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类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工作总结

合集下载

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工作总结7篇

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工作总结7篇

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工作总结一、前言红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的种植与销售工作愈发重要。

为了总结我公司在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种植与销售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特进行本次总结。

1. 种植选址:选用有机肥料充分施用的土地,提前进行土壤消毒和营养土壤的调理,确保土壤的肥沃和无公害。

2. 种植品种:选择高产、高淀粉含量的红薯种子,确保优质优产。

3. 种植管理:采用科学的种植密度、合理的施肥、及时的灌溉措施,保证红薯的正常生长发育。

4.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控、微生物农药等无公害手段,降低病虫害对红薯的危害。

5. 采摘收获:选择成熟期适宜的时间采摘,避免太阳暴晒和雨水侵袭。

1. 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与价格走势,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

2. 包装烘干:采用环保材料进行包装,并进行适当的烘干处理,确保红薯的品质。

3. 销售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的优点,并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

4. 经销渠道:加强与超市、餐饮企业等渠道的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5. 售后服务: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保证产品的配送及时、质量安全。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的工作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加强土壤调理和病虫害防治,提高红薯的产量和品质。

在销售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抢占市场份额。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提高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践行“绿色、健康、优质”的理念,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红薯产品。

相信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的种植与销售工作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第2篇示例: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工作总结一、工作内容及目标我所在的团队致力于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的种植和生产工作。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总结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总结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总结一、总体情况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自去年开始筹备,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在今年顺利完成了创建。

创建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群众和下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二、工作内容1.选择示范基地为了确保示范基地的质量和标准,我们在选择示范基地时十分慎重,经过多方考虑和调研,最终选定了XX村作为我们的示范基地。

该村地处山区,但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且农民素质较高,完全可以胜任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

2.指导农民实施标准化为了确保示范基地能够成功创建,我们组织了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了培训和指导,让农民了解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掌握标准化种植的技术要领和管理方法,并配合现场指导,确保整个示范基地的种植工作都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

3.建设标准化设施除了指导农民实施标准化外,我们还要建设标准化设施,以确保农民的生产和管理工作都达到标准化的要求。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示范基地内建设了标准化的农业设施,包括温室、配套设施、设备等等。

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我们帮助农民实现了科学精细化种植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4.推广标准化技术除了在示范基地内推广标准化技术外,我们还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周边的农户,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这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取得的成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的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如下:1.提升农民收入通过标准化种植、科学农业管理和设施的改进,示范基地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提高了。

2.推广标准化技术通过示范基地的创建,我们不仅在本地区推广了标准化技术,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农民前来学习和参观,从而扩大了示范的范围。

3.提高农业管理水平通过农民的共同学习和管理,我们提高了农民的管理水平,推进了农业现代化。

四、存在的问题在示范基地创建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是:1.资金不足由于资金不足,我们在标准化设施的建设上存在了欠缺,这也限制了一些农民的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马铃薯产业项目总结范文

马铃薯产业项目总结范文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马铃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开展了马铃薯产业项目,现将项目总结如下。

二、项目目标1. 提高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 推进马铃薯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3. 培育马铃薯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收;4. 提升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项目实施情况1. 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确保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

2. 引进优良品种:我们引进了国内外优良的马铃薯品种,通过品种筛选和推广,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3. 科技培训与推广:组织开展了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同时,推广应用先进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4. 产业链延伸:我们积极推动马铃薯产业链延伸,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培育了一批马铃薯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

6. 科技创新:加强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引进和研发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项目成效1. 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2. 马铃薯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3. 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水平得到改善;4. 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马铃薯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2. 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马铃薯产业链延伸;加强科技创新,提高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知名度。

总之,马铃薯产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薯种植示范总结汇报材料

红薯种植示范总结汇报材料

红薯种植示范总结汇报材料红薯种植示范总结汇报材料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近期我们所进行的红薯种植示范工作的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红薯种植试验,并就此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情况,就红薯种植示范工作的进展、问题和改进建议进行汇报。

一、红薯种植示范工作进展自从我们开始进行红薯种植示范工作以来,整个团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首先,在种植技术方面,我们在土壤准备、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指导,种植技术得到了较好地应用。

通过调整土壤酸碱度、选用合适的肥料配方、合理施肥和灌溉,明显提高了红薯产量和质量,有效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我们与农户开展了深入的培训和指导,不仅解答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向他们介绍了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示范和指导,大大提高了农民对红薯种植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为他们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我们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成功引进了一批新品种红薯,并与传统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

结果显示,新品种红薯在产量、抗病性以及口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红薯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红薯种植示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红薯种植示范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首先,部分农户对新品种红薯接受程度不高,仍然倾向于种植传统品种。

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新品种红薯的了解不够,缺乏相应的推广工作。

其次,部分农户在施肥和灌溉等技术操作上掌握不准确,导致产量和品质不达标。

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

最后,红薯市场流通环节不畅,薯农的收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农产品合作社,通过集体销售和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三、红薯种植示范工作的改进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改进建议:首先,增加对新品种红薯的推广力度。

马铃薯基地年终总结

马铃薯基地年终总结

一、前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马铃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年度,我基地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本年度马铃薯基地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果1. 生产基地建设本年度,我基地加大了生产基地建设力度,优化了种植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灌溉设施改造等措施,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同比增长20%。

2. 品种改良与推广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我们引进了多个优良品种,如荷兰15、中薯5号等。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马铃薯品种,并推广种植,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3. 技术培训与推广我们邀请农业专家开展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技能。

同时,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播给广大农民,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市场拓展本年度,我基地积极拓展市场,与多家批发市场、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拓宽了马铃薯销售渠道。

同时,我们还通过电商平台、微商等新兴渠道,将马铃薯销售至全国各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5. 产业链延伸为了提高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效益,我们积极开展产业链延伸工作。

与当地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如马铃薯粉、马铃薯片等,进一步拓宽了马铃薯的利用范围。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问题(1)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仍需加强,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

(2)马铃薯加工产品种类单一,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1)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频率。

(2)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开发更多马铃薯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我基地将继续加大投入,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拓展市场,延伸产业链,为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以下是具体措施:1. 深化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马铃薯种植水平。

红薯种植示范总结汇报

红薯种植示范总结汇报

红薯种植示范总结汇报红薯种植示范总结汇报自红薯种植示范项目启动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不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通过创新模式和科技手段,努力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们的总结汇报:一、项目背景红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然而,由于传统种植方法和技术的限制,红薯产量和质量较低,农民收入不高。

因此,我们启动了红薯种植示范项目,旨在通过示范、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红薯种植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项目内容1.示范基地建设:我们在农户合作支持下,建设了红薯种植示范基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土壤肥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我们引进了优质种苗,并采用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红薯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2.技术培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红薯种植技术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教授讲解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通过培训,农民学习了新的种植技术,如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精准施肥等,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

3.技术指导:我们派遣专业团队定期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指导,农民学会了如何正确选择肥料和农药,并合理利用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红薯生产的效率。

4.市场推广:我们积极开拓红薯市场,与商超、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同时,我们推广红薯的健康食用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红薯的营养功效和独特口感,提高消费者对红薯的认知度和购买欲望。

三、成果与效益经过多年的努力,红薯种植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与效益:1.增加产量:通过技术改良和管理升级,红薯产量大幅增加,部分农户的产量翻番。

这不仅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入,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粮食资源。

2.提升品质:优质种苗的引进和优化的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红薯的品质。

红薯的口感更好、糖分更高、营养更丰富,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3.改善农民收入:红薯种植的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木薯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木薯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木薯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0XX年由农业厅下达,我站牵头实施的“木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经过我站和有关市、县推广站技术干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实施内容与要求项目安排在武鸣县、马山县、大新县、百色市的平果、田阳县,梧州市的藤县,钦州市的钦南和钦北区实施,要求每个点建立示范区1000~2000亩,其中高水平的木薯标准化中心示范基地300—500亩,共计建立示范区8000亩,中心示范基地2400亩,技术辐射30万亩。

项目的目标任务一是引进试种木薯新品种,研究和推广增加木薯生产效益的生产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综合效益显著的优质木薯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引导农民改变粗放栽培的生产方式。

(二)项目经费安排与使用项目经费共70万元,其中本级留21万元,直接安排有关市、县进行示范基地建设54万元。

在54万元经费中,安排百色市8万元,其中市一级2万元,平果县4万元,田阳县2万元;梧州市10万元,其中市一级3万元、藤县7万元;钦州市、武鸣县、大新县各8万元,马山县12万元。

据汇报和检查,目前项目经费已全部用完。

本级经费主要用于木薯生产的技术交流、技术试验、项目检查、业务洽谈和非项目点木薯生产技术推广,市、县级经费主要用于基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验收等。

二、项目实施结果与效益(一)超额完成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面积在实际操作中,所有示范区都按中心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建设。

据统计,整个项目区范围实际建立中心示范基地1.71万亩,比示范区计划8000万亩多0.91万亩,超额112.5%;技术辐射35.475万亩,超计划5.475万亩,超额18.25%。

其中钦州市实际完成示范基地建设6500亩,是示范区建设计划2000亩3.25倍,技术辐射9.19万亩,超额完成3.19万亩,超额53.2%。

藤县完成示范基地建设面积5105亩,超过了示范区建设计划的4倍多。

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工作总结7篇

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工作总结7篇

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红薯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的特点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种植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今后的红薯种植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种植概况1. 品种选择与培育:选用经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红薯品种,如XX系列、XX-1等。

采用组培苗或脱毒苗进行培育,确保种苗的健康与纯度。

2. 土地选择与准备: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块进行种植。

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足基肥,确保土壤的肥沃与无菌。

3. 种植与管理: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确定适宜的种植时间。

采用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等方法,提高地温,促进红薯生长。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松土、浇水、施肥,确保红薯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4.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防治红薯病虫害。

三、种植成效通过实施上述种植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1. 产量与品质提升: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的平均亩产达到了XX公斤以上,比传统种植方法提高了XX%。

红薯外观整齐,薯形美观,大小均匀,商品率高。

2. 淀粉含量增加:经过检测,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的淀粉含量达到了XX%以上,比传统种植方法提高了XX%,满足了市场需求。

3. 经济效益显著:由于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淀粉红薯的市场售价明显高于传统红薯,亩均收入增加了XX%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在种植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1. 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加大。

建议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确保红薯的健康生长。

2. 种植成本增加:由于采用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等技术措施,种植成本有所增加。

建议通过推广机械化种植、提高种植效率等方法,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薯类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工作总结
自治区农业厅粮油处
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
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004年,在自治区农业厅的统一领导下,由厅粮油处、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区种子总站共同组织实施《薯类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

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完成了项目实施的计划任务,并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现将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实施计划
红薯、木薯是我区薯类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分别超过400万亩和350万亩,因此,本项目同时实施了“红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木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分别由区种子总站、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具体组织实施。

项目选择优势产业区建立红薯、木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引进、试种、示范和筛选适合我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的红薯新品种和高产、高淀粉含量的木薯新品种,促进我区红薯、木薯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通过示范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
管理,促进我区红薯、木薯单产和质量的提高。

红薯项目重点选择在灌阳县、福绵区、合浦县、大化县、上思县、宾阳县、博白县7个县实施,木薯重点选择在百色市、平果县、田阳县、梧州市、藤县、钦州市、武鸣县、大新县、马山县9个市县实施,计划每个项目市、县建立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样板100亩,标准化高产栽培示范面积1万亩。

(二)项目资金安排计划与使用情况
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红薯、木薯示范项目各75万元。

在总投资中,自治区本级40万元,其中区农技推广总站21万元,区种子总站19万元;示范基地建设110万元,其中红薯示范基地56万元,灌阳县、福绵区、合浦县、大化县、上思县、宾阳县、博白县各8万元;木薯示范基地54万元,其中百色市2万元,平果县4万元,田阳县2万元;梧州市3万元、藤县7万元,钦州市、武鸣县、大新县各8万元,马山县12万元,由上述示范市、县农业局承担。

截至2004年12月底止,项目经费已全部落实到位,并已全部按计划专项使用于项目建设。

区本级经费主要用于红薯、木薯新品种引进,技术指导和交流、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检查验收,召开现场会议,以及非项目点的新品种和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示范市、县级经费主要用于新品种引进和试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技术
指导和验收等。

二、项目实施结果
(一)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顺利按计划组织实施,其中红薯项目区实际建立红薯新品种核心示范样板1200亩,红薯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面积7.242万亩,超额完成计划示范任务;木薯项目区实际建立木薯示范基地1.71万亩(含中心示范基地),高产技术示范辐射35.475万亩,均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二)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1、增产增收显著。

红薯示范区平均亩产鲜薯2504公斤,比项目实施前增产35%以上,按每公斤0.8元计,亩产值达到2000元。

福绵区引进种植优质红薯品种白花薯3500亩,带动了全区1万亩标准化基地的发展,每公斤优质白花薯收购价为2.2元,平均亩产白花薯2646.6公斤,亩产值达5822元,仅白花薯就产值2037.7万元。

按国家农业部规定的丰收计划测产验收办法进行实地测产验收,木薯实施项目的几个点平均亩产鲜木薯1964.24公斤,比项目实施前三年(2001—2003年)平均亩产1417.88公斤增产546.36公斤,增长38.53%,项目区增加鲜木薯总产19383.19万公斤,实施项目的六个区新增总产值6025.931万元。

钦州市示范区平均亩产鲜薯
1614.4公斤,比项目实施前三年(2001-2003年)平均亩产1091.1公斤增产523.3公斤,增长47.96%,共增加鲜薯总产4809.13万公斤,以目前每吨350元的收购价计算,新增总产值1683.20万元。

2、推进薯类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

如福绵区引进了优质红薯新品种白花薯、黄肉薯、红心薯,使红薯收购价从原来最高0.8元提高到2.2元。

宾阳县从湛江市农科所引进芒果薯、湛薯、湛薯96-24、湛薯93-16、广薯104、湛薯0
3、刚优52-7、湛薯999、花白薯等9个红薯新品种。

合浦县引进了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红心薯、黄心薯、花心薯等15个品种,项目区的红薯品种都得到了更新。

钦州市项目区组织了木薯王、华南12
4、精选124、绿宇特、GR911、巴西7号、巴西2号、南植10
5、南植199、新选05
6、新选048等10多个木薯新品种进行试验试种或示范展示及品种鉴评筛选,从中筛选出几个比原主栽品种增产20%以上的高产优质品种,可以在当地进一步示范种植,为钦州市木薯生产提供了技术储备。

藤县项目区专门在潭东农业实验区内,专门设立一个木薯新品种展示示范园,通过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区农科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引入一批木薯新品种进行试种,力求选出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使木薯单产有一个新的突破。

3、促进薯类作物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示范区开展了一系列
的专题试验研究,如薯类作物的种植期、种植密度、起畦种植、地膜覆盖、间套种、施肥种类及数量等配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形成了深耕起畦,适时种植和合理密植技术,增施基肥,合理追肥,及时除草、中耕培土和综合防治病虫鼠害等一套综合技术,为今后薯类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4、培养了一支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和农民技术员队伍。

通过实施本项目,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提高了农技干部和农民技术员的科技素质,同时,通过农技人员与农民技术员的广泛参与开发,进行产业化经营,不但增加了经济收入,也锻炼了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及市场意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懂经营、懂管理、懂市场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和农民技术员队伍。

5、促进薯类作物生产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实施项目期间,一是通过种植大户的介入,在项目区内进行连片承包种植,建立了木薯产业化开发生产示范基地,并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引进了高产木薯新品种进行种植,增加了社会产量。

二是建立收购、加工服务体系和营销信息服务体系,组建专职木薯原料营销队伍,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做好木薯原料的市场摸底和市场预测,根据市场需求做好木薯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工作,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社会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木薯生产向产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主要作法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项目实施工作小组。

各县农业局都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小组,由局长负总责,从局生产技术股、经作站、推广站抽调技术骨干负责项目实施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证技、物、资金及时到位,保证了项目的完成。

(二)及早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好项目实施各项工作。

项目下达后,各县根据项目计划,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乡镇进行宣传活动。

选择群众基础好、土地平整、便于集中连片的田地作为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展新技术试验研究。

(三)抓好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工作。

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向农户宣传灌输“少投入低产出效益差、多投入高产出效益高”、“在目前产量还较低的情况下,稍微增加一点肥料投入就可以有较好的增产效果”等观念,逐步扭转那种“广种薄收”、“基本白食”的生产观念。

利用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举办技术培训班等,搞好核心品种及其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宣传和培训。

如上思县举办了红薯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12期,共培训人员1200多人。

(四)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根据品种特点因地制宜地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与已传统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通过示范,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速度,实现增产增收。

藤县项目
区采用木薯间种甜瓜,收获甜瓜后再种红薯做青饲料的模式,不但免去除草的麻烦,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木薯还可充分利用种瓜后的肥料,提高产量,与常规种植比较,木薯产量增收800公斤,收甜瓜730公斤,得830元,多收1070元,除去成本,增收700多。

武鸣县木薯生产中历年都有间套种的习惯,主要间套种的作物有花生、大豆、玉米、瓜类等,在项目实施中,该县积极引导群众在木薯地中间套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如毛节瓜、黑美人西瓜等,今年项目共实行间套种面积6.5亩,占项目面积65%,间套种产值2925万元,纯收入1325万元,据多点进行的多个经济作物间套种间比试验及小区试验表明,木薯间套种经济作物,木薯产量基本持平,经济作物增收,效益显著,一般亩增产值300—800元,其中间种西瓜增效最显著。

四、问题与建议
(一)对薯类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过去,各级领导对红薯等产业的认识、关心和支持不足,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大,红薯产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二)木薯生产增产增效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从本项目各个项目点的情况看,木薯生产效益的增加有许多途径,一是靠间种高效作物,二是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如果二者结合,增产增效更加显著,因此,在生产管理中,我们应该加大间套种的研究和宣传,以便制定
出适合本地的木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全面提高我区木薯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

(三)项目资金的使用较难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