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2

合集下载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实用版)
目录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简介
2.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
3.课程特点与优势
4.就业前景与方向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作为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业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心理学人才。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了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课程。

心理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

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概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生理心理学等。

专业课程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如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首先,课程设置系统全面,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其次,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他们可以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此外,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在国外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严谨的心理学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基础课程: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这些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2. 专题课程:针对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开设的专题课程,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3. 选修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北师大还提供了多种选修课程,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发展心理学、认知与神经心理学、社会与组织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等。

4. 方法论课程: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学、数据分析等,这些都是进行心理学研究必备的技能。

总的来说,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全面,涵盖了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其独立研究的能力。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北师大社会心理王芳 52:09播放: 3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心理学导... 43:17∙播放: 11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84:23∙播放: 37∙∙∙∙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变态心理... 44:55∙播放: 42∙∙∙∙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54:25∙播放: 102∙∙∙∙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胡... 52:10∙播放: 103∙∙∙∙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学—朱... 47:22∙播放: 18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汪凤炎 46:46∙播放: 16∙∙∙∙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67:09∙播放: 46∙∙∙∙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 40:44∙播放: 2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何先友 53:02∙播放: 79∙∙∙∙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C 合理... 29:48∙播放: 41∙∙∙∙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 A罗杰斯 46:23∙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2:06 播放: 55∙∙∙∙∙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50:36∙∙播放: 72∙∙∙∙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26:58∙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60:39 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7播放: 74∙相关链接点击这里人生痛楚与无奈懂了遗憾就懂了人生在微笑背后有多少悲伤经历了....于是....懂得了....朋友,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在市井喧嚣里梦想“云中漫步”。

北师大 心理学书单

北师大 心理学书单

北师大心理学书单
1.《心理学导论》(第十版),作者:詹姆斯·W·卡尔、尼尔·R·卡尔
2. 《心理学与生活》(第二版),作者:理查德·J·格雷格
3.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作者:大卫·G·迈尔斯、查尔斯·S·洛杉矶、约翰·D·威特
4. 《心理统计学》(第六版),作者:大卫·C·豪泽、天卢斯·伯特
5.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九版),作者:劳伦斯·克尔巴格、罗伯特·塞格维克、佩格·汉弗莱斯
6. 《普通心理学》(第十版),作者:罗伯特·斯克纳
7.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九版),作者:大卫·G·埃尔巴姆、保罗·M·克鲁格
8. 《认知心理学》(第六版),作者:约翰·R·安德森
9.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作者:福尔古特·安德森
10. 《心理学与法律》(第六版),作者:卡罗琳·M·韦弗、露西·A·奥斯汀、爱德华·W·卡特
以上是北师大心理学书单的内容。

- 1 -。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的课程包括:
1. 普通心理学: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

2.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介绍人体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心理学课程打下基础。

3. 实验心理学: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解释等。

4. 心理统计:介绍心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

5. 心理测量学:介绍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6. 发展心理学:介绍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7. 认知心理学: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8. 社会心理学: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9. 变态心理学:介绍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研究。

10. 心理咨询与治疗:介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还有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而有所调整。

北师大心理学从大一到大四的教材书目

北师大心理学从大一到大四的教材书目

专业选修课:
《家庭医学基础》,《健康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缺陷心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沟通技能》,《广告策划工作坊》,《催眠技术与应用》,《心理诊断与评估》,《团体活动设计工作坊》,《个人(家庭)投资与理财》,《教师教学技能与艺术》,《老年心理与咨询》。
北师大心理学从大一到大四的教材书目
学科基础课:
《人体解剖与生理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心理与教育统计》,《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测量》,《人类文明与发展》,《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专业方向课:
《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SPSS在心理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异常心理学》,《心理咨询基本原理》,《行为矫正技术》,《心理测验编制与应用》,《学校心理学》,《婚姻与家庭咨询》,《认知疗法》,《现代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辅导与实务操作》,《心理学文献选读》,《认知心理学》,《团体辅导与咨询》。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1-13)全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1-13)全

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观察法 • 一般观察法 • 参与观察法
学习交流PPT
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 • 访谈法 • 问卷法 4、档案研究法
学习交流PPT
7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1、偏向问题
• 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讲话的语气都 可能无意中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 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 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
学习交流PPT
1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第二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 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出现 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18世纪下半叶 和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而形成,也称“社会经验 论”阶段。 •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冯特 •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加布里尔·塔尔德、迪尔凯姆、古斯塔 夫·黎朋 •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对西方心理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 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开山 鼻祖就是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 对社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集体 心理学”和“文明”等方面的记述。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意识 和潜意识两大部分,在潜意识中, 又将冲动归结为性的驱动力。
学习交流PPT
12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 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主义手 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 义的转折,进入确立时期,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 ( Watson) 的行为主义,桑代克 (Thorndike) 的刺激-反应理 论,斯金纳 (Skinner) 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 ( Dollard & Miller) 的模仿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三)模仿(imitation)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Miller & Dollard)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 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 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个体自我类化导致: – 首先,人的自尊变得与群体的命运相连。为使自己感到良 好,人就对(也必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积极看法; – 其次,人们进行比较的基础发生了改变。这时群体外人员 的信息和施加的社会压力,与自己的关联程度降低,影响 力出现下降。 当人们认同于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 (depersonalization)和自我刻板(self-stereotyping)的过程 (Turner, 1982) 。
第二,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 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四)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认知主体的失调作为一种机体紧张状态,一经产生,人的避免焦虑、 肯定自我的倾向,就会推动人减少或避免失调。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 主要有: 1. 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本章要点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图式理论 *认同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
*自我类化理论 *角色的概念
*角色理论的原理
*自我价值定向原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角色理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 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 论色彩。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Homans,1958, 1974) 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 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 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 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 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 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 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认同理论三个核心要素及其相关的原理。 (1)社会。对于认同研究者而言,人们的认同过程建构了 社会本身。 (2)自我。正如社会通过认同建构一样,自我也是通过认 同过程形成的。 (3)认同。群体认同、角色认同和个人认同直接影响人们 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走向(Burke,2004)。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 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 度。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一、强化理论溯源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 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 件作用原理。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 基础。后来,赫尔(Hull) 、斯金纳 (Skinner) 、米勒 (Miller) 、 多拉德 (Dollard) ,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 来,班杜拉(Bandura)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 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 功。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按照塔吉菲尔等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 部分。 塔吉菲尔等认为,个体总是努力追求积极自我形象,这可 以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
社会比较中表现出:
– “内群体偏爱” 效应 – “谁不说俺家乡好” 效应 因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高/低)和关于社会流动的信 念不同(社会流动信念体系/社会变革信念体系),人们积极争 取积极社会同一性的策略也不同。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 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 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二、认知失调理论 三、图式理论 四、认同理论 五、社会同一性理论
个人
行为 环境
图2-1 交互决定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 (attentional processes) (二)保持过程 (retention processes) (三)复制过程 (reproduction processes) (四)动机过程 (motivational processes)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二)认知失调的条件: 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 逻辑的违背。 2. 文化价值的冲突。
3. 观念层次的冲突。
4. 新旧经验的矛盾。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三)认知失调的程度: 认知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 性成正比。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五、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又称为社会认同 理论,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Tajfel, et al, 1982, 1987)提出 ,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 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的根源。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 联结(association)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 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 强化(reinforcement)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 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 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 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表2-1 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的比较
主-客关系
社会知觉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认知职能
识别和搜索 描述和复制
定性和定论
认知深化程度
量 量

直接 间接
间接—直接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不同时期,社会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侧重点有所不同: (1)社会知觉解释 (2)归因解释 (3)图式法解释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二、认知失调理论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四)自我类化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塔吉菲尔、特纳(Turner)等在英国 Bristol大学对“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开展研究,并依据研究结 果,在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我类化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基本观点:塔吉菲尔等认为,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 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会让位于社会 同一性(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知理论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场论的直接影响。 费斯廷格(Festinger)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认知失调理论 是在场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理论。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又称认知不协 调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 性”( non- fitting)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 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减少或 避免这种失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六、自我类化理论
(一)类化的概念 所谓类化(categorization) ,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 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并不是简单把他/她当成独立的个体, 而是自动、自发地立即将其归到某一类别中。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六、自我类化理论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一)认知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 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 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二)主要社会认知过程的解释路径 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 进行社会判断等不同阶段。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 杜 拉 (Bandura,1977) 的 社 会 学 习 理 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 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 想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