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ppt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7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7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三、群体思维
(一)群体思维的概念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 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 受到压制。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二)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图17-4 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林格伦:脑力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 的“预热效应”(warm-up effect)之上。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二、社会惰化
(一)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社会惰化的心理机制 1.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2.集体努力模型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三)群体形成过程的认知因素 人们在三个水平上知觉社会: 把所有人都看作在人类群体中的一员的高级水平; 依据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人们区分为内群体和 外群体的中级水平; 把人们识别为单独个体的低级水平。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一、社会助长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二)群体的特征 1.共同目标 这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都占据一 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享有一定权 利。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群体成员对群体存在认同感,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会发 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三)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Cooley,1923)提出的,指个 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 系的群体,也称为初级群体。 次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 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 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 章社会化第5 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 章社会知觉第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 章自我概念第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

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

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张静(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 或自我胜任) 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 组成。

魏运华(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

社会心理学教学课件ppt

社会心理学教学课件ppt
2023
社会心理学教学课件PPT
目录
• 社会心理学概述 • 社会认知 • 社会影响 • 社会行为 •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 社会心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势
01
社会心理学概述
定义与性质
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和行为如何 受他人存在影响的科学。
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 究方法,探讨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和行为。
形成机制
社会规范的形成受到文化、历史、宗教、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社会成员共同协商和 建构的结果。
改变方式
社会规范的改变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变迁过程,但可以通过教育、宣传、舆论 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社会规范的改变。
04
社会行为
亲密关系与友谊
亲密关系的定义与类 型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亲密关系, 如亲子关系、情侣关系、友谊等 ,并阐述这些关系的形成、发展 与维护。
权威影响
定义
01
权威影响是指个体对权威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接受权威的意见
或行为。
影响因素
02
权威影响受到个体对权威的认知、权威的可靠性、个体对权威
的认同感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证据
03
米尔格拉姆实验发现,即使在权威命令下,个体也会对权威产
生服从,从而做出违反道德和伦理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形成与改变
定义
社会规范是指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
社会运动的心理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社会运动的发起、发展和结束的 心理机制,以及社会运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群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异同
比较群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以深 化对这两种社会现象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6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6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二、平衡理论
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一)依从
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 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二)认同
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 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 或行为方式。 (三)内化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 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
1、立场靠拢
2、分散注意
3、惠待
• 三、参照群体引导
个人对群体的认同、群体成员必须按照群体规定去做的社会压 力、群体的权威性、以及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等,都会促使个人选择 与群体一致的态度与行为。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 四、过度理由效应
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 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3. 信息加工动机
启发—系统模型认为个体总是使用各种动机来指导其信 息加工,这些动机包括精确性(accuracy)、防御性 (defence)和表现性(impression)。 精确性动机驱动个体去坚持有效反映真实和客观现实的 态度;防御性动机驱动个体保护其重要的价值和自我信念; 表现性动机则驱使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或者与他人 友好相处而认同他人的态度。
启发加工是以认知启发策略——仅仅凭经验的方法——而非仔 细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社会心理学(共136张PPT)

社会心理学(共136张PPT)

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15
一、社会学习论
–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认为先前的学 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和模仿
– 联想
• 看到白大褂,就想到打针,所以感到害怕。
– 强化 • 婴儿因第一次发出“妈妈”的叫声,得到了爱抚,以后为了得到这种 结果,会不断地叫“妈妈”。
• 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 • 研究内容:
–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 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
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5
二、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行为
–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 系统,包括个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 体决策等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满足家庭成员的多种需要:性、生育、经济、伦理、教育等。 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解释 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23
四、精神分析论
• 荣格(分析心理学)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 然主义倾向。
–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 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 勒温的公式:B=f (P,E)。其中B-行为, P-人格, E-环境, f-函数关系
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
个体层面
2
人际层面
➢社会化 ➢自我意识 ➢社会动机 ➢社会知觉 ➢态度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1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1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一)生物安全感 人都需要自己所处的情境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安全感.社会 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研究揭示,与人交往,是获得安全感的最 为有效的途径. (二)社会安全感 社会安全感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只有在人们 通过交往同别人建立起了可靠的人际关系(亦即稳定的情感联 系和支持)之后,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才能得到确立.
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 喜欢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 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与喜欢不同,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因素:①依恋.卷入爱情 的恋人对伴侣有着高度的依恋感,尤其在孤独时,会特意地去寻求 伴侣的伴同和宽慰,而别人不能有同样的慰藉作用.②关怀与奉献. 恋人之间彼此会高度关怀对方,愿意为对方不计回报地付出.同时 感到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且对对方的不足表现出高 度宽容.③亲密.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对对方有着高度的信赖, 并且也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
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后来心 理学家称这一现象为"犯错误效应"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 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使 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有吸引力的人被 认为拥有与外貌毫不相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力等 一般情况下美貌会产生辐射效应,但是,如果人们感到 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对她们实 施更为严厉的惩罚.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一)印刻(imprinting) 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 产生依附的现象,就叫做印刻.印刻是一种发生在生命早期 阶段的特有学习方式. (二)本能(instinct)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人类祖先就已经很好 地形成起来的生存能力,它可以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三)条件作用(conditioning) 条件作用是人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0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0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 •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一)理境和沟通者性格有关。 第二,必须从整体的身体语言背景来确认每一个具体身体语言信号的 意义。 第三,用移情的方法理解身体语言信息。
(二)恰当的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第一步是观察自我身体语言,了解自我身体语言使用的情况。
第二节 沟通的条件及过程
3、社会背景 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以及,沟通情境中不直接 参与的其他人对沟通产生的隐性影响。 4、文化背景
沟通者出生以来的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
第三节 沟通的种类及类型发展 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
一、沟通的障碍
二、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
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四、激发沟通积极的定向的技术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 • 一、沟通的障碍
(一)物理环境障碍(physical barriers)
物理障碍是指人们所处的沟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 (二)个人障碍(personal barriers) 个人障碍主要指情绪、选择性知觉、信息过滤等都个人 因素障碍。 (三)语义障碍(semantic barriers) 语义障碍主要是由我们所使用的符号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2)个人距离
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0.45~0.76米。 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0.76~1.22米。
(3)社交距离
用于正式社交场合。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的近范围为 1.22~2.13米。社交远距离范围为2.3~3.65米。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二)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二)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 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试验(natural experiment)。有些 社会心理学家将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两种方法统称为现场研 究,并强调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首要的方法。这说明现场研 究与现场实验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一、变量
二、操作
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 一、变量
• 自变量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 理表现的外部条件。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
• 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我们 感兴趣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表现,如态度、自尊心、社交 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 • 干涉变量为可能对因变量也具有影响作用,但某一特定研究 并不关心的变量。实验研究必须对干涉变量加以控制,才能 单纯而方便地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 • 实验研究中,被研究者都通常简称为被试。
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必须考虑研究情境的与实际社会情境的 可比性,社会心理学实验一般是尽可能改装实验室使之接近实际 生活。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更多都属于模拟实验。 津巴多(Zimbardo)等人20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监狱模拟实验, 是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 实验法的优点表现在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或实验室实验,使人 们在有精密控制条件下对所关心的问题反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 特定变量与一定行为或心理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因而可以用来 验证理论假设,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实验的高度 控制特征使获得的资料精确而可信。 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的不足也很显见。模拟与实验室研究 特定情境下的人为特征,以及被试的被研究意识,使得实验结果 不可避免地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脱离。实验法研究往往注重深入研 究一个单一因素的独特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某一因素独立起作 用的机会很少,这使得实验结果的解释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