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早期诗歌窥探
顾城早期诗歌窥探

顾城曾将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3)。
我们姑且将“自然的我”与“文化的我”称之为顾城创作的早期阶段,从此阶段入手对其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一、活在自然中与自然抒情的诗风顾城在6岁时写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当然,这首诗并没有体现多大的文学价值,但却从中早早地展现出一个天才诗人的天赋,并为他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埋下了伏笔。
1969年,顾城随父下放至山东农村,这既给他带来了艰苦的农村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也为他接触自然、师法自然提供了条件,身处自然成就了“自然的我”。
在这里,顾城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此时的顾城正处于少年时期,因此,这个“我”本身就“有一种孩子气,有梦,有希望,也有恐惧”。
这个时期的诗作比较自然、抒情,是他在对自然、对世界、对自己说话。
“大雁,你飞走吧,/你飞过去——/不要盘旋,不要停;/请你告诉慈爱的春天,/不要忘记这里的渔村。
”(《大雁》);“奔腾不歇的江河,/起伏连绵的山川,/惊天动地的旱雷,/撕破雨云的闪电,/呵——/多少谜?/多少梦?/多少沉冤?……//新陈代谢的万物,/广大神秘的自然,永无边际的宇宙,/黑暗沉默的空间,/呵——/多少天?多少代?多少光年?……//在宇宙的尘埃——/地球上,/却不知已变过多少风云,换过多少人间。
//”(《没有名字的诗歌》);“旭日用光焰赶走了黑暗,/夕阳用余辉映透了晚霞,/遗忘的过去/幻想的将来呵——/生物在万物中闪耀着火花。
//(《生命随想曲》);“我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
/月亮,/遗失在夜空中,/像是一枚卵石。
/星群,/散落在河床上,/像是细小的金沙。
/用夏夜的风,/来淘洗吧!/你会得到宇宙的光华。
/”(《我赞美世界》)。
在这时期的诗里,有对自然的热爱:“太阳升起来,/拿着七色光焰的画笔,/在大地的调色盘上,/调配着春天的晨曦。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

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012届)论文题目:浅析顾城的诗歌容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专业年级: 2008级学生学号:学生:海默心指导教师: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目录摘要:0关键词:0Abstract:0Key words:0引言1一、时过境迁故事犹存1二、书写自然、感悟自然凸显自然情结2(一)顾城诗歌自然情结的表现2(二)顾城对自然情有独钟的原因3三、奇特想象、善用修辞展现童话色彩5(一)顾诗的童话色彩在诗歌中的表现5(二)童话色彩突出的影响因素6四、灰暗的意象、鲜明的词汇书写死亡7五、放任自流、自我醉反射巨大孤独8六、结语:满目疮痍、黯然失足,了却一生的执念9 注释11参考文献11辞12浅析顾城的诗歌容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 2012届海默心摘要:七八十年代之交在诗坛崭露头角的顾城,一别朦胧派诗人对文革的关照,转而开始对自然的书写,对死亡的思考。
死亡和自然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容,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其诗歌充满童话色彩。
然而,如梦如幻的诗歌王国中,住着的,始终是一个人,显示了诗人顾城的孤独。
所以,本文试图从顾城留下来的诗歌容中寻找创作的轨迹,对其容作一力所能与地分析。
关键词:顾城自然情结童话色彩死亡孤独感Abstract:At the turn of the seventy or eighty's in the poetry of Gu Cheng cut a striking figure, a don't obscure poets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s care, start to natural writing, thinking about death. Death and nature becomes the main content of poetry, rich imagination and the legend in his poem is full of fairy tale color. However, dreamlike poem Kingdom, lived, is always a person, shows the poet Gu Cheng's lonel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legacy of Gu Cheng poetry content in search of his creation trajectory, on its characters as a force to analyseKey words:Gu Cheng love of nature the fairy tale color death loneliness引言顾城,1956年9月出生于。
赏析顾城 一代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赏析作业顾城《一代人》赏析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本诗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份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
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深思的魅力。
每个人都能明白诗中意象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进入诗歌的权利。
然而,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中“黑夜”象征动乱的年代,“黑色的眼睛”是既指实,又指虚。
我们“龙的传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这是实指。
黑色又有阴暗、低沉、哀伤的情绪色彩,这又有虚指的意义存在。
文革十年,在一代人心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留下了累累创伤,造成阴郁、苦闷和哀伤。
有人说这一代是沉沦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沉沦也罢,迷惘也罢,是谁造成的呢?诗人明确地指出是“黑夜”,这就很准确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扭曲青年灵魂的邪恶力量。
尽管黑夜给青年一代带来了灾难,使他们沉沦和迷惘,但就是在最黑暗的时时候,他们仍未失掉对光明的向往。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
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
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他们不但是沉沦和迷惘的一代,更是奋起的一代,觉醒的一代!诗人的这种认识和概括闪动着辩证思维的光彩。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不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充满了童真和梦幻般的色彩,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顾城的诗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风格。
他善于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和物象来象征和暗示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远和近》这首诗中,顾城用“云”和“鸟”的形象来象征自由和束缚,表达了对于自由和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独特的意象,比如“在月亮上我砍下一棵树/它倾斜着生长/在荒野上”。
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以平淡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他的诗歌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媚俗取宠,而是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朴素而深沉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除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顾城的诗歌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一代人》这首诗中,他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表达了人类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寻找光明的精神追求。
而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表达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以及对现实束缚的反抗。
顾城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在诗歌中对于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如《长城》一诗中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以及《捞月亮的人》一诗中对于人性自私、短视的揭示。
同时,他在诗歌中也不断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如《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这些诗句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寻找光明,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努力。
总之,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顾城的诗全赏析

顾城的诗全赏析顾城的诗充满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性,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下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1. 《远和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的距离,呈现出诗人对生命之间亲密疏离的感悟。
诗中的“你”和“我”象征着不同的人,而“云”和“山”则象征着自然。
诗人通过描绘云和山的距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的亲近和敬畏之情。
2. 《一代人》:这首诗是顾城对时代和历史的反思和审视。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和光明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的“一代人”则象征着当代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3. 《简历》:这首诗是顾城的自我剖析,也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诗中描绘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诗中的“简历”不仅是指诗人的个人经历,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历程。
4. 《感觉》: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感受和体验。
诗中的“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灰色的感受和体验,也暗示了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感觉”不仅是指视觉上的感受,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的各种感受和体验。
5. 《我会疲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反思和对生命的理解。
诗中的“我会疲倦”,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有限性和疲惫感的思考。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呈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理解。
以上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自然、社会、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顾城诗歌赏析5篇

顾城诗歌赏析5篇第一篇:顾城诗歌赏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 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
顾城诗集赏析

顾城诗集赏析一、引言顾城(1956年-1993年),原名管庆祥,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生动而激情,充满现代感,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著称。
本文将对顾城的诗集进行赏析,以期深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
二、顾城诗集的背景2.1 顾城的生平•1956年,顾城出生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
•1973年,顾城为了参军而放弃高考的机会。
•1981年,顾城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
•1993年,顾城因癌症去世,享年37岁。
2.2 顾城的诗集顾城的代表作品有《八月未央》、《爱的灯塔》、《继续》等诗集。
这些诗集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被誉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三、顾城诗集的主题顾城的诗集主题多样,它们涉及爱情、生活、社会、自然等方面。
下面分别对其中几个主题进行赏析。
3.1 爱情主题顾城的爱情诗歌以深沉、热烈的情感著称。
他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和抒发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八月未央》中的《漫步夏季》,通过对夏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3.2 生活主题顾城的诗集中也探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描绘了生活中的细节和瞬间。
例如《爱的灯塔》中的《四月之诗》,通过对四月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3.3 社会主题顾城的诗歌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与矛盾。
例如《继续》中的《城管之伤》,通过对城管的描写,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3.4 自然主题顾城热爱自然,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元素。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例如《红豆》中的《写景之六》,以红豆为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赞颂。
四、顾城诗集的艺术特点4.1 独特的形式风格顾城的诗歌形式多样,他擅长运用自由诗、韵文诗等不同形式,创造了独特的诗歌语言。
他以自由奔放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调,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4.2 激情四溢的表达顾城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力量。
他用铿锵有力的文字和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情感。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顾城诗歌赏析导语:顾城,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顾城诗歌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顾城诗歌赏析远和近顾城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远和近赏析(注: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
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
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城曾将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3)。
我们姑且将“自然的我”与“文化的我”称之为顾城创作的早期阶段,从此阶段入手对其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一、活在自然中与自然抒情的诗风
顾城在6岁时写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当然,这首诗并没有体现多大的文学价值,但却从中早早地展现出一个天才诗人的天赋,并为他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埋下了伏笔。
1969年,顾城随父下放至山东农村,这既给他带来了艰苦的农村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也为他接触自然、师法自然提供了条件,身处自然成就了“自然的我”。
在这里,顾城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此时的顾城正处于少年时期,因此,这个“我”本身就“有一种孩子气,有梦,有希望,也有恐惧”。
这个时期的诗作比较自然、抒情,是他在对自然、对世界、对自己说话。
“大雁,你飞走吧,/你飞过去——/不要盘旋,不要停;/请你告诉慈爱的春天,/不要忘记这里的渔村。
”(《大雁》);
“奔腾不歇的江河,/起伏连绵的山川,/惊天动地的旱雷,/撕破雨云的闪电,/呵——/多少谜/多少梦/多少沉冤……布尔的《昆虫记》给这种爱施加了强大的影响,激发了顾城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因此,当他“听到要全家下放时,竟十分欢喜,想着终于可以自由地到自然中去了。
”同时,收集的昆虫标本又使大自然给了他丰富的自然地语言。
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仅仅是出于一种表达感悟的渴望。
“虽然生存是艰难的,我对美的信仰却并没有削减;这种信仰有了另一种表达,就是写诗。
”[1] (P22) 不用在乎技巧,不用揣摩语言,“诗好像是天已经做好的,我只是把它写下来”好像是神来之笔,是自然地流露,是天成之作。
就像李白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们再来看这首《生命幻想曲》,正如题目所言,这是一首对“生命”的“幻想”诗,或者说写的是一首生命的思索诗,作者是通过幻想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作者把生命置于自然中,“贝壳”“柳枝”“夏蝉”“晨雾”“蓝天”“阳光”“黑夜”“银河”“星星”“新月”“海洋”“阴云”“麦秸”“百里香和野菊”“蟋蟀”“花香”,在这首诗里,所有的意象都源于大自然,而诗的语言也是极其自然,体现了诗的“自然”质地。
这首诗共有两小节。
第一小节作者写把贝壳当作船,以晨雾为帆,把“幻想和梦”放在里边,动力就是“太阳”和“风”,
而“我”只能是“随意地向东向西”;当黑夜来临时,“我驶进银河的港湾”;当“天微明”,四周阴云密布,雷鸣电闪,象征着环境的恶劣。
“我”寻找了一天一夜,最终还是失败了,“我”依然感到迷惘与彷徨,“我到哪里去呵/宇宙时这样的无边。
”“我”还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到了第二节,作者又启程了。
这一次,他是要用“灵感和心”去探索。
他把麦秸织成摇篮,还给它装上了“纽扣的车轮”,他要“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寻找答案。
这一次,“我”看到了百里香和野菊,听到了蟋蟀的演奏,闻到了花香;这一次,“我”找到了希望,“我”“合上双眼”,不去管那黑夜的山谷和白昼的峰巅,“我”只想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纵然时间和生命停止,“我也要一直走下去”。
可是,既然生命已经停止,我又如何走下去呢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命的答案“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敦、西蒙诺夫、罗曼.罗兰、惠特曼、海明威……顾城在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种熏陶帮助顾城完成了“文化的我”的转型。
1977年的诗歌大多随意、诙谐,结合当时的政治来看,这是对黑暗文革的讽刺,也充满对光明的春天的美好向往。
从1978年开始,顾城流露出了一个童话诗人的本色。
《在寂静的冰川上》《孩子的梦》《溶血》,这些诗篇透出的是一种白色的格调,白色给人以纯净之感,因此这类诗歌本身也能带给人洁净、纯粹的享受。
《建设者》表达了对建设者的赞美,《一代人》表达出了对光明的向往。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在现实社会中的美好理想破灭,只能去自己的世界中去寻找。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到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想象中/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阴/……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可是,就算是这样一个梦最终也还是破灭了,现实不允许这样的梦存在:“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在绝望中,“我”“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
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
可见,他的诗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个时期是极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基本定型,顾城诗歌的文学价值开始呈现。
他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童话诗人”,他的诗风纯净。
抛开了自然诗歌,这一时期展现的更多的是“朦胧”的色彩,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浓烈的隐喻让我们摸不清顾城在表达什么,花蕊被隐藏在了厚厚的一层层花瓣中,在我们看来,他的诗更像是一个个稀奇古怪的没有逻辑的梦。
但顾城认为,“从根本上说,它不是朦胧,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苏醒,一些领域正在逐渐清晰起来”[1] (P175)。
所谓的朦胧性,其实是他对艺术新的表现形式的一种探索,作者不是将诗的本质内容直白地展现出来,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朦胧,让读者去拓展诗的原本空间,让诗的内涵更加广阔。
诗歌应当不仅仅具有具体反映社会问题的功能,更应该有“表现灵魂和自然美的有创造性的抒情诗”[1] (P177)“写诗不仅仅是反映什么,它显示事物的来源,显示心灵和上天的光辉——光明出现,黑暗消隐;早晨到来,噩梦飘散。
”[1] (P187)他的朦胧诗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他的相当一部分诗体现了这种超现实
性。
“童话诗人”的成型,除了诗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质外,与其思想上受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安徒生对他的影响比较大。
安徒生与顾城都曾做过笨拙的木匠,这大概让顾城对安徒生有了初步的亲切感。
安徒生是顾城的老师,他的童话思想深深影响到了顾城。
因此顾城写了《献给安徒生童话的诗》《给我的尊师安徒生》《给安徒生》这样的诗歌。
顾城住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这个童话世界不是儿童的幼稚,而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一种求真的心境,一种明快与清晰,这是顾城幻想出来的一个世界,是与现实对立的。
他就是善于用一颗童真的心去幻想,在幻想中也体现着他对生命的探索。
年龄在增长,他的童心却保持不变,这应该是顾城刻意维持追求的结果,他担心自己受到外界世俗的玷污,或者说,这是顾城在追求善与美。
舒婷写了一首《童话诗人》是这样来介绍这位童话诗人的:“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像没有被污染的地方/出发/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于是,人们相信了你/相信了雨后的塔松/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桑葚、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无数被摇撼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顾城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纯净,纯净之处在于抒写童话与自然。
这两者透出的都是一种本真的气息,而纯净是本真的体现。
顾城诗中的意象大多都有这种纯净的美感。
处于文化社会的包围中,一些文化巨人也为顾城提供了帮助。
顾城的纯净美受到洛尔迦的影响,顾城说,“我喜欢洛尔迦,因为他的纯粹”。
洛尔迦说:“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蜘蛛王。
”顾城就开始找他被偷走的声音,“我开始咬文嚼字地说话,用一本本书来反对一面面墙”。
[1] (P192)顾城对洛尔迦的喜欢源于一种精神共通。
洛尔迦热爱他的家乡,“热爱在露水中寻找自己声音的孩子,热爱那些小蟋蟀”,他的热爱“超越了人类的等级和世俗观念,使人类从遥远的地方达到了一个理解”。
这是一种对人本性的坚持,而顾城说他也是一个固执的人,他要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热爱他热爱的事物。
结语
在第一阶段,顾城是属于自然的人,在第二阶段,顾城是属于社会中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了他前后不同的诗歌阶段。
身处自然时,顾城师法自然;身处社会时,顾城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洛尔迦、惠特曼、安徒生等等,全都对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的我”阶段是顾城纯净诗风初步形成时期,也为他提供了朦胧诗派的性质归属依据。
童话诗人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