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国诗句
古代的爱国的诗句

古代的爱国的诗句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2、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3、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5、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唐·李白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7、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8、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
——魏大中《临江仙·埋没钱塘歌吹里》9、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10、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于谦《岳忠武王祠》11、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范成大12、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13、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李白《鞠歌行》14、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1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16、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宋·陆游《金错刀行》17、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18、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
——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19、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
——文及翁《贺新郎·西湖》2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21、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22、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孔绍安《侍宴咏石榴》23、大家齐唱大风歌。
——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24、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诉衷情》25、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2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战国·楚·屈原《离骚》27、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中国古代爱国诗句

中国古代爱国诗句中国古代爱国诗句爱国主义是干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热爱故土和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民族、国家全体公民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爱国诗句,欢迎阅读借鉴。
1、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司空曙写的《贼平后送人北归》2、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屈原写的《国殇》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写的《出塞曲》4、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杜甫写的《为农》5、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高適写的《登百丈峰二首》6、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黄庭坚写的《送范德孺知庆州》7、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司空曙写的《金陵怀古》8、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汪元量写的《传言玉女·钱塘元夕》9、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陆游写的《读书》10、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康有为写的《出都留别诸公》11、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陆游写的《金错刀行》1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1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4、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写的《李凭箜篌引》15、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屈原写的《国殇》16、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
——晁冲之写的《感皇恩·寒食不多时》1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写的《从军行》18、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
——周密写的《绣鸾凤花犯·赋水仙》19、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汪遵写的《咏昭君》20、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戚继光写的《马上作》21、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写的《金错刀行》2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写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23、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关于爱国的古诗句大全

关于爱国的古诗句大全中国古代文化中,爱国主题是重要的题材之一。
许多古代诗人以他们的笔端,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深热爱之情。
以下是一些关于爱国的古诗句,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代诗人们的豪情壮志。
1.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夜晚的安静和思念故乡,展示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无关紧要,以及对家国情怀的追求。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杨慎的《临江仙》中的诗句,通过落霞与孤鹜一起飞翔的景象,描绘了江边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
杨慎以此喻示国家的富强与和谐,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厚意。
3.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白居易《长恨歌》)这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期望。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选择和平与团结的向往,以及与君子之间互敬互爱的美好祝愿。
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赤壁赋》)这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名句,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河山的热爱和对英勇将士的崇敬之情。
以纷乱的战事和山水间的景色为背景,诗人揭示了历史和英雄所带来的壮丽与感人。
5. "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万户水声春。
名杨初长,体用言行均。
家君野老,邻里多欢津。
南邻好道,西邻好古文。
自娱乐,亲戚填门,舍本逐末,五亲不侵。
"(秦观《大林寺桃花庵寓居作》)这是秦观的《大林寺桃花庵寓居作》中的诗句,表达了对乡土美好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渴望与热爱。
古代诗人爱国情怀的诗句

古代诗人爱国情怀的诗句
1、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陆游
3、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4、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战国策》
6、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10、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1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陆游
13、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丘迟
14、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梁启超
15、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于谦
16、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17、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1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19、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0、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
有关于爱国的古诗句大全

【导语】爱国,是⼀种坚定的民族精神,是⼀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古代诗⼈描写的爱国古诗句,欢迎阅读!有关于爱国的古诗句篇⼀ 1、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千年史册耻⽆名,⼀⽚丹⼼报天⼦。
——陆游 3、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4、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 5、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返。
——《战国策》 6、夜视太⽩收光芒,报国欲死⽆战场。
——陆游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 10、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谁料,⼼在天⼭,⾝⽼沧洲。
——陆游 11、⼈⽣⾃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
——⽂天祥 1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断弦。
——陆游 13、弃燕雀之⼩志,慕鸿鹄以⾼翔。
——丘迟 14、辜负胸中⼗万兵,百⽆聊赖以诗鸣。
——梁启超 15、⼀⼨丹⼼为报国,两⾏清泪为思亲。
——于谦 16、出世⼀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17、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18、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陆游 19、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牧民》 20、把吴钩看了,栏⼲拍遍,⽆⼈会,登临意。
——⾟弃疾有关于爱国的古诗句篇⼆ 1、暖风熏得游⼈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2、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陆游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屈原 6、天下英雄谁敌⼿?曹刘!⽣⼦当如孙仲谋。
——⾟弃疾 7、逆胡未灭⼼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陆游 8、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9、契阔死⽣君莫问,⾏云流⽔⼀孤僧。
——苏曼殊 10、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11、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年。
借自然之景抒发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诗人借助自然景观来抒发爱国之情。
他们通过对大地的景色、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爱国诗句: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石灰吟》-于成龙)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赏》- 王之涣)4. 见射雕英雄谱,双榆树上鹰搏兔。
(《丹青秋思》- 杨万里)5. 山木疏林,山鸣谷应,月朗风清。
(《登鹳雀楼》- 王之涣)6.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晓》- 孟浩然)7. 看似青天曲宴宾与客,才堪小窗月。
(《宿建德江》- 王之涣)8. 不似红尘长好事,一心孤注命转危。
(《哀江头》- 杜秋娘)9. 贫儿把酒分宠,爱爱一吟长。
(《过故人庄》- 孟浩然)这些诗句中,诗人们借助自然山水,以及日月星辰等景观,抒发了对祖国的深切感情。
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这些诗句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祖国的关切和思考,使人更加了解了古代诗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以上是一些借自然之景抒发爱国之情的诗句。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份深情厚谊,传承下去,让爱国之情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传承发扬。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乏借自然之景抒发爱国之情的经典之作。
这些诗句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后人学习、传颂和赞美的对象。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平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1.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表达了作为官员的白居易对边疆的深情眷恋和深切关怀。
在古代,边疆地区是“春蚕”产丝的主要产地,也是保家卫国的重要区域。
白居易以“春蚕”为比喻,表达了他对国家边疆艰难困苦处境下,人民乐观坚韧、顽强生存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中国古代爱国诗

中国古代爱国诗中国古代有许多爱国诗,以下列举一些著名的例子: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
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
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
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
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
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
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单长被铁。
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
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
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
爱国的古代诗句

爱国的古代诗句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先秦·刘向编《六亲五法》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先秦·屈原《离骚》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9.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张耒《和端午》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1.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唐·子兰《秋日思旧山》1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13.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
——唐·郑愔《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14.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唐·王昌龄《青楼曲二首》1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陆游《夜泊水村》16.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宋·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17.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1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爱国诗句导读:爱国诗句句句体现诗人的爱国情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爱国诗句,欢迎参考阅读!塞上曲二首·其二唐代: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简析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第二首。
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
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
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
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读陆放翁集清代: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评析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
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
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
所谓「兵魂销尽国魂空」是「靡靡风」最突出的表现。
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
「集中十九从军乐」指诗题给出的《陆放翁集》。
在「兵魂销尽国魂空」的「千年」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
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将诗意说得就更明确了。
全诗写得极为概括凝练,雄直警策,这些都表现为「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所显示出的鲜明性。
梁启超格外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表现在诗里,则所谓「诗界千年靡靡风」,因而他倡导「诗界革命」,欲改造文学,振作民气,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
这首诗可说是其发自心声之作。
二砺宋代:郑思肖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译文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创作意境这首诗是作者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清代:秋瑾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赏析《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于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
清绍兴府将此词稿作为“罪状”公布,可见此词革命性之强。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道是“闲”字,但有感于祖国沉沦,却未必有“闲”情。
开篇两句,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
“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
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
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
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歇拍一韵,似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只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句豪言的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扬子江宋代:文天祥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译文被元兵扣留数日(相当随风去北海游玩过),终于脱险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块磁铁,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创作背景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
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
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唐代: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译文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
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赏析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
”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
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
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
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
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
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
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
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
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
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
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
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
它词约而义丰。
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
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
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骨”字极形象骇目。
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
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鉴赏“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之曲《玉树后庭花》。
创作背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