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

1.概念

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

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

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

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

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

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

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

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

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

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4.1 52.5

Contestant 47.0 50.3

Experiment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3.5 50.6

Contestant 41.3 66.8

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

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

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观察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放在行为者上,当引起行为者的行为的环境因素是不明显的,或者是不为人知的。

Taylor and Fiske(1975)

两个行为者的知觉显著性,这两个行为者处于一个获得知识?(getting-acquainted)的谈话中,呈现在多个观察者中。(图见53页PPT)

任务:判断谁以谈话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结果:更易见到的行为者被判断为有更强的主导角色。(结果图表见54页PPT)

与之相似的,Lassiter & Irving(1986)

要求被试观看警察审问嫌疑人的录相:

录相对准疑犯,归因于疑犯;

录相对准警察,归因于警察。

2)归因过程的双梯级模型(Quattrone,1982;Gilbert&Malone,1995)

人们总是自动的首先进行内部归因;

那时,他们总是有意识的努力进行过程中的第二步,他们开始思考行为可能的环境原因;努力进行完第二步后,他们可能会运用环境的信息,将他们最初的判断打折扣。

除非前后的信息是强制性的,或者具有显著性的,要不人们是不会进入第二步的。

(有一个说明的图见57页PPT,可能会有帮助哟~)

3)文化规范假设

在所有文化中的人看上去都会有一致性偏差(将行为推断为内部原因的倾向)

但是在西方的人们更倾向于将内部的信息列入考虑的范围:

个人主义的文化使人们社会化为喜爱内部归因,而不是环境归因;

对比而言,集体主义(经常是东方)的文化更加强调组员的互相依赖,以及组内规范的一致性。

(有一个说明的图在59页PPT)

四.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

1.概念

成对物(dyads)在每天社会的相互作用:

自己——别人;行为主体——观察者;

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

行为主体倾向于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因素,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将同样的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

或者是:

将别人的行为看做是内部原因导致的,与此同时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更关注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2.对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的解释:

1)信息的水平

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加工的是不同的信息;

行为主体知道更多的有关于他/她的行为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所以他/她可以更容易的达到环境因素的归因。

2)知觉关注

行为主体注意到了那些影响他们行为的环境因素;

而观察者注意到行为主体

Storms(1973):

假设: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对行为的解释是可以被改变的,如果改变他们的视觉方位(观察点)一个有两个陌生人(行为主体A和B)参加的知识获得(getting-acquainted)的对话;每个人被一个观察者(A或B,不同于前面的A和B)所观察,同时也被两个相机(A或B,不同于前面的两个A和B)所拍摄。(具体条件可见63页PPT,很明确)

行为主体和观察者被要求对三种情况下的谈话中的,内部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进行等级评价:I:没有录象(控制组);

II:同样的视觉方位

在评定前,观看录像,录像基本上是简单重复了被试的原始的视觉方位:

观察者A和行为主体B观看录像机A的录像;

观察者B和行为主体A观看录像机B的录像:

III:相反的视觉方位:

在评定前,观看录像,录像基本上是与被试的原始的视觉方位相反的:

观察者A和行为主体B观看录像机B的录像;

观察者B和行为主体A观看录像机A的录像。

(结果图请看66页PPT)

1)在所有的条件下,内部归因都比环境归因要高(基本归因偏差)

2)在条件I和II下,观察者的内部归因要高于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行为主体的环境归因要高于观察者的环境归因(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

3)在条件III下,行为主体的内部归因要高于观察者的内部归因,观察者的环境归因要高于行为主体的环境归因(当行为主体和观察者的观察点转变时,行为主体与观察者偏差也随之反转了)

3.主体与背景(McGill,1989)

解释的变化是因为有着因果关系的背景的变化;

行为主体和观察者对一个给定事件的解释的不一致,是因为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因果关系背景

事实:学生X选择心理学做为专业

解释:

行为主体:“为什么我选择心理学(“主体”),特别的(与其它专业相对,“背景”)?”

观察者:“为什么我的朋友(“主体”),特别的(与其它学生相对;“背景”)选择了这个作为专业?”

五.自服偏差

1.两个例子

1)Kingdon 1967:

对那些在州竞选中成功或是不成功的美国政治家进行采访;

要求他们总结他们成功或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发现:

成功者: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因素,比如说努力的工作,对选民的贡献,竞选的策略;

建立的好名声

失败者: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比如说是政党对选区的捏造,和他们的对手相似的名字,民族和州的倾向,以及没有钱。

2)Lau and Russell(1980)

对1977年秋天的33场主要的垒球和足球赛的报道进行系统的研究;

赛后对队员和教练的归因的区别,明显的依赖于他们的队伍赢了或是输了。(结果见73页PPT,其实猜都能猜到结果是什么,无非是赢了归因于内部,输了归因于外部,真无聊的实验:/)

2.自服偏差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倾向;

两方面的自服偏差:

1)自我抬举

因成功而得到好评

2)自我保护

否认失败的原因

两种微妙的自服偏差的形式

1.自我设限

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如果我们做不好这项任务,我们可以怪罪于环境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

2.防御性归因

重大灾难的受害者倾向于将他们的不幸归因于他们的命运。

两种防御性归因的形式:

A)不真实的乐观

人们总是认为好的事情可以更多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同龄人身上;而那些不好的事情总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他们的同龄人身上;

B)公正世界信念

人们假设坏的事情发生在坏人身上,好事则发生在好人身上

比如:其它人的悲惨消息

3.对自服偏差的解释:

保持自尊;

自我表现和印象管理

关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在其它情况下的信息—>正向的结果是被希望的

—>负向的结果不是被希望的

第三节归因理论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帮助我们认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时有着相当的实践价值。

归因理论与应用性研究的关系并不是直截了当的。

归因理论的应用:

动机

临床心理学

亲密关系

一、动机的归因理论:

动机的归因理论(Weiner,1986;1995)

1.例证:

事件(考试失败)—>成功来源于努力—>因果归因—>责任判断—>未来的期望—>行为;2.动机的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定位:原因所在的位置:内部vs外部;

稳定性:原因的暂时性:不变的/稳定的vs可变的/不稳定的;

可控性:原因受到意识影响的程度:可控的vs不可控的

原因可以理论上被分为八个类别:2位置*2稳定性*2可控性

(有一个对各种原因的分属的表,在82页PPT;还有一个对学业和社会失败的归因的例子,在83页PPT)

四种“经典”的原因在行为动机上:

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

努力:内部—稳定/不稳定—可控;

任务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

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归因及其影响:

位置:自豪,自尊;

稳定性:希望,没有希望;

可控性:(自己管理的)害羞,罪恶;

(别人管理的)生气,感激,遗憾;

(有一个对于归因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惩罚的事件的观点的图在85页PPT,看了其实还是挺有用的)

3.Weiner的理论可以解释每天对原因的知觉吗?

人们是将原因组织为以上假定的维度的吗?

有其它维度存在的证据己经被找到,比如:

无意的/有意的;积极/被动的态度

这些维度是分离的还是相关的?

高度/权重

特定的原因可以被标记在三个维度上,从而跨越人和情境吗?

“人造的”?(这个不知道怎么译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看一下,在86页最下面)

二、归因与临床心理学

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多样化的

两种在临床上的运用:

诊断——判断问题的本质

治疗——干预使发生更加具有适应性的机能

错误归因:错误的对于某人行为归因的问题可以纠正己经存在的机能不良

Storms & Nisbett 1970

失眠者被给予“唤起”的假药,结果入睡得更快;

另外的失眠者被给予“放松”的假药,结果入睡时间较比往变得更长。

失望的归因方式:将自己归因为负性事件的原因,将这样的原因看做是稳定和扩散性的,并伴随着失望。

(90页有一个关于失望者和乐观者对归因的不同,可以看一下,其实想也想得到是什么内容的)

治疗带来的提示:

让人们将负性的结果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因素;

很多的研究都提示减少对失败的不稳定的归因(缺少努力)可以促进表现;

归因在治疗里的作用最好被看作是一个可以辅助其它形式的治疗的技术(认知中的),而不要将它单独看做一个治疗方法。

三、归因与亲密的关系

朋友关系/婚姻关系

归因可以让我们懂得关系的满意和破裂。

归因是如何影响关系的满意的?

满意的伙伴:

关系增加归因——缩小那些负向的,放大那些正向的伙伴的行为

比如:她回家晚了因为交通堵塞;

他给我买花是因为他真的喜欢我。

不满意的伙伴关系:

忧伤保持(distress maintaining)的归因——强调那些负向的,并且缩小正小的伙伴行为

比如:她回家晚了是因为她不在乎我;

他给我买花是因为他想和我上床。

(95页有一个关于这两种关系的归因特点的图,可以看一下,帮助理解)

因果性判断:

谁或是什么导致了这件事的发生?

责任推断:

对事件责任和评价,曾经被认为是某件事的原因。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 1.概念 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 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 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 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 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 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 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 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 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 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4.1 52.5 Contestant 47.0 50.3 Experiment Group 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 Questioner 53.5 50.6 Contestant 41.3 66.8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试题,心理治疗试题复习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B )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B )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D )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3、信念是( ABCDE )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 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CD E )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 A BC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BC DE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BC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钠 D、班杜拉 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BCE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 ABC )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CE )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 E、灵活 一、名称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 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 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业讲解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业 作业一: _____理论将决策看作一个对各种选择的优缺点给以考虑,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后果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_____信息更加注意。消极 凯利的理论认为,下面的因素在人们进行归因时都要被考虑,只有_____不被考虑。性格 最早关于过分充足理由的研究证据来自于_____的内部和外部动机研究。幼儿园儿童 态度中最简单的成分是_____成分。情感 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的例子是:不喜欢吃蔬菜但仍然吃 行为主义主要关心(外部)行为。 对印象形成的认知研究方法认为人们根据有关他人的信息试图建立(完整形象) 的印象。 社会推断的(理智)模式是整合信息以得出判断的逻辑和正确的方式。 由社会(角色)限制的行为对于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态度或行为印象没有什么作用。 虽然态度在认知上一般比较复杂,但在(情感)上却很简单。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正确 当两个人相遇时,即使只是一瞬间,他们也会形成对对方的印象。正确 根据白姆的理论,人们是根据自省推断出自己的态度的。错误 当个体持一种态度却作出与之不一致的行为时,认知不协调就被消除。错误

作业二: 在多数情况下,恐惧唤起似乎能:增加说服的有效性 移动亮点现象一个固定亮点看起来在移动 儿童的依恋行为可以用______理论解释。学习和生物两种 对社会交往影响最大的理论是______理论。社会交换 人们希望同与自己相同处境的人比较自己的情感和反应的观点是社会______理 论的基本观点。比较 与他人交流有关个人信息和情感的这种特殊形式的谈话称为自我______。 暴露 一个信息与受众的态度(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压力就越大。 父母有权利管教子女是(法定)权威的一个例子。 在一个对大学生关于最喜欢的个性的研究中,排在最前面六位的个性特征与(诚实)有关。 与老师谈话、在教室里进行讨论、在拥挤的电梯中撞上一个人,都是社会(交往)的例子。 根据最小兴趣原则,在一个关系中兴趣较小的一方有最大的(力量)。 站在与自己相反利益的立场上进行说服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可靠的。正确 如果要成功地影响多数人,少数人需要一致并且有力。正确 仅仅是频繁地见到一个人,就可以增加对这个人的喜欢。正确 金钱是一种有特别性的报酬。错误 作业三: 社会促进对于____的工作更容易发生。熟练

(完整版)2019年福师大《社会心理学》在线考核试卷一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核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因变量; 答: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如态度、自尊心、社交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 2、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3、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5、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6、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7、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偏见;是指人们以不充分或错误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9、群体决策;指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10、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台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12、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13、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14、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个基本类型?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完整版)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 https://www.360docs.net/doc/0c6837006.html,/psy/Psychologists.htm 01 B.F. Skinner Skinnerian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方法 B.F.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02 Jean Piaget Piagetian 皮亚杰(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 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3 Sigmund Freud Freudian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04 Albert Bandura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5 Leon Festinger Festinger'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6 Carl R. Rogers Rogerian therapy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7 Stanley Schachter Schachter's affiliation studies 斯坎特(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8 Neal E. Miller 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1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09 Edward Thorndike Thorndike's puzzle box 桑代克迷津实验 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B)-新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内。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他的不是。甚至会尽量朝他的演讲内容也许包含什么深刻含意方面想,这种认知心理是( )的反映。 A .折扣原则 B .刻板印象 C .仁慈效应 D .晕轮效应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同一认知心理的是( )。 A .情人眼里出西施 B. 爱屋及乌 C. 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 D.先入为主 3.给尊敬的人送礼时,她总是喜欢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是( )的反映。 A . 投射心理 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心理免疫 4.人们对与某个人最近一次交往形成印象往往特别深刻,这是( )的表现。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印象整饰 D . 仁慈效应 5.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后,他(她)所放弃的事物的所有优点会被放大,而所选择的事物的优点则容易被忽略,这是典型的( )现象。 A .行为不协调 B.折扣效应 C. 认知不协调 D.认知协调 6.社会心理学中95%的理论贡献都与( )有关。

A.库尔特·勒温B.弗洛伊德C.费斯汀格D.斯金纳 7.一个平时文质彬彬的人做了一件大跌眼镜的事,人们对他的好印象就变得被破坏。这种现象说明()。 A.折扣原则 B.累加模式 C.负面特性对整体印象的影响大于正面特性 D.加权平均模式 8.下列不属于容易产生团队管理的定型思考的是()。 A.领导者为了维护某个观点,即使错误也会文过饰非 B.出现多数人对少数人施加压力的现象 C.领导者先听他人各抒己见,最后表态 D.领导者首先表态,明确自己的立场 9.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抿着嘴巴。这种现象属于()。 A.印象整饰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10.北京记者对搭顺风车实地采访发现:如果司机是女性,则无论男女,都同意搭顺风车。如果司机是男士而邀女士塔车,则屡屡遭拒;如有人同行,则女同志愿意搭车。同行人中途下车,搭车女士马上拿出手机,用方言给家人打电话。告知现在何处,所乘陌生车的车牌号。这种现象说明了()的广泛存在。A.刻板印象B.折扣原则C.性别相符D.从众现象 11.下列影响态度形成的社会因素中不合适的是() A.社会大环境 B.家庭背景 C.同伴 D.遗传 12.下列行为中,属于消极的印象整饰行为的是()。 A.口蜜腹剑 B.面试前理个发 C.穿礼服去吃法式餐 D.某教授经常不修边幅 13.下列现象不属于团队内耗产生的原因的是()。 A.内部成员不团结 B.团队有吸引力 C.害怕自己比别人干得多 D.群龙无首 14.在森林中看见一只熊会感到恐惧,而在动物园看见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会产生恐惧感。这说明()对情绪的影响。 A.情境评估 B.事件归因 C.认知网络 D.图式 15.总喜欢将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这一心理是()的表现。 A.印象偏差 B.态度偏差 C.行为偏差 D. 归因偏差 16.婚姻围城中的人对对方的态度常与婚前的期望有较大反差;女生在购买一件衣服回来后常后悔买回来却不喜欢它。这些现象的共性是()。 A.消除不协调 B.认知不协调 C.欣赏效应 D.阿伦森效应 17.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是()的表现。 A.自控行为 B.自我关注 C.认知失调 D.自我效能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 质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所有社会心理学家都能接受的定义。 在西方,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 1.强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社会行为。 这一类观点的理论渊源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2.强调社会心理学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类观点的理论渊源是社会学。 我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也很多,但多数是模仿国外定义。 ◆因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E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欲知社会心理学是什么,请先了解它不是什么 1. 不是社会问题学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2. 不是社会改革学

社会改革学研究如何改造一个社会的制度以及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3. 不是社会调查学 所谓社会调查学,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定义中可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在西方,不同学派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并不一致。有学派认为是社会心理,有学派认为是社会行为,也有学派认为二者兼有之,我们采用了兼容并蓄的态度。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包括四个层面: (一)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本层面包括以下领域: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教学内容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 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 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 4 章社会化第 5 章态度及其测量第 6 章社会知觉第 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 8 章自我概念第 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

社会心理学课件(北师大)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第5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章社会知觉第7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章自我概念第9章价值取向第10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1992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 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 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 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 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 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

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张静 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或自爱组成魏运华 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蔡建红 2001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黄希庭 1998 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第三节自尊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 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 北师大心理学部2018年应用心理(MAP)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心理学专业综合》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8年应用心理(MAP)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用户体验、心理咨询、消费心理、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心理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考查对相关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深入论述。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心理学部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四、考试内容 考试科目由公共科目和方向科目组成。公共科目含《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三个科目。其中,《心理学研究方法》包含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和实验设计相关学科的主干知识。每个专业方向的方向科目各有不同,设1-2门,详见下方。

五、考试题型 选择题(7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50分)、案例分析题(70分)、综合写作题(50分)。 第一部分公共科目 《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学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种类 3.感觉测量 4.感觉现象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联结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二)强化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 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将强化理论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产生气愤。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人们对他人进行个性判断时常常从两个维度进行:与工作有关的能力和______能力。( B ) A. 文化 B. 社交 C. 个体 D. 非正式 2、下面的哪一个理论是中等程度的理论?( C ) A. 心理分析理论 B. 行为主义理论 C. 认知理论 D. 责任分散理论 3、最早关于过分充足理由的研究证据来自于对________的内部和外部动机研究( A )。 A. 幼儿园儿童 B. 护士 C. 运动员 D. 母亲 4、对什么与什么有关系的判断叫做_____判断( A )。 A. 相关 B. 因果 C. 有关 D. 变化 5、在多数情况下,恐惧唤起似乎能:( C ) A. 引起防御 B. 产生反说服 C. 增加说服的有效性 D. 对态度改变无影响 6、归因的研究开始于( B )。 A.白姆 B. 海德 C. 郎格 D. 列娜 7、依恋对儿童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个是提供有关周围世界的信息;另一个是提供:( B ) A.陪伴 B. 安全 C. 社会认同 D. 合群 8、态度中最简单的成分是( C )成分。 A.行为 B.认知 C.情感 D.客观 9、你的朋友宣布她要同现在的男朋友分手,因为“他从我们的关系中所得到的比我多得多!”你马上对自己说:( A ) A.“社会交换理论起作用了。” B.“她不懂交互原则”。 C.“他们的关系可能从来不是交互的”。 D.“她不懂社会深入概念”。 10、在米尔格莱姆关于服从的研究中,被试向另一位被试发出电击的原因是:( B ) A. 另一位被试曾经有过虐待行为 B. 主试让他们那样做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DOC)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 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 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 的。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 隐蔽性观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社会交际 60年代: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 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的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完整版)精心整理的心理咨询师考试笔记-02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F.H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主张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G.W 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艾尔乌德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本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刺激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心理活动。与个体的即时情境、过去的经验、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 社会心理学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伦理

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如社区矫正制度。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做事) 2.遵守社会规范(学做人) 3.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有理想)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

一自尊:自尊威胁也存在于朋友之间,因为周围朋友的成功对一个人而言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比如,人们会嫉妒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当感到受到威胁时,高自尊的人会表现出敌对,骄傲,不友好。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比较正确的态度是把自尊更多的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外貌、金钱、以及他人的赞美上。戴维?麦尔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引用了克罗克和帕克(Crocker&Lorar Park)的调研结论:那些试图通过在他人眼中变漂亮,显得富有或更加受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容易对许多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其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东西视而不见。每个人对自我形象的关注都应该控制在一个适合的“度”上,应该在关注自我形象塑造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自己,增强才智与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为了进一步塑造具备优势的自我形象,人们常常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倾向,那就是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或行事。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人们满心欢喜地期待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好像自己的观点已经成为真理。(很多分享的内容就是为了说服他人开始采纳自己的观点,并在一段时间后完全以我们的观点为其立场)。 印象管理 自我展示:可以这样认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切包括自拍照、个人物品照片、旅行照以及一切原创文字等所有由发布者本人创造并公开的能够使他人更加了解自己的行为与内容都可归属于“自我展示”。自我展示,是一种人们希望向他人以及自己展现一种值得赞美的形象(Schlenker & Weigold,1992)。当然,有意识的自我展示也并非完全出于期待赞许,满足虚荣心的需要,也有一些自我展示已经成为发布者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依靠这种借助新社交媒体平台获得他人反馈的自我展示,就像照镜子一样,帮助人们矫正自己的行为,以获得赞许性的社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