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发展简史
图书校勘工作的历史沿革

图书校勘工作的历史沿革作者:陈永平张馨方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书籍校勘工作的出现产生于文字复制的出现之后,致力于更加准确进行书籍文字的复制。
书籍校勘的历史源远流长,按照校勘工作主体的主流变化,可将校勘工作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以西汉末年和两宋为界限,西汉末之前是学者校勘时期,西汉末到两宋之间是官吏校勘时期,两宋之后是工匠校勘时期。
关键词:校勘;古籍;历史沿革一、学者校勘时期(一)史官自觉校勘先秦时期,史官往往是由垄断文化的家族世代继承,他们与书籍的形成、勘较和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史官把刻有不同内容的甲骨文、竹简分门别类、集中存储[1]。
周代史官的分工更加细致,成康之前.有太史、中史、内史、乍册、史,之后则有太史、内史、内史尹、史、乍册、乍册内史、乍命内史、命尹、尹民等官名。
据《周礼·春官宗伯下》所载.在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此外,周代史官系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府”、“史”等低级史官。
“府”、“史”等低级史官,在分工细致的周代史官系统中的责任无非就是抄送文件、整理副本、校勘勘正等杂活。
先秦史官对书籍的校勘记载几乎没有,只有从史官的职责与分工中可以窥探。
《周礼·春官·外史》云:“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王五帝之书。
掌达书名于四方。
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
”外史保管书写君王下达颁布于畿外侯国诸臣的命令即外令,并将副本加以保存。
[2]如果需要抄写文字的副本,就需要抄写文件和核对文件的工作人员才对。
在细致庞杂的史官系统中,没有一个官名的职责是校勘书籍文字,换言之,官方并没有设立专职校书的官员。
但根据史官们的工作范围,对档案、文件、政令的文字复制与校勘工作的需要是确实存在的。
据此推断,文字校勘的工作主要是由一些低级刀笔吏进行,校勘的客体主要是档案、政令、奏疏等一些政治文件。
(二)学者自发校勘书籍校勘工作的另一些工作人员是一些自发校勘书籍的学者,他们大都具有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对书籍的真伪、书籍文字的错漏十分在意。
校勘学概述

——12历史 学号
王夏艺恋 120301093
校勘的概念
1、校 许慎《说文解字》云:“校,木囚也。 ”即以木羁人也。引申之,则有校核、比 较之意。 2、勘 顾野王《玉篇》云:“勘,覆定也。”
校勘的概念
3、校勘 初校为校,再校为勘,有至数遍者。校勘之名 ,起于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云:“董生之 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
• 倒文:指古籍中字句错乱,导
致文义发生了变化,改变古籍 原貌的错误。古人勾改文字叫 “乙”,所以又习称为“乙文 ”或“倒乙”。例如《韩非子
·说林上》:“子为之是也,
非缘义也,为利也。”陶鸿庆 考证后说:“为之”二字当倒
乙。
所用方法:
(援清儒之例) 1、文字 2、词汇 3、音韵 4、句法 5、文法 6、引文
• 清人的校勘名著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 弨的《群书拾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 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 史商榷》等等。
•
钱大昕
•
• 近现代:卓有建树者首推陈垣,一九三一 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 释例》问世,该书归纳总结沈刻本《元典 章》衍、脱、讹、倒等谬误为六门四十二 例,例证一千余条,且提出“校勘四法” :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是 我国校勘学理论集大成之作。
谢谢大家!
• 2、春秋
例如,《吕氏春秋·察传》云:“子夏之晋,过卫,有读 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
3、汉代
(1)官家校勘 西汉承秦火后,至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秋 八月,派谒者陈农访天下,搜集书籍,诏光禄大夫刘向整 理。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衍文也有衍出一句以至数句的,如《史记·司马相如列 传》:“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 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宋·王应麟《困学纪 闻·考史》指出其为后人取《汉书·司马相如传》赞语, 正是。
-- 精品--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4、“倒”及倒文的类型。 倒指原稿文字并无讹误、衍、脱等,只是在流传过程中
-- 精品--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支持完成的对宫廷藏书的整理中, 搜集众本,比较异同,整理错简,判断正误,这些校勘 所必须的程序和内容,都已经具备并确定下来,具有开 创校勘规程的意义。
两汉古文经学家多精通语言文字,不见长于著述,在校 勘方面也有所作为。如郑玄等经学大师。
-- 精品--
书面材料文字异同。《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 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徐铉《说文》新附:“勘,校也。”勘亦作刊。《广雅》刊 训定。《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 精品--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一词大约产生于六朝时期,从早期使用情况看, 虽大体限于文字记载,但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 的异文,而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 相符。
-- 精品--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1、“讹”及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 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吕氏春
秋·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 亥涉河”也。
-- 精品--
-- 精品--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二、校勘学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典籍文献的校勘,《国语·鲁语
校勘学

校勘学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校:比较、考订勘:审查核定,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
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作的范畴。
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
把校勘字句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
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今呈现为出土文献);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传世古籍多为此类)。
先秦校勘记载:(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
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毛诗》郑笺、《三礼》郑氏注)、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疏解》)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记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隋间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校勘学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校勘学方法-陈垣的“校法四例”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 对校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 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 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简便,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 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 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 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 他校法。
校法四例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 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吴缜之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新唐书纠缪》、汪辉祖之《元史本证》 即用此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 最宜用之。予于《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 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 集,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 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 也。
校勘例
《淮南子说山训》: 淮南子说山训》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 曰:以无有为体。 魄曰:无有,有形乎? 魂曰:无有。何得而闻也? 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 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 而非道也。
校勘例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昏晚相催,日月走东西。”“昏晓相催,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 陶渊明《读山海经》 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 以填沧海;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同 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 晨讵可待” 晨讵可待” 李白《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勘可使史料内容正确 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和基础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五.校勘的原则 (一)存真复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与诸同志论校书之 难》一文中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 伪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 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其底 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二者不 分,„„乃至不可理。何谓底本?著书者之 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三.校勘的内容 古代史料讹误举例: 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 写,鱼成鲁,虚成虎”。 唐·马总《意林》:“书三写,鱼成鲁, 帝成虎”。 《太平御览》卷618:“《抱朴子》曰: 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一)校讹文 讹文或称误文。校讹文即校错别字。 例: 《韩非子·十过》:“禹作为祭器,黑 染其外而朱画其中”。 “俗书漆字作柒,因讹而为染”。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标注方法: 1.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某本作某”。 2.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3.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4.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5.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到了清代,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校书 对象有了明显区分,校勘逐渐取代了校雠, 成为校正古书文字的专称。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校勘”的两层含义: 广义:包括目录 、版本、校勘等内 容。 狭义:专指校正古书文字。
第六讲
古籍整理至关重要的一环——校勘

者认 为 , 在这三项最 基本 的活动 中 , 校勘 是最 为关 键 的一环 , 孔子除 了在校勘方 面做 出 的实 绩 , 值得 一提 的还有 他 的
因为它 涉及 到是非问题 , 即走 哪条路 的问题 , 偏左 不行 , 偏 右 “ 古籍整理三原则 ” , 它 们分 别是 : 言必有 据 , 无征 不信 ; 崇 尚 也行不通 , 只有正确看待校勘并采 取正确的方法行事 , 才能 使 平实 , 排斥虚妄 ; 多 闻阙疑 , 慎 言其余 。 _ 3 J 1 一 ’ 第一 条指 的是孔 我们 的古籍 整理工作走 出一条光 明的大 道。 子讲究言之有据 , 没有证据 的说法便不 相信 。如 在《 论语 ・ 八
校勘概说 佾》 : “ 夏礼 , 吾 能言 之 , 杞不 足征 也 ; 殷礼 , 吾 能言 之 , 宋 不足 校勘 , 是指改正文献 在形成 和流传 过程 中因各种 原 因而 征也。文献不足故 也 , 足, 则吾 能 征之 矣。 ” 可见 “ 言必 有据 , 出现 的字句 篇章上的错误 , 使 之尽可 能地恢 复或 接近 文献 的 无征不信” 这样 的原则 在古 籍校 勘 当中 同样适 用 。“ 崇 尚平 本来面 目。 … 古籍在产 生之初或之后的流传 过程 中出现错误 实 , 排斥虚妄”, 即孔子认为 , 校勘追求 的是 平实 , 既做到公平 , 是不可避免 的 , 其错误 主要包 括讹 、 脱、 衍、 倒、 错 乱等几 种情 又能真实反映原意 , 此外 , 应 当避免 虚妄 , 即不 说华 而不 实的 况, 为 了不让谬误继续 延续 , 贻 害子孙 , 因此 , 文献产 生之 后 , 话, 不妄 自揣测 。如 《 论语 ・述而 》 中有 言 : “ 不语 怪 、 力、 乱、
第十三章校勘学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 也作“ 。《玉篇》:“ 玉篇》: 削也、定也、 除也。 可见, 刊有“削除覆定”之义。 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 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 古制》: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 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 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 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 改正文字之义。 改正文字之义。 合用, 勘校” 校勘”。《魏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魏 崔光传》: 书·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 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另如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 》:“ 另如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学士谙究 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全梁文 全梁文》 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全梁文》卷 27) 27) 可见, 勘校” 校勘” 可见, “勘校”或“校勘”都有发现并改正文献中的 错误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校勘等同于校对。 错误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校勘等同于校对。
王念孙认为, 王念孙认为,“筐”、“蓬”均是“筳” 均是“ 字之误。 读若“ ,《尔雅 尔雅》: 字之误。筳读若“庭”、“挺”,《尔雅》: 直也。 考工记·弓人 弓人》 “庭,直也。”《考工记 弓人》注:“挺,直 小簪形直,因此称为“ 柱与筳 也。”小簪形直,因此称为“筳”。柱与筳, 大小不同,而其形皆直,故类举之。 大小不同,而其形皆直,故类举之。此言大材 不可小用,小材不可大用,故柱可以持屋, 不可小用,小材不可大用,故柱可以持屋,而 不可以摘齿;小簪可以摘齿,而不可以持屋。 不可以摘齿;小簪可以摘齿,而不可以持屋。 字隶书或作“ 相似, “筳”字隶书或作“莛”,与“蓬”相似, 草书亦相似,故误“ “筐”与“筳”草书亦相似,故误“筳”为 “筐”、“蓬”。 又如, 诗经·硕鼠》:“誓将去女, 硕鼠》: 又如,《诗经 硕鼠》:“誓将去女,适彼 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韩诗外传》 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 引作: 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 引作:“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 得我所。 得我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发展简史
摘要:校勘是我们在学习古典文献学必不可少会用到的一个科目,作为文献学最古老的科目之一,它究竟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关键词:校勘,校雠,发展
校勘,在《汉语大字典》中这样释义: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校勘,在发展之初叫做校雠,校,有查对、订正之意,雠,有两者相对之意。
雠字,《说文》: "犹讐也。
" «玉篇»: "对也。
"《正字通》:“言相贵在对也”。
《韵会》:“雠,犹较也。
谓两不相覆校,如雠仇也”。
《尔雅》:"匹也。
郭注:“雠犹俦等类也”。
《方言》: "予赖雠也,秦、晋曰雠据上所引诸说看来,是雠字有角比检考之意,与校可以互训。
有说“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校雠就是二人相对,各自手持定本或校本,找出二者互相不一致的地方。
汉以后,一般是一个人根据不同的本子参照比较,不再采取一人读书、一人持本的做法。
中国古籍的校勘,根据近代学者的研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方式:①对校。
用同一种书较早的本子与其他本子对读,遇有不同处,即注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这是校勘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基本的程序;②本校。
以同一部书前后互证,指明其前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
章学诚《校雠通义》叙日:“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
”则又由校雕目录之学,进而为学术史底探讨了。
章氏特著《宗刘》一篇于《校佛通义》中,于《刘略》、《班志》特致推崇;我们试就《汉志》加以检讨,看它们如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汉志》首列一段总叙,述秦代焚书,汉代求书校书底经过;次乃分述六略。
此六略中,每一小类书目条列既定,总计家数篇数之后各有小序一段;每一略各小类完后,又总计此略之家数篇数,又有撮述此一略之序文;六略俱完,又总计种数(即小类数)部数及篇数。
《汉志》组织,大致如此。
章氏所谓辨学术,考源流者,即是指《汉志》中之序文而言。
《六艺》、《诸子》二略尤足以见学术之渊源。
今录《六艺略》各类小序,以见一斑。
1
关于校勘的最早记载, 见于《国语·鲁语》。
鲁国大夫闵马父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 以《那》为首。
此事又见于《诗经·商颂·那》小序:《那》,祀成汤也。
微子至于戴公, 其间礼乐废坏。
有正考甫( 通“父”) 者, 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 以《那》为首。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商颂谱疏》对此事有个解释:韦昭( 注《国语》者) 云:“名《颂》, 颂之美者。
”然则言“校”者,宋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
考父恐其舛谬,故就太师校之也。
郑玄《诗谱·商颂谱》曾言:宋戴公时r一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
宋为商王封兄微子启所封,故尚存有《商颂》。
自启至戴公已七世,所存商颂十二篇已有错乱讹误,故以周太师所藏者校之,定其次序,以《那》‘篇为首。
这已是校勘编次的工作了。
3校雠目录学纂要蒋伯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史记·孔子世孔子的弟子卜商, 字子夏, 也留下了一则校勘事例。
《吕氏春秋·慎行·察传》载:子夏之晋, 过卫。
有读史记者, 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 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 因“亥”与“豕”,“己”与“三”写法相近。
)子夏指出卫国人读错两个字,其原因是字形近似。
虽然这里未说明是卫国人读别字, 还是简帛所写的文字错误。
但这事的性质可算属于校勘范围,也可
表明春秋战国时代学者重视文字错误现象。
总的看来,先秦学者已经重视文献典籍的文字语句的错误现象,并出现了校勘,注意错误的原因,采取谨慎的态度。
这正表明校勘是随着文献典籍的传播需要而产生的。
但这些记载是零散的,只可说明个别现象,未足以说明先秦学者校勘文献典籍的发展程度和特点。
2校勘学大纲倪其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