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探讨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其与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一、自我概念的概念与形成过程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特征、能力、角色和身份的总结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他人评价、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同时,个体内部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比较也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二、身份认同的概念与形成过程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的身份认同可以基于多个维度,如性别、种族、职业等。

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同样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和群体互动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

个体内部的自我评价和与他人的比较也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三、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对所属群体的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例如,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往往会对自己所属群体有较高的身份认同。

而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概念持消极评价,可能会对所属群体产生认同障碍。

四、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对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强烈的身份认同,往往会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信和积极的行为表现。

相反,一个个体对自己持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较弱的身份认同,可能会表现出自卑、自我怀疑和消极的行为表现。

结论: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它们的关系会相互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与自我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正文: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

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

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 (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力学,以及在自然主义的和实验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发展及其结果,包括性、种族群体、行为异常和年龄特征等;历史和社会结构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包括战争、经济萧条、文化变迁和组织的复杂性等;自我概念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思想、情感、交际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自我、社会认知、认同、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都与自我有关。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自我有关的一些概念,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本文还提供了相应的实例。

自我一词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比如认识自己及自己的社会角色等),是一个人对自己特性及其与他人相处方式的认识和评价。

一般来讲,自我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始自我(或称原始自我)、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

初始自我是个体的物质基础,指的是个体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的自我形象。

它是一个人的内在形象,包括一个人的具体特征,例如身高体重、肤色、发色、体型等。

这是一个人形成的第一个自我概念,是对外界环境的基本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特性和行为的深入认知,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信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概念化。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懦弱的人、是一个有益的朋友、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等。

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有不同的期望,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和实现这些期望。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是一个人对其内在特性及自我形象的看法。

例如,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也可能认为
自己很无用;或者可能认为自己有做某事的经验,也可能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务等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中和自我相关的一些概念,可以看出,自我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同时也涉及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认同和价值观等内部层面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

公众自我特点:看中别人的评价,在意自己期望与实 际外在评价的差距(自尊感低);注重外在行为。
3.自尊
(1)自尊概念: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自我价值定
向理论)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自我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自我评价的维度(教材)
詹姆斯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
自我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 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威廉. 詹姆斯: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 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由 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这三个要素都 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 等的认识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在团体中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及 经济条件等的认识。 精神的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

•1.自我图式: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 (1) 自我图式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
我信念。
• ----是指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同时受自我图 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知道东西的 延伸。
4.自尊建立:
库泊史密斯: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
道德性;权力。
多数心理学家: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 功经验;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5.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 要因素。 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 尊水平的高低。 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P97-99)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侧重心理学:【美】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艾尔乌德,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德】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 (P,E)中,( B-行为, f-函数关系,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勒温)的观点。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P99-104)★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美】F.奥尔波特)。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04-107)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伦理原则(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3.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之外的其他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应用最广泛)、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P108-113)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为代表)1.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自己的特点、能力和身份等。

2. 自我认同: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3. 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方式,包括对他人的观察和人际关系的评价。

4. 偏见:对他人或群体的负面评价或不公平行为,通常基于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特征。

5. 角色困境:个体在不同角色或身份之间面临的冲突和困扰。

6. 社会规范:社会共同约定的行为准则和期望,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7. 社会压力:来自他人或社会的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8. 集体决策:小组或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和影响。

9. 群体思维:个体在集体中思考和决策的方式,通常会产生与个体思维不同的结果。

10. 批评风险:个体在表达个人观点或行为时可能面临的负面评价或社会压力。

11. 群体归属感: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12. 权威影响:个体在决策和行为中受到权威人物的影响。

13. 合作与竞争: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展示的一种行为模式,可以是合作或竞争。

14. 社会支持: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情感和实质性的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15. 社会化: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学习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以上这些名词是社会心理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大一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大一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大一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大一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一个包含了对自
己个性、特点、价值观和角色等方面的认识的整体体系。

2.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他人和自己的认知过程。

这些
过程包括注意、记忆、推理和解释等,用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3. 群体心态(Groupthink)
群体心态是指在追求共识和和谐的过程中,群体成员的决策能
力和判断力下降,导致出现错误的决策。

常见于群体中的亲和力过
高或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情况。

4.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
主观规范是个体对别人期望自己采取某种行为的信念和看法。

这种规范可以来自家庭、朋友、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5. 关系辨析(Social categorization)
关系辨析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将自己和他人归类到特定的群体或类别中的认知过程。

这种归类可以基于共同特征、身份、性别、年龄等因素。

6.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这包括了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模仿他人行为和遵守社会规范等。

以上是对一些大一社会心理学中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名词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在社会中的思维和行为,并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有更深入的理解。

`(800字)`。

社会心理学真题集

社会心理学真题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P102-113)1、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

(08-5三级)(A)虚拟的存在(B)现实的存在(C)想象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答案】BCD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08-05二级)(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答案】C2、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

(08-5三级)(A)社会行为(B)社会影响(C)社会意识(D)本能行为【答案】AC3、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的学科。

(08-11二级)(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情感【答案】B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

(08-11二级)(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答案】D5、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09-5 三级)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答案】C6、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09-5 三级)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答案】A7、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

(09-11 二级)(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答案】D8、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09-11 三级)(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答案】A9、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09-11 三级)(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答案】D10、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的存在,也就是他人的存在方式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第三节自尊(二)习得无助习得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a name=baidusnap0></a>学会</B>了<a name=baidusnap1></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曼等人Seligman &Overmier,1967 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的。

无法控制的失败事件习得无助相信不能控制的观念第三节自尊塞利格曼 Seligman, 1975, 1991 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习得无助。

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效的,而变得被动。

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成为习得性无助者。

第三节自尊(三)自我决定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B>去改变现状,这对人们的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

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找回自信呢?自我控制感就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其中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

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

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

过多的选择可能使人麻痹。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选择行为(2)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3)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1)获得的成就(2)替代性经验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受个体成长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他人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心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其标志是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心理学期刊》的创立。

马科斯和北山(Markus & Kitayama,1991)提出了“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的二元结构。

第四节文化与自我将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间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对比,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价值,视自我为独立的实体,因而自我概念与社会背景间是分离的,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独立自我(independent self);而东方文化更强调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以及个体和他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因而“与自我相联系的他人”在自我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建构称作互依自我。

图8-6 “独立自我-互依自我”结构图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支持自我动态观的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康萤仪、赵志裕等提出的动态建构理论(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这一理论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文化并不是维度论定义的静止的、宽泛的结构,它更具动态性和不连续性,是一套为人们所共享并内在化了的松散网络,而这些松散结构,又由随不同情境而变化的知识结构所组成。

其次,一个个体可以获得不止一个文化意义系统,即使这些文化意义系统之间是冲突和矛盾的,个体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之间进行转化,他们将这种转换称作“框架转换(Frame Switching)”(杨宇,2008)。

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成像技术为自我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差异找到了更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从神经机制的层面呈现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差异。

最有说服力的是许多研究者使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技术进行的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 FMRI技术主要通过测量脑内各处血流含氧量的变化来反映人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无创且空间分辨率很高的脑成像技术,目标被很多心理学研究广泛采用。

许多脑成像的结果发现,相对于他人的判断,自我判断时激活了内测前额叶区域作业与思考题 1. 什么是自我概念? 2.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自我概念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 试分析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机制。

5. 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6. 个人控制点对努力有怎样的影响? 7.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习得无助现象,并尝试分析如何解除这种习得无助。

8. 试分析自我差距和自我提高影响个人自尊的机制。

9. 试分析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10.简述文化自我研究的维度论与动态建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建议读物卢文格. 1989 .自我的发展李维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乔纳森布朗. 2004 .自我陈浩莺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朱滢. 2007 .当代中国心理学家文库朱滢卷――文化与自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宇. 2008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四辑)――性格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Michael Argyle. 1994 .日常生活社会心理学陆洛译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建议读物时蓉华. 1997 .透视中国社会的社会心理学.香港:中华书局. 周晓红. 1991 .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探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马丁赛利格曼. 2002 .学习乐观洪兰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Bond M. H., Hwang K. K. 1986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Hong Kong: Oxford. Michener H. A. & Delamter J. D. 1997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Lord C. G. 1997 .Social Psychology.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盛华第八章自我概念本章要点 *自我概念的定义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的作用 *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文化自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第三节自尊第四节文化与自我第八章自我概念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二、自我概念的结构三、自我概念的功能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一)詹姆斯的自我理论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 I 和“客体我” 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 、社会我 social self 和心理我 mental self ,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二)米德的自我理论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

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 The Generalized Others ,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 preparatoryphase ,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第二,游戏阶段 play stage ,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B>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