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语文七班级下册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消失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执着坚决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1、带领同学熟悉石榴,观看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同学描述自己观看到的石榴。

3、带领同学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同学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1、带领同学品尝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同学阅读全文,体会的思想感情。

3、带领同学重点争论为什么将石榴比方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化探究,体会感情1、给同学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同学争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3、带领同学阅读全文,整体把握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予情怀,通过对石榴的详细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勉向上的精神品行: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决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其次课时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1、带领同学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同学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指导同学观看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看,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索,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文七班级下册全册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挨次。

2、品尝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育、提高同学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力量。

教学重难点: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受,解读鲁迅精神。

2.品尝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事;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小结】(我收获,我快乐)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5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5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一、重温课文。

理清情感线索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课文:《春》《背影》《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驿路梨花》《狼》《短文两篇》《我的叔叔于勒》《台阶》2.语法:词性句子成分复句3.作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语法知识的运用;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步骤1.第一课《春》(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春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检测。

(3)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5)课堂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第二课《背影》(1)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出课文主题。

(2)生字词学习: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检测。

(3)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5)课堂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第三课《济南的冬天》(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济南的向往之情。

(2)生字词学习: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检测。

(3)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5)课堂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4.第四课《雨的四季》(1)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引出课文主题。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5篇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5篇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5篇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5篇语文教学方案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文本分析和跨学科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表达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掌握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体会前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四、授课方法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

五、学法指导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六、教学过程(一)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节,总写。

第2—3小节,写夏天的;第4小节写夏天的。

第5小节,表达。

(二)深入探讨课文。

1、请你说说,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2、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

请你说说,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的作物生长情况比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有何作用?3、第4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是否重复?请作简要分析。

4、农民在夏季收割时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们半夜醒来为什么要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释疑助学】1、高骈的《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2、本文的作者仅仅是赞美夏天吗?(三)总结全文1、文章抓住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夏天的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也体现了他对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写景,善于运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篇)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

2、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相关知识,了解“挑战者”号及相关宇航员的知识。

3、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1、掌握朗读技巧,通过诵读,体会演讲者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理解文中重点句段,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德育目标理解美国精神的内涵,学习航天英雄们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变化。

2、对航天英雄的形象分析和对美国精神内涵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茫茫宇宙,浩瀚太空,深邃而美丽,总是吸引着人们向往的目光。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地外空间的探索,在人类为了自己的成就而欣喜万分时,痛苦和不幸往往也会不期而至。

1986年1月28日上午成千上万名观众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战者”号第十次腾飞的壮观景象,11时38 分,耸立在发射架上的“挑战者”号点火升空,直飞苍穹,突然,在升空72秒后,伴随一声巨响,航天飞机瞬间变成了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火焰和黄白色的浓烟坠入大西洋,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全国上下顿时陷入沉痛的悲哀之中,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世界其他国家元首也纷纷发表讲话,对死难者家属和美国人民表示慰问。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发表电视讲话,对遇难的英雄表示哀悼,三天后在休斯顿航天中心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的演讲词。

首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提到了哪些遇难英雄,找到具体段落并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概括一下他(她)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英雄,认识英雄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迪克:为探索太空不惧危险;迈克:为祖国屡建战功;朱蒂丝:笑对工作、享受人生;埃里森:有梦想并为之奋斗;罗纳德:有梦想、性格坚毅;格里高利:懂得感恩;科里斯塔:富有勇气和探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一、复习说明:1、现代文部分:本册共24篇现代文,其中重点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社戏》、《荒岛余生》四篇课文,其余篇目要求学生利用自习时间认真阅读,进行简单复习。

2.古诗文部分:本册共6篇文言文,10首课外古诗词背诵。

虽都不是课标推荐的篇目,但在第一轮复习当中我们应按教材要求,让学生背默相关内容,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含义及用法。

3、名著阅读:本册教材推荐了三部名著,其中《童年》、《鲁宾逊漂流记》为课标推荐读物,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昆虫记》也应简单复习。

二、课标对本册的要求一至六单元现代文部分1、快速默读课文并按照要求筛选出所需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上的技法。

一至六单元古文部分1、熟读古诗文,朗读中能做到抑扬顿挫,富有情趣,表达充沛的情感。

2、朗读并识记古诗文名句,理解其深刻内容并赏析其语言特色。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能自主阅读一般文言文。

三、知识点归纳1、字词人迹罕至确凿záo 菜畦qí秕谷bǐ蝉蜕拗ǎo 炽痛chì锲而不舍qiâ踌躇归省xǐng 撺掇cuānduō晦暗楫jí迥乎不同义愤填膺亢奋羁绊jī蓦然mî冗杂rǒng 吞噬shì悲怆chuàng 戛然而止jiá阴霾mái 眼睑jiǎn 娴熟抽搐chù剽悍piāo 庇荫bì叱咤风云chìzhà毛骨悚然sǒng 怏怏不乐yāngyāng 阔绰chuî遒劲qiú相得益彰zhāng 妒忌花圃pǔ叮嘱讪笑shàn 懊悔祈祷qidǎo 人声鼎沸斑斓亘古gân 默契污秽彷徨锋芒毕露鲜为人知xiǎn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rú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沥尽心血赫然hâ一如既往慷慨淋漓惬意qiâ烧灼深邃参差不齐语无伦次不可思议2、古诗文《伤仲永》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2、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近指代词,此,这;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3、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利.其然(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有利可图)《木兰诗》1、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2、词类活用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孙权劝学》1、通假字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涂”通“途”,道)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2、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治理,医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口技》1、通假字满座.寂然(“坐“通”座“,座位)2、词类活用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用作动词,说出)《短文两篇》1、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2、古今异义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离开;今义:往、到)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开水;今义:食物加水煮后的汁液)3、词类活用孔子东.游(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方)《狼》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2、古今异义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股份等)盖.以诱敌(古义:原来;今义:覆盖四、课时具体安排(共五课时)第1课时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字词及文学常识目标:1、识记字音字形;2、理解重点词语;3、积累文学常识。

过程:一、板题、示标二、出示复习指导请同学们读记字词及文学常识,15分钟后检测。

三、当堂检测(一)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uï剽.悍biāo 亢.奋kàng 戛.然而止jiáB、菜畦.wā收敛.liǎn 秕.谷bǐ人迹罕.至hǎnC、归省.x i ng 顷.刻qǐng 庇.荫bì锲.而不舍qìD、悲怆.chuàng 娴.熟xián 吞噬.shì叱咤..风云chìzhà2、下列选项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毛骨悚然妒忌诲暗进退维谷B、相得益彰抽搐亢奋当之无愧C、迥然不同阔绰弥漫迫不急待D、义愤填鹰驾驭迭起养精蓄锐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沙漠地区并不是不毛之地....,其中也有一些草木葱茏的绿洲。

C、为了做好太湖蓝藻治理工作,省委主要领导赶赴无锡,下车伊始....便亲临现场查看情况。

D、刚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B、《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是法国作家。

C、《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

D、阿廖沙是原苏联作家高尔基小说《童年》中的人物。

四、教师出示答案,学生互改。

五、当堂检测(二)(一)选择题1.加点的注音有一处错误的一项是()A.穿著zhuï哽咽 gěng 骊歌líB.朔气shù盔甲kuī环谒jiãC 蝉蜕tuì行辈háng 水门汀dīngD 撺掇duō舟楫jí蓦然mî2.词语的字形有一处错误的一项是()A 尽态极妍参差不齐 B畏宿不前妇儒皆知C人迹罕致疲惫不堪 D迫不急待鞠躬尽碎3.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骊歌:告别的歌。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B弥高:更高亢奋:极度兴奋C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粲然:笑容灿烂的样子。

D谰语:梦话污秽:肮脏的东西。

4.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约客》与《滁洲西涧》的作者分别是赵师秀与韦应物。

他们都是宋朝诗人。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

C.《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海音。

D.《童年》是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附当堂检测(一)答案1、D;2、B;3、B;4、A当堂检测(二)答案1、C2、C3、D4、A第2课时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目标:1、速读文章并按要求筛选出信息,概括内容要点;2、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会赏析重点句子。

过程:一、板题、示标二、出示复习指导请同学们根据本节目标速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社戏》、《荒岛余生》四篇文章,20分钟后检测。

三、当堂检测(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练习。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1、在文中“”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2、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为什么?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为什么?6、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二)阅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后面练习。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

这里有哪些“乐事”?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3、选文最后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如果将“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中的“低下去,静下去了”换成“静下去,低下去了”,可以不可以?为什么?5、孩子们对在三味书屋所读书籍的内容理解吗?作者为什么要将半通不通的读书内容详细列出?有什么用意?附当堂检测答案:(一)1、,:2、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3、“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的,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4、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5、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不好,因为此时韩麦尔先生陷入可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国的感情之深。

6、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第3课时复习内容:〈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译讲文章并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一、板题、示标二、出示复习指导请同学们读记课下注释,正确译讲课文,并结合课后题理解文章内容,15种后检测。

三、当堂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或.以钱币乞之3、对镜帖.花黄4、赏赐百千强.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6、即更.刮目相待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8、妇抚儿乳.(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