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
形势迷离 出路清晰——东北亚形势的变化与前景

近来东北亚形势出现了既往罕见的紧张升级与对抗加剧。
但与此同时,停滞许久的对话与合作也呈现探路重启迹象。
形势发展走向扑朔迷离,但能使各方均避损获益的出路仍是和解合作。
美韩新政府先后上台,将给东北亚大国博弈和朝韩关系带来何种契机,取决于域内各国的互动方向。
焦点问题的升级与转机并现多年来,半岛无核化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形势的导向性焦点。
特别是2006年朝鲜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地区形势一直围绕朝鲜核试和导弹试射问题,呈现出周期性的紧张与缓和的交替。
但近一年多来地区形势持续紧张,时间长度和危机严峻度均超过以往。
一方面,朝鲜在2016年年中进行两次核试验和二十多次导弹试射,不断搅扰地区稳定。
进入2017年,美国等国家监测显示朝鲜进行新一轮核试验的准备工作时断时续,虽然第六次核试未在舆论猜测的时间节点进形势迷离 出路清晰——东北亚形势的变化与前景东北亚形势正处在空前复杂节点,多种动向并现,走势又多不确定。
围绕朝核导计划的武力解决舆论和军事准备均超出历史强度。
虽然形势的变化方向扑朔迷离,但解决问题的出路清晰,本地区现有的矛盾和问题,都应该最终通过协商谈判解决。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对抗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虞少华/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6.005行,但在2月12日和5月14日,朝鲜又先后成功发射“北极星-2”中程弹道导弹和“火星-12”远程弹道导弹,按外界分析和朝鲜自称,前者表明朝鲜已具备“攻击驻冲绳和关岛美军基地的能力”,而后者标志朝鲜“已有能力攻击美国本土”。
与此同时,朝鲜不断强调将拥核确定为“永久战略路线”,致使其同有关国家在无核化问题上的分歧对抗性加大。
特别令外界不安的是,在承受史上最严厉联合国制裁同时,朝鲜“以超强硬对强硬”的举措言辞亦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美、日、韩等国以朝鲜核导威胁为由不断升级相关军事部署和应对准备,也使东北亚火药桶离燃点越来越近。
3月13日起,“关键决断”和“鹞鹰”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先后启动,规模和烈度均为史上之最。
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探析

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探析【摘要】东北亚作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趋势,探讨了当前东北亚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形势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更多变化,各国需要在地缘政治竞争中找到平衡,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展望未来,东北亚地区有望实现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关键词】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经济发展、趋势、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北亚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地缘政治节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化,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中美关系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
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和竞争也在影响着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探索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选取东北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新变化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深入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揭示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力变化;2. 探讨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和趋势;3. 研究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两国在该地区的角色和利益冲突;4. 调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评估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5. 探讨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趋势,分析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和影响因素。
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和发展趋势

报告人:
***
小组成员:*************
一、东亚
“东亚”,亚洲东部的简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 共五个国家。 但通常 “东亚”采用大东亚概念,即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国家,以及美国 和俄罗斯。
东亚五国
东南亚十一国
俄罗斯
美国
二、东亚地缘政治环境主要体现—经济与安全
1、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参与建设东亚地区经贸合作机制,改变了过去东亚经济由美 国主导的局面,成为地区领导力量。 但正因为中国的这种崛起改变了亚太地区原有力量对比,促使美国增强在东亚地区的 战略介入力度,尤其包括“重返亚太”战略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即综合运用政治、经 济与军事手段,参与并领导塑造地区多边机制以应对中国崛起。 于是,当前东亚地区便形成了一种安全与经济相分离的二元复合式地区格局:安全问 题更多围绕以美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其中竞争多于合作;而经济问题则更多依靠中国经 济增长所发挥的引擎作用,合作多于竞争。
《 东 亚 地 缘 政 治 环 境 和 发 展 趋 势 》
T h e R e g i o n a l Tr e n d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E a s t A s i a
党
支
* * *
部
* *
例
* *
会
二零一六年十月七日
东亚安全问题四大国关系
美俄对抗 中美斗而不破 中日“对抗” 美日同盟 中俄战略协作
三、东亚经济与安全发展趋势
1、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博弈 近年来,地区范围内出现了以美国为主导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以东盟 和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巨型FTA”合作构想。 在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的战略格局中,TPP占有重要位置。在美国的力促下,美国、 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智利、秘鲁、文莱 这 12 国经过近五年的艰苦谈判于 2015 年 10 月就协议达成一致,实现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 税减让,降低其他部门门槛,制定新的经贸规则。 同一时期,在东盟等地区国家的倡导下, RCEP 合作框架协议应运而生,这一合作倡议涵 盖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若能顺利推进,将形成GDP总量 达 23 万亿美元的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贸易区。虽然这两大机制在成员国构成上存在一定的重叠, 并都认同将构建亚太自贸区作为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目标,但在表现出互补性的同时,更多 是两者的差异为地区经济合作带来的不确定性,东亚国家不得不在标准一高一低,以TPP为代 表的美国道路还是以 RCEP 为代表的中国道路中进行艰难抉择,加重地区经济合作过程中的大 国博弈色彩。
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与特点

政治学研究Ξ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栺局的变化与特点[ 韩] 李 炳 镇一、广义国际格局的涵义于一定的国际体制的形成, 制约各种力量的对比, 而延缓或加速其变化。
因此, 两者密切 联系和重叠, 都具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
”栺局或星座是客观形势収展演化的产 物, 体制是人的主观创造物。
但事者又相互 联系, 相互重合, 密不可分, 形成统一物。
这 也许就是人们将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等 相互混用而不加区分的原因所在。
栺局论, 是国际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具体的国际政治栺局, 则是世界形势的 基本内容。
把栺局概念运用于国际政治领 域, 在中国只是 80 年代的亊。
中国过去观察 世界形势和研究国际政治, 一般使用“力量 对比”、“力量配备”和“力量组合”等词汇, 强 调的是阶级关系, 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 以革命和反动划线。
② 如果说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有宏观 ( 世界体系) 和微观 ( 行为体) 两种基本方法, 那 么从国际政治栺局入手, 则是把上述两种基 本方法统一起来, 吸取双方的长处, 避免局 限性。
国际政治栺局, 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 的主要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国际栺局或世界栺局, 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而且我们习惯上常常把栺局与体制、 体系相混用。
大概是由于近年来经常谈论国 际栺局的缘敀, 在论述国际关系的文章中,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概念时有所见。
① 《世界历史》杂志 1989 年第 1 期刊载潘人杰、李巨廉的《时代、栺局和人》一文中有 一段论述:“人们具体地活动在特定的世界 栺局和国际体制乊中。
⋯⋯所谓世界栺局, 主要是客观性的。
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斗争所形成的一种 战略性态势, 西方有人称乊为‘星座’——Co h s te l la t i o n 。
人们的一切决策、活动甚至思 维方式, 都受这种既定局势的影响与制约。
所谓国际体制 ( In te r n a t i o n a l Sy s tem : 国际 体系) , 主要是主观性的, 它是由人们尤其是 拥有巨大实力的主要大国的当权者们, 根据 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和判断, 通过一系列重大 的决策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
简述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和中国形势

简述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和中国形势摘要: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利益交汇、角力之地,快速发展的中国,日渐有崛起之势,尝试冲击亚太地区现有秩序;“世界警察”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一直将此作为战略前沿;二战战败国日本,仍保留强大的国家实力,并向往走向“正常国家”;朝鲜半岛,两国历史上的纠葛,现实上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除此之外,俄罗斯、蒙古等国家,虽然此时的他们无力顾及此地,但是也对该地利益的重要一环。
由此可见,这里聚集着众多的国家的地缘利益,大国之间以各种方式相互博弈,国家战略关系非常复杂,难以把握。
特别是在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朝鲜开启核试验之后,这里成为了世界安全格局中极为脆弱一点。
所以当今东北亚局势的势变,都可能导致亚洲甚至整个世界格局的重塑。
关键词:东北亚中国周边环境国家博弈东北亚作为亚洲与太平洋相连的咽喉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极力争夺的战略高点。
目前东北亚的地缘争端主要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
几乎所有的东北亚国家都无一幸免的卷入了这场地缘争端。
(2)长期性,历史性。
历史问题是国家间正常交往的沉重包袱,国民情绪对立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各国发展军备的借口。
如今的东北亚问题还是历史问题的长期堆积,其中包括:中朝韩与日本间的侵略关系,朝韩之间的国家分裂问题,朝鲜战争问题等,这些都导致该地区安全形势堪忧。
(3)利益纠葛复杂。
各个国家在此地区的博弈的目的、期待结果基本都不相同,并且因为利益纠纷,国家间存在的政治互信有限,导致很多问题不能达到共识。
本文便首先从相关国家的战略利益说起,由此再谈谈如今的东北亚安全态势的种种表象和根源及其未来可能态势。
一各个国家在此的战略部署在此部分主要就东北亚利益相关国家:朝鲜、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等的战略利益说起。
1.朝鲜朝鲜,是东北亚局势的最大一个变量。
朝鲜自2006年开启核试验以来,一直抱着“一条路走到黑”的坚决态度研制核武器,这都是挑起目前东北亚局势的关键诱因,这也是首先谈朝鲜的原因。
地缘战略:东北亚的战略地位与影响

地缘战略:东北亚的战略地位与影响一、引言东北亚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繁荣的经济发展而备受关注。
该地区涵盖韩国、日本、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等国家和地区,其地缘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东北亚地区在地缘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二、地缘战略地位1. 地理位置东北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连接着太平洋和日本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东亚的东大门,东北亚地区是连接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地区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缘战略地位。
2. 资源丰富东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在地缘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3. 政治关系东北亚地区包括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
主要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它们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影响着整个地区的战略格局。
三、地缘战略影响1. 区域稳定与安全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地区内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等,这些问题对于整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构成威胁。
2. 经济合作与发展东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国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对于地区的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一体化与互联互通也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地区军事力量与战略竞争各国在东北亚地区拥有不同的军事力量,地区内的战略竞争关系紧张。
军事力量的对比直接影响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也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四、结论东北亚地区作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的区域,其地理位置、资源丰富以及政治关系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地区内的稳定与安全、经济合作与发展以及军事力量与战略竞争将继续是地缘战略领域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也将不断演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以上是对东北亚地缘战略地位与影响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

浅谈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局势摘要:日俄战争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的战争,对东北亚的局势有着重大的影响,日本成为大赢家,战后东北亚的局势发生改变,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改变政策。
关键词:日俄战争、东北亚局势、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是发生在日本和俄国之间的一次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远东的利益特而发动的战争,由一系列的战争组成,比较有名的对马海战。
但是战争的硝烟没有在日本或者俄国的领土上燃起,主战场却是在中国,中国政府宣布独立,并为此次战争中国政府特别画出战区为日俄两国的作战地点。
日俄战争调整了各方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也使东北亚的局势发生了改变。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渐强,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最先的目标便是临近便朝鲜,其次便是中国。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取代了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并且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日本的扩张损害了俄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一直希望能够重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所以日本军部一直以及备战,以举国的力量投入到日俄战争中去,日本凭借《英日同盟》和美国这个后盾最终取得胜利,日本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请求美国出面进行协调。
而俄国此时也没有力量再战,俄国此时国内正在进行1905年革命,国内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俄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仍然在欧洲,在对马海战后俄国也倾向于和谈。
在美国的斡旋下日俄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通过这个条约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俄国势力退回到中国东北北部,中国东北南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辽东半岛改为关东州,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通常称为“满铁”,它是一个兼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职能,①对中国东北进行多方面侵略的殖民机构。
①日本和朝鲜签订了三次《日韩协约》及1910年的《日韩合并条约》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彻底的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自此“日本便将朝鲜问题作为东京政府内部事务的一部分来处理了”②。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日俄战争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不仅仅是亚洲强国更是世界强国。
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

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事实上是由于两国对东北亚地区的控制权产生冲突而引发的。
战争结束后,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包括领土变动、民族问题和地缘政治影响等方面。
一、领土变动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的领土发生了重大变动。
根据《朴茨茅斯和约》,俄罗斯放弃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将南满洲铁路租借给中国。
而日本则获得了辽东半岛南部和中国旅顺、大连的租借权。
这些领土变动使得日本成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势力国之一,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对该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民族问题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的民族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战争期间,日本曾对朝鲜半岛实施殖民统治,并试图同化朝鲜人。
而俄罗斯在战争中失去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这导致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移民问题。
随着战后局势的变化,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问题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焦点之一。
三、地缘政治影响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前以俄罗斯为主导的东北亚地区,战后转变为以日本为主导的局面。
日本通过战争获得的领土和影响力使其成为该地区的重要势力。
而俄罗斯在战后的失败使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这种地缘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东北亚地区的发展走向。
四、经济合作与竞争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积极展开了经济合作与竞争。
日本在战后通过租借权的获得,加强了对南满洲铁路的控制,并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了日本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通过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寻求恢复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领土变动使得日本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势力之一,而俄罗斯的影响力减弱。
民族问题和地缘政治影响也成为该地区的关注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
摘要:东北亚政治格局是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形成的,朝鲜半岛问题已成为当今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同时牵动着东北亚政治结构的的变化走向。
笔者从东北亚的政治格局的定义及现状入手,概括阐述其范围、含义及其现状,并探讨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加强和加深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解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政治格局;东北亚;朝鲜半岛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status quo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Asia, summarized elaborated its scope and meaning of the status quo, and to explore the main reason for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Northeast Asia. Strengthen and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 we are more in-depth de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 Asia.Key words: political pattern; Northeast Asia; the Korean Peninsula
1、前言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国家,包括西北边的俄罗斯,蒙古,还有中国,其次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东北亚地区具有多样性。
由于冷战两极格局的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对各种事务的插手,使得美国反而成为这地区格局的主角之一。
2、东北亚政治格局的现状
东北亚政治格局是东亚地区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也是其现存政治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总得来说东北亚政治格局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当今亚洲存在着朝核问题,东亚的朝核问题近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问题由来已久,经历了许多年的危机和曲折,朝鲜核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僵硬的停滞阶段。
朝鲜核问题是美国面对的重大国际安全问题,在美国的安全战略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在合作中推进中日关系发展。
日本和中国是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两国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亚洲和世界的稳定。
中日关系有四根支柱,就是经济合作、历史问题、安全保障以及日本国内政治体系。
再次,就是在东北亚地区内,中国与俄国、朝鲜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冷战”后的朝鲜半岛局势大体上仍然是中俄朝与美日韩的二元格局。
具体到中俄之间则
是,能源合作对中俄双方意义重大。
对中国来说,与俄合作开辟陆路管道运输可改变当前石油进口一半以上需要通过海上运输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局面。
而对俄来说,中国是其最大最可靠的石油市场,如果建成石油管道,俄对华石油出口可以从目前的几百万吨增加到2000-3000万吨。
最后,中、朝之间的合作水平则更低,由于朝鲜对外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朝鲜仍保留着原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了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市场的自由贸易。
而另一方面则是朝鲜不管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态度,开发核武器,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对朝鲜采取了各种制裁,特别是经济制裁,这样使得中朝经济的合作的难度大大加重。
3、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1)大国关系
在东北亚这个利益与矛盾的系统空间内,存在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网状关系格局。
其中,中美日三边关系影响力最大,决定着东北亚地区力量对比构成,影响着整个地区国际战略格局走向。
美国力图在东北亚建立并且牢固保持美国的主导地位,以美国与部分东亚国家的双边安全机制作为基石建构东北亚地区安全网络,在东北亚地区建立、以美国民主、人权为标准的泛地区价值观念体系;日本力图以强大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全方位的大国外交为手段,从东北亚地区逐步走向全球,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实现政治大国的长远发展目标;中国的战略目标与途径是实现“和平崛起”。
中国目前正致力于经济建设,力图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从而为自身获得有利于国内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扩大中国在亚洲的话语权,进而拓展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
中美日三边关系利益结构的复杂性在于:三国之间在国家利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三个国家都很难简单而明确地确定彼此间的战略关系和利益边界。
在中美日三边关系中,基本是以美国为主导,以美日同盟为基轴,中、美、日三国互动而演进。
(2)地区问题
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格局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霸主;中国则是处于崛起中的地区大国。
东北亚地区“冷战”的进程是从朝鲜战争开始的,但是直到“冷战”结束,东北亚地区依然存在“冷战”遗留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与台湾问题。
地区性小问题若处理不当,易引发国际格局的大变化。
科学方法论中曾有这样一个问题,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
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据了解,蝴蝶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本次事件是导致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最直接原因。
4、结语
所以笔者认为,鉴于朝鲜半岛问题在东北亚区域中的凸显位置,和敏感程度,各大国在处理有关朝鲜半岛问题时,更应该小心谨慎,小事件会形成放大效应,产生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地区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构想.时事出版社.2005(3):25-27.
[2] 朴承宪、金强一、李玉珍、林金淑、李钟林:《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地区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构想》,时事出版社,2006.
[4] 金强一:《论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 姜龙范:《中国对朝鲜核问题的政策》,《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与朝鲜半岛问题学术会议论文集》,延边大学东北亚国际政治研究所,2004.
[6](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北京出版社,1998.
[7](美)哈特:《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英文影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