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文献的校勘2010

(二)有助文献整理与研究。 校勘应是古籍整理诸方法中的先导,如果不先做 好校勘工作而以误本做文献整理工作,则这些工 作会相应地出现问题。 《魏书·卢玄传》“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检《北史·卢玄传》,作“卿等欲言便言,无相 疑难。”《册府元龟》卷156引亦同。 校点者对此未加校勘,以误本为底本,也造成了 标点错误。
(二)本校法。 《校法四例》云:“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 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属 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 本校法是在对全书内容、体例包括作者情况深入 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本书前后互证进行校 勘,以发现矛盾之处。
阮元《礼记注疏校勘记·序》说 : 此《礼记》七十卷本,出于吴中吴泰来家。乾 隆间,惠栋用以校汲古阁本,识之云:讹字四千七 百有四,脱字一千一百四十有五,缺文二千二百一 十有七,文字异者二千六百二十有五。羡文九百七 十有一。 上述《礼记》七十卷本是宋刻本,汲古阁本是清初 刻本,两个本子相去四百多年,而汲古阁本的错误 竟有如此之多,其他不属于官家经典的书,错误更 甚,可想而知。 《抱朴子·遐览》“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 校之未精而速读,恐读亦多误矣。”
日本大阪杏雨书屋藏南宋绍兴十年邵武朱中奉宅刻 《史记》( 集解 ),脱去“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共十九字(日本水泽利 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而南宋庆元建安黄善夫 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脱去“伯、仲雍之 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共十八字。 从版本鉴赏来看,二本为南宋建本之精者,“铁画银 钩”,“棱角峭厉”,文字校勘则未足为善本。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在古典文献学的领域中,文本校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它就像是为历史文献拂去尘埃,还原其真实面貌的精细工艺。
那么,究竟有哪些关键的文本校勘技巧呢?首先,我们得谈谈对校法。
这是一种最为基础和直观的方法。
就是将需要校勘的文本与其他可靠的版本进行对比。
比如,有一部古籍,我们找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包括早期的刻本、后世的抄本等等。
通过逐字逐句的对照,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差异。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直接,能够快速发现明显的文字出入。
但它也有局限性,比如如果所依据的版本本身都存在错误,那就可能导致校勘的不准确。
接下来是本校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同一文献内部的逻辑和行文规律来进行校勘。
比如说,在一篇文章中,前面提到了某个事件或人物,后面再次提及的时候,如果表述不一致,那就可能存在问题。
又或者,文中引用的典故、史实,如果前后矛盾,也需要进行考证和校正。
本校法需要对文献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逻辑漏洞和不连贯之处。
还有他校法。
这就需要我们广泛涉猎相关的其他文献资料。
比如校勘一部史书,我们可以参考同时代的其他史书、笔记、方志等。
通过这些旁证来判断文本中的正误。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参考依据,但也需要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理校法在文本校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当没有其他版本可对照,也没有相关的旁证时,就需要依靠校勘者的学识、经验和推理能力。
比如,根据文字的语法、语义,结合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等,对文本中的疑难之处进行判断和校正。
但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需要校勘者具备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否则很容易出现误校。
除了这些主要的方法,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技巧也不容忽视。
比如,要注重对避讳字的研究。
在古代,为了避讳皇帝、尊长的名字,常常会对某些字进行更改或替换。
了解避讳制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文献的时代和版本的先后。
再比如,对字词的通假现象要有清晰的认识。
古代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通假字的存在较为普遍。
中国古典文献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释义: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
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 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 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 • 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 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
(一)“校勘”释义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六章 文獻的校勘
《汉书· 艺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 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 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鼔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 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 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史记· 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
彭叔夏校勘三原则:沿袭错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轻改。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造成讹文原因分述: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Eg.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i)”。《广雅》:“匃,与也。”《汉纪》“出 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 “匄(gài)””,字形与“自”相似,因此讹为 “自” 。
(一)“校勘”释义
文献校勘学

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 一、十二字为“进去”二字,三行第十一、十二 字亦为“进去”二字,抄录者粗心,跳过一行, 漏却二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之厮役。(欧阳 健《红楼新辨》 )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 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疏疏散,也不可太过。 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 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 起麻黄、石膏、枳实的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 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 的那才开的白海棠是的,我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 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经得起?比 如人的家坟里的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们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 “野坟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空心子的。”麝 月笑道:“野坟只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不 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 响,你成?最讨人嫌的是杨树,那么大树,只一点子叶子,没一点 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五十一回影印本第 1200 页) 乱响,你要偏比他,你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 1352 页)
义似抄脱
意义近似,对理解几本无影响的情况下,抄脱双音节词、多音节 词、词组的尾字,或几个近义词之一等。 例:《汉书 · 朱云传》 “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 余。”王念孙校云:“‘佞臣一人’下原有‘头’字,而今本脱 之。”
繁复抄脱
因词句繁复造成抄脱,往往见于行文累赘,或论述某一问题多方论证, 不断重复同一句式的情形 例:《淮南子 · 说山训》 “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曰:‘以无为有为 体。’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魂曰: ‘吾直有所遇之耳。’”王念孙指出:”‘何得而闻也’上本有‘魂曰 无有’四字,魄问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故魂答曰:‘吾直有 所遇之耳。’今本脱此四字,则义不可通。“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文本的学科,包括文本编辑和校勘技术。
文本编辑和校勘技术是古典文献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它们帮助学者恢复并研究古代文献的最原始的版本。
一、文本编辑的意义与方法论文本编辑的目的是恢复原始文献的内容和形式,消除传抄过程中的错误和变异。
通过文本编辑,学者可以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恢复古代文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好地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
文本编辑的思想方法包括古代文献的版本学和校本学。
古代文献的版本学:版本学是研究文献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和改动的学科。
它涉及到文献的传承和变异,常常需要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找出其中的修订和改动,确定最原始的版本。
校本学:校本学是研究文献原文和版本的对照及校勘情况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结合作者的笔记和其他参考材料,恢复文献的原貌。
校本学的主要手段包括校勘和注释。
二、校勘技术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法校勘是文本编辑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校勘可以修正文献中的错误和疑点,恢复原始文本的内容和形式。
校勘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双校法:将两个或多个版本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恢复文本的原貌。
双校法常常需要考虑版本的时代、语言习惯以及作者的用词风格等因素。
2.校正字法:通过对文献中出现的文字错误或异体字的说明和校正,恢复原始文本的正确形式。
校正字法主要依靠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和对比来实施。
3.校勘指导:通过对作者的笔记、手稿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研究,找出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错误和不明确之处,以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和修改意见。
校勘指导能够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语言风格和背后的思想。
三、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的应用领域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主要应用于古代文献的研究领域。
其中,对《诗经》、《论语》、《荀子》等传世文献的校勘尤为重要。
这些作品对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经过了漫长的传抄和改编,原始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往往受到了挑战。
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校对

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校对古代文献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素材,而其中的校勘与校对工作对于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校勘与校对是通过比较多个版本的文献,辨别不同版本的异同,并尽力还原原始文献的内容和形式。
一、校勘校勘是指对于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辨别、对比和分析的过程。
一份古代文献可能存在多个版本,由于时间和传承的原因,不同版本可能会存在差异。
校勘工作旨在辨别这些差异,并通过比较多个版本,找出最为接近原始文献的版本。
在校勘过程中,校勘者需要深入研究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文献的传承史。
通过了解文献的背景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版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为后续的比对工作提供依据。
校勘工作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这需要对文献内容和形式进行细致入微的比对,有时甚至需要对语言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考量。
校勘者需要通过对多个版本进行逐一比较,并结合校注等手段,将差异明确标注在文献中。
二、校对校对是在校勘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拼写、标点等方面的修正和校验。
在校对过程中,校对者需要注意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别字、字形模糊、排版错误等问题。
校对工作的目的是保证文献的排版准确、易读和美观。
在校对过程中,校对者需要仔细阅读文献,逐字逐句进行核对,并进行拼写、标点等方面的修正。
此外,校对者还需要检查排版问题,确保标题、章节、段落等的结构清晰合理。
在校对的过程中,校对者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以防止任何错误的出现。
同时,校对者还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得校对后的文献在排版和表达上更富有魅力。
三、校勘与校对的重要性校勘与校对工作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校勘与校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多个版本的比对和修订,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并尽可能地消除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和误解。
其次,校勘与校对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解读古代文献并发现其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校勘学的功用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 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 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 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 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2.脱
• 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 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脱简、脱行、脱 页等多种。 • 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 卫灵公》) 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 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 “脱简”。 • Eg.今本《墨子· 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 之,三日不下。” • 在唐代《初学记· 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五引此作 “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则今 本脱一“鹊”字。
•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死于公元前104年,而巫蛊之祸发 生在公元前91年,孔安国怎么会在巫蛊之祸时献书呢?由 于这段材料的矛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得历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的真伪 产生了怀疑,直到清代,才有学者依据荀悦《汉纪》,发 现原来在《汉书》“孔安国”之下脱漏了一个“家”,一 字补阙,解决了几百年的学术悬案。
造成讹文原因分述: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Eg.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i)”。《广雅》:“匃,与也。”《汉纪》“出 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 “匄(gài)””,字形与“自”相似,因此讹为 “自” 。
应为:月头——日头
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
(一)“校勘”释义 • “校”,《说文解字》:“校( ),木囚也。 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 如《周易· 噬嗑shì hé 》:“上九:何校灭耳, 凶。”孔颖达 疏:“何,谓担何。” •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 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因此,“校”字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之意。 • 如《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 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 献的文字异同。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 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 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 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 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三)校勘学的功用
1.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 • 现代学者胡适先生认为:“校勘之学起于文件 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 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是要 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 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胡适书评 序跋集· 校勘学方法论》)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 勘的事例。如《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 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 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 “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作 “ ”,“豕”作“ ”,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 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 萌芽。
(一)“校勘”释义
• 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 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 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正误、衍 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 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 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为主,这是 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1.讹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 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 十九《遐览》) •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 抄刻中无意而误 – 字形相近而误 – 字音相近而误 – 因上下文而误 • 臆改而致 – 不识古字而误改 – 不懂古音而误改 – 不知古义而误改 – 不懂语法而误改 – 不知专业术语而误改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校勘的目的
(一)校勘的对象 •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 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 自序》 说: “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 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 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 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 者五十七。” • 由此可知,古籍的各类错误芜杂繁多。
彭叔夏校勘三原则:沿袭错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轻改。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 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六章 文獻的校勘
《汉书· 艺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 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 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鼔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 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 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史记· 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
(一)“校勘”释义
•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定 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 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 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 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 者,以上素也。” •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 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 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 3.衍,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 衍文,又称羡文、衍字。
•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 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 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 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 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 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 《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 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其自言:“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 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其子王引之“大人之治经也,诸说并列,则 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盖熟于汉学之门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 者也。”
(一)“校勘”释义
•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 《魏书·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 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 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
(一)“校勘”释义
• 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应劭 《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 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 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 • 因此,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 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 • 南北朝时,“校”“勘”二字连用表示核对文字之 意,不过那时称“勘校”。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 “校勘”一职,此词已被普遍使用。
荀悦(148~209),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荀悦《汉纪· 成帝纪》:魯恭王壊孔子宅, 以廣其宫,得古文尚書多十六篇,及論語 孝經。武帝時,孔安國家獻之,会巫蠱事, 未列於學官。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月头。 —— 敦煌卷子《菩萨蛮》
• Eg.《晏子春秋》外篇云:“子胥忠其君,故天 下皆愿得以为子。”
• 王念孙校勘云:“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两句,
则文不成义。战国策秦策云:子胥忠其君,天下
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皆欲以为子。文义正 与此同。”
• Eg.《文心雕龙· 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 增补,已非原貌。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 宋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 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 秀。’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 何以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 理而亦知之矣。” • 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情况,如《汉志》著录 《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十篇有录无书。” 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亡 佚。
• 又如《诗经· 硕鼠》:“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 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引作:“誓将去 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 • 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因古代抄写重叠句 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就逐渐讹误为 “适彼乐土,乐土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