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戴嵩画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揭示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务学而好问"的道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在经过之前的文言文学习后,学生为数不多的几次文言文的学习之一,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读准“轴”“曝"“矣”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务学而好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 理解人物特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物,揭示课题,了解文体
1了解人物。
.
唐代有位画家戴嵩,以擅长画牛而得名。
北宋有位文人苏轼,喜欢点评古人画作。
对于苏轼,同学们应该有较多的了解了,说说看。
交流后出示苏轼的简介,读一读: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文章、书画,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文人。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小古文,是苏轼题写在戴嵩斗牛图上的一则故事。
揭示课题:书戴嵩画牛。
理解“书”的意思:题写。
3.了解文体。
这是一篇题跋。
什么叫题跋呢?出示图片:像这样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二、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停顿。
2.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对比一下,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错了或者读得不一样,一边听,一边在课文中做标记。
3.交流,相机引导读准字音
蜀、数(读三声)、轴、曝、拊、搐、谬、婢
4.出示标画节奏的文本,学生再次练读,读好节奏停顿。
5.指名朗读。
三、品读故事,理解字句,体会人物
1.梳理人物,了解两个人物的身份。
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一位是杜处士,处士是干什么的呢?谁来读一读注释?另一位是一个牧童,牧童大家都知道,就是放牛的孩子,整天跟牛打交道,所以对牛应该是很了解的。
2.品读第一段,体会杜处士好书画、珍爱斗牛图的人物特点。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指名读一读。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杜处士好书画呢?交流,相机理解字句:所宝以百数:知道这个“数"为什么要读第三声吗?这句话的意
思就是说?
锦囊玉轴: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锦囊、玉轴。
你看,杜处士包装这幅斗牛图,用的材料可平常啊,锦缎做成的画袋,玉石做的画轴,足见他是多么珍爱这幅斗牛图啊。
常以自随:想一想,杜处士为什么要常常随身带着这幅画呢?
(3)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杜处士特别珍爱这幅斗牛图呢?
曝书画:就是把书画作品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
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防止受潮、发霉、腐烂。
一日,杜处士正在晒他这幅斗牛图呢,一个牧童正好看见了,就过来瞧一瞧。
3.品读语句,体会牧童的性格特点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
(1)指名读一读。
(2)参看注释,理解难懂的字词:拊掌、搐入、掉尾、谬
(3)联系之前所学,重点理解常用文言词“乃"的不同意思。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父不在,乃呼儿出。
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乃天下奇人也。
(4)展开想象,学一学牧童的样子,说一说杜处士这幅画吧。
(5)牧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观察、有经验、敢于质疑、天真无邪……)
4.品读语句,再次体会杜处士的人物特点
哎呀,我杜处士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一幅珍藏作品,却被一个放牛的小孩这样笑着指出来画错了!这还了得啊?如果你是这位杜处士,当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可是我们这位杜处士却是——
处士笑而然之。
(1)理解什么叫“然之”。
(2)你觉得杜处士的“笑",是怎样的笑?(尴尬?虚心?友善?
感激?)
四、引发质疑,展开思辨,体悟道理
1. 题戴嵩斗牛图的,可不止苏轼哦,你看,还有谁?
读一读清代乾隆皇帝题写在戴嵩斗牛图上的一首诗:
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你觉得是因为牧童指出错误之后,戴嵩改正了吗?(怎么可能!戴嵩是唐代的画家。
这说明,戴嵩画的牛,也有不一样的)
2.那么,杜处士珍藏的那幅斗牛图,戴嵩真的画错了吗?对此,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呢?说来听听。
预设:按理说,作为著名的画家,画牛的高手,他必定是仔细观察过牛的,按理来说是不会画错的。
3.老师也很好奇,从网上搜集了一组斗牛图,我们来看看。
呈现第一组图:
看来,牧童还真是说得对呢!
再呈现第二组图:
看来,牧童好像又冤枉戴嵩了!还真有掉尾而斗的牛呢!
4.小结:其实,戴嵩并没有画错。
牧童虽然天天放牛,但他熟悉的也只是他所见到的牛。
天下的牛有很多品种,生活习性也肯定有所不同。
而且,戴嵩画牛,是一种艺术创作。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起读一读:
象物者不在工谨,贵得其神也。
五、感悟道理,角色讲述,拓展阅读
1.那,苏轼写这篇题跋的真正意图又是什么呢?
呈读故事结尾句: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为什么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呢?
(2)那么:
学习应当请教__________
做饭应当请教__________
种菜应当请教__________
养花应当请教__________
问路应当请教__________
总而言之:
原来苏轼写这篇题跋,真正的用意不是评论画的对错,而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
课后拓展阅读苏轼的《书黄筌画雀》,说一说苏轼的这篇题跋想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苏轼
杜处士《斗牛图》牧童
务学而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