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行为偏差学生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

案例:一次午睡起床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正在忙碌着穿衣服和裤子,这时,然然指着椅子上的一条裤子对我说:“李老师,你看徐海翔的裤子口袋里有玩具!”听她这么说,我赶紧过来看看,翻开裤子口袋里面有好多玩具——这是平时小朋友吃完饭后的手头玩具,孩子们都特别喜欢。
那这些玩具为什么会在翔翔的裤子里呢?我把翔翔叫到跟前小声地问他:“小朋友在你口袋里发现了好多玩具,是你拿的吗?”他赶紧反驳我:“不是我拿的,我不知道。
”“那是谁拿的呢?”“肯定是有别人放到我口袋里的。
”我接着问他:“是吗?那我们一会去看看监控录像,看看是谁放的?”他很紧张地说:“不行不行。
”“为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到底是谁放的不就明白了吗?”他沉默不语。
我看懂了他的意思,于是问他:“这些玩具是你拿的对不对?”他点了点头。
“为什么要拿玩具呢?”“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个玩具,想回家玩儿。
”我说道:“喜欢这个玩具很好,但是这是大家的玩具,如果要拿走要征求大家的同意对吗?”他点了点头。
下午翔翔姥姥来接他的时候,我把事情的经过向她叙述了一下,翔翔姥姥说:“对了李老师,前几天他也拿回家这样的玩具,他说是老师奖励他的,我就没有在意。
原来是他偷拿的呀!”我赶紧解释:“姥姥您别着急,咱现在不能说孩子是偷玩具,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意识到集体的和个人的区别,他只是喜欢所以想拿回家玩,我们要慢慢地引导他,告诉他集体的东西是大家一起玩的。
”听了我这么说,翔翔姥姥平静了许多,她说:“我回家会慢慢和他说,让他主动把玩具拿回来。
”分析与反思:1、针对“翔翔把幼儿园玩具拿回家”的现象,我们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的行为,翔翔因为喜欢玩具而想把玩具据为己有,这种想法说明孩子还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东西和他人的东西的区别,喜欢就拿,这对于幼儿来说是“自我中心”的一个表现,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如果想拿要征求大家的同意。
2、及时和家长沟通和交流,提高家园合作效力。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完整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一、个案研究背景1、理论依据及研究价值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
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
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2、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汪某,女,今年9岁,读三年级,经过多方面的接触了解得知:汪某并不是特保儿,还有一个小弟弟,其监护人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们一次。
平时,汪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疼爱孙子,斥骂汪某时候多,并经常夸奖汪某弟弟。
在学校观察到汪某是个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女生,个性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易冲动,有暴力倾向,经常打骂女生,与男生也能一较高低,是个名符其实的女大王;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她的家常便饭:考试没考好,回家怕挨打,只好编些谎话搪塞,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看到其她小伙伴有漂亮的文具,为争点面子,免不了说谎:我家有,比你的更漂亮。
其实家里并没有漂亮的文具。
二、初步分析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儿童都可能与她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
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

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一、引言教育案例分析是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它以实际教育案例为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行为偏差的孩子是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一定的行为压抑、情绪不稳定、社交困难等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发现并提供适当的帮助。
本文以一个实际的教育案例为基础,探讨如何帮助行为偏差的孩子解决问题。
二、案例分析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中表现非常不好。
他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情况也比较严重,而且不喜欢听老师讲课,课堂上容易发呆、看窗外。
小明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总是考得不及格。
同时,小明在学校中与同学的交往也比较困难,不太愿意与同学沟通和交流,经常独来独往,让老师和同学对他另眼相看。
通过与小明本人的交谈和观察,我们发现他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行为上的问题,他走路时有些拖拖拉拉,不够积极主动,容易紧张和不自信;其次是情绪方面的问题,他经常感到焦虑和无助,缺少自信心和动力;最后是社交方面的问题,他在与同学的交流中难以自如,缺少友谊和社交支持。
三、原因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体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小明或许存在某些基因上的缺陷或生理上的异常,导致他的情绪和行为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小明的家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的家庭氛围或家庭教育方式,导致他缺少自信和动力。
再次,学校环境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小明的学校环境可能存在不良的班级氛围或校园文化,导致他对学习和校园生活不够积极。
四、解决方案及实施过程针对小明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压力缓解机制。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和学校两个环境中得到足够的支持和缓解。
2.制定心理辅导计划,安排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和辅导。
通过专业心理辅导来缓解小明的焦虑和无助情绪,增强他的自信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案例:学生偏差行为辅导案例分析

学生偏差行为辅导案例分析喜欢出手的顽童———攻击与破坏行为辅导实例分析一、情况介绍1 、个案基本情况李某,男十一岁,我班学生2、性格特点该生脾气暴躁,高傲自大,过度自信,对人不和悦,攻击性强,喜欢争强好胜,常因小事跟同学争得面红耳赤。
情绪有时也不稳定,时常与同学打架,破坏纪律。
3、问题行为(1)控制不住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东张西望,做小动作。
(2)攻击性行为:驾驭人的欲望强,当别人不服他时,他就出口伤人,甚至大打出手。
(3)性格孤独冷僻固执: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造成敌对;特别是打架,欺负弱小的行为令人生厌,因而知心朋友不多。
4、个案背景资料(1)体格爱好:身材高大,长得壮实,爱运动。
(2)家庭情况:父母主要采取权威管教方式,对李某要求严格,但缺少方法。
(3)学习生活:经常因小事与人争吵,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学习成绩不理想,语文成绩相对较好些。
(4)社会生活:因性格倔犟,攻击性强,在校我行我素,没什么朋友,回家后常独自活动。
二、分析与诊断1、情绪不稳定:李某上课不专心,故成绩差,尤其控制不住自己,好与人争斗,缺乏忍让精神。
2、人际关系紧张:因性格暴躁,加上经常大打出手,令其他同学讨厌而产生疏离感。
3、过于自信:凭借身强力壮,以势压人,以为别人都得听他的。
4、家庭管教不当: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缺少沟通。
三、辅导方法针对该生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这些方法对他实行辅导:1、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建议改变教育方法,多与孩子沟通。
2、启发自我理解:当李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对他不公开处罚,而是通过耐心启发和诱导,以说理方式让他知道那些行为是不良的,不但对自己没好处,且可能伤害很多人及造成不良的后果。
3、改变环境:调整座位,我在他的周围尽量安排性格温和,成绩好的同学,并要求他写观察日记,要他描写其他同学的性格特点,从而找到模仿学习的榜样。
4、发挥其特长:通过体育活动和比赛发挥他的运动特长,树立他在班集体中的形象。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幼儿园行为管理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一、概述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初步接触外部社会的评台。
在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儿童的行为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幼儿园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的处理,也需要从幼儿园的行为管理角度出发,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引导。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视角,探讨幼儿园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探讨行为管理的相关方法和策略。
二、案例分析1. 撒谎小明是一位在幼儿园学习的小朋友,但是最近老师发现他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隐瞒或者撒谎,比如他在犯错之后常常选择逃避责任,掩饰事实,对于老师的询问也常常选择回避。
这一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小明在幼儿园的学习和互动,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不良示范。
分析: 撒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它可能来源于儿童的求知欲望,也可能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或者想要逃避责任。
针对撒谎这一行为问题,老师和家长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引导,让孩子认识到撒谎带来的负面后果,激发孩子对真实和诚实的认同感。
2. 打架在班级中,小王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打架的情况。
不论是因为争夺玩具,还是由于言语冲突,导致了小王频繁地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甚至有过推搡和拉扯的情况发生。
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班级的秩序,也让其他同学感到恐慌和不安。
分析: 儿童时期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一些冲突行为。
因为儿童的自我控制和冲突解决能力不足,所以常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
对于这种行为,老师和家长需要进行及时干预,教导孩子通过沟通和妥协来解决冲突,同时加强孩子的自我管理和情绪调控能力。
3. 分心在班级中,小红经常表现出分心的行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其他活动中,她都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种行为给小红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给老师带来了额外的工作压力。
分析: 分心是幼儿园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它可能来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可能来源于孩子的精神状态不稳定。
老师和家长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精神状态,比如通过游戏和故事等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支持。
学生犯错误老师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有时过于顽皮,经常在课堂上打扰同学,影响课堂纪律。
这次,小明因为一次作业抄袭事件,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二、案例分析1. 作业抄袭事件某天,班主任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小明的作业内容与自己班上另一位同学小华的作业几乎一致。
经过询问,小明承认抄袭了小华的作业。
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老师感到十分震惊和无奈。
2. 家长反应小明的家长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认为小明这样做有失诚信,要求老师严肃处理。
家长甚至表示要来学校与老师沟通,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3. 教师应对策略(1)安抚家长情绪。
首先,班主任老师向家长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并表示会尽快找出解决办法,确保小明不再犯类似错误。
(2)与小明沟通。
班主任老师找小明进行了单独谈话,了解了抄袭的原因。
小明表示,他之所以抄袭,是因为害怕自己完成不了作业,担心受到老师的批评。
同时,小明也承认抄袭行为是不对的,表示愿意改正。
(3)制定教育方案。
结合小明的实际情况,班主任老师制定了以下教育方案:①加强诚信教育。
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关注小明心理。
了解小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关心和帮助,提高他的自信心。
③家校合作。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在家的表现,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育过程1. 开展诚信教育班会在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观看诚信教育视频,分享诚信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同时,还邀请家长参与班会,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2. 关注小明心理班主任老师发现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于是,老师主动与小明沟通,了解他的心理状况。
在谈话中,老师发现小明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鼓励小明相信自己,并为他制定了合适的学习计划。
3. 家校合作班主任老师定期与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的表现。
行为偏差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学习资料

行为偏差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学习资料一、资料:xx,男,9岁,小学五年级,独子。
身高一米五左右,体态偏瘦,无重大疾病史。
父母平时关系融洽,主要是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矛盾。
家族无精神兵历史。
从小随父母生活,母亲和外婆比较溺爱孩子,父亲忙于挣钱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少。
请父亲、母亲与外婆分别到学校,他们多属于性格脾气比较温和的人,相比较而言,孩子的脾气要暴躁得多。
在幼儿园时期,就经常从课堂溜出去玩,小学阶段一直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与孩子的外婆交谈,她说孩子性格浮躁是由于自己的女儿怀孕时曾经天天听摇滚乐造成的。
而孩子的父亲则埋怨,是由于母亲溺爱造成的。
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成员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互相推卸责任的问题,而且太过溺爱孩子。
该生和同学关系不融洽,经常是每天一小架,三天一大架,只要班主任不在班上,马上就有学生来报告:“老师,李某又打起来了。
”最近一次,他上课时想找坐在他后面的同学讲话,同学不理睬他,他就一边往别人桌子上吐唾沫,一边说:“你打我啊,快打我啊!”二、观察和他人反映情况:母亲反映孩子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做事不够耐心;在家做作业磨磨蹭蹭,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很不专心,经常要做小动作,甚至还要离开座位玩一会儿,学习效率很低。
另外,很不守信用,经常说话不算话,答应的要求不遵守。
因此,可以看出来,家长喜欢找他的客观原因,不喜欢从主观上找问题。
所以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三、分析、诊断与评估: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分析:来访者目前主要的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行为出现偏差,伴有一定的躯体症状。
四、辅导过程与效果评估:认知方面:让来访者的家长明白对孩子过高要求,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要调整目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塑造良好行为习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让孩子自己明白目前的情绪表达方式和一些错误行为是不正确的,不能解决她心理困惑和情绪不愉快。
情绪方面:教会来访者如何正确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要求父母能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来要求孩子,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进而使孩子达到心理的松弛。
行为偏差生辅导个案

行为偏差生辅导个案[案例]靖%博,男,小学一年级学生。
优点: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记忆力好;缺点:多动,好动,喜欢招惹其他学生,老有学生打他的小报告。
该生在天赋聪颖,但在纪律方面教老师头疼。
[分析]该生是单亲家庭,母亲离家出走,另嫁他人。
父亲长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都把他当成了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该生严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因此,家长许多行为习惯都纵容他而不纠正制止。
教育方法不得当,是靖博多动的主要原因。
奶奶娇惯,爷爷则平日娇惯,一旦遇到问题便武力解决。
作为跟了他一年的班主任,我也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导航人,再不抓住时机教育,恐怕会毁了他的一生,所以使他和其他学生一样有健康的学习习惯和状态,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我的做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该生进行心理辅导。
1、与家长沟通通过无数次的家访,我让他爷爷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慢慢地纠正靖博的多动性,让靖博每天汇报在校情况。
2、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每当靖博管不住自己时,我都会耐心地听他诉说做小动作的原因,并且恰当地纠正他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告诉他“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要克制自己多动的毛病。
不时,我也会让他发现自己的进步,告诉他这都是努力的结果,让他坚信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
3、委以“重”任我抓住新学期开学的时机,跟他沟通,希望在新学期看到一个全新的他,先让其当班长,让其他同学对他有新的评价。
这样,他就必须改正自己做到最好。
4、以“静”制“动”尽量用“静”办法对付他,增加和他谈心的次数,让他知道多动绝对不会给自己带来好的习惯,而改变自己的多动却能使自己受益非浅。
[思考]一学期过去了,现在,靖博的多动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各方面表现得比以前更出色了。
我似乎感到不正常的靖博已远去了,看着靖博,我感到了一丝欣慰,我相信我最终一定能使他完全克服弱点,健康成长,展翅飞翔的。
该生出现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这种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出现各种苗头时,给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朝着更加健康的道路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教育故事——行为偏差学生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一位在家很听话,在学校规则感不强,错误归因偏差及有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的九年级学生,通过观察,沟通,分析出问题所在后,采取家庭教育辅导及学生行为干预,正面强化等方法,让其的整体情况有较为明显好转关键词:规则感行为干预家庭教育案例呈现小李,男,15岁,九年级学生。
父母均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企业的采购,母亲是从事人事方面的工作。
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对孩子成绩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时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晚上会辅导孩子做作业,九年级了,依然坚持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但并未提出具体目标,另外在家里对孩子生活习惯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个人卫生要求也比较高。
小李学习成绩中等,理科思维不错,但经常打断课堂,提出不合时宜的问题,课堂上走神,分心,课堂学习效率极低,另外小李思考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至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嫌弃。
案例分析本案例主要呈现以下问题课堂表现:这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有两种状态。
情况一,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分心,游离在课堂之外,有时候是发呆,有时候是在整理书桌,有时是在与同桌偷偷说话,聊天内容与课堂无关,或者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练习;情况二,参与课堂,关注老师,关注同学,关注课堂讲授的知识,碰到会的问题,非常积极地抢着回答,表现欲非常强,也常常针对课堂内容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但都是大声随口而出并无提前向老师示意,也总会突然提出不合时宜的问题,影响或打断课堂。
比如,一上课,就问老师当天的作业是什么;老师刚刚解释完的重点内容,因为他自己走神没有听到,又重新大声无示意的提问,或者突然提出与课堂学习无关,他这样的行为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嫌弃。
从小李的课堂表现来看,小李的规则感不强,甚至有时候是无视规矩,现在在学校可能只是违反班规,校规,若不干预,未来走上社会可能就是违纪违法。
错误归因偏差:小李在学习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不少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总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找理由,不曾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比如,作业内容做错了,会埋怨老师或科代表没布置好;课堂开小差了,老师找他谈话,第一反应都是别的同学也分心了,为什么不找别的同学,而找他,他会认为老师找他的目的是维护课堂纪律,要批评他,并没有意识到,老师找他谈,更多的是因为他自己分心而错过了学习。
当老师因为他的成绩不太好与其沟通时,也归因于别人考得太好,并不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来反省。
小李的归因方式很明显是外部归因,把事情发生因素归结为外部因素,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我们对其的指责,势必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小李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自然也不会进步,久而久之,最终也会失去朋友,最终受害的还是小李。
自我为中心:小李很在乎自己的东西,也比较与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比如,午休期间,为了自己要看书,把课室窗帘拉开,影响其他同学休息;他很在乎自己课桌周围的卫生,但把垃圾丢到别的同学的位置上,为了让自己有舒适的空间,会把自己的书放到别的同学桌上;自己不会的问题要求别的同学教自己,自己会的题却不愿意花时间教比自己弱的同学,有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却很宽容,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自己能否从中获得利益。
总是带着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别人的内心,即使是老师和他沟通,他也是如此,内心竖起了一道屏障,对别人极其不信任,以示弱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及关注。
小李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已经给身边的同学带来了一些困扰,长期以往,愿意关心他的人会越来越少,而他自己的内心将会越来越孤独。
小李是我本学期新接手的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开学第一周,他的表现就已引起我的注意,通过和班主任,家长,同学的沟通及对小李平时表现行为的观察,造成小李现在的表现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家庭因素小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幼年时家里只有他一个小孩,父母一方面非常宠爱,家里的事情基本上是以小李为中心,基本上是无条件满足小李的物质需求,也非常照顾小李的情绪,以至于小李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他想做的事情,他就可以随意去做,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困扰。
另一方面,父母对小李也有各方面的要求,每个时段该做什么事情,玩具放哪里,书放哪里,几点起床,几点睡觉,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也严格执行,一旦出现什么错误,小李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所以小李在家的表现非常好,小学以前,小李在学校的表现也不错,但从班主任的反映来看,小李在学校的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在家里的表现依然不错。
因此判断,小李并不是规则感不强,而是在挑战父母的规则,但由于父母过于强势,不敢在家里表现出来,来到学校,当下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不自觉的暴露出来。
特别是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不愿再像小孩一样完全服从家长和老师,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
小李在家做错了事,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以至于他非常害怕犯错,害怕受到惩罚,因此,当他自己出现行为偏差时总喜欢把问题归到别人身上,撇清错误与自己的关系,希望降低或减少自己要负的责任。
所以对自己错误的归因总归结为外部原因,这其实也是小李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学校因素学校是班级授课制,是一个小集体,班级的管理也是靠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老师与同学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老师并不能做到时刻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变化。
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中高考的指挥棒不变,学校的重心依然是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重分数,重排名,忙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当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多数时候是简单的规则教育,并没有过多的去挖掘行为偏差背后的原因,缺失了有针对性的干预。
另外在班里,同学们的包容度也比较大,但由于小李经常性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成全自己,同学们多少对他是有嫌弃的,所以他在学校里并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学校的生活中也没有获得心灵的安慰,情感的满足。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极大,共同生活在邻里社会中,彼此之间互相攀比,互相竞争,特别是高知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这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压力。
另外,信息时代,网络发达,孩子们很容易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社会舆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
案例转化综上分析,小李的问题属于发展性心理问题,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小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改善行为的过程中没有主观能动性,因此问题一直在反复,又没有得到引导和教育因此呈现出了行为偏差,情感偏差。
根据以上对小李的了解和分析,本学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
1.家庭教育辅导小李在校的规则感不强,可能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中过于严格与严厉。
因此首先与小李父母进行沟通,协商减少负强化,建议采取正强化,减少惩罚,增加鼓励及表扬。
缓和与孩子的关系,尽量不以管理者的身份与孩子沟通,转换角色,把孩子当朋友,当成独立的个体来沟通交流。
在制定家庭规则时,不仅是规范孩子的行为,父母的行为也要有所约束,给小李一定的权利,全家人商量着一致通过执行。
虽然有规则,但在执行过程中,父母也不能简单粗暴,要求父母与孩子讲清楚道理,再执行。
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即使真的犯错,父母也并未嫌弃自己,依然是爱着自己。
让孩子在犯错时不会因为害怕惩罚而第一时间想要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另外也建议父母在家时不要过分以小李为中心,总让父母迁就孩子,应该让小李分担一部分家务活,创造机会,让小李迁就家人。
让小李意识到家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父母关心孩子,孩子也要学着体谅父母,在集体生活中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1.行为干预针对小李在校常常打破课堂规则这一问题,我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并将课堂实录给他看,让他认同了自己的行为确实给课堂造成了干扰。
师生共同制定了一份计划,计划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允许他课堂发问及回答,但必须是举手发言,或者是当他无示意的发问或回答时,如果问题无关紧要,我可以忽视他的发言。
第一阶段大概持续了3周,无关紧要的发言以逐渐减少。
然后执行第二阶段,小李课堂想回答或发言时,先想10秒钟,再决定要不要举手发言,第二阶段也大概持续了3周,小李随意在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次数已明显下降,为正面强化这一效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小李比给予奖励,同学们也非常真诚的把掌声送给小李。
第二阶段的要求目前仍然在继续。
而对小李错误归因问题,则是与小李进行了多次的谈话交流,每次交流都是我先说出他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看看他的反应,根据他的归因再帮其分析,他的思想偏差在哪里,他也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愿意尝试去改变。
而在以自我为中心这一问题上,我还没有开展非常有针对干预,但通过前面归因的引导,他已经开始改变了,有一天我发现小李周围的卫生都非常干净,同学们欣喜地告诉我,那是小李同学帮忙打扫的。
而且中午吃饭,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吃饭了,而是又好几个同学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在吃饭,午休也不会拉开窗帘来看书了。
1.正面强化根据心理学原理,强化是操作条件反射中的一种技术,它能使个体的特定行为发生或提高发生的概率。
针对小李表现欲强和喜欢表扬这一特点,当他某一节课集中注意力,没有随意发言又能专注课堂时,我给予肯定,当他作业完成得认真工整时,我拿来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让同学们想他学习,而这段时间小李的作业一直保持着优秀,奖励强化了其正确行为,有利于不良行为的矫正。
效果及反思一个学期快要结束,回想开学初的小李和现在的小李还是有非常大的变化,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专注度也提高,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对班级的贡献值也增加了,班级荣誉感也有明显增强,在刚刚结束的数学周和英语周活动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
小李同学的转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朋辈教育及自我教育相互配合的成果体现。
在此阶段经常与其父母沟通,父母和老师都非常清楚这段时间小李在家庭表现及学校表现,当两方面都正面强化时,孩子的负面信息会越来越少,自我效能感越来越高,对自己也越来越自信,当感受到了父母,老师,及同学们的关怀时,他对自身的行为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一问题,在没有正式干预时,他自己已经在开始悄悄改变,这真的是意外的收获。
这一次的案例给了我以下启示:1.开展学生心理辅导之前,首先要认真研究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才能有效解决问题;2.采取的方法必须有针对性,本案例主要才用了家庭教育辅导及学生行为干预,正面强化三种方法,从目前来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初中青春期的孩子在乎家长,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对行为偏差的孩子进行干预时,要尤其关注这三类群体对孩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张福娟,张美丽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中国临床康复.2004.11.25李进莉浅析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现代教育教学探索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