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10篇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对于这一个节目,我以前就有耳闻,前几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丹老师讲论语,讲的很好,很为人津津乐道,也成了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因为上学,所以看电视少。

趁放假的时候这才有机会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我一开始看的是赵玉平老师讲的《刘备的谋略》,才听了一会我就入迷了。

赵老师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很接地气,时不时地以古论今,让人听了不乏味,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是一丁点也不觉得的累。

我听了一集又一集,很感兴趣,一直到饭点了,爸妈叫我吃饭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的按了暂停。

吃饭期间,我和爸妈聊起来刚刚听到的新知识,把其中评论刘备,吕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们自身还有周边人联系起来。

看得出来,爸妈听的也很开心,也许,他们也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我才看了一个老师所讲的,但我真觉得《百家讲坛》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节目。

以前学历史,就觉得是老师一行行地对着课本念,留一些知识点,感觉很枯燥,而通过这个栏目,这些老师如此精彩的讲解,一下子发现历史真的是太有趣了,听那些伟大的古人的事迹发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真实的普通人,却是比我们更勤奋努力,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这个栏目让我更深地明白了这些字里行间的意义。

大爱《百家讲坛》,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百家讲坛》观后感2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000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1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1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1篇)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1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百家讲坛观后感1小时候每看影视作品,例必要写观后感。

但年纪越大,观后就难以有感,尤其是对于电视节目,绝大多数是消磨时间看完就忘,即使有感也是一闪而过,骂完就算,例如:怎么这么多药品广告、哪个猪头做的这种低B的简单重复的广告词…………。

所以,难得有感,能让自己央视广告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虽然连我儿子都知道,广告就是言过其实的东西,但能吸引我每周(不是每晚)必看的节目,质量还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听完于丹教授读《论语》。

我深有感触,僵坐在沙发里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隐居到三清山顶或者桃花源里,但只要内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乐,心灵的快乐可以让蓬荜生辉。

其实,就是要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呕气,恨儿子懒散,怨工作繁琐,憎恨世态丑恶……如此种种皆因自己心不宽。

“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已经飞过”,泰戈尔的名言曾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同样意境的名言更多,其中有一副对联“风来疏竹,风过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过去,我所缺乏的,就是这么一种平和的心态,总把自己贴上完美主义者的标签,事无巨小都劳心劳力。

象林彪元帅打仗,每仗都求全胜、全歼。

很累。

为事所累,放不下,输不起,自己的心老是要拴在某件事上。

这段时间于丹教授一夜窜红,不逊于易中天,其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

人曰:读史可以明志,但对于我这种立志做闲云野鹤的人,无心仕途,多读史又有何用?无非是教教小孩讲讲故事罢了。

所以我还是想潜心看看诸子百家,听听孔孟之道。

虽然《论语》不及《三国》精彩,虽然我不喜欢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够,更不喜欢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镜的形象)。

2024年《百家讲坛》观后感集合15篇

2024年《百家讲坛》观后感集合15篇

2024年《百家讲坛》观后感集合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少信仰,但是,在这个星期六,阿宋给我们全班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信仰。

有一个人,其貌不扬却改变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有一本书,是这个人的语录却被称为治国之道。

这个人是孔子,这本书是《论语》。

于丹教授在理解《论语》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给我们看的就是《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

盘古开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盘古就在中间,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样的。

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纳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为天地间最为强大的存在。

孔子是凭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凭这浩然之气。

孔子有一个“仁”的思想,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吗?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过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

”又问,什么是“智”,又答:“知人。

”多么玄奥的两个字,孔子就以此作答。

原来“仁就是爱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有位弟子问孔子:“老师,我们向你学了这么久,是想以后能当大官,你说有什么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孔子的话依旧简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学生不甘心,问:“去掉一条的话,您去哪一条。

”“去兵。

”孔子认为没有兵力也行。

“再去一条。

”孔子很严肃地回答:“去食。

”人在世上,难免一死,可怕的是国家因为没有人民信仰而崩溃。

信仰的力量是那样伟大。

最后,我感动于孔子的一个字:“恕”。

对自己宽容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就是“恕”。

有了这个字,我们就可以过好一辈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动。

《百家讲坛》观后感2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

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

真正的圣贤也是平易近人的。

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这部儒家经典对为人处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大。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有利的地势,得人心和上下团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地人的和谐。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

都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自然之间立足,也就必须与自然融合,吸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智慧无限扩大,发挥到极致。

只有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会变得十分强大。

苍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

而人,则处于天和地之间,目睹着天地间的风云万变。

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断成长,而“神于天,圣于地”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境界。

一个好的人格,应当有理想主义的天空,有一双能飞翔的.翅膀,绝不妥协于任何障碍或困难,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在大地上进行其理想的拓展。

倘若没有能力去实际行动起来,就是理想主义。

而天和地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样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天地人为三才,人的意义与天地的意义是一样的,天地之美在于庄严与敦厚。

人之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了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也会回馈我们更多能量。

作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当学会锻炼和提取与自然、生物和谐快乐共处的力量,那样,我们便可获得比海更宽,比天更广的心胸!《百家讲坛》观后感2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

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

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

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

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一)《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最近有关于武则天的这一期。

武则天,一位女性,一位女皇帝。

因为唯一性,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多少文学作品、戏剧电影把她当作描摹的对象。

她的知名度之高,让多少男性帝王不能望其项背。

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打破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束缚,站在整个社会的风口浪尖之上。

《百家讲坛》有关于武则天的这一期已经讲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层层递进,先介绍了武则天的出身,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她的悲惨童年,在她父亲去世之后,她和她妈妈所经受的磨难,这些都是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每个人所形成的不同的性格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百家讲坛》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诠释,后面的剧情又讲了武则天入宫之后的生活,宫中的生活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舒服,而是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武则天为了生存,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杀死自己的女儿都没有流泪的毒妇,变化之大可想而知,变化的原因《百家讲坛》中也有讲述,解答了我所有的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是一档知名的文化节目,通过名人学者的讲述,向观众介绍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在观看了百家讲坛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许多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篇:这一集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

通过讲述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我对中国建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古代的宫殿到寺庙,再到民居,每一种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讲述,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的茶文化。

通过讲述茶的起源、制作工艺和品茶礼仪,我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通过这期节目,我发现茶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第三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介绍。

通过讲述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流派的特点,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融入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通过这期节目,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第四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讲述。

通过详细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以及背后的寓意,我对这部经典作品的了解更上一层楼。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弊病。

通过这期节目,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第五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

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我对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传奇和故事,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这一期节目,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和丰富,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六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讲解。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

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

”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

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

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百家讲坛观后感2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机,又开始看百家讲坛了。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

说话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千万不能乱讲乱说。

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并且,对一些谣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传播。

钱文忠教授说了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

”谣言对于智者来说已经没有用了。

所以,我们对那些了解不够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能传播,万一它是一句谣言呢?而对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诺别人。

如果已经承诺了,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做到,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讲坛观后感1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

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

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

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

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

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

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

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

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

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百家讲坛观后感2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

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一):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观后感(二):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

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

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

之所以此刻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三):回家有一段时间了,除了和哥们在一齐抽烟,侃大山,就是看电视了,说实在的啊,电视上是真的没有什么好节目啊,电视剧还是以前那几个,翻来覆去的,这帮电视台也不明白烦不烦,一部春光灿烂猪八戒,每次放假在家看电视都能看到它,或许是它足够经典吧,但是再经典的看来看去,真是倒胃口!拿着遥控板,把所有的电视台循环一遍,就是锁定不了要看的节目!前些日子,也就是几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讲坛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里正在由北师大第2附中的高级教师纪连海(当时我怀疑他跟他要讲的主人公有血缘关系,要不然他怎样研究的那么透啊!)正说纪哓岚。

提起纪哓岚,估计很多人会想到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个铁三角倾力奉贤的铁齿铜牙纪晓岚123。

但是纪老师口中真实的纪晓岚但是跟电视荧屏上的纪晓岚出入很大啊,能够说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这点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这个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我每一天例行公事般的12点45准时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过!其实当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开门见山的指出很多纪晓岚本人跟电视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实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意外,毕竟电视剧是门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那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夸张。

但是当把这些事实再跟电视剧里的情节一对照,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既能加深对纪晓岚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又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思维,何乐而不为呢!首先,电视剧里张国立塑造的纪晓岚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但是真实的纪晓岚呢,走漏风声,阻止朝廷抄查卢见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何必救卢给自己找麻烦呢,之后明白了,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卢的孙子卢荫文,且不说他和卢见增有亲戚关系,就算他不为这个救卢,他也得为他的女儿着想吧,万一乾隆一怒之下对卢见增株连九族,老纪的大女儿肯定也会上断头台的,所以他务必救他女儿的,无论是看在他与卢是亲戚的关系,还是为了救他的女儿的父母心,他这样做是贴合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亲情至上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宗旨吧!在我们国家最不好还的债是亲情债,最不好过的关也是亲情关,历史上的那些在官场上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大臣能有几个,或许会想到包拯,那也是个艺术塑造的人物,一切都是未知的。

纪连海说过这么个纪晓岚的讽刺别人的故事,一个中书科想请教他对个对子,上联是:水部失火,金xx大兴土木!这个中书科是南方人,但是却长的像北方人,纪就对: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你说可气不可气啊!而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应对这个也有描述,但是不是这样的,对于这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的,电视里面是和申给纪出的这个上联想刁难一下老纪,老纪看看和申,张口就说:北人南相,和中堂什么东西!哈哈,当时和申这个大贪官立马无语ing!唯一遗憾的是,关于老纪的故事要到3月才能继续了,那时候我就开学了,看不上了,我也无语ing!百家讲坛观后感(四):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

有时间会常看的。

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向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但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明白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百家讲坛观后感(五):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飞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

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

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

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

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

老师说,事物就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

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

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六):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

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

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

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

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

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

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