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使用教材一览表
机电一体化专业书本科目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版本
教材类型
考试大纲
0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罗正楷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国家统编教材
有
0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卫兴华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国家统编教材
有
00015
英语(二)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
(上、下册)
高远
高等教育出版社
席时达
02234
电子技术基础(一)
电子技术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年版
周连贵
02236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版
耿文学
02237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版
孔凡才
04729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徐中玉 陶型传
1998年版
国家统编教材
有
00420
物理(工)
物理(工)
丁俊华
祁有龙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国家统编教材
有
02194
工程经济
工程经济
陈锡璞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版
国家统编教材
有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
工程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孙洪祥
柳金莆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国家统编教材
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课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课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对效率和精度要求的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逐渐增加。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机械与电子两大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机械设计、控制理论、电子技术等多个方面。
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并且设置了相应的课程。
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机械结构的理解和设计能力。
课程包括机构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材料选择等内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技能。
二、《控制理论》三、《电子技术》四、《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包括传感器种类、工作原理、应用场景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的核心知识。
五、《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了机械设计、控制理论、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既懂机械又懂电子,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这些开设的课程也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篇示例: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涉及机械和电气工程的交叉学科,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这门专业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工程师,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概况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涉及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掌握机械原理、电气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综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大纲总汇

山东职业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大纲 (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大纲 (6)《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0)《工程力学》教学大纲 (15)《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19)《机电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25)《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1)《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5)《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大纲 (38)《自动控制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40)《机械CAD/CAM》课程教学大纲 (44)《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口)学时数:120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模具》、《制冷》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着重介绍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绘制、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和计算机绘图的操作方法。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2、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用正投影法绘制图样的方法;3、掌握机件的表达方法及相关标准;4、掌握常用件、标准件(主要是螺纹紧固件)的规定画法;5、了解零件图、装配图的作用及内容,掌握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绘图能力;7、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内容课题一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1)了解图纸幅面及格式的规定。
(2)了解比例的规定。
(3)掌握各种图线的型式、主要用途及其画法。
(4)掌握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尺寸的组成、常用尺寸的标注方法。
(1)常用几何图形画法(2)掌握线段连接的作图原理和方法。
(3)掌握简单平面图形的尺寸和线段分析以及作图步骤。
练习题:抄画零件平面轮廓图(含尺寸标注)。
作业1:画零件平面轮廓图,抄注尺寸,A3图纸。
教学要求:了解制图的国家标准,掌握常用几何图形画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二、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能力。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掌握机械系统元部件设计和微机控制系统及其接口设计方法,掌握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应用和设计基本方法,培养以机电结合的人才。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其内容是学生已经修完的PLC技术、电子电工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的为基础,培养学生机电自动化系统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基础。
四、教材选用与参考书课程教材:张建民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修订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参考书目:[1]杨可桢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郑学坚周斌主编,微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张建民主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六、课程进度表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实验要求:必做。
七、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分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和课外项目三部分。
其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验和课外项目分组进行,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本课程的内容跨度较大,要多练多想,善于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做好笔记,老师所讲的内容和例题与教材往往不一致,是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注意将老师所讲内容与教材、参考书的比较,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41058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设计英文名称:Mechatronics开课学期:第7学期学时/学分:42/2 (其中实验学时: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开课专业:机械类选用教材: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朱喜林,张代治科学出版社,2004年主要参考书:[1] 郑堤、唐可洪主编:《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2] 张建民:《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年[3] 胡泓,姚伯威:《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执笔人:朱喜林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本科生,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方向学生的主要专业可之一。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和电子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前3年的知识能够记忆不得理解,并学会灵活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习者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和共性关键技术,通过专业课教学及相应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实质及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这些技术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析、设计与开发,达到知识能力结构的机电一体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技术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它包括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目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而生产出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已遍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为了在当今国际范围内技术、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世界各国纷纷将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列入本国的发展战略。
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共性理论与技术,为开发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十分必要。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学会应用所学的机械学知识和电子学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建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机电一体化》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50学时(3学时/周)学分:3适用专业:高职教育类机电专业考核要求:1. 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实例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
2. 掌握机电一体化中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的方法和依据,认识现代常用的传动机构、导向与支承结构、机械执行机构。
3. 了解机电一体化中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接口设计;掌握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思路;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的影响;掌握微型计算机应用领域、选用要点及注意事项;掌握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单片机芯片的选择要点。
4. 了解机电一体化中传感器与微机的接口技术,认识传感器前级信号的放大与隔离的常用方法;掌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意义和常用的信号的变换方法。
5. 掌握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和主要特性以及选择方法;掌握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的种类、结构特点以及选择方法。
掌握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区别。
6. 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步骤。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涉及的相关技术,对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弄明白学习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掌握机电设备的发展方向,弄懂机电一体化基本涵义及各部的作用与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概念及其本要素的名称、作用、要求。
难点:接口的理解,尤其是接口功能中转换功能的理解【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4、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实例。
【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再举例加以说明。
机电一体化课本内容汇总

低,不能获得同一瞬时的信号。
传感器
采样/ 保持
模 拟
A/D
缓冲器
总 线
多
路
传感器
采样/ 保持
开 关
控制器
(2)多路模拟开关。 它的作用是切换各路输入信号。系统中通常使用公共的采样保持器、放大器及 A/D 转换器 等器件,因此,需要使用多路开关轮流把各路被测信号分时地与这些公用器件接通。
(3)模拟信号采样与保持。 采样,就是连续信号的离散化。 香侬(Shannon)采样定理——合理选择采样频率 为了保证在采样过程中不丢失原来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采样频率必须按照香侬(Shannon) 采样定理来确定,即要求 fs≥2fmax 式中 fmax 为被采原信号 f(t)的最高有效频率。在实际应用中,常取 fs ≥ (5~10) fmax 采样/保持电路
a.真空吸附手 b.电磁吸附手 c. 灵巧手 第三章 人机接口是指操作者(人)和计算机间的接口。 人机接口 常用输入设备:开关、拨码盘、键盘等。 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LED、LCD、CRT)、打印机、喇叭等。 1、专用性 2、低速性 3、高性能价格比 机电接口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机械装置与控制微机之间的接口。按信息传递的方向可分为 信息采集接口和控制输出接口。 1、A/D 转换接口及主要技术指标
A/D 转换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外部信号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 A/D 的结果与实际会产生误差,为了防止产生误差,要求在此期间内保持采样信号不变。实现这 一功能的电路称为采样/保持电路。
四 数字信号的预处理 预处理任务:去干扰 周期干扰:数字滤波方法消除(软件方法) 随机干扰:选用积分为干扰信号周期整数倍的双积分 A/D(硬件方法) 数字滤波优点: (1)数字滤波过程是计算机的运算过程,不需要额外的硬件设备,不存在阻抗匹配等问题, 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2)可以对频率很低或很高的信号实现滤波; (3)可根据信号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滤波方法或滤波参数。 但不能代替模拟滤波器?输入信号很小、且有干扰;混叠现象 (1)中值滤波。对缓慢变化的信号中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脉冲干扰具有良好的滤除效果。原 理: 对信号连续进行 n 次采样。然后对采样值排序,并取序列中位值作为采样有效值。 (2)算术平均滤波。原理:对信号连续进行 n 次采样,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有效采样值。 适用场合: 该方法对压力、流量等具有周期脉动特点的信号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Ⅰ)》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Ⅰ)》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二、课程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Ⅰ)》课程是一个具有极强实践性和工程性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通过学习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达到对工业控制要求完成编程设计, 调试的能力。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于传统的顺序控制、闭环控制、运动控制、数据处理以及复杂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工厂自动化网络等。
被誉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技术, 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之一。
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急迫任务。
本课程与前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相衔接, 与后续课程《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等相衔接, 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三、设计思路通过教师到企业对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必备的能力和素质需求进行调查, 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为服务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 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注意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思维习惯,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使学生掌握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理论的精髓。
本课程设计主要应用模块以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程按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主要应用方向分为以下四类:1.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特点、结构组成、工作原理2.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指令系统、编程方法、PLC系统的设计3.可编程序控制器(PLC)调试和维护方法4.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网络连接等可编程序控制技术根据各模块内容的特点施教, 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个PLC控制系统的整体角度下手分析问题并解决, 引导学生能够解决应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通过各项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四、课程培养目标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