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7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实用版)
目录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简介
2.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
3.课程特点与优势
4.就业前景与方向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作为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业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心理学人才。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了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课程。
心理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
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概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生理心理学等。
专业课程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如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首先,课程设置系统全面,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其次,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他们可以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此外,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在国外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严谨的心理学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北师大社会心理王芳 52:09播放: 3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心理学导... 43:17∙播放: 11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84:23∙播放: 37∙∙∙∙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变态心理... 44:55∙播放: 42∙∙∙∙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54:25∙播放: 102∙∙∙∙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胡... 52:10∙播放: 103∙∙∙∙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学—朱... 47:22∙播放: 18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汪凤炎 46:46∙播放: 16∙∙∙∙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67:09∙播放: 46∙∙∙∙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 40:44∙播放: 2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何先友 53:02∙播放: 79∙∙∙∙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C 合理... 29:48∙播放: 41∙∙∙∙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 A罗杰斯 46:23∙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2:06 播放: 55∙∙∙∙∙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50:36∙∙播放: 72∙∙∙∙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26:58∙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60:39 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7播放: 74∙相关链接点击这里人生痛楚与无奈懂了遗憾就懂了人生在微笑背后有多少悲伤经历了....于是....懂得了....朋友,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在市井喧嚣里梦想“云中漫步”。
北师大 心理学书单

北师大心理学书单
1.《心理学导论》(第十版),作者:詹姆斯·W·卡尔、尼尔·R·卡尔
2. 《心理学与生活》(第二版),作者:理查德·J·格雷格
3.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作者:大卫·G·迈尔斯、查尔斯·S·洛杉矶、约翰·D·威特
4. 《心理统计学》(第六版),作者:大卫·C·豪泽、天卢斯·伯特
5.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九版),作者:劳伦斯·克尔巴格、罗伯特·塞格维克、佩格·汉弗莱斯
6. 《普通心理学》(第十版),作者:罗伯特·斯克纳
7.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九版),作者:大卫·G·埃尔巴姆、保罗·M·克鲁格
8. 《认知心理学》(第六版),作者:约翰·R·安德森
9.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作者:福尔古特·安德森
10. 《心理学与法律》(第六版),作者:卡罗琳·M·韦弗、露西·A·奥斯汀、爱德华·W·卡特
以上是北师大心理学书单的内容。
- 1 -。
心理学考研非统考院校参考书

以下是老师们精心整理出来的不统考的心理学院校的考试科目以及参考书,对很多同学都是有帮助的,有需要的同学详细看看,另外还有考研大纲,真题解析,答题技巧等可以加老师,老师很乐意为你解答:197 29 312 421、中国人大社会心理学方向〔基础、应用统考〕(621)社会研究方法(833)社会心理学〔含人格心理学〕2、首都师范大学775)心理学基础综合775〕该考试科目不指定参考书。
主要考试内容包括:〔1〕普通心理学〔2〕实验心理学、〔3〕人格心理学、〔4〕心理统计学、〔5〕心理测量学、〔6〕发展心理学。
3、中央财经大学(616)社会心理学(816)心理学研究方法参考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一版)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复试参考书:普心彭聃铃4、南开大学748)心理学专业基础考试科目和参考书是《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心理测量学》戴海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咨询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复试科目:普通心理学5、河北大学发展心理学:(697)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彭聃龄《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林崇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陈琦,刘儒德《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杨治良《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师大出版社,张厚粲,徐建平复试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师大出版社,董奇同等学力加试心理学史《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叶浩生同等学力加试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陈琦,刘儒德基础心理学:(659)心理学概论(816)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概论《普通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彭聃龄《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林崇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陈琦,刘儒德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杨治良《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师大出版社,董奇《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师大出版社,张厚粲,徐建平复试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甦,汪安圣同等学力加试心理学史《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叶浩生同等学力加试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师大出版社,董奇6、河北师大(73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第2版〕朱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的课程包括:
1. 普通心理学: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
2.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介绍人体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心理学课程打下基础。
3. 实验心理学: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解释等。
4. 心理统计:介绍心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
5. 心理测量学:介绍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6. 发展心理学:介绍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7. 认知心理学: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8. 社会心理学: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9. 变态心理学:介绍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研究。
10. 心理咨询与治疗:介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还有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而有所调整。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1-13)全

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观察法 • 一般观察法 • 参与观察法
学习交流PPT
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 • 访谈法 • 问卷法 4、档案研究法
学习交流PPT
7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1、偏向问题
• 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讲话的语气都 可能无意中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 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 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
学习交流PPT
1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第二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 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出现 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18世纪下半叶 和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而形成,也称“社会经验 论”阶段。 •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冯特 •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加布里尔·塔尔德、迪尔凯姆、古斯塔 夫·黎朋 •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对西方心理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 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开山 鼻祖就是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 对社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集体 心理学”和“文明”等方面的记述。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意识 和潜意识两大部分,在潜意识中, 又将冲动归结为性的驱动力。
学习交流PPT
12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 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主义手 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 义的转折,进入确立时期,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社会心理学》第1章 PPT课件

——2/3的实验者完全服从指令。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一、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3、助人?还是助己?
农民遭歹徒抢劫,过路公交乘客捡钱不救人
正阳县一位从事粮食收购生意的农民,从银行取款骑摩托 车返回途中遭遇歹徒撞车抢劫。歹徒得手后,随手撒了一 把小面额纸币,受伤躺在路边的这位农民向路过的公交车 招手求救,没想到,公交车停下后,众人下车“捡”完路 上的钱后又都迅速上了车。公交车疾驶而去,将受伤的他 丢在了路边……
出版社,1997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心灵聚会——管窥社会心理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汪伟 E-mail: xiaoxieww@
双重格言
这边更正确
还是这边的……
人多手杂反而碍事 VS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文胜于武
VS
事实胜于雄辩
朽木不可雕 VS
活到老,学到老
血浓于水
VS
亲兄弟明算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VS 三思而后行
有备无患
VS
船到桥头自然直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事实上,我们经常为自己犯的一些小错误而自责 不已,当回头看时,我们明白了该如何行事。然 后心里想着“我早就知道是这样了,但当初就是 一念之差啊。”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思维
• 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 我们所能做的判断 • 我们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1.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和比较的结果。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 准将人进行归类,使信息的提取和运用结构化。 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内-外群体效应的出现是相关联的,与 群体成员希望从所属群体中获得对自己更积极的认同有密切 的关系。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一)定义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 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图式(schema):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 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 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 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 解和解释。
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 良影响。 2、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3、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 之间的偏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 事情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如 何避免。
推荐读物
9. Feldman, Robert S. (1998).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Inc. 10.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D. (1996).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强调了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等外在压 力。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三)动机的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韦纳认为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 个是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一个是决定成败的 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尔发生的。要综合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 结性的归因。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 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 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 维度——可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 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 后果。 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事情的 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 特定对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 群体特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的偏差;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直接接触不符合原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
(一)性别歧视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 女性的歧视。 (二)种族歧视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一)对抗刻板印象
(二)平等接触 (三)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 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四)凯利的三维理论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 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 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 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 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 杂的分析。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一)性别和职业刻板印象
1.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
性别 vs 性别角色
性别(sex):生理差异(man,women)
性别角色(gender):男女心理、社会差异(male ,female)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人们对男女“应 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社会或 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 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 加工速度。 刻板印象的“图式过滤器模型”(schema filter model) 认为,刻板印象是以概括化的知识结构(即“图式”)为表 征存储于记忆中的。这些结构实际上是大量知识的存储库, 不仅指明了某一类型的人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也指明了他 们可能做出的行为,指引着人们对信息的编码和表征。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 二、归因理论
(一)朴素心理学家理论与现象学模型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
《人际关系心理学》(F.Heider,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个人 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能力、努力等;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工 作本身的难易程度、运气等。 最早的归因理论,研究了归因的机制,探讨了人如何归因 的问题,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启发意义。比较简单,只明确说 明了一个维度。
第四节 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三、自我服务偏差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一、基本归因偏差
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与内部稳定的个性 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人倾向于用个体因素来解释事 件,而亚洲国家的人多使用情境归因(王登峰、侯玉波, 2004)。
的社会认同 有关弱势群体的研究,得出了与社会认同理论观点不 同的结果,即个体对某一外群体有更积极的刻板印象,褒 奖外群体(即外群体偏向),而对内群体却存有消极的刻版印 象,贬损内群体(即内群体贬损)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刻板印象的作用 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 的必然产物(王沛,2000)。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 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2.社会赞许性
3.非共同性效应 4.选择自由性
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 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 和本性,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此时此地)。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三、自我服务偏差
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 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 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 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 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认知 到的是同一个行为 ,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 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失败归因 于个人的特质 。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而 观察者则更关注行动者。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北方人豪爽耿直、南方人精明细致”,“上海人精细、 东北人豪爽”,“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开放、 中国人含蓄”等对特定地域的人的特征评论,这些都是人们 心目中传统的地域刻板印象,即知觉者关于某个地区人群群 体的刻板印象。 种族刻板印象,因为种族演化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如亚 洲地区的居住者多为黄种人,赤道附近的人多为黑色皮肤, 而接近南、北极的地区则多为白色皮肤。 二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刻板印象以地域进行划分,而种族 刻板印象一般根据肤色、发色、面部骨骼结构等遗传决定的 身体形态进行划分。
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能力
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一)偏见和歧视的概念
偏见(prejudice)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 特点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刻板印象的准确性 分类学说认为,由于类属性思维是社会分类的结果, 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 属性思维的准确性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 经验的影响。 或然性模型认为,类属性思维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 础上,而非“全”或“无”的判断,所以只能说它在某 些条件下是准确的,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是不准确的,而不能 绝对地判定某个类属性思维是“对的”或“错的”。
歧视是指不平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其核心是将 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并使自己的压迫、强制、剥夺对 方的行动合理化,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二)偏见与歧视的成因
1. 社会化历程
2. 认知因素 3. 动机因素 4.社会分层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