意蕴的佳作,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黄公望极其注意层次感,前山后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屏风式的排列,而是由近而远的自然消失。
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在虚实之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做细致的刻画,但是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的几位充分,连座位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的生动严谨、笔力合适。
画面仅用水墨渲染,若明若暗的墨色,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超越了随类赋彩的传统观念,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令人产生亲切之感,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
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
"?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封一状,数百树,艺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中,的确是一幅从真善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