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5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实用版)
目录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简介
2.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
3.课程特点与优势
4.就业前景与方向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作为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业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心理学人才。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了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课程。
心理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
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概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生理心理学等。
专业课程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如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此外,还有一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兴趣进行深入学习。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首先,课程设置系统全面,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其次,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他们可以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此外,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在国外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严谨的心理学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北师大社会心理王芳 52:09播放: 3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心理学导... 43:17∙播放: 11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84:23∙播放: 37∙∙∙∙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变态心理... 44:55∙播放: 42∙∙∙∙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54:25∙播放: 102∙∙∙∙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胡... 52:10∙播放: 103∙∙∙∙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学—朱... 47:22∙播放: 18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汪凤炎 46:46∙播放: 16∙∙∙∙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67:09∙播放: 46∙∙∙∙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 40:44∙播放: 2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何先友 53:02∙播放: 79∙∙∙∙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C 合理... 29:48∙播放: 41∙∙∙∙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 A罗杰斯 46:23∙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2:06 播放: 55∙∙∙∙∙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50:36∙∙播放: 72∙∙∙∙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26:58∙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60:39 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7播放: 74∙相关链接点击这里人生痛楚与无奈懂了遗憾就懂了人生在微笑背后有多少悲伤经历了....于是....懂得了....朋友,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在市井喧嚣里梦想“云中漫步”。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37自我功效论

自我效能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1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改变不良
解决方案导向疗法
2
行为和情绪。
注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问题解决
和成长。
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 来增强治疗效果。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 课程)37自我功效论
探索自我效能的定义、概念以及其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自我效能的来源
经历和成就
通过个人成功的经历和成就 来增强自我效能感。
观察和模仿
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成就,模 仿他们的方式来提升自我效 能。
社会支持
得到他人的鼓励、认可和支 持,可以增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形成机制自我效源自的测量和评估问卷调查使用标准化的问卷来测量个体的自我效能。
观察记录
观察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评估其自我效能。
提高自我效能的方法
明确目标
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有助于 提高自我效能。
寻找榜样
寻找成功的榜样,可以激发个体 的自我效能感。
创造支持环境
创造一个支持个体发展的环境, 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
1
情感体验
2
个体通过情感体验来确认自己的能力和
潜力。
3
认知评估
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念。
生理反应
身体反应能提供个体对自身能力的反馈。
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1 前人成功经验
过去的成功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很大。
2 社会对比
与其他人的比较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
3 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北师大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师大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A. 探索心理现象的规律性B. 描述心理现象C. 解释心理现象D. 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心理学研究的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答案:D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分为哪三个部分?()A. 自我、本我、超我B. 意识、潜意识、无意识C. 认知、情感、意志D. 知、情、意答案:A4.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A. 情绪和动机B. 感觉和知觉C. 思维和语言D. 人格和行为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学习理论的类型?()A. 经典条件作用B. 操作条件作用C. 观察学习D. 遗传学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A. 生物心理学B. 社会心理学C. 发展心理学D. 教育心理学E. 工业心理学答案:ABCDE7.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A. 遗传因素B. 环境因素C. 社会支持D. 个体的应对策略E. 个人经历答案:ABCDE8. 以下哪些属于心理测量的范畴?()A. 智力测验B. 人格测验C. 职业倾向测验D. 情绪状态评估E. 行为观察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答案: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主要包括尊重个体的自主性、保护参与者的隐私和保密、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避免伤害参与者等。
10. 描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主要内容包括: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不适感,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尝试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信念、态度或行为,使之与其他信念、态度或行为保持一致。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1. 论述心理测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北师大 心理学书单

北师大心理学书单
1.《心理学导论》(第十版),作者:詹姆斯·W·卡尔、尼尔·R·卡尔
2. 《心理学与生活》(第二版),作者:理查德·J·格雷格
3.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作者:大卫·G·迈尔斯、查尔斯·S·洛杉矶、约翰·D·威特
4. 《心理统计学》(第六版),作者:大卫·C·豪泽、天卢斯·伯特
5.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九版),作者:劳伦斯·克尔巴格、罗伯特·塞格维克、佩格·汉弗莱斯
6. 《普通心理学》(第十版),作者:罗伯特·斯克纳
7.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九版),作者:大卫·G·埃尔巴姆、保罗·M·克鲁格
8. 《认知心理学》(第六版),作者:约翰·R·安德森
9.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作者:福尔古特·安德森
10. 《心理学与法律》(第六版),作者:卡罗琳·M·韦弗、露西·A·奥斯汀、爱德华·W·卡特
以上是北师大心理学书单的内容。
- 1 -。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doc

2019年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 篇一: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5第五章自我意识本章学习目标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产生自我增强自我图式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自1890年W.詹姆士(W.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以来,自我意识在西方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他们对其概念、结构、发展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自我意识的研究范围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拓宽。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自我意向常常表现于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动、支配、维持和定向,因而又称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对自己健康状况不佳的认知可以产生焦虑、苦恼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意向,发动、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意向。
又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做一个受人尊重、讨人喜欢的人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从 众
3.年龄差异 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的阶段是易从众时期,个体处 于发展阶段,通常称为可塑期。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 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人们更喜欢自己所选的东西。
第二节 从 众
第二节 从 众
一、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二、从众的类型
三、从众行为的利用与控制
四、从众的动机
五、从众的条件
第二节 从 众 • 一、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 助手,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 一样长的?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
服从的社会影响机制与从众和依从不同,行为的引发具有强制 性,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通常有着规定性的或强迫性的社会角色联 系,人们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而从众和依从行为中,影响原与行 为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或强迫性关系束缚。从众者 和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或寻找到自身行为的理由,才会跟从外 部影响而行动。
(二)他人支持与服从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
第四节 服 从
(三)行为后果反馈与服从
第四节 服 从
(四)执行者个人特征 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 拒绝服从权威而去伤害别人
作业与思考题
1.举例说明从众的原因。
2.哪些因素影响日常生活的从众行为? 3.什么是依从?依存的心理规则哪些? 4.试举例说明怎样运用依从诱导策略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 行为? 5.米尔格莱姆服从实验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6. 人服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7. 试分析不服从行为的两面性。
(四)教育和文化倾向 1.教育水平 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 2.文化:
群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文化的作用在个人 身上是逐步加强的。
第三节 依 从
一、依从行为的原因
二、依从诱导策略
三、被动依从
四、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第三节 依 从 • 一、依从行为的原因
(一)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 相应的行为 “你如每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 在的健康利益” “你如每月不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 潜在的健康利益” (二)互惠心理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的 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
第二节 从 众
(二)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 2.社会地位:
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高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 低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 3.时间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 都在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
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不能十 分肯定的作出某种选择。
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 系统。
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 了,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
第二节 从 众
(二)偏离恐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三节 依 从 • 三、被动依从
莫里阿提(Moriarty,1975)将这种“人平静地屈从于不合 理要求或苛求条件”的现象称为被动依从(passive compliance),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在中国有倡导“忍”的文化背景,这种被动依从现象显 然也是普遍存在的。
第三节 依 从 • 四、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第三节 依 从
(三)喜爱和熟悉 安排顾客从认识的人那里购买公司产品,购买率明显增 加。 由业主熟悉的管理员出面处理事情,熟悉带来了“自家 人效应”。
(四)情感
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其外在请求的反应 是相互作用的。个体的情感会影响其对外在请求的反应。处 于积极情感唤起状态下的个体,依从于外在请求的可能性会 显著提高(侯玉波,2002;张夔,许加明,2006)。
第二节 从 众
(三)个体因素 1.个性特质差异 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 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但还是跟从了大家。”
“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所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 疑自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2.性别差异
(五) 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用最低要求的方式来请求别人做出捐助行为,是一种有 效的启动别人善意捐助行动的策略。 “哪怕是一分钱也有帮助”
“做好人”是人们最稳定的追求之一,为保持自己的利他 主义形象,难以拒绝一点小小的奉献。
数目小到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负担时,拒绝就代表你缺 乏最起码的利他主义奉献精神,没有人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 自我否定而拒绝做一个小小的奉献。 而一旦人们实际进行捐助时,又会拿出有利于自身形象 确立的社会可接受数目。
(一)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二)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任何时候,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 ,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
(三)禁果逆反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四节 服 从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第四节 服 从
(二) 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预测的平均电压为135V,都认为电压超过135V时,被试 就会停止服从了。施以最强的450伏电击的可能性,只有 0.1%。
实验的实际结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
电压加至最高的450伏。这类被试的人数达26人,占总数 的65%
第四节 服 从
• 二、 服从的原因
第二节 从 众 • 五、从众的条件
(一)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别人都在吼,如果我安安静静地坐着,别人会针对我的, 所以我就选择了加入” 在Asch的研究中,若是有一位实验者的同伙回答正确的 答案,将大大降低从众行为 对多数人的信任度降低;为个体找到支持力量,提高个 体对自我判断的信心;减小人们的偏离焦虑恐惧。
第二节 从 众
2.群体的凝聚力 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 务的要求。 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的,自愿 的尽量达成一致意见。
3.群体规模 3至4人的团体从众最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一)合法权力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 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二)责任转移
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认 为自己仅仅是帮助实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对行为 后果负有责任。
第四节 服 从 •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一)命令者的权威性
具有权威的人,其命令容易被他人接受,并做出服从行 为。
第四节 服 从
然后,研究者告诉被试各自的任务,教师主要是教学生 学习语词配对,并即时检查其学习效果。检查的方式是教师 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如果回答错误, 教师就要用电击器给予学生电击惩罚。随着学生的错误不断 ,惩罚电压会被要求不断加大。 实验开始后,作为学生的实验助手被带到另外一间房间 ,并让真被试看到“学生”被用带子固定到椅子上,并在其 手腕上绑上电极。学生的手旁边有一个键盘,上有四个电键 ,供“学生”学习的过程回答问题使用。在教师的房间中, 教师可以通过操作电击的机器即时看到学生的相应回答。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第四节 服 从 •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实验程序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 自愿者。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15-2。
表15-2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
第四节 服 从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 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入 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 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工 。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真 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为学 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
一、基本概念
二、从众、依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
三、少数人影响
第一节 从众、依从和服从概述
• 一、基本概念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 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 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反应。
(二)依从的定义
1
2
3
标准线
比较线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第二节 从 众 • 二、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 表里如一,心服口服 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
(二)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 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三)不从众
(1)表不从,内心从 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
建议读物
1. 金盛华,张杰.(1995).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2. 申荷永.(1999).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广州: 暨南大学 出版社. 3. Myers, D. (2002).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4. 沙连香. (2002).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Coon, D.,& Mitterer, J. O. (2007).Gateways to Mind and Behavior(11th Ed).(心理学导论. 郑钢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