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

1.概念

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

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

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

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

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

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

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

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

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

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4.1 52.5

Contestant 47.0 50.3

Experiment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3.5 50.6

Contestant 41.3 66.8

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

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

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观察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行为者上,当引起行为者的行为的环境因素是不明显的,或者是不为人知的。

Taylor and Fiske(1975)

两个行为者的知觉显著性,这两个行为者处于一个获得知识?(getting-acquainted)的谈话中,呈现在多个观察者中。(图见53页PPT)

任务:判断谁以谈话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结果:更易见到的行为者被判断为有更强的主导角色。(结果图表见54页PPT)

与之相似的,Lassiter & Irving(1986)

要求被试观看警察审问嫌疑人的录相:

录相对准疑犯,归因于疑犯;

录相对准警察,归因于警察。

2)归因过程的双梯级模型(Quattrone,1982;Gilbert&Malone,1995)

人们总是自动的首先进行内部归因;

那时,他们总是有意识的努力进行过程中的第二步,他们开始思考行为可能的环境原因;努力进行完第二步后,他们可能会运用环境的信息,将他们最初的判断打折扣。

除非前后的信息是强制性的,或者具有显著性的,要不人们是不会进入第二步的。

(有一个说明的图见57页PPT,可能会有帮助哟~)

3)文化规范假设

在所有文化中的人看上去都会有一致性偏差(将行为推断为内部原因的倾向)

但是在西方的人们更倾向于将内部的信息列入考虑的范围:

个人主义的文化使人们社会化为喜爱内部归因,而不是环境归因;

对比而言,集体主义(经常是东方)的文化更加强调组员的互相依赖,以及组内规范的一致性。

(有一个说明的图在59页PPT)

四.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

1.概念

成对物(dyads)在每天社会的相互作用:

自己——别人;行为主体——观察者;

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

行为主体倾向于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因素,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将同样的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

或者是:

将别人的行为看做是内部原因导致的,与此同时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更关注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2.对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的解释:

1)信息的水平

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加工的是不同的信息;

行为主体知道更多的有关于他/她的行为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所以他/她可以更容易的达到环境因素的归因。

2)知觉关注

行为主体注意到了那些影响他们行为的环境因素;

而观察者注意到行为主体

Storms(1973):

假设: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对行为的解释是可以被改变的,如果改变他们的视觉方位(观察点)一个有两个陌生人(行为主体A和B)参加的知识获得(getting-acquainted)的对话;每个人被一个观察者(A或B,不同于前面的A和B)所观察,同时也被两个相机(A或B,不同于前面的两个A和B)所拍摄。(具体条件可见63页PPT,很明确)

行为主体和观察者被要求对三种情况下的谈话中的,内部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进行等级评价:I:没有录象(控制组);

II:同样的视觉方位

在评定前,观看录像,录像基本上是简单重复了被试的原始的视觉方位:

观察者A和行为主体B观看录像机A的录像;

观察者B和行为主体A观看录像机B的录像:

III:相反的视觉方位:

在评定前,观看录像,录像基本上是与被试的原始的视觉方位相反的:

观察者A和行为主体B观看录像机B的录像;

观察者B和行为主体A观看录像机A的录像。

(结果图请看66页PPT)

1)在所有的条件下,内部归因都比环境归因要高(基本归因偏差)

2)在条件I和II下,观察者的内部归因要高于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行为主体的环境归因要高于观察者的环境归因(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

3)在条件III下,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要高于观察者的内部归因,观察者的环境归因要高于行为主体的环境归因(当行为主体和观察者的观察点转变时,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也随之反转了)

3.主体与背景(McGill,1989)

解释的变化是因为有着因果关系的背景的变化;

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对一个给定事件的解释的不一致,是因为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因果关系背景

事实:学生X选择心理学做为专业

解释:

行为主体:“为什么我选择心理学(“主体”),特别的(与其它专业相对,“背景”)?”

观察者:“为什么我的朋友(“主体”),特别的(与其它学生相对;“背景”)选择了这个作为专业?”

五.自服偏差

1.两个例子

1)Kingdon 1967:

对那些在州竞选中成功或是不成功的美国政治家进行采访;

要求他们总结他们成功或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发现:

成功者: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因素,比如说努力的工作,对选民的贡献,竞选的策略;

建立的好名声

失败者: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比如说是政党对选区的捏造,和他们的对手相似的名字,民族和州的倾向,以及没有钱。

2)Lau and Russell(1980)

对1977年秋天的33场主要的垒球和足球赛的报道进行系统的研究;

赛后对队员和教练的归因的区别,明显的依赖于他们的队伍赢了或是输了。(结果见73页PPT,其实猜都能猜到结果是什么,无非是赢了归因于内部,输了归因于外部,真无聊的实验:/)

2.自服偏差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倾向;

两方面的自服偏差:

1)自我抬举

因成功而得到好评

2)自我保护

否认失败的原因

两种微妙的自服偏差的形式

1.自我设限

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如果我们做不好这项任务,我们可以怪罪于环境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

2.防御性归因

重大灾难的受害者倾向于将他们的不幸归因于他们的命运。

两种防御性归因的形式:

A)不真实的乐观

人们总是认为好的事情可以更多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同龄人身上;而那些不好的事情总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他们的同龄人身上;

B)公正世界信念

人们假设坏的事情发生在坏人身上,好事则发生在好人身上

比如:其它人的悲惨消息

3.对自服偏差的解释:

保持自尊;

自我表现和印象管理

关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在其它情况下的信息—>正向的结果是被希望的

—>负向的结果不是被希望的

第三节归因理论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帮助我们认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时有着相当的实践价值。

归因理论与应用性研究的关系并不是直截了当的。

归因理论的应用:

动机

临床心理学

亲密关系

一、动机的归因理论:

动机的归因理论(Weiner,1986;1995)

1.例证:

事件(考试失败)—>成功来源于努力—>因果归因—>责任判断—>未来的期望—>行为;2.动机的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定位:原因所在的位置:内部vs外部;

稳定性:原因的暂时性:不变的/稳定的vs可变的/不稳定的;

可控性:原因受到意识影响的程度:可控的vs不可控的

原因可以理论上被分为八个类别:2位置*2稳定性*2可控性

(有一个对各种原因的分属的表,在82页PPT;还有一个对学业和社会失败的归因的例子,在83页PPT)

四种“经典”的原因在行为动机上:

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

努力:内部—稳定/不稳定—可控;

任务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

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归因及其影响:

位置:自豪,自尊;

稳定性:希望,没有希望;

可控性:(自己管理的)害羞,罪恶;

(别人管理的)生气,感激,遗憾;

(有一个对于归因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惩罚的事件的观点的图在85页PPT,看了其实还是挺有用的)

3.Weiner的理论可以解释每天对原因的知觉吗?

人们是将原因组织为以上假定的维度的吗?

有其它维度存在的证据己经被找到,比如:

无意的/有意的;积极/被动的态度

这些维度是分离的还是相关的?

高度/权重

特定的原因可以被标记在三个维度上,从而跨越人和情境吗?

“人造的”?(这个不知道怎么译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看一下,在86页最下面)

二、归因与临床心理学

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多样化的

两种在临床上的运用:

诊断——判断问题的本质

治疗——干预使发生更加具有适应性的机能

错误归因:错误的对于某人行为归因的问题可以纠正己经存在的机能不良

Storms & Nisbett 1970

失眠者被给予“唤起”的假药,结果入睡得更快;

另外的失眠者被给予“放松”的假药,结果入睡时间较比往变得更长。

失望的归因方式:将自己归因为负性事件的原因,将这样的原因看做是稳定和扩散性的,并伴随着失望。

(90页有一个关于失望者和乐观者对归因的不同,可以看一下,其实想也想得到是什么内容的)

治疗带来的提示:

让人们将负性的结果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因素;

很多的研究都提示减少对失败的不稳定的归因(缺少努力)可以促进表现;

归因在治疗里的作用最好被看作是一个可以辅助其它形式的治疗的技术(认知中的),而不要将它单独看做一个治疗方法。

三、归因与亲密的关系

朋友关系/婚姻关系

归因可以让我们懂得关系的满意和破裂。

归因是如何影响关系的满意的?

满意的伙伴:

关系增加归因——缩小那些负向的,放大那些正向的伙伴的行为

比如:她回家晚了因为交通堵塞;

他给我买花是因为他真的喜欢我。

不满意的伙伴关系:

忧伤保持(distress maintaining)的归因——强调那些负向的,并且缩小正小的伙伴行为

比如:她回家晚了是因为她不在乎我;

他给我买花是因为他想和我上床。

(95页有一个关于这两种关系的归因特点的图,可以看一下,帮助理解)

因果性判断:

谁或是什么导致了这件事的发生?

责任推断:

对事件责任和评价,曾经被认为是某件事的原因。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 1.概念 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 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 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 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 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 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 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 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 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 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4.1 52.5 Contestant 47.0 50.3 Experiment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3.5 50.6 Contestant 41.3 66.8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流派 一、学习的机制 (一)联想 (二)强化 (三)模仿: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二、社会交换论: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Homans)相互联系的普遍命题上: (一)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二)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三)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四)剥夺—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五)侵犯—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意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变得更有价值。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与美国学者詹姆斯(W.james)和米德(M.Mead)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有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与个体与他人互动,而不是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潜意识(无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还有前意识--潜意识中可能被召回的部分。 2.“力必多”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性本能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其发展呈定式化,如果正常发展状态受阻则可能会产生性倒错状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个体初级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在婴儿期表现尤为突出。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是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者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指向毁灭,是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结构 有三个层次: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B )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B )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D )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3、信念是( ABCDE )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 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CD E )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 A BC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BC DE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BC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钠 D、班杜拉 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BCE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 ABC )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CE )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 E、灵活 一、名称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 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 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业讲解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业 作业一: _____理论将决策看作一个对各种选择的优缺点给以考虑,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后果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_____信息更加注意。消极 凯利的理论认为,下面的因素在人们进行归因时都要被考虑,只有_____不被考虑。性格 最早关于过分充足理由的研究证据来自于_____的内部和外部动机研究。幼儿园儿童 态度中最简单的成分是_____成分。情感 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的例子是:不喜欢吃蔬菜但仍然吃 行为主义主要关心(外部)行为。 对印象形成的认知研究方法认为人们根据有关他人的信息试图建立(完整形象) 的印象。 社会推断的(理智)模式是整合信息以得出判断的逻辑和正确的方式。 由社会(角色)限制的行为对于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态度或行为印象没有什么作用。 虽然态度在认知上一般比较复杂,但在(情感)上却很简单。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正确 当两个人相遇时,即使只是一瞬间,他们也会形成对对方的印象。正确 根据白姆的理论,人们是根据自省推断出自己的态度的。错误 当个体持一种态度却作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时,认知不协调就被消除。错误

作业二: 在多数情况下,恐惧唤起似乎能:增加说服的有效性 移动亮点现象一个固定亮点看起来在移动 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用______理论解释。学习和生物两种 对社会交往影响最大的理论是______理论。社会交换 人们希望同与自己相同处境的人比较自己的情感和反应的观点是社会______理 论的基本观点。比较 与他人交流有关个人信息和情感的这种特殊形式的谈话称为自我______。 暴露 一个信息与受众的态度(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压力就越大。 父母有权利管教子女是(法定)权威的一个例子。 在一个对大学生关于最喜欢的个性的研究中,排在最前面六位的个性特征与(诚实)有关。 与老师谈话、在教室里进行讨论、在拥挤的电梯中撞上一个人,都是社会(交往)的例子。 根据最小兴趣原则,在一个关系中兴趣较小的一方有最大的(力量)。 站在与自己相反利益的立场上进行说服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可靠的。正确 如果要成功地影响多数人,少数人需要一致并且有力。正确 仅仅是频繁地见到一个人,就可以增加对这个人的喜欢。正确 金钱是一种有特别性的报酬。错误 作业三: 社会促进对于____的工作更容易发生。熟练

(完整版)2019年福师大《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卷一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因变量; 答: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如态度、自尊心、社交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 2、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3、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5、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6、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偏见;是指人们以不充分或错误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9、群体决策;指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10、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台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12、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3、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14、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个基本类型?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完整版)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 https://www.360docs.net/doc/6d5655083.html,/psy/Psychologists.htm 01 B.F. Skinner Skinnerian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方法 B.F.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02 Jean Piaget Piagetian 皮亚杰(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 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3 Sigmund Freud Freudian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04 Albert Bandura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5 Leon Festinger Festinger'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6 Carl R. Rogers Rogerian therapy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7 Stanley Schachter Schachter's affiliation studies 斯坎特(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8 Neal E. Miller 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1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09 Edward Thorndike Thorndike's puzzle box 桑代克迷津实验 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1. 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2.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 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联结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二)强化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B)-新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他的不是。甚至会尽量朝他的演讲内容也许包含什么深刻含意方面想,这种认知心理是( )的反映。 A .折扣原则 B .刻板印象 C .仁慈效应 D .晕轮效应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同一认知心理的是( )。 A .情人眼里出西施 B. 爱屋及乌 C.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D.先入为主 3.给尊敬的人送礼时,她总是喜欢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是( )的反映。 A . 投射心理 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心理免疫 4.人们对与某个人最近一次交往形成印象往往特别深刻,这是( )的表现。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印象整饰 D . 仁慈效应 5.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后,他(她)所放弃的事物的所有优点会被放大,而所选择的事物的优点则容易被忽略,这是典型的( )现象。 A .行为不协调 B.折扣效应 C. 认知不协调 D.认知协调 6.社会心理学中95%的理论贡献都与( )有关。

A.库尔特·勒温B.弗洛伊德C.费斯汀格D.斯金纳 7.一个平时文质彬彬的人做了一件大跌眼镜的事,人们对他的好印象就变得被破坏。这种现象说明()。 A.折扣原则 B.累加模式 C.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 D.加权平均模式 8.下列不属于容易产生团队管理的定型思考的是()。 A.领导者为了维护某个观点,即使错误也会文过饰非 B.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施加压力的现象 C.领导者先听他人各抒己见,最后表态 D.领导者首先表态,明确自己的立场 9.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抿着嘴巴。这种现象属于()。 A.印象整饰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0.北京记者对搭顺风车实地采访发现:如果司机是女性,则无论男女,都同意搭顺风车。如果司机是男士而邀女士塔车,则屡屡遭拒;如有人同行,则女同志愿意搭车。同行人中途下车,搭车女士马上拿出手机,用方言给家人打电话。告知现在何处,所乘陌生车的车牌号。这种现象说明了()的广泛存在。A.刻板印象B.折扣原则C.性别相符D.从众现象 11.下列影响态度形成的社会因素中不合适的是() A.社会大环境 B.家庭背景 C.同伴 D.遗传 12.下列行为中,属于消极的印象整饰行为的是()。 A.口蜜腹剑 B.面试前理个发 C.穿礼服去吃法式餐 D.某教授经常不修边幅 13.下列现象不属于团队内耗产生的原因的是()。 A.内部成员不团结 B.团队有吸引力 C.害怕自己比别人干得多 D.群龙无首 14.在森林中看见一只熊会感到恐惧,而在动物园看见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会产生恐惧感。这说明()对情绪的影响。 A.情境评估 B.事件归因 C.认知网络 D.图式 15.总喜欢将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这一心理是()的表现。 A.印象偏差 B.态度偏差 C.行为偏差 D. 归因偏差 16.婚姻围城中的人对对方的态度常与婚前的期望有较大反差;女生在购买一件衣服回来后常后悔买回来却不喜欢它。这些现象的共性是()。 A.消除不协调 B.认知不协调 C.欣赏效应 D.阿伦森效应 17.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是()的表现。 A.自控行为 B.自我关注 C.认知失调 D.自我效能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归因、沟通与人际关系

论归因、沟通与人际关系 摘要: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本文对比较关键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归因,沟通与人际关系。 关键词:归因沟通人际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的几大方面 心理、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首先要明确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心理: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科,它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行为、情感,怎样受他人的、想象的、现实的及隐含的存在影响;社会:关于社会互动,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解释为出发点。 社会心理学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自我与自尊 自我亦称自我认识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心理状态、生理态度的了解。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

重要的作用。 3.社会认知 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异象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人质者的过去经验和有关的经验进行分析认识的,是认知者与被认知者和情景交互任职的复杂过程。 4.归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的一种普通需要,每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社会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经验归纳出来的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5.社交情绪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小鸡的情绪体验。 6.印象 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总是按照以往社会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他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过程称为印象形式。 7.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指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 二、归因 (一)归因分类 1.归因分为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景归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心理学_社会心理与行为教育理论

心理学社会心理与行为教育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2.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的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它由三种成分构成,下列四项中不属于这三种成分的是()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行为 3.有些人看到商人赚很多钱,他会显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视“为富不仁”者的态度,以保持心理平衡。这是态度的() A.知识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价值表达功能 D.自我防御功能 4.提出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费斯廷格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5.学生倾向于认为外表有魅力的老师教学能力更强,这种现象是()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6.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7.“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反应的是()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效应 D.第一印象 8.人们通常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保守,法国人爱好艺术、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9.“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体现的心理效应类型是()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刻板印象 10.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1.下列表现符合心理防御机制中文饰的是() A.明明内心自卑感很重,但却总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 B.考试不及格,则说考试太难超出要求 C.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 D.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突出 12.“眼不见,心不烦”“掩耳盗铃”等都是()的表现。 A.压抑 B.投射作用 C.否认作用 D.升华 13.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这是重视()的心理效应。 A.移情 B.从众 C.心胸豁达 D.期望 14.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对学生的影响。 A.知识 B.引导 C.期望 D.能力 15.有些平时很勤劳的学生在大扫除时懒懒散散,不爱干活,这种现象是() A.社会助长 B.社会堕化 C.侵犯行为 D.社会干扰 16.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不包括() A.包容需要 B.控制需要 C.尊重需要 D.感情需要 17.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是由()提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