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7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

各高校心理学精品课程(视频)集锦∙∙∙北师大社会心理王芳 52:09播放: 3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心理学导... 43:17∙播放: 113∙∙∙∙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84:23∙播放: 37∙∙∙∙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变态心理... 44:55∙播放: 42∙∙∙∙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54:25∙播放: 102∙∙∙∙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胡... 52:10∙播放: 103∙∙∙∙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学—朱... 47:22∙播放: 18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汪凤炎 46:46∙播放: 16∙∙∙∙华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教育心理... 67:09∙播放: 46∙∙∙∙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实验心理... 40:44∙播放: 2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何先友 53:02∙播放: 79∙∙∙∙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C 合理... 29:48∙播放: 41∙∙∙∙3位心理学大师咨询录像 A罗杰斯 46:23∙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2:06 播放: 55∙∙∙∙∙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50:36∙∙播放: 72∙∙∙∙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心理... 26:58∙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60:39 播放: 36∙∙∙∙∙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发展心理... 57播放: 74∙相关链接点击这里人生痛楚与无奈懂了遗憾就懂了人生在微笑背后有多少悲伤经历了....于是....懂得了....朋友,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在市井喧嚣里梦想“云中漫步”。
北师大 心理学书单

北师大心理学书单
1.《心理学导论》(第十版),作者:詹姆斯·W·卡尔、尼尔·R·卡尔
2. 《心理学与生活》(第二版),作者:理查德·J·格雷格
3.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作者:大卫·G·迈尔斯、查尔斯·S·洛杉矶、约翰·D·威特
4. 《心理统计学》(第六版),作者:大卫·C·豪泽、天卢斯·伯特
5.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九版),作者:劳伦斯·克尔巴格、罗伯特·塞格维克、佩格·汉弗莱斯
6. 《普通心理学》(第十版),作者:罗伯特·斯克纳
7.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九版),作者:大卫·G·埃尔巴姆、保罗·M·克鲁格
8. 《认知心理学》(第六版),作者:约翰·R·安德森
9.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作者:福尔古特·安德森
10. 《心理学与法律》(第六版),作者:卡罗琳·M·韦弗、露西·A·奥斯汀、爱德华·W·卡特
以上是北师大心理学书单的内容。
- 1 -。
社会心理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杨彬讲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人和团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在20 世纪初相互靠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新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 不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学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社会化❖研究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社会化等❖社会角色的形成研究人的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对他人的认知,又叫人际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又叫自我认知❖归因问题,研究人怎样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研究人际关系❖包括人际吸引:如喜欢、爱恋等❖人际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人际互动:人际相互作用,如合作、竞争、模仿等研究个人行为❖包括侵犯行为、利他行为、从众、顺从、服从等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转变❖社会态度的结构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态度的改变❖社会态度改变的条件及过程研究团体心理❖团体和成员的关系❖团体领导人❖团体一般心理:模仿、流行、流言、暗示、竞赛研究社会心理差异❖团体差异、文化差异❖比如东西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可以直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境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公关心理学❖新闻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人行为的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的科学、研究个体心理如何在社会团体影响下发生、发展和变化❖三、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社会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阐释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四、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十分密切❖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学有很多相同之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研究对象方面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最高原则❖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系统论的原则❖矛盾发展的原则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它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者在不进行干预被观察者的情况下, 观察和记录发生的事实.❖研究者需预先明确目的和要求,设计好的观察程序, 作好记录, 方法很多:笔记、录音、录象等技术都可以使用❖一般观察法;指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的课程包括:
1. 普通心理学: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
2. 人体解剖与神经生理学:介绍人体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心理学课程打下基础。
3. 实验心理学: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解释等。
4. 心理统计:介绍心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
5. 心理测量学:介绍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6. 发展心理学:介绍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7. 认知心理学: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8. 社会心理学: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9. 变态心理学:介绍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研究。
10. 心理咨询与治疗:介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还有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而有所调整。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1-13)全

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观察法 • 一般观察法 • 参与观察法
学习交流PPT
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 • 访谈法 • 问卷法 4、档案研究法
学习交流PPT
7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1、偏向问题
• 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讲话的语气都 可能无意中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 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 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
学习交流PPT
1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第二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 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出现 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18世纪下半叶 和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而形成,也称“社会经验 论”阶段。 •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冯特 •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加布里尔·塔尔德、迪尔凯姆、古斯塔 夫·黎朋 •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对西方心理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 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开山 鼻祖就是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 对社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集体 心理学”和“文明”等方面的记述。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意识 和潜意识两大部分,在潜意识中, 又将冲动归结为性的驱动力。
学习交流PPT
12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 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主义手 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 义的转折,进入确立时期,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完整word版)社会心理学模板教案、讲义、大纲、教学日历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刘兆军2016 年8 月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2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30分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30分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了解社会心理学学习意义及学科基本定义。
教学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义。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基本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宏观意义: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微观意义:考研、就业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涵义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沈德灿)3研究领域:个体:3 、4 、5章人际:6 、7章团体:8 、9 、10章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1。
酝酿2。
起步(40年代)3。
发展4.反思(70年代)5.大发展(80年代以后)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4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二次课/2学时)6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78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三次课/2学时)910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112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四次课/2学时)13141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617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五次课/2学时)1819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1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六次课/2学时)2223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425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七次课/2学时)2627则不利健康.▲罗伦茨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
发展冒险性体育运动,以耗散侵犯本能挫折-侵犯学说【直接侵犯【外向侵犯【侵犯的激发【替代侵犯(受挫反应个体归因挫折【内向侵犯(自杀、自残)有很大关系)(目标受阻)【其他反应(退缩、冷漠、无能)*体罚教育创造暴力社会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会或消除)。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1. 课程简介北师大心理学本科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包括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应用等内容,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2. 课程设置2.1 心理学导论•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概念。
•探讨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和研究方法。
•分析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2.2 心理统计与研究方法•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掌握常用的统计软件。
•理解心理学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原则。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2.3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记忆、注意力等认知过程。
•探索认知发展和认知异常。
•分析认知过程对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2.4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
•探讨群体心理学、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认知等内容。
•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5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探索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发展的重要问题。
•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2.6 临床心理学•学习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探讨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技术。
•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2.7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教育评估和教育干预等问题。
•探讨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以及学业压力等内容。
•分析教育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8 心理测量与评估•学习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和评估方法。
•理解测量原则和测试质量控制。
•培养测量与评估能力。
2.9 心理学实验•学习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掌握数据收集、分析和解读的技巧。
•培养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报告、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三、群体思维
(一)群体思维的概念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 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 受到压制。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二)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图17-4 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林格伦:脑力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 的“预热效应”(warm-up effect)之上。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二、社会惰化
(一)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社会惰化的心理机制 1.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2.集体努力模型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三)群体形成过程的认知因素 人们在三个水平上知觉社会: 把所有人都看作在人类群体中的一员的高级水平; 依据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人们区分为内群体和 外群体的中级水平; 把人们识别为单独个体的低级水平。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一、社会助长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二)群体的特征 1.共同目标 这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都占据一 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享有一定权 利。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群体成员对群体存在认同感,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会发 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三)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Cooley,1923)提出的,指个 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 系的群体,也称为初级群体。 次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 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成员依照各自的喜好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角 色分化和权利义务规定的群体,一般形成于正式的工作情境之外。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个体为某个群体正式成员的群体,在这个群 体中成员归属于这个群体,对这个群体有较高的认同度。 个体在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称为参 照群体。 4.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面对面群体:以直接接触为基础运行的群体。
虚拟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分布于不同的物理位置,可以 跨地域、跨时间、跨越组织甚至国家界限,通过计算机网络 通讯技术进行沟通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形式。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 二、 群体的形成
(一)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 互动与共同目的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
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
(三)群体思维发生原因 (1)高的凝聚力 (2)相似的背景 (3)群体规范
(四)群体思维的预防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四、冒险转移
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 (1)心理支持氛围
(2)责任分散
(3)普遍价值取向
作业与参考题
1. 群体的特征有哪些? 2. 不同群体在人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区别? 3. 试分析群体的形成过程及其有效团队形成的条件。 4. 根据实际生活中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例证,解释其发生的 心理机制。 5. 观察性别助长发生的年龄特征并试分析其中的社会心理机 制。
斯达塞 群体中决策形成前有关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的分布情况 ,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 差: 一是分享信息偏差; 二是偏好误差。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二)群体决策的质量 1、领导者作用 2、人多优势 尽管存在群体极化的风险和诸多影响因素(如任务性质 、难度、成员能力、互动方式等),群体判断的准确性在总 体上要比个体判断时高。
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 重视所得到的奖励。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三)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和预防 1.跨文化一致性 2.预防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相互认同;
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 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5.
6.
7. 8.
何贵平等. (2004).个人影响力在群体决策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对SDS理论的 扩展.心理学报, 36(1), 38.
Rupert Brown. (2007).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斯科特 普劳斯. (2004).决策与判断(施俊琦,王星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一)社会助长及其性质 1.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 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 为效率的提高。
2.性别助长
金盛华: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 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3.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将抑制学习新的复杂的反应,但能助 长已经学会了的成为优势反应的行为。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一、群体的概念
二、 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 一、群体的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 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2)群体的核心 成员之间彼此有直接接触和交流,并发生相互之间交叉 影响和情感上的认同感,形成“我们”的概念和归属。 (3)集群的概念 彼此之间没有目的导向的相互作用但却卷入相同活动的 个体集合体。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 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三)社会助长作用的应用——脑力激励法
1.什么是脑力激励法 奥斯本: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出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法。 2.脑力激励法的有效性讨论
在心理学家具有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脑力激励的假 说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明。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时; 个体对群体充分的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 力时。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决策过程
二、群体极化
三、群体思维
四、冒险转移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一、群体决策过程
(一)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6. 分析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和冒险转移三个概念间的区别和 联系,并运用脑力激励法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如何在 群体决策时避免这三种倾向。
建议读物
1.
2. 3. 4.
周晓虹. (1997). 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斯蒂芬•P•罗宾斯. (1997).组织行为学(第七版. 孙健敏, 李原等 译).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R. A. 巴伦, D. 伯恩. (2004). 社会心理学(黄敏儿,王飞雪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Kerr N. L., Kaufman-Gilliland C. M. (1994).Communication, Commitment and Coor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13-529. Knight G. P., Dubro A. (1984).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Social Values: An Individualized Regression and Clustering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 98-105.
2.隶属需要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力需要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工具作用: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可 以使得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 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 (二)群体形成过程 1.交往 2.共同活动 3.目标一致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本章要点
*群体及其形成机制
*社会助长及其心理原因 *性别助长
*社会惰化
*脑力激励法对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 *群体决策理论 *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 *冒险转移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二、群体极化
(一)群体极化的概念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 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二)群体极化的机制
1.信息的作用 当群体中一种观点获得最大程度认可的时候,这种信息会对其他成员造 成影响,使某些群体成员被说服,从而改变他们的观点,转向支持这种有说 服力的观点,从而使一种观点在群体中极化。 2.社会比较 通过群体讨论,人们会与别人比较他们的观点,比较的结果一般是他们 使会转变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其观点看上去和其他成员的观点一样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