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计算

地震烈度计算简介地震烈度是度量地震的强度的一种指标,它描述了地震对人类、建筑物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地震烈度的计算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烈度计算可以了解地震以及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本文将介绍地震烈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基本原理地震烈度是根据人们对地震影响的主观感受来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震感和破坏情况来判断地震烈度等级。
地震烈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灾害状况调查和震源参数测定,通过对照标准烈度表的描述和统计数据,进行目测或测量,进而确定地震烈度等级。
地震烈度等级地震烈度一般采用中国地震局提出的十二度烈度表进行评估,烈度等级由I度到XII度共分为12个等级。
•I度:无感地震,仅少数人能感到震动。
•II度:见证地震,经过震感能够确定为地震。
•III度:较为明显,室内的部分物体会晃动。
•IV度:室内的大部分物体能够晃动,户外的少数人能够感觉到。
•V度:大部分人能够感受到震动,部分低矮建筑物会出现破损。
•VI度:许多人会惊慌失措,房屋会出现轻微破坏。
•VII度:许多人会逃离建筑物,房屋会出现中度破坏,部分山体会发生滑坡。
•VIII度:房屋的大部分会出现破坏,桥梁会塌陷,山体会出现滑坡。
•IX度:树木和建筑物会被破坏,山体会发生岩崩。
•X度:大范围的破坏,大部分建筑物会倒塌。
•XI度:几乎所有建筑物会被毁坏。
•XII度:地面会出现破裂和错动。
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地震烈度计算是通过对照调查和测定的数据,采用专业的表格和工具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的。
根据地震烈度的定义和特征,计算的主要步骤包括:1.确定地震烈度等级的标准和描述。
2.收集震感调查和破坏情况调查的数据。
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4.根据烈度等级的描述和统计数据,判断地震烈度等级。
地震烈度计算可以采用目测法和测量法两种方法,其中目测法是通过主观感觉判断地震烈度等级,测量法是利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地震进行实时测量和数据记录。
注意事项在进行地震烈度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震中附近的人群应尽快撤离,确保人身安全。
抗震烈度的划分

抗震烈度的划分
抗震烈度的划分是指将地震的振动强度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测定,以此来衡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受能力。
抗震烈度划分是基于地震学和工程学的知识而建立的,并具有国际公认的标准和规范。
抗震烈度的划分通常采用烈度等级来表示,其数量越大代表地震的震级越强。
国际上通用的地震烈度划分标准是梅加-艾滋利烈度评分标准(MSK),其等级从1到12,其中1级是最轻微的地震,而12级代表极度破坏性的地震。
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抗震烈度划分标准,如我国采用了中国地震烈度标准(GB/T 17742-2008),该标准将抗震烈度分为10个等级,其中等级1代表微震,等级10则代表极烈地震。
不同的抗震烈度等级需要采取不同的防震措施,以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一般来说,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物需要更强的设防标准,例如加固建筑结构、采用防震减灾技术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抵御地震的能力。
此外,在地震发生之前,政府和专业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地震进行预测,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减少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损害。
总之,抗震烈度划分是保障建筑物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严
格的标准和规范可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抵御能力,减轻地震对社
会和个人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抗震烈度划分的学习和理解,增强自身防震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地震烈度分级

地震烈度分级摘要:一、地震烈度分级的概念与意义1.地震烈度的定义2.地震烈度分级的重要性二、地震烈度分级的依据与标准1.我国地震烈度分级的依据2.地震烈度分级标准三、地震烈度分级的具体等级1.Ⅰ度地震烈度2.Ⅱ度地震烈度3.Ⅲ度地震烈度4.Ⅳ度地震烈度5.Ⅴ度地震烈度6.Ⅵ度地震烈度7.Ⅶ度地震烈度8.Ⅷ度地震烈度9.Ⅸ度地震烈度四、地震烈度分级在地震灾害救援中的应用1.指导救援力量部署2.评估受灾程度3.预测次生灾害五、提高地震烈度分级的准确性和实用性1.科技进步对地震烈度分级的提升2.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正文:地震烈度分级是衡量地震强度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地震烈度的准确分级,可以为地震灾害救援提供科学依据,降低灾害损失。
本文将围绕地震烈度分级的概念与意义、依据与标准、具体等级以及在地震灾害救援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震烈度分级的概念与意义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发生时,地表及建筑物等物体所受到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分级是将地震烈度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用以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等级。
地震烈度分级对于评估地震灾害损失、指导救援力量部署、预测次生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震烈度分级的依据与标准我国地震烈度分级的依据是地震烈度表,该表以地震破坏程度为主要指标,结合震源深度、震中距、场地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地震烈度分为Ⅰ至Ⅸ度,其中Ⅰ度为无感,Ⅸ度为破坏性极大。
三、地震烈度分级的具体等级地震烈度分为Ⅰ至Ⅸ度,其中:1.Ⅰ度地震烈度:无感,仅有轻微震动,不易察觉;2.Ⅱ度地震烈度:人能感受到震动,但无破坏性;3.Ⅲ度地震烈度:室内物品可能出现掉落、破裂等现象,部分建筑可能出现轻微裂缝;4.Ⅳ度地震烈度: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加重,可能出现严重裂缝、局部倒塌等现象;5.Ⅴ度地震烈度:建筑物普遍倒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6.Ⅵ度地震烈度:大规模破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7.Ⅶ度地震烈度:灾难性破坏,大量建筑物倒塌,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8.Ⅷ度地震烈度:毁灭性破坏,大部分建筑物倒塌,灾区生活条件极度恶劣;9.Ⅸ度地震烈度:极其严重,几乎所有建筑物倒塌,灾区生活难以维持。
地震概论10

3.陷落地震
地震概论第8章
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 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地震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是人工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 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 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地震概论第8章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 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 度。用Ib表示。
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各地区的基本烈度由《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确定。
地震波
地震概论第8章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
波速慢,100-800m/s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波速快,200-1400m/s
瑞利波 面波 勒夫波
杂波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 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 主要由面波造成。
§1.5 地震的破坏作用(震害现象)
一、直接灾害:
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 波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1、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
地震概论第8章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地震烈度计算

地震烈度计算引言地震烈度是评估地震震感以及震害程度的一种方法。
通过测量地震产生的振动对人和建筑物的影响,可以定量评估地震的烈度。
地震烈度计算是地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为地震预警、震害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地震的特征和地震活动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地震烈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常用的计算公式。
地震烈度的定义地震烈度是一个描述地震震感和震害程度的定量指标。
它通常采用Mercalli烈度等级(MMI)或短期震感烈度(PGA)来表示。
Mercalli烈度等级是根据地震对人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的,一般分为12个等级,从I度到XII度。
PGA 是指地震在地表上产生的峰值加速度,通常用单位加速度(gal)表示。
地震烈度计算方法地震烈度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人工观测法和仪器观测法两种。
人工观测法人工观测法是指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来评估地震烈度。
一般通过采访地震现场的居民、目击者和受震建筑物的居住者等,询问他们的震感和震害情况。
根据不同的地震烈度等级及其典型震感和震害特征,将其分类并加以整理,最终得出地震烈度等级。
仪器观测法仪器观测法是通过地震仪器观测地震波的参数来计算地震烈度。
常用的地震仪器包括地震计、加速度计等。
通过地震仪器观测到的地震波参数,如震级、震源深度、PGA等,结合震感和震害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地震的烈度等级。
常用的地震烈度计算公式Mercalli烈度等级Mercalli烈度等级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地震波参数和震感特征来确定。
一般来说,地震波的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与震感的强度有关。
根据地震波参数和震感的关系,可以使用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地震烈度计算模型。
短期震感烈度(PGA)短期震感烈度(PGA)是指地震在地表上产生的峰值加速度。
它可以用地震仪器观测到的加速度数据来计算。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PGA:PGA = max(加速度数据)总结地震烈度的计算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破坏程度和震感强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及相关参数

中国地震烈度表及相关参数
中国地震烈度表是中国地震学家根据中国地震的特点和历史经验制定
的一种评估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准。
它主要根据地震烈度来划分地震的
强度,以便于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中国地震烈度表分为12度,从Ⅰ度到Ⅻ度,每一度代表着不同的烈度范围和破坏程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参数包括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
其中,烈度是指地震在地表上产生的破坏程度,是衡量地震灾害的重要指标。
震级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指标。
震源深
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重要因素。
震中距是
指地震震源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是评估地震烈度和灾害范围的重要
参数。
中国地震烈度表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评估地震灾害,还可
以用于地震预测、地震工程设计等方面。
在地震预测方面,中国地震
烈度表可以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活动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
地震烈度和灾害范围,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重要参考。
在地震工程设
计方面,中国地震烈度表可以根据地震烈度和震级等参数,确定建筑
物的抗震等级和设计标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总之,中国地震烈度表是中国地震学家根据中国地震的特点和历史经验制定的一种评估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准,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地震预测、地震工程设计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年整理]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资料讲解
![[年整理]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c999eac33d4b14e8524688a.png)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不同的。
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或8.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发展调查系(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1通信作者__ 杨贺鑫日期:2013 年8月18 日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发展调查作者:杨贺鑫摘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
地震烈度分级

地震烈度分级
(实用版)
目录
1.烈度分级的定义与意义
2.地震烈度分级的具体标准
3.地震烈度的评估方法
4.地震烈度分级的应用领域
5.我国地震烈度分级的现状与发展
正文
地震烈度分级是指根据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将地震烈度划分为不同级别的过程。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防灾减灾以及地震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烈度分级的具体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I 度:无感地震,仅仪器能检测到;
(2)II 度:微弱感觉,少数人在静止状态下可能察觉;
(3)III 度:室内少数人感到摇晃,悬挂物品轻微摆动;
(4)IV 度:室内大多数人感到摇晃,悬挂物品明显摆动,部分门窗轻微开裂;
(5)V 度:室外感觉明显,门窗晃动,部分墙体开裂,瓦片掉落;
(6 度):室内外破坏明显,墙体开裂,部分房屋倒塌,地面裂缝;
(7 度):严重破坏,大部分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山体滑坡;
(8 度):毁灭性破坏,地表变形,建筑物几乎全部摧毁。
地震烈度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两种:
(1)地震学方法:通过地震波形、震源参数等地震学数据,结合烈度衰减规律,推算地震烈度;
(2)现场调查方法:地震发生后,专业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建筑物破坏程度、地表现象等判断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分级在我国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防灾减灾、地震保险、地震科学研究等方面。
我国地震烈度分级的现状是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烈度分级标准和评估体系,但在地震预警、地震应急响应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常用烈度表的对应关系
表 2.1.1 常用烈度表对照
烈度表
烈
度
中国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Ⅻ Ⅷ Ⅸ Ⅹ Ⅺ Ⅶ
MM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Ⅻ Ⅷ Ⅸ Ⅹ Ⅺ Ⅶ
欧洲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Ⅻ Ⅷ Ⅸ Ⅹ Ⅺ 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F Ⅰ Ⅱ Ⅲ Ⅳ Ⅴ-Ⅵ Ⅻ Ⅷ Ⅸ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区别
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
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强弱或 破坏程度。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区别
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其次,确定震级和烈度大小的依据不同。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量度地震释放能量 大小的震级,但一次地震的不同地点有不 同的烈度值。地震烈度受震级、距离、震 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地 区烈度最高,称为震中烈度;距震源越远 烈度越低。震中烈度随震级增加而增大, 震级相同时则震源深度越浅震中烈度越高。 烈度只取整数值。
第八章 宏观地震学
——第一节、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 起的地震动及其对人、 人工结构、自然环境影 响的强弱程度,也间接 反映了地震动本身的强 烈程度。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烈度的不同定义
河角广:人体感觉到的某个地点的 地震强度
李善邦:某个地点受地震动影响表 现出的强弱程度
里克特:就某一地点的震动而言 麦德维杰夫:某一地点的地面震动 斯坦伯鲁格:地震影响的随意尺度 纽马克等:地方性的地震破坏度量
Ⅹ
日本 0 Ⅰ Ⅱ Ⅲ Ⅳ Ⅴ- Ⅴ+ Ⅵ- Ⅵ+ Ⅶ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的宏观调查
宏观调查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即现场实地调查、 通讯调查和航空摄影。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烈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震灾大小的因素,主要来自地震本身和受震 体二个方面。
(1)地震本身。由于形成震害的三要素是地震强 度、频谱特性、持续时间,所以地震本身主要指以下 几方面:震级、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地震发生时间、 地震类型等。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烈度的影响因素
(2)地震受体因素。主要包含天然环境因素、人为 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①天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场地环境等; ②人工环境:主要包括居民住宅,工业建筑,各类公 共设施,生命线工程以及其他人工建筑物等; ③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城市,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人们的知识水平、抗灾意识、应变能力、科学管理水 平,震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等。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Ⅰ度 无感 Ⅱ度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静止的人有感,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Ⅳ度 室内多数人有感,室外少数人有感,少数人
惊醒;门、窗作响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 响 Ⅴ度 室内人普遍有感,室外多数人有感,多数人惊 醒;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 抹灰出现微细裂缝不稳的器物倾倒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Ⅵ度 人惊慌失措,仓皇出逃;个别房屋砖瓦掉落,墙体微 细裂缝,有的砖烟囱裂缝掉头;河岸和松散土出现裂 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
Ⅶ度 大多数人仓皇出逃;建筑轻度破坏(局部破坏开裂) 但不妨碍使用,大多数砖烟囱中等破坏;河岸出现塌 方,饱和砂层常见喷砂冒水;松散土上地裂缝较多。
Ⅷ度 人摇晃颠簸,行走困难;建筑中等破坏,需要修理, 大多数 砖烟囱严重破坏;干硬土上亦有裂缝,
Ⅸ度 人坐立不稳,行动的人可能摔跤;建筑严重破坏(墙 体龟裂,局部倒塌),修复困难,砖烟囱出现倒塌; 干硬土上有许多裂缝。基岩可能出现裂缝,滑坡塌方 常见。
Ⅹ度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于不稳状态的人会摔处几尺 远,有抛起感;建筑大部倒塌,不堪修复,基岩上的 拱桥破坏,大多数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塌;山崩和 地震断裂出现。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表
烈度表是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 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烈度表规定了地震烈 度划分的等级、描述了对应不同烈度的地震影响 和破坏现象,提供了评定烈度的基本方法。
历史上的烈度表曾将烈度划分为8-12档次, 现以12度的烈度划分为主。
烈度表将评定烈度的依据归并为四类:人的 感觉和反应;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破坏和地表 破坏。Ⅰ-Ⅴ度以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 屋震害为主;Ⅺ、Ⅻ度以地表现象为主。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烈度的影响因素
详解
(1)震中烈度和震级的关系 对于我国的破坏性地震,由于震源深度大致在10-
20公里,经过统计发现震级M与震中烈度I0 满足下列 关系:
M=0.58 I0 +1.5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
中 烈
Ⅰ
Ⅱ
Ⅲ
Ⅳ
震级是根据地震台站的仪器记录,按 一定公式推算得出。
地震烈度的大小,是根据地震发生时 人的感觉及室内摆设的动摇情况,以及房 屋和其他建筑物的破坏轻重程度,还有地 面破坏现象等来确定。
第八章地震学基础地震烈度
联系
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有一定联系。烈 度大小与地震震级大小、离震中的远近、 震源深浅、当地的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 因素有关。总的说来,地震震级越大,烈 度越大;距震中越近,震源越浅、烈度也 就越大。
Ⅺ度 建筑毁灭,基岩上拱桥毁坏;地 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
Ⅻ度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注: 一般房屋包括用木构架和土、石、砖墙构造的旧式房屋和单层 或多 层的新式砖房。对于质量特别差的和特别好房屋,可根据具体 情况,对表列各烈度的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使用本表时可根据地区具体情况作出临时的补充规定。 在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在城镇可以分区进行烈度的评定,但 面积以1平方公里左右为宜。 烟囱指工业或取暖用的锅炉房烟囱。 表中数量词的说明:个别:10%以下;少数:10-50%;多数: 50-7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