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反思
梁祝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梁祝课后教学反思范文梁祝课后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祝课后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梁祝课后教学反思1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分析主部,即草桥结拜。
上课前我先播放音乐《梁祝》,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教师。
导入时我提了个问题(刚才播放的音乐节选自哪部作品?)在点出课题后,我开门见山的简介了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式的概念,接着分析了第一部分主部。
整节课都在我我的计划中顺利地结束了。
课后我,对这节课做了反思,这一节课一直在顺着我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堂课的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我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得整节课成了一言堂模式,这是我《新课程标准》学习得不够深不够透彻的缘故。
《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一亲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对此课作了以下修改:在导入时改问“我们刚才所听的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学生答完后再听一遍问“除主奏乐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乐器了?”由此引出“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再向外引申出“钢琴协奏曲”等等的概念。
“奏鸣曲式”这一概念由于其理论性十分地强,因此把它放在第二课时,在“英台抗婚”、“化蝶”这两大部分欣赏完之后再介绍,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涉及到的“主部”、“展开部”等字眼都用“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来替代。
在完整欣赏“草桥结拜”前,又增加了主题音乐的学唱,由于有的学生会哼唱主旋律,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强烈。
然后在分段欣赏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分析了音乐的重要情绪及使用的主奏乐器等等。
经过这一修改,在第二个班上时课堂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梁祝课后教学反思2我在教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节课时,对学生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学生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
初中音乐_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够听辨出大提琴、小提琴音色并理解其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形象内涵。
2.能够听辨出中的爱情主题、封建主题及反抗主题。
3.能够运用音乐的手段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和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提琴及小提琴音色在音乐作品中的形象的捕捉。
2.对《梁祝》呈示部及展开部的赏析,《爱情主题》、《封建主题》《反抗主题》的情绪情感领会。
教学难点:1. 展开部分的艺术处理,特别是“抗婚”中作曲家的艺术创作手段的运用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学会用音乐的手段理解分析本音乐作品。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对比、讨论与创作实践教学过程:一、导入1.了解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2. 欣赏越剧《梁祝》片段。
3、今天欣赏一首采用越剧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协奏曲(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主要演奏乐器介绍: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长号(三)作者简介: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
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
在不久前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
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
陈钢:(1935-)上海市人。
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
人音版八年级下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优秀教案

人音版八年级下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民间爱情故事的音乐魅力。
2.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小提琴协奏曲的基本特点。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感受音乐的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
2.播放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乐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分析乐曲的组成部分。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乐曲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演奏。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演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了解其他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这一民间爱情故事的音乐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演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
2.播放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乐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分析乐曲的组成部分。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乐曲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演奏。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演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初中音乐【课堂实录】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宠爱听故事吗?你都宠爱听什么类型的故事呢?〔齐说〕教师今日带来一段音乐,你来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故事。
二、讲授课〔一〕学问讲解1、这么美丽的音乐,他的主奏乐器是什么?2、解释协奏曲及其曲式构造3、请同学说你所知道的梁祝故事,教师随曲式构造做简洁总结。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节,初步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协奏曲的根本概念,为深入赏识作品做预备】〔二〕爱情主题4、复听爱情主题。
请同学们留心感受一下呈示部中的这段经典的爱情主题总共消灭了几次,每一次给你带来了怎样不同的感受〔好,这位同学分析的格外准确,第一次爱情主题在比较高的音区婉婉到来,向我们表达着梁祝的爱情,转而进入小提琴在中音区演奏的其次次,第三次全体乐队的参加使音响效果更为饱满,向我们展现了山伯与英台真挚的爱情〕。
5、随琴试唱爱情主题。
【设计意图:在赏识主题旋律后进展爱情主题的哼唱,帮助学生再一次稳固、记忆主题音乐,为听辨旋律做预备。
】〔三〕共读共玩,楼台会6、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这两段旋律在心情,速度上有什么不同?可以为他们配上故事情节吗?7、这两条旋律的节拍有何不同?共读共玩是2/4 拍子的,四二拍强弱鲜亮,节奏密集,表现的心情也较为欢快。
4/4 拍子把节奏拉开,更能表现仆人公纠结的情感。
8、从音符上看有没有比较特别的符号?9、梁山伯与祝英台此时正是在学校一边读书一边玩耍的最奇特的时候,就像现在的你们一样,每天无忧无虑,快活欢快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随音乐拍手打节奏,感受一下这份喜悦。
10、楼台会运用了小提琴代表的英台与大提琴表现的山伯对答式的演奏,这也是他们最终一次对话,两人一诉衷肠,难舍难分却从今天人两隔。
请男生唱大提琴山伯的片段,女生唱小提琴英台的片段,让我们一起投入到他们的角色中,感受下他们如此难舍难分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旋律的比照赏识,倾听两首乐曲的心情,速度有何不同,并且配以画面,让学生更清楚明白。
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简谱) 梁山伯与祝英台 初中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音乐如何“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对比、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基本要素(旋律、音色、速度、节奏和力度)感受、分析、理解作品,养成良好的音乐听赏习惯,能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和变化,能总结出音乐要素的作用并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小组实践探究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梁祝》故事梗概,哼唱并记忆爱情主题旋律,知道曲作者、创作背景及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作品,通过聆听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作用,了解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
难点: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能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和变化,鼓励学生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创编音乐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配乐诵读《化蝶》歌词。
问:里面提到两位人物,他们是谁?(梁祝)谁知道他们的故事?师补充:《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故事主人公祝英台女扮男装去万松书院求学,途遇梁山伯,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义结拜金兰。
二人到杭州拜师,同窗共读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着山伯,但山伯不知她是女子。
祝父思女,英台只得回乡。
临行前对山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与情感。
山伯家贫,待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给太守之子马文才。
英台至死不从,山伯气急病亡。
马家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经山伯墓前,坟墓爆裂,她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翩跹飞舞。
这个故事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设计意图:用梁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二、新课教学1、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由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协同乐队共同演奏的大型乐曲。
2、小提琴的音色、地位。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背景及创作特点2.音乐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背景和创作特点,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背景及创作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了解和感受。
(二)新课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陈钢和何占豪的创作过程。
3.教师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和特点。
(三)音乐欣赏1.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2.学生跟随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高潮和转折点。
(四)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其他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2.学生了解并欣赏其他音乐作品。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五、课后作业1.学生收集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变化,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巧相结合。
梁祝音乐鉴赏教案及反思

梁祝音乐鉴赏教案及反思《梁祝》教案教学内容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1.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分析乐曲的主题,并能哼唱、记忆。
2.能够运用音乐的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乐曲。
3.能够理解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哼唱并记忆乐曲的主题、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分析、理解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梁祝》音乐片段师: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同学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下面请把你们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梁祝》的资料同大家一起分享。
二、新课教学(一)作品简介1.请同学们按组别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上台与大家进行分享。
生:分小组介绍。
师:谁来讲讲你所知道的《梁祝》的故事。
生:讲述故事。
师: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的绝唱。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从古至今,由于无数人被它的凄美爱情所感染,人们更使用不同的形式来传颂这个故事。
比如京剧、吕剧、越剧昆曲、苏州弹词等等。
而今天我们所欣赏的是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所表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提问:那什么是协奏曲呢?只有小提琴演奏的演奏形式叫什么?2.展示课件(1)协奏曲的概念。
(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
传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
进入20世纪后,协奏曲的表现形式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2)乐曲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提问的形式,初步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协奏曲的概念,为深入欣赏作品做准备。
)(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引子聆听音乐,并思考,在这段音乐中,哪种乐器模仿了哪种动物的叫声?这段旋律为大家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长笛模仿鸟的叫声,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画面。
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简谱) 梁山伯与祝英台 初中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经典爱情故事。
1959年,时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何占豪、陈刚在老师丁善德指导下,创作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年5月首演于上海,由余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这部标题性小提琴协奏曲以越剧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剧情发展精心构造布局,选取相爱、抗婚和化蝶三个重要主题创作发展而成。
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品对原剧的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西洋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冲突。
全曲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聆听音乐“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从而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
在对比、聆听小提前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音乐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音乐。
3、知识与技能
(1)哼唱爱情主题旋律
(2)了解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以及曲作者
设计意图:
由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节课时,对学生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学生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
2、由于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对民族音乐较为排斥,认为听不动。
3、学生大都接触过《梁祝》的音乐,而且对其中《化蝶》一段较为熟悉。
因此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整节课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
除了对学生分析外,我重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分析,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把重点放在欣赏过程中,其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运用分段欣赏与讲解相结合,了解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各段的音乐表现力与元素。
能使学生理解作品中不同乐器的特有音色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对各种乐器有所认知,并能使学生从音乐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能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用动人的音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通过设计提问使学生了解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
由于,欣赏内容较多,学生活动较少,大部分时间都为旋律欣赏和教师讲解。
应多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