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3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3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3篇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百家讲坛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百家讲坛观后感1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

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

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观后感2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

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

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

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

真正的圣贤也是平易近人的。

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这部儒家经典对为人处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大。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有利的地势,得人心和上下团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地人的和谐。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

都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自然之间立足,也就必须与自然融合,吸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智慧无限扩大,发挥到极致。

只有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会变得十分强大。

苍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

而人,则处于天和地之间,目睹着天地间的风云万变。

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断成长,而“神于天,圣于地”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境界。

一个好的人格,应当有理想主义的天空,有一双能飞翔的翅膀,绝不妥协于任何障碍或困难,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在大地上进行其理想的拓展。

倘若没有能力去实际行动起来,就是理想主义。

而天和地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样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天地人为三才,人的意义与天地的意义是一样的,天地之美在于庄严与敦厚。

人之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了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也会回馈我们更多能量。

作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当学会锻炼和提取与自然、生物和谐快乐共处的力量,那样,我们便可获得比海更宽,比天更广的心胸!《百家讲坛》观后感2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

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

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

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CCTV-10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一)《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最近有关于武则天的这一期。

武则天,一位女性,一位女皇帝。

因为唯一性,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多少文学作品、戏剧电影把她当作描摹的对象。

她的知名度之高,让多少男性帝王不能望其项背。

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打破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束缚,站在整个社会的风口浪尖之上。

《百家讲坛》有关于武则天的这一期已经讲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层层递进,先介绍了武则天的出身,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她的悲惨童年,在她父亲去世之后,她和她妈妈所经受的磨难,这些都是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每个人所形成的不同的性格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百家讲坛》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诠释,后面的剧情又讲了武则天入宫之后的生活,宫中的生活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舒服,而是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武则天为了生存,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杀死自己的女儿都没有流泪的毒妇,变化之大可想而知,变化的原因《百家讲坛》中也有讲述,解答了我所有的问题。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精选范文7篇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精选范文7篇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精选范文7篇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精选范文1今天的这期《百家讲坛》主要讲了一些关于着衣方面的礼节,而这些礼节是我都不曾注意的。

为了追求时尚,我们的衣服各式各样,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戴法。

而在挑选衣服时,也没有按照《弟子规》中所说的“衣贵洁,不贵华”去做,都是挑选十分华丽的衣服。

平常衣服也会很快就弄脏,可是经常忘记去清洗。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身上经常出现的,我们经常忘记这个规则。

在钱文忠教授讲的几则小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子路和晋文公的故事。

他们都是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帽子歪了,鞋子的鞋带松了,都是立即把它弄正,系好。

子路被人杀了,在临死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端正自己的衣冠。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还注意自己的着装,这多么让人敬佩啊!我们平时都这么不注意着装,在危险的情况下,就更没有心思去管着装了。

我们应该遵守《弟子规》上的规则,学习一下古人的着装意识,这样才能给别人一个好印象。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精选范文2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字10篇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是一档知名的文化节目,通过名人学者的讲述,向观众介绍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在观看了百家讲坛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许多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篇:这一集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

通过讲述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我对中国建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古代的宫殿到寺庙,再到民居,每一种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讲述,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的茶文化。

通过讲述茶的起源、制作工艺和品茶礼仪,我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通过这期节目,我发现茶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第三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介绍。

通过讲述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流派的特点,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融入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通过这期节目,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第四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讲述。

通过详细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以及背后的寓意,我对这部经典作品的了解更上一层楼。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弊病。

通过这期节目,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第五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

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我对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传奇和故事,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这一期节目,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和丰富,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六篇:这一期的百家讲坛是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讲解。

《百家讲坛》观后感4篇-观后感.doc

《百家讲坛》观后感4篇-观后感.doc

《百家讲坛》观后感4篇-观后感导语《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飞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

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

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

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

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

老师说,事物就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

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

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讲坛观后感1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

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

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

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

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

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

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

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

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

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

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百家讲坛观后感2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

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百家讲坛栏目的观后感600字5篇

百家讲坛栏目的观后感600字5篇

百家讲坛栏目的观后感600字5篇《百家讲坛》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百家讲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家讲坛》观后感1《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

有时间会常看的。

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向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但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

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

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

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

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

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

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百家讲坛(2)
xx届19班符婷
很喜欢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他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三国,不同于书本里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口中的三国人物更加真实,或者说更加能被了解。

人们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圣人、文者,忠臣的典型,智慧的化身。

他一心一意辅助刘备令人称叹,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把曹操逼到一个又一个绝境下,惊人的智慧和胆识令后世无比崇拜,这样的人物到了易中天教授眼里又是另一番味道。

他说,诸葛亮是孤独的。

有人就不禁疑惑了,诸葛孔明啊,这个受尽后人崇拜的圣人怎么会孤独呢?易中天教授却不紧不慢地讲出
了他的看法。

但凡英雄,总是孤独的,曹操就是孤独到自己的儿子也不理解他。

诸葛亮呢?虽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但却被人形容文人的故作清高;虽一心一意辅佐刘禅,却还是有人怀疑他架空了刘禅的权利。

他是孤独的,内心的苦楚又能与谁诉说?
易中天教授还说,诸葛亮和曹操其实是相似的,表面看上去很可笑。

这两人不说天差地别,但一个奸臣,一个忠臣,哪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但易中天教授却用他那独特的视角,从自身区别,文艺渲染,政治需要和社会心理四个方面向我们详细讲解了这两人的相似之处。

他也说,其实世人都有一种崇尚圣人的心理,所以过分夸大了曹操的奸诈和诸葛亮的聪慧。

其实,从一定角度来讲,曹操和孔明,还真有些相似呢!
民族复兴,开拓未来
——观《百家讲坛》有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寻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三大层面提出了二十四字方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民主来说,它可分为三个层面:政治层面、
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

国学中也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的内容:《尚书》中记载:“民惟邦本,本国邦宁。

”大体意思为:人
民才是邦国的根本,是国家的首要。

这种“以民为主”的思想已经沉淀为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经典一直传承至今。

民主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体现的五个方面:广泛的政治协商、人民 __制度、选贤任能、新型的民主集中制、网
络民主电子政府。

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个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
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 __、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 __,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
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思
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但辨别能力明显欠缺。

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改造自己,使祖国更繁荣昌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以理想信念、民主法治、忠诚爱国、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文明、敬业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宽厚兼容、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

_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一脉相传,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开拓出属于祖国的昌盛蓝天吧!
肥城市老城初级中学七年级四班王宇婷
指导老师:冉德法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