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长相思》、《山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还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之美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增进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理解和感悟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法;4.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片段或词语开门见山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

2. 学习古诗教师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以利用诗歌中的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重点把握韵脚、语气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情感主题进行情感表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连线或情感解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

5. 小结回顾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强调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感表达和课堂互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提供指导。

五、延伸拓展可以邀请学生自选或背诵其他古诗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六、总结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升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之美。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华,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能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练习题: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欣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三首诗的韵味和美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三首诗的深层含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任务一:新旧联结,揭示题目【设计意图:《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诗人所作,时代背景相同且有先后的联系,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1.学生齐背《示儿》。

引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陆游临终之际仍苦苦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他盼来了吗?朝廷的权贵们都在干什么?宋代林升的一首墙头诗《题临安邸》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板书诗题,学生齐读)2.理解诗题。

引导:谁能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预设:题,题写。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邸,旅店。

题目的意思是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

3.介绍作者。

林升,生卒年不详。

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

任务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2)指导识字和书写。

重点指导读准“熏”,“熏”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2.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无尽的青山,连绵的楼阁,望也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歇?暖洋洋的风吹得人如痴如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任务三:聚焦词句,体悟诗情【设计意图:全诗围绕一个“醉”字,写出了南宋的权贵们沉迷歌舞、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诗人因此倍感愤慨。

所以,在这个环节采用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感受画面,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与诗人在情感上的共鸣。

】1.展开想象,品读第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

引导: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点拨:可以借助课文插图,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想象当时杭州的优美景色,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示儿》《题临安邸》研究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乃”和“熏”这两个生字,并且会写“祭”、“乃”、“熏”和“杭”这四个生字。

2.学生能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究,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地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完之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2.指定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并且边读边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之处:(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而《题临安邸》则是写给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研究《示儿》。

教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___(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___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示儿》,读完之后,让学生说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

(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

“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___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死后不再牵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示儿》《题临安邸》学习目标: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教材注释。

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

“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4.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呢?(男生齐读《题临安邸》)2.了解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榨;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生齐读诗。

)3.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试着在这首诗中找到答案。

(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6.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7.你怎样理解这句诗?(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8.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及权贵)他们建这些楼的用途是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还想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课件出示:杭州美丽的风景图片)9.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三、领悟情感,总结诗篇。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时,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景,一面是作为遗民代表的诗人临终前还在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1)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践踏,百姓们在匈奴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

(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2)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几十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

(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份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忧国忧民)第2课时《己亥杂诗》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的“亥、恃、擞”3个会认字,“亥、恃、哀、拘”4个会写字。

2.学习《己亥杂诗》,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题目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 板书:己亥杂诗。

(提示:不要把“己”写成“已”,注意“己”和“已”的区别,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3.指名读课题后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2)你们知道1840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4.简介龚自珍。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地读顺诗句,掌握朗读节奏。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主汇报学习结果。

)(二)师生诵读。

1.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2.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个性解读的时间和情境,在学生产生读的兴趣的基础上,我再给学生配乐,让学生在配乐中获得朗诵的机会,让学生在倾听比较中进一步激发想读的欲望。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4.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1)“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生气”真的是指九州“发脾气”吗?(在这里用“朝气蓬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中“万马齐喑”指什么?(指社会政局毫无生气,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诗句中的“重抖擞”指再次振作精神。

那“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呢?5.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

读全诗并说一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三、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1.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2.学生仔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4.读诗的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的热闹、壮观!而“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2)这里龚自珍说的只是大清朝的马呢?他实际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诗人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3)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4)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随机补充:(5)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九州生气恃风雷①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

(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②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唤醒什么?(学生汇报)③他真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的到来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九州生气恃风雷”!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九州生气恃风雷”!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读——“九州生气恃风雷”!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再读这两行诗。

(学生齐读)④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都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吧!放声读吧!5.读诗的第三、四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大家读一读这两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

)(2)小结: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就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首诗写下二十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许多不平等条约。

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6.读全诗。

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二句,生读第三、四句。

从对字、词的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联系上下文的学习古诗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即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地读一读,体会了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2.感悟写作方法。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

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同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