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讲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l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l 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l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本章的重点问题l 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及学科性质? l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怎样由思辨阶段转向经验描绘阶段再转向实验分析阶段? l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是什么?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l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l 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l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l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
——G.W.Allport,1968l 强调社会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l 重视对社会情境的探讨(社会情境不同于社会背景)l 人们对客观情境的理解比真实的客观情境更重要l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l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G.W.Allport 立足于个体,探讨个体的心理现象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过程,强调社会影响对个体的作用l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Kotsmin 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社会,注重研究不同水平的社会交往,探讨哪些社会因素会对人们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与外部条件的关系l 比较文化学的社会心理学:Triandis & Lambert 将文化作为一种因素,探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l 与心理学的关系几种不同的观点(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的观点,G.W.Allport;(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的观点,Lomov;(3)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的支柱的观点,吴江霖。
研究的角度(1)社会心理学立足于个体,但主要研究社会影响的作用(2)心理学比较强调个体的个性,强调个体的差异研究l 与社会学的关系(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巨大贡献(2)研究题材的差异:全部的客观事实与部分的主观表现(3)研究视角的差异:对宏观社会活动趋势的研究与对小群体和个体心理特征和社会行为形成、发展的过程的研究(4)研究方法的差异:描述性的相关研究与因果关系的揭示、实验研究l 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文化人类学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做宏观研究,社会心理学则对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自我的来源
个人经验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Bem, 1972) 当内部线索不明确时,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获得自我认识 “I am what I do” E.g. “If I’m smiling, I must be happy.” (Laird, 1973) 自己的成功或失败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困难的 自我消耗(Ego deplection, Baumeister, 1998) 控制自我需要努力 自我控制是一项有限的资源,类似“力量”或“能量” “Taste perception” 实验 实验室中正在烘焙点心 被试被给与一盘萝卜或点心:萝卜=自我控制;点心=没有进行自我控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如何看待他人(或如何对他人作出反应),如何影响他人(或被影响),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研究重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1
社会思维 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 我们的社会信念 如何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预测 如何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进行推理
自我图式
人们会在重要的,极端的,或者很肯定的那些维度形成自我图式(Schematic) 对于另一些维度,可能没有图式(Aschematic) (Markus, 1977)
自我图式
Markus, 1977 女性被试:具有“依赖的”或“独立的”图式,或者没有图式 判断形容词“是我”或“不是我” E.g., 独断专行,自信(独立的) E.g., 顺从,细心(依赖的)
自我的来源
社会环境 在某些情形下,自我的某些方面更突出 处于少数群体中的人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 人们倾向于用能将他们与其他人区分开的方式描述自己
自我的来源
社会比较 当我们有不确定感时,我们倾向于将自己和他人对比来评估自己的特质和能力(Festinger, 1954) 当做向上比较时 我们能够获得自我认识 当做向下比较时 可提高我们的自尊
社会知觉与归因ppt课件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单元 归因
2019/12/23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
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不同。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
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 任务难度等是。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
倾向的理论观点。 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相信自己能够对
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相信命运、机遇、
社会的安排等因素决定自己的状况。 控制点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社会视角(瞎子摸大象) (二)自我价值保护 (吃葡萄) (三)观察位置(英雄创造历史) (四)时间因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019/12/23
成 功
内归因
失 败
自己 他人
失 败
外归因
成 功
2019/12/23
第三节完毕
谢谢!
2019/12/23
能力、任务难度、工作性质是稳定的。 情绪、温度、气候是变化的。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智力、 工作难度是不可控原因。努力程度、情 绪是可控的原因。
2019/12/23
(一)内归因与外归因
2019/12/23
外归因:归因为外部条件
内归因:归因为个人特征 如人格、品。质,、动机、
努力程度等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它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正确理解情境,
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 社会期待。
社会心理学(第1-3章)课件

20年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30~40年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李 晔
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一、美国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
李 晔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2. 3.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几种主要取向?
李 晔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 历史与理论流派
第一节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李 晔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百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
李 晔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一、孕育时期(哲学思辨期)(社会哲学阶段)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形成时期(经验描绘期)(社会经验阶段)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社会分析阶段)
(20世纪初 ~ )
李 晔
一、孕育时期
原始社会 人性之争
西方
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斯金纳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弗洛伊德
(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 (三)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CCSP) 三种研究取向的比较 研究取向的渗透与综合
李 晔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层次
——人际层次
例:对犯罪原因的分析 大的社会环境 当时的社会情境 主观感觉 结果 贫穷 家境贫寒 都市化 居住拥挤 挫折 愤怒 攻击行为 种族偏见 失业 (犯罪) 经济萧条 个人早期经验 家教 不正常的家教 不正常的教养 正常的家教 正常的教养 守法行为
社会心理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 早期状况(1895-1934) • 起步阶段(1935-1945) • 发展阶段(1946-1969) • 反思阶段(20世纪70年代) •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
早期状况(1895-1934)
• 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Triplett教授的 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关于他人在场。
—王登峰等的“大七”人格理论
“OCEAN”
有人称“大五”人 格理论是人类人格 的“海洋”
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社会心理学角度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归因问题
——在一个社会情境下个体如何选择自己 的行为
(三)认识社会
• 现在人们尽管比20世纪60年代的人拥有更多 的机会和财富,但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感的 评价却比那个时代的人低很多,为什么会如 此? ——用社会比较理论解释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主要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 (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一)认识自己
• 美国心理学鼻祖 詹姆斯 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三)诱因理论
• 诱因理论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 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 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 何种行为。
• 社会心理学中有三种重要的诱因理论: ——理性决策论、交换理论、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 社会情境的知觉(perception)与加工过程。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 归因-下-陈晓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1.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
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4.1 52.5Contestant 47.0 50.3Experiment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3.5 50.6Contestant 41.3 66.8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
社会心理学---第三节3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 第三单元 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概念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获得的 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的 印象的过程。 • 社会知觉: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 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 社会知觉比普通心理学的知觉复杂---这是一个人 (知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知觉)。
第三单元 归因---控制点
三、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罗特 (美国、J.Rotter, 1954)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内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事件中多数事情的结
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们 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 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内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事件中多数事情的结
第三单元 归因---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海德理论)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的不变联系。
甲同学来上课,课堂乱;甲同学不来,课堂安静。
(二)折扣原则(凯利)
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 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如果是甲和另外两名同学来的话,课堂乱,不来, 安静。那么,归因于三位同学的任何一位都不容易。
第一单元
小结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概念
•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课题 的形象,即外界事物在我们大脑中保留的形象。 • 印象形成:在新情境中遇到的人或事,用以往 的经验将其归类,让自己能够适应新情境,这 一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 第一印象:发生在人际互动的头一次。
《社会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Sigmund Freud Museum 维也纳 弗洛伊德在此生活工作47 年之久,目前是欧洲最大 的精神分析图书馆。
S.Freud的两部人格理论(潜意识和 前意识系统)和三部人格理论(自 我-本我-超我)
Id: pleasure principle Ego: reality principle Superego: ego-ideal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渊源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领域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 论成就,其思想背景是美国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哲学 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符号互动论扎根于经验世界,在互动过程中探究自我、 情境、社会与意义等范畴的真实内涵,它强调行动者 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以及人际互动所产生 的复杂交错和多重意义的沟通网络。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关注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酬 赏。在交换论的视野中,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都可将人际间的社 会互动或社会交往视为一种至少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 换活动。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重建
社会认同 社会表征 话语分析
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交换论者霍曼斯和布劳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就 是一种交换关系。
霍曼斯将交换解释为如下命题:成功命题;理性 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霍曼斯( Homans George Casp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1.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
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4.1 52.5Contestant 47.0 50.3Experiment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3.5 50.6Contestant 41.3 66.8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
观察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行为者上,当引起行为者的行为的环境因素是不明显的,或者是不为人知的。
Taylor and Fiske(1975)两个行为者的知觉显著性,这两个行为者处于一个获得知识?(getting-acquainted)的谈话中,呈现在多个观察者中。
(图见53页PPT)任务:判断谁以谈话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结果:更易见到的行为者被判断为有更强的主导角色。
(结果图表见54页PPT)与之相似的,Lassiter & Irving(1986)要求被试观看警察审问嫌疑人的录相:录相对准疑犯,归因于疑犯;录相对准警察,归因于警察。
2)归因过程的双梯级模型(Quattrone,1982;Gilbert&Malone,1995)人们总是自动的首先进行内部归因;那时,他们总是有意识的努力进行过程中的第二步,他们开始思考行为可能的环境原因;努力进行完第二步后,他们可能会运用环境的信息,将他们最初的判断打折扣。
除非前后的信息是强制性的,或者具有显著性的,要不人们是不会进入第二步的。
(有一个说明的图见57页PPT,可能会有帮助哟~)3)文化规范假设在所有文化中的人看上去都会有一致性偏差(将行为推断为内部原因的倾向)但是在西方的人们更倾向于将内部的信息列入考虑的范围:个人主义的文化使人们社会化为喜爱内部归因,而不是环境归因;对比而言,集体主义(经常是东方)的文化更加强调组员的互相依赖,以及组内规范的一致性。
(有一个说明的图在59页PPT)四.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1.概念成对物(dyads)在每天社会的相互作用:自己——别人;行为主体——观察者;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行为主体倾向于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因素,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将同样的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
或者是:将别人的行为看做是内部原因导致的,与此同时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更关注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2.对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的解释:1)信息的水平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加工的是不同的信息;行为主体知道更多的有关于他/她的行为一致性和不一致性;所以他/她可以更容易的达到环境因素的归因。
2)知觉关注行为主体注意到了那些影响他们行为的环境因素;而观察者注意到行为主体Storms(1973):假设: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对行为的解释是可以被改变的,如果改变他们的视觉方位(观察点)一个有两个陌生人(行为主体A和B)参加的知识获得(getting-acquainted)的对话;每个人被一个观察者(A或B,不同于前面的A和B)所观察,同时也被两个相机(A或B,不同于前面的两个A和B)所拍摄。
(具体条件可见63页PPT,很明确)行为主体和观察者被要求对三种情况下的谈话中的,内部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进行等级评价:I:没有录象(控制组);II:同样的视觉方位在评定前,观看录像,录像基本上是简单重复了被试的原始的视觉方位:观察者A和行为主体B观看录像机A的录像;观察者B和行为主体A观看录像机B的录像:III:相反的视觉方位:在评定前,观看录像,录像基本上是与被试的原始的视觉方位相反的:观察者A和行为主体B观看录像机B的录像;观察者B和行为主体A观看录像机A的录像。
(结果图请看66页PPT)1)在所有的条件下,内部归因都比环境归因要高(基本归因偏差)2)在条件I和II下,观察者的内部归因要高于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行为主体的环境归因要高于观察者的环境归因(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3)在条件III下,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要高于观察者的内部归因,观察者的环境归因要高于行为主体的环境归因(当行为主体和观察者的观察点转变时,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也随之反转了)3.主体与背景(McGill,1989)解释的变化是因为有着因果关系的背景的变化;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对一个给定事件的解释的不一致,是因为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因果关系背景事实:学生X选择心理学做为专业解释:行为主体:“为什么我选择心理学(“主体”),特别的(与其它专业相对,“背景”)?”观察者:“为什么我的朋友(“主体”),特别的(与其它学生相对;“背景”)选择了这个作为专业?”五.自服偏差1.两个例子1)Kingdon 1967:对那些在州竞选中成功或是不成功的美国政治家进行采访;要求他们总结他们成功或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发现:成功者: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因素,比如说努力的工作,对选民的贡献,竞选的策略;建立的好名声失败者: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比如说是政党对选区的捏造,和他们的对手相似的名字,民族和州的倾向,以及没有钱。
2)Lau and Russell(1980)对1977年秋天的33场主要的垒球和足球赛的报道进行系统的研究;赛后对队员和教练的归因的区别,明显的依赖于他们的队伍赢了或是输了。
(结果见73页PPT,其实猜都能猜到结果是什么,无非是赢了归因于内部,输了归因于外部,真无聊的实验:/)2.自服偏差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倾向;两方面的自服偏差:1)自我抬举因成功而得到好评2)自我保护否认失败的原因两种微妙的自服偏差的形式1.自我设限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如果我们做不好这项任务,我们可以怪罪于环境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2.防御性归因重大灾难的受害者倾向于将他们的不幸归因于他们的命运。
两种防御性归因的形式:A)不真实的乐观人们总是认为好的事情可以更多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同龄人身上;而那些不好的事情总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他们的同龄人身上;B)公正世界信念人们假设坏的事情发生在坏人身上,好事则发生在好人身上比如:其它人的悲惨消息3.对自服偏差的解释:保持自尊;自我表现和印象管理关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在其它情况下的信息—>正向的结果是被希望的—>负向的结果不是被希望的第三节归因理论的应用归因理论在帮助我们认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时有着相当的实践价值。
归因理论与应用性研究的关系并不是直截了当的。
归因理论的应用:动机临床心理学亲密关系一、动机的归因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Weiner,1986;1995)1.例证:事件(考试失败)—>成功来源于努力—>因果归因—>责任判断—>未来的期望—>行为;2.动机的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定位:原因所在的位置:内部vs外部;稳定性:原因的暂时性:不变的/稳定的vs可变的/不稳定的;可控性:原因受到意识影响的程度:可控的vs不可控的原因可以理论上被分为八个类别:2位置*2稳定性*2可控性(有一个对各种原因的分属的表,在82页PPT;还有一个对学业和社会失败的归因的例子,在83页PPT)四种“经典”的原因在行为动机上: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内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任务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归因及其影响:位置:自豪,自尊;稳定性:希望,没有希望;可控性:(自己管理的)害羞,罪恶;(别人管理的)生气,感激,遗憾;(有一个对于归因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惩罚的事件的观点的图在85页PPT,看了其实还是挺有用的)3.Weiner的理论可以解释每天对原因的知觉吗?人们是将原因组织为以上假定的维度的吗?有其它维度存在的证据己经被找到,比如:无意的/有意的;积极/被动的态度这些维度是分离的还是相关的?高度/权重特定的原因可以被标记在三个维度上,从而跨越人和情境吗?“人造的”?(这个不知道怎么译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看一下,在86页最下面)二、归因与临床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多样化的两种在临床上的运用:诊断——判断问题的本质治疗——干预使发生更加具有适应性的机能错误归因:错误的对于某人行为归因的问题可以纠正己经存在的机能不良Storms & Nisbett 1970失眠者被给予“唤起”的假药,结果入睡得更快;另外的失眠者被给予“放松”的假药,结果入睡时间较比往变得更长。
失望的归因方式:将自己归因为负性事件的原因,将这样的原因看做是稳定和扩散性的,并伴随着失望。
(90页有一个关于失望者和乐观者对归因的不同,可以看一下,其实想也想得到是什么内容的)治疗带来的提示:让人们将负性的结果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因素;很多的研究都提示减少对失败的不稳定的归因(缺少努力)可以促进表现;归因在治疗里的作用最好被看作是一个可以辅助其它形式的治疗的技术(认知中的),而不要将它单独看做一个治疗方法。
三、归因与亲密的关系朋友关系/婚姻关系归因可以让我们懂得关系的满意和破裂。
归因是如何影响关系的满意的?满意的伙伴:关系增加归因——缩小那些负向的,放大那些正向的伙伴的行为比如:她回家晚了因为交通堵塞;他给我买花是因为他真的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