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古典文献的校勘

合集下载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应用领域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历史文献的校勘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二)校勘可使史料内容正确 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和基础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五.校勘的原则 (一)存真复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与诸同志论校书之 难》一文中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 伪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 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其底 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二者不 分,„„乃至不可理。何谓底本?著书者之 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三.校勘的内容 古代史料讹误举例: 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 写,鱼成鲁,虚成虎”。 唐·马总《意林》:“书三写,鱼成鲁, 帝成虎”。 《太平御览》卷618:“《抱朴子》曰: 书三写,以鲁为胄,以帝为虎”。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一)校讹文 讹文或称误文。校讹文即校错别字。 例: 《韩非子·十过》:“禹作为祭器,黑 染其外而朱画其中”。 “俗书漆字作柒,因讹而为染”。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标注方法: 1.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某本作某”。 2.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3.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4.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5.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到了清代,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校书 对象有了明显区分,校勘逐渐取代了校雠, 成为校正古书文字的专称。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校勘
“校勘”的两层含义: 广义:包括目录 、版本、校勘等内 容。 狭义:专指校正古书文字。
第六讲

古书的校勘(一)

古书的校勘(一)

第5讲古书的校勘(一)一、校勘及其历史校勘亦称校雠,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据此,校勘就是利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原文的真貌。

达到“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的目的的学科。

校勘是进行训诂的第一步工作,是传统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以前,没有雕版印刷,全靠手抄行世。

这些手抄本,文字带有错讹、衍脱,加上抄书的人水平不等。

其所用的本子也时有差异,这都需要校订。

晚唐以后,发明了雕版印刷,紧随着也就出现了版本问题。

版本不同,难免就有文字方面的讹误、衍脱等毛病出现。

加上古代学术各有流派,师承不同,虽然同说一经,文字亦有不同。

其章节断句,往往有异。

东汉以后,以注附经,又出现了经注混淆的现象,或注误入经中,或经混入注中,这些都需要分清楚,否则古代文献就无法理解。

校勘之学,由来已久,春秋是校勘学的源头。

孔子删定《诗》《书》《易》《礼》《春秋》,据《国语·鲁语》记载:周宣王时,孔子七世祖宋正考父任周室大夫,于周太师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

后来孔子对《诗》、《书》、《礼》、《乐》进行“删”、“定”,也就是对先秦典籍进行校勘、整理。

据《公羊传》载:孔子的学生子夏长于校勘。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但是这时的校勘是偶一为之。

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校勘活动。

但这时的校勘是偶一为之,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

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校书活动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初,图书散乱,高祖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

”(《汉书·高帝纪》)这里面就有校勘古代文献的内容。

汉皇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校经书、注经书的活动。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清代学术概论》)
•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 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 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

要点二
地方志的校勘
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志大量涌现,同时也需要进行校勘工 作。
近现代的文献校勘发展
西方传教士的校勘工作
近现代,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对 古代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和翻译。
VS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献校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文献 整理和校勘工作,包括《二十四史》和《 清史稿》等。
04 文献校勘的实践与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谢您的观看
注意版本的选择、重视校勘记、正确处理校勘成果、注意校勘的局限性。
03 文献校勘的历史与演变
先秦时期的文献校勘
甲骨文、金文的校勘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整理和比较,纠正错别字和异体字, 恢复原始文字。
《诗经》的校勘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经过多次整理和校勘, 形成了多个版本。
汉唐时期的文献校勘
针对《中华民国史》中的一些史实错误和数据不准确问题,通过查阅档案、报刊等资料, 进行校勘和修正,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毛泽东选集》校勘
对《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些文字错误和遗漏内容进行校勘和补正,确保了文献的准确性 和完整性。
校勘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01
提供准确资料
通过校勘可以纠正文献中的错误 和遗漏,为学术研究提供更为准 确和完整的资料。
校勘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校勘标准,促进校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校勘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校勘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校勘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水平。
学科交叉与融合
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校勘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08古典文献的校勘(上)

08古典文献的校勘(上)

2013-7-5
7
二、校勘学的定义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 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 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 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 以上素也。‛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 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 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9
二、校勘学的定义
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 雠‛,应劭《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 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 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 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 从上可见,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 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 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2013-7-5
23
错乱,又称错简,既指雕版刻印以前的简帛书籍, 因简、帛次序错乱而造成的错误,也指后世刊印 书籍的错页。
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元狩三年‚御史大 夫‛栏:‚三月壬辰,廷尉张汤为御史大夫。六年, 有罪自杀。‛《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 ‚元狩二年‛。《汉纪》载:‚二年三月壬辰,御 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可见, 《汉书》将‚元狩二年‛史事错乱为‚三年‛。
2013-7-5
26
本 书 的 异 本
稿本:一般指作者成书时的最初文字记录, 亦即此书的本来面目,因此它是校勘最可 靠的依据。稿本又有初稿与定稿之别,定 稿更能代表文献原貌。 抄本: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以 抄写的方式流传的,即使在雕版印刷术发 明之后,特别是其初期,抄本仍不失为书 籍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抄本特别是旧 抄本的校勘价值是相当高的。抄本有简书、 帛书、纸抄本之分。由于不少旧抄本保留 了文献较为原始的面貌,因此具有相当高 的校勘价值。

古典文献的校勘(下)ppt课件

古典文献的校勘(下)ppt课件

2018/11/20
7
古书中的错讹多种多样,首先表现为字形的 讹误。典籍中存在的形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形似而误。
(二)字形离合。
(三)妄改古书。
2018/11/20
8
有些形讹因其错误明显,较为容易辨别,但 更多的时候还要从各个方面入手综合辨析,才能最 终确定形讹的存在及其原因。
(一)把握古文字字形及其形体演变。 (二)注意字词意义。 (三)熟悉字词用法。
2018/11/20
11
(四)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部都相近。《左 传· 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 谁曰不然?”其中“阙”通“掘”是因为“阙”为 溪母月部字,“掘”为群母物部字。 可见,借字和本字多为同音字,至少是声音 十分相近的字。无论同音通假还是近音通假,阅 读时都必须打破文字字形的束缚,做到“因声求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诗文用韵。
(五)细审上下文语意。 (六)寻找相关资料作为旁证。
2018/11/20
9
辨别形讹的同时会遇到许多古书中的借字, 其中最常见的是通假现象。一个通假字甚至在 不同的典籍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本字。古书中出 现的形讹是多种多样的,古音通假却有着明确 的原则。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 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见下列几种情况:
2018/11/20
5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刚刚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在 古籍文本的数字化及其全文检索技术,至于自动校 勘、自动查错、自动标点、自动注释、自动翻译等 项研究,目前涉足者甚少。笔者在自动校勘方面做 了初步的尝试: 开发了古籍自动校勘的实验系统;讨 论并构建了各种校勘辅助工具。测试结果表明,基 于匹配窗口技术的自动校勘算法是可行的。今后的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改进自动校勘的算法,进一步提 高校勘结果的质量;扩大实验规模,检验算法的调 适性和准确性;完善校勘辅助工具,增强古籍自动 校勘系统的实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 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 文字方面的问题 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史实问题 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 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 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 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 示版本之真; 示版本之真; • 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 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 求史实之真。 求史实之真。 • 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为主,这是最基础的 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为主, 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 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
• 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 • 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 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 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 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 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 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 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 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 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
• 抄刻中无意而误 – 字形相近而误 – 字音相近而误 – 因上下文而误 • 臆改而致 – 不识古字而误改 – 不懂古音而误改 – 不知古义而误改 – 不懂语法而误改 – 不知专业术语而误改
• (1)字形致误 )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章草、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字形致误的类型。 • 如,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江南本《汉书·田延年传 田延年传》 万自之,何哉? 万自之,何哉?” •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广雅》:“匃, 王念孙认为“ 当为“ 广雅》 与也。 汉纪》 出三千万钱与之 出三千万钱与之” 可为旁证。 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 因隶书“ 字形与“ 相似, 因隶书“匃”作“匄”,字形与“自”相似,因 此讹为“ 此讹为“自” 。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
• (一)校勘的对象 •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 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自序》 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 自序》 说: • “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 盖是书( 广雅》 之讹脱久矣, 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 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 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 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 十七。 十七。” • 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 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
(二)校勘学的功用
• 1.其功用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 其功用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书面材料。 的书面材料。 • 现代学者胡适先生认为 : “ 校勘之学起于文件 现代学者胡适先生认为: 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 文件越古, 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 。 文件越古 , 传写的次数 越多, 错误的机会也越多。 越多 , 错误的机会也越多 。 校勘学的任务是要 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 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 , 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 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 目 , 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 。 ” ( 《 胡适书评 序跋集·校勘学方法论 校勘学方法论》 序跋集 校勘学方法论》)
• 如《文心雕龙·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增 隐秀》 文心雕龙 隐秀 一篇脱去一页, 已非原貌。黄侃称: 此纸亡于元时, 补,已非原貌。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宋 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 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 引刘勰云: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 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何以 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 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理而 亦知之矣。 亦知之矣。” • 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情况,如《汉志》著录 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情况, 汉志》 太史公百三十篇》 注曰: 十篇有录无书。 《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十篇有录无书。” 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 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亡 佚。
•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 在唐代《初学记 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五 在唐代《初学记·果木部 果木部》 白氏六帖》 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 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 日不下” 则今本脱一“ 日不下”,则今本脱一“鹊”字。
•文献错讹的类型: 文献错讹的类型: 文献错讹的类型 •1.讹 讹 •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晋代 又称“ 又称 误文” 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 葛洪说: 葛洪说: •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此之谓也。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葛洪《抱朴子·内篇 卷十九《遐览》 内篇》 (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十九《遐览》) •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 读书应求善本, 读书应求善本 接近原稿, 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一种特定手段, 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 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 中说: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 自序》也说: 自序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第5章:古典文献的校勘 章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1.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陈垣著: 校勘学释例》 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垣著 年版 • 2.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师 张舜徽著: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张舜徽著 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 •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 程千帆、徐有富著: 校雠广义之校勘编》 程千帆 齐鲁书社1998年版 齐鲁书社 年版
•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 是出版的一个环节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核查” 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 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 正本清源, 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 3.衍 衍
• 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 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 又称羡文、衍字。 又称羡文、衍字。 • 如《后汉书 郑玄传》所载《戒子书》:“吾家旧 后汉书·郑玄传 所载《戒子书》 郑玄传》 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 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 秦之都,往来幽、 豫之域。 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 • 阮元在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后汉大司农郑公 阮元在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 碑文无“ 后来陈鳣( 碑》,碑文无“不”字,后来陈鳣(zhān )见到 元大德本《后汉书》 不为父母昆弟所容” 元大德本《后汉书》,“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句 中也无“ 说明“ 字为衍文。 中也无“不”字,说明“不”字为衍文。
• 2.脱 脱
• 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 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 称夺文或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 称夺文或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 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 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 • 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 卫灵 孔子说: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论语·卫灵 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 公》)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书因编绳 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 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 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脱简” 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脱简”。
校勘学,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 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 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 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 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 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 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 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 又如,《诗经·硕鼠》:“誓将去女,适彼乐土。 又如, 诗经 硕鼠 硕鼠》 誓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韩诗外传》引作: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引作: 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 “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 • 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因古代抄写重叠 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 句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 句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就逐渐讹误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为“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