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血象检验及骨髓象检验

合集下载

临床血液检验的考点

临床血液检验的考点

临床血液检验是临床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多项检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点: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
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2.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
白原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3.血液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
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4.血涂片检查:包括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等的检查。

需要掌握正
常和异常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临床意义。

5.红细胞沉降率(ESR):用于检测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

需要掌握其正常范
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考点,具体的考点还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来确定。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 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临床血液学检验:10红细胞疾病应用1

临床血液学检验:10红细胞疾病应用1
ridine 5.砜类药物
氨 苯 砜 (dapsone,diaminodiphenyl
sulfone) 硫氧二砜(sulfoxone)
6.其他 萘(naphthalene) 苯肼(phenylhydrazine) 水扬酰胺(salicylamide) 二巯基丙醇(2,3-mercaptopropanol)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维生素 K(vitamin K) 蚕豆素(favisin)
2.骨髓象 骨髓象随病情变化不一(IDA、AA) ;
诊断疑难者需同时作病理活检。
3.溶血试验
Thomas Hale Ham (1905-1987)
① 酸 化 血 清 溶 血 试 验 ( Ham test ) 、 蔗 糖 溶 血 试 验 、 蛇 毒溶血试验、尿潜血、尿含 铁血黄素试验等;
②排除其它需鉴别的溶血性疾 病;
红细胞能量代谢和功能、ADCC、激 活补体使其存活期缩短进而破坏所致 的溶血性贫血。
分类
自身免疫性溶贫(AIHA) 同种免疫性溶贫 药物免疫性溶贫
分类 疾病
• 是目前诊断PNH最敏感、特异的方法;
• FLAER对PNH克隆检出的敏感性为0.1%,其它靶向 标记检出率的敏感性为1%;
• 目前FLAER一般用于有核细胞的检测,不能评价红 细胞的PNH克隆。
PNH克隆的筛选/PNH诊断
(一) 红细胞
Ham 试验 糖水实验 蛇毒因子试验 微量补体敏感
试验
(二) 红细胞 粒细胞
CD55、 CD59
(三) 粒细胞 单核细胞
FLAER (reagent fluorescent aerolysin)
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RBC的能力代谢途径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临床血液学1. 胚胎造血期特点:中胚叶造血期:2~9周,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肝脏造血期即胚胎发育的第6周到第7个月;骨髓造血期从胚胎3个月开始,到8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 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可长期地重建造血,而早期造血祖细胞只能短期重建造血,晚期造血祖细胞则完全丧失重新造血的能力。

3. 在造血正调控因子中,属于早期造血因子的是多系集落刺激因子。

4. T细胞可产生IL-2~IL-5因子,不能产生IL-1因子。

5. 正常人无效造血可占总造血的1%。

6. 区分造血干细胞和早期造血祖细胞的依据是细胞表面标志。

7. 肿瘤坏死因子α对祖细胞具有抑制和激活两种效应。

8. 造血干细胞只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

9. 转化生长因子β参与造血的负向调控,阻止细胞进入S期,维持造血干、祖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

10. 从出生到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健康成人红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

11. 青春期后逐渐萎缩的里吧器官是胸腺。

12. 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是骼骨、胸骨、胫骨,成人最理想的骨髓穿刺部位是骼骨后上棘。

13. 骨髓增生标准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为1:20时,属于增生活跃。

14. 对增生极度减低的骨髓片,可计数100个有核细胞。

15. 正常骨髓中,粒细胞系统中比例最高的是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大约20%。

16. 正常骨髓分裂象中常见于早幼及中幼阶段,约占有核细胞的1%,增殖过高的骨髓分裂象约占有核细胞的5%。

17. 正常骨髓分裂象中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10%。

18. 细胞核形态异常改变的是Pelger-Huet异常,其它为胞质异常。

浆细胞中有Russel小体。

19. 胞质丰富的原始阶段细胞是原始浆细胞。

20. 核染色质呈粗大网状且排列紧密的是原始巨核细胞。

21. 在正常骨髓象中,在1.5cm×3.0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数量最少的是原始巨核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对体内液态组织——血液进行的一种检查方法。

包含了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检验和骨髓象检验三个方面。

其中,造血检验是对人体造血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状态进行检查的方法。

血象检验和骨髓象检验则是常规的临床血液检查方法之一。

一、造血检验基本方法造血检验可以通过外周血标本的细胞形态变化和数量等指标来判断人体造血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其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周血液标本制备外周血标本所用的血液采集管体积要根据所需的检查内容而定,一般为 5-10 mL,在采集后要在 2 小时内立即进行制片处理。

制片要求要快速、准确、规范。

具体步骤如下:1.取适量标本并加入抗凝液;2.拍匀后,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分次滴加于干净的载玻片上;3.待血片完全干燥后,不加热而用梅贝柯染色。

2. 外周血漂白染色法外周血漂白染色法可在人体外周血白细胞和粘附细胞上突现出细胞核与胞质的形态和细胞内含物的形态、数量。

具体操作为:1.取肝素血标本,加与其体积相等的氯化铵,加倍量苏木精液,反复摇动,置于室温下静置10~20 min,观察是否漂白彻底,如不彻底可再次添加适量苏木精液;2.用理工医学树脂涂片器将制片机制成涂片;3.将制成涂片的标本在熟化盒内经过48~72小时暴露于50度以上高温和80%湿度之下即可;4.结束涂片检查。

3. 高倍视野检查对于已制成的外周血标本,使用光学显微镜的 1000 倍以上高倍检查镜头,以清晰度、细胞形态、数量等指标来判断病情。

二、血象检验血象检验是一种对血液成分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查的方法。

其通过对脂质代谢、造血功能、血液气体交换等各个方面的检查来评估患者的病情。

其主要检查指标有以下几个:1.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一种具有氧载氧功能的铁质蛋白,是人体最基本的血液组分之一。

临床上通过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测定来评估人体的氧气输送能力和贮存情况。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静脉采血法和毛细血管法。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急性白血病的血象与骨髓象检验及特点

急性白血病的血象与骨髓象检验及特点

急性白血病的血象与骨髓象检验及特点作者:李炳霞刘剑华郭晓英来源:《家庭心理医生》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血像及骨髓像形态学改变对诊断临床意义。

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住院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0例血像及骨髓像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确诊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

结论: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一般为30×109~50×109/L。

血色素、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常降低。

骨髓增生多呈极度或明显活跃,少数可呈增生低下。

对血像骨髓像形态学改变行诊断分型。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液检查;骨髓像【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1-01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骨髓中产生和积聚大量幼稚及异常的白细胞,并浸润其他器官,导致正常造血功能的抑制和衰竭。

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增加并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骨髓象中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的30%以上,一般可作出诊断[1]。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住院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0例血像及骨髓像检查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49例,女性41例。

年龄13~73岁,平均62岁。

对血像、骨髓象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分析。

1.2方法:血常规全自动血细胞及生化分析仪检测,骨髓涂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骨髓细胞免疫分析。

确诊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

2结果2.1血象:急性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多数白细胞增高,少数可≥100×109/L,称为高白细胞白血病,部分患者白细胞正常或减少,低者可2.2骨髓象:典型的骨髓象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少数可呈增生活跃或减低,增生减低者称为低增生白血病,骨髓可有纤维化或脂肪化。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

2. 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

3. 溶血的检验。

4.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5. 造血功能、免疫系统、肝脏代谢等放置的状况。

6. 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体现人体是否处于炎症状态,如感染、疾病反应等。

7. 血液凝集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人体止血机制是否合理、血液流变学是否正常。

8. 病毒感染指标,如各种病毒的血清学指标,如HIV、乙肝病毒、C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

9. 肝功能相关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了解人体肝脏的代谢功能,如肝功能是否正常、肝脏是否受损等。

这些检验可以提供关于人体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盔 形 红 细 胞
缗钱红细胞
Rouleaux Formation
红细胞凝集
red cell agglutination
低色素红细胞
hypochromic erythrocyte
高色素红细胞
低色素红细胞
嗜多色性红细胞
嗜碱点彩红细胞
染色质小体 Howell-Jolly Bodies
卡波环 Cabot Circle
(四)血涂片检验重要性
骨髓象
血象
相似
区别
区别
相似
无变化
变化明显
变化明显
无变化
细胞难辨认
细胞易辨认
复检血液分析仪结果
疾病 HA、IDA 传淋、慢淋 传单 MM、戈谢、尼-匹 白血病
血象是什么?
骨髓象是什么?
为何要进行血象检验? 为何要进行骨髓象检验?
如何进行血象检验
如何进行骨髓象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
禁忌症 ①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 ②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 ③晚期妊娠的妇女作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临床应用:诊断疾病和观察疗效。
骨髓细胞学检验
㈠BM检验的适应症 ㈡标本的采集 ㈢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㈣正常骨髓象
(二)标本的采集
1.方法 ◆BM标本采用穿刺法采集 ◆活检标本采用环切法取材
计增生程度,以有核细胞:成熟细胞比例判断 ★计数全片巨核细胞,并用油镜进行分类 ★观察特殊细胞:涂片边沿、尾部、BM小粒周围
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红细胞 有核细胞数/高倍视野 临床疾病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1:1 1:10 1:20 1:50 1:200
>100 50~100 20~50 5~10
血象检验及骨髓象检验
血液采集 血液检查
骨髓穿刺 骨髓检查
血象是什么?
骨髓象是什么?
为何要进行血象检验? 为何要进行骨髓象检验?
如何进行血象检验
如何进行骨髓象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骨髓象检验
(一)血涂片检验步骤
1.血涂片制备染色 2.计数与分类 3.计算结果 4.血涂片特征描述
(二)血涂片检验内容
大红细胞:直径>10um
巨RBC:直径 >15um
超巨RBC:直径 >20um
靶形红细胞
球形红细胞
Spherocytes
口形红细胞
Stomatocyte (Mouth Cell)
椭圆形红细胞 Elliplocyte
皱缩RBC
棘形 RBC


齿







泪 滴 红 细 胞
裂 红 细 胞
Ret,有核RBC值均高于外周血。
4.涂片的制备注意点
⑴穿刺后立即涂片; ⑵一般不用抗凝剂,
细胞计数/大批标本,可用肝素; ⑶选择有BM小粒部份涂片; ⑷涂片要保留尾部及边沿部; ⑸涂片厚薄适度; ⑹涂片后迅速摇干; ⑺于涂片头段髓膜用铅笔写上标记; ⑻选用混合染液和染色时间掌握合适; ⑼推制的涂片应全部送检,以供选择; ⑽同时送血涂片以资对照。
骨髓细胞学检验
㈠BM检验的适应症 ㈡标本的采集 ㈢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㈣正常骨髓象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1.BM涂片显微镜检查 2.结果计算 3.血涂片检验 4.总结分析及填写检验报告单 5.BM象检验的注意事项
1.BM涂片显微镜检查 ⑴低倍镜检查
★判断标本是否满意:良好、尚可 、不佳; ★判断BM增生程度:选择细胞分布均匀区,估
骨髓细胞学检验
㈠BM检验的适应症 ㈡标本的采集 ㈢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㈣正常骨髓象
(一) 适应症
1.不明原因血象异常; 2.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
黄疸、紫癜; 4.血液病定期复查; 5.其他:活检、细胞CD检测、染色体分析、
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等。
I型空泡型
II型不规则型
III 型 幼 稚 细 胞 型
Hale Waihona Puke 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uer小体
原幼淋巴细胞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二)血涂片检验内容
白 细 胞 ◎正常红细胞形态
◎大小异常
红细胞 ◎形态异常
血 小 板 ◎染色
寄 生 虫 ◎内容物异常
正常红细胞
小红细胞直径<6um
2.注意事项 ⑴严格无菌操作; ⑵初诊病人应在治疗前进行; ⑶抽吸BM液动作要缓慢,控制BM液0.1-0.3ml, 若需作培养时应分次抽取; ⑷对疑难病例,应多部位穿刺,提高确诊率 ⑸同时作活检,提高诊断率;干抽(drg tap) ⑹死亡病例应在死后30分钟内进行。
3.BM穿刺成功标志 ⑴在抽出BM液瞬间,特殊痛感; ⑵BM液内有BM小粒/油珠; ⑶有BM中特有细胞; ⑷粒细胞分类中St/sg比值>外周值
有核RBC
(二)血涂片检验内容
白细 胞
红细胞
血小板数量、大小、形状、颗粒、聚
血 小 板 集性、浆色等形态学改变,注意有无 大血小板、巨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
寄 生 虫 及巨核细胞(骨纤与慢粒、M7时可出 现)
正常人血小板
大血小板、
直径<5-7.5um 与RBC相仿
巨血小板
直径>7.5um 多形性
白细胞
◎核象变化
粒细胞系统 ◎毒性变化
◎异常形态
淋巴C系统 ◎异型淋巴细胞形态
◎原幼淋巴细胞形态


胞 单核C系统
◎单核细胞的数量 ◎原幼稚单核细胞
血 小 板 其他有核细胞
寄生虫
晚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左移 右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酸性分叶粒细胞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中毒颗粒
核变性
淋巴细胞
<5
白血病 白血病,增贫 健康人、贫血
造血低下,稀释
AA、稀释
增生极度减低
增生减低
增生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极度活跃
⑵油镜检查
①分类计数:选择满意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 ,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类,并计算出它们各 自百分率;
②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 和质量的变化;
③记录有无特殊细胞及血液寄生虫。
巨血小板 大血小板
PLT卫星现象
血小板聚集
(二)血涂片检验内容
白细 胞 红细胞 血小板 寄生虫
疟原虫环状体
微丝蚴
马尔尼菲青霉菌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
(三)血象检查描述
⑴油镜分类计数100-200个,白细胞注意有无 各阶段各系统的幼稚细胞及形态异常改变; ⑵观察RBC形态有无异常; ⑶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及小型巨核细胞出现; ⑷观察Plt数量,形态,聚集性,颗粒有无异常 ⑸观察有无血液寄生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