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合集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这种方法 ,首先要求 教师深入文 章境界 ,深刻感 受 、 领会 、理解 作品的思想感 情或艺术形象 ,然后运用语 言的艺术手段 ,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 、点拨 、讲解 ,有 时配 以必要 的表情 、手势 、画面等 ,生动形 象地把 思
想感情表达 出来 ,把学生引入课文境界之中 ,引起学 生的共鸣 ,使之受到艺术感染 ,获得思想教育 。如教
其意 。叶圣 陶先 生说过 :“叙事抒情 的文章 ,最好 还 要美读 ,就是把作品 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 来 , 无非如孟 子说 的 ‘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 昂之外 它个激 昂 ,委婉 之处还它个 委婉……”通过诵 读 , 能进 人文境 ,“设身处地”,才能使 自己的心声 与作 的心声产生共鸣 ,才能更好地 品赏作品 的动人情 领略人物 的品格 、风采 ,感受艺 术珍 品 的完美 形 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 。
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感得到体验 ,得 到发展 。
二 、诵 读 法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 一 的,相辅 相成的 ,要 因文解道 ,因道悟 文。引导学生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 内容 ,又在理解思想
内容 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 的理解 。因此 ,必须重 视诵读 。在多次诵读 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表达 与 阅读 能力 ,并 使学生从 中受 到作 品的艺术 感染 ,汲 取更多 的思想道德营养 。
感 悟 。 在教学 《嫦娥 奔月》的结尾 ,当学 生感悟到 嫦
为了老百姓舍弃幸福生活飞天成仙的壮美 、凄 美 场景时 ,我适 时设计 了这样 的写话 :天上月 圆 ,人 团 圆 ,在这 月圆之夜 ,嫦娥有 多少话想对后羿 说 ; 羿 又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 ;家人欢 聚一堂 的乡亲{ 想到 了后羿和嫦娥 ,千言万语不禁涌上心头…一 选择某 一个人物 ,揣摩 他或他们 的内心 ,写 一段{ 伴随着忧伤 的音乐 ,学生 已经完全融人进文中 的内心 ,思 念 、感 谢 、悲伤等众多 的情 感在学 生 中升华升华再升华 ,而此时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 最为强烈 ,这样的练笔真正体现了真情 实感 。再如 生 学习《悲壮 的两小 时》一课 后 ,让他们把 自己受 的教育 、启发 、感受写下来 ,认识 到悲剧 的酿成 因为细小的错误 ,以促进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论文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论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隐蔽性德育就是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然地、自主地养成“德性”。

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即我们常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化的方法,应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吧。

笔者认为,对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叛逆思想的独生子女而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注重隐性化教育,即当采取教育措施或开展活动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教育意图深深地隐蔽起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学生真正当作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容,在师生双方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其思想。

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隐蔽性德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人人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功能育人可分类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三类,其中环境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任何学校都是生存于一定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的,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必然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处世态度、自然风光等信息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因此,要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功能。

1、以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陶冶情操。

学校里,小公园里鲜花吐蕊,蝴蝶翩飞;教室里窗明几净,学风浓厚,不禁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走廊上贴挂的科学家、民族英雄的画像和理想、人生的警句格言,使产生美好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kt版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使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精神面貌;更有那随处可见的图书角,让学生无论走到校园哪个角落,都能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以动静皆宜的德育环境浸润心灵。

学校应注重校园电视台、广播站、舞蹈队、合唱团等各种文化设施与社团的建设,组织校园小歌手比赛,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并逐渐浸润、渗透到心灵,内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所写,我觉得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是很有启发性的,特别是担任多年班主任的我,受益匪浅。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和桥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那么在做班主任工作时怎样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呢?这就是关键所在,现在,我就谈谈我个人多年以来的经验:一、教师要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马教授曾经说过,“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花结果的阳光。

”也就是说,我们班主任的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班主任要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表率作用胜过滔滔不绝的说教,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例如: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电视、手机等高科技走进千家万户,学生所受到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手机的诱惑,不次于当于当年的鸭片毒瘾,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好榜样,在学生面前,不玩手机游戏,不看手机电影等。

二、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平时要多爱护和多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只有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

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我认为,要做到这些,也许并不是很难,但确确实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一直努力去做,只有用真诚的心去听,才能倾听到学生心中最真的声音。

三、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曾经,有个快退休的老班主任说过: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润物细无声——浅谈班主任身教的作用

润物细无声——浅谈班主任身教的作用

润物细无声——浅谈班主任身教的作用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我以为:我们班主任也要当“好雨”,充分把握机会,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让学生效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孔子·子路》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肯定了身教的重要性。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单纯、向上、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模仿力,可塑性大。

他们每天与教师频繁接触,必然把教师作为观察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学识水平、自身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训斥效果要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特别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勤奋地学习。

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平时抓纪律教育外,还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班的李树彬同学智力不错,脑筋灵活,反应很快,但学习成绩居全班中等。

我认为他很有潜力可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他作业书写马虎,课堂上东张西望,精神不集中等不良学习习惯。

于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利用身教,创设情境,如课堂教学中注意板书的字体和整体美观,把目光撒向李树彬,用目光把他拉回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下课时,我主动融入到树彬这个角落,倾听学生的诉说,同时目示这位学生,引起他情感上的共鸣。

并注重身教后的考查和督促,久而久之,他的作业认真仔细,字迹工整,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学习成绩跃居前列,并在镇语文科竞赛中获一等奖。

二、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会使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情绪,成为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攀登知识高峰的内驱力。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摘要:当前,心理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逐渐渗透心理健康,使教学和心理相结合,使其心理教育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只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这篇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挖掘心理渗透的方法和策略,让心理在初中教学中无声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问题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

因此,要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的心理更加成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发课堂优势,在课堂中渗透心理教育,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一、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一)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资源的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学校并没有心理健康教师,四分之三学校有心理教师,其中,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心理教师的学校不到二分之一,这表明,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师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匀,在这些心理健康教师中,所学专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仅占五分之一。

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有的学校甚至让其他教师轮流带班,不仅无法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教师可能更无法开口,心理健康教师成为摆设,心理健康教育也得不到落实。

(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差初中学校虽然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能做到长期开设的学校不足百分之五十,许多学校只面向一部分学生开设,或者只有检查较严格的时期开设,学生有心里问题时得不到解决,心理咨询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初中学校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初中学校对心理健康不够了解,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达到开发思维和智力,培养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作用,在他们看来,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浪费了师资,影响了老师和学生的上课时间,他们认为上一堂心理健康课远不如上一次文化课重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些地区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法制渗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法制渗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法制渗透数百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学家便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

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至理名言。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应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在德育和法制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

下面我就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在导语中渗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前提条件,而要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导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如于婷老师执教的《父亲和鸟》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小客人”,接着在悦耳的鸟叫声中出示鸟儿的多姿多彩的图片。

这样的导入把学生迅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鸟儿多么美好啊,我应该爱护它们。

二、在课文教学中渗透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表达的感情,一定会对读都有所影响。

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很多时候不能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从而达到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万清老师执教的《草虫的村落》一课中,万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感叹:“草虫的村落里蕴藏着多少啊!”学生步步深入地感受到了草虫的村落的多彩、和谐,也让学生从内心深入感受到草虫的村落也如我们的社会一样,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让它们生活得同样幸福美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发布时间:2021-08-13T16:23:14.4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作者:叶志健[导读]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教学生专门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应有机结合起来,然而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是德育处的事。

新沂市高级中学叶志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教学生专门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应有机结合起来,然而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是德育处的事。

其实不然,因为无德育性的教学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每一位教师都应肩负着德育的重任。

那么,要想使德育取得实效性,就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语文学科便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片沃土。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审美情趣的教育。

语文学科之所以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片沃土,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德育功能的条件。

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它富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对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都有着重要作用。

况且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也是他们的道德情操最易塑造的时期。

而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怕吃苦,贪安逸,想自己的多,关心别人的少。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积极推行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现实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来实施德育教学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语文这一学科中,德育的过程是潜隐性的,要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隐性的。

德育因素往往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教师人格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教师人格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 人 格是 实施 素 质教 育 的保 证
现 阶段的农村 师范 生 , 校时 考分 较低 , 化基 础知 人 文 识薄弱 , 之绝 大多数来 自农 村 , 加 使他 们一 开始 就有 不 同 程度 的 自卑感 。厌 学 、 课 、 至 打架 等 现 象时 有发 生。 逃 甚
此, 身教重 于言教 。《 论语 ・ 子路》 中说 ,其 身正 , 而 “ 不令
VO 2l No 1 l .2 De e e 20 8 c mb r 0
●大 学教 学 与 研 究 ●
随风 潜 入 夜 , 物 细 无 声 润
— —
浅谈教 师人 格对 学生成 长的影响
魏姜涛 , 光霞 左
( 昌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 南 江西 南 昌 3 00 ) 3 2 0

言一行影响着他 的学 生 , 早年 的毛泽东也从 中受到了很
大的教育 , 后来成为 中国革命 的领袖 奠定了基 础。这 对其
是教师人格魅力 的一段佳 话 。有 的教 师平时个 人行 为不 注意 , 在学生 面前 不注 意形象 , 这样 就 可能将 自己 的恶 习
有成效 的教育教学 工作 , 而且更 要 以 自身人格魅 力为学 生
教师在学生 的眼 中具有无 可怀疑的威信 , 教师是一切
导学生 、 以身示范 , 使学生产生 亲切感 、 慕感 、 爱感 , 仰 敬 学
生就 会有意无 意地效仿老师 , 甚至追 随老师 。历史上 老师
收稿 日期 :0 8— 4— 3 2 0 0 2
美好 的化身 和效仿的 榜样 , 教师 的世 界观 、 人生 观和价值 观, 教师的言行 和对 每一个 现象 的态 度 , 通过 这样或那 都
摘 要 : 教 师承担 着传承文化 、 传播知识 、 繁荣学术 、 弘扬科 学的光 荣使 命 。他们 的言行 对 学生具有 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教育中的
潜移默化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时,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想一定是有人不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来椅子,蹲在原处等候。

没多久,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住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他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用平静的语气说:夜深了,快去加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将此事转告其他师兄弟,此后,再也没人翻墙出去闲逛了。

听了这则故事,谁能不被这位禅师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深深折服呢?这位聪明的禅师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但是让人的心灵却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用他那闪耀的智慧教育了小和尚和他的师兄弟,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呢?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像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感冒、那个学生发烧等等,这样的事件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
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深渊。

因此,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乐于通过感悟去心领神会。

一、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在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见一位男生要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

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男生已在等他。

陶校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

”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经认错,再奖你一块。

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用他精湛的教育艺术使得一场纠纷迎刃而解,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具有一双“慧眼”。

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逃不过他的“慧眼”。

“与其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学生的抵触情绪在老师的句句夸赞中慢慢融化,从而进行自我反省,并在思想上得到真正的进步。

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先生说过:“每个孩子心里都蕴藏着两个小人——好孩子、坏孩子。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用语言和行为去不
断地唤醒好孩子,让学生在“我是一个好孩子”的信念中不断成长。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半句六月寒。

”身为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应该避免严厉的斥责,而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用一双“赏识”的“慧眼”将好孩子引导出来。

二、用“体验”代替“说教”。

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确,学生的社会性源于对生活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体验和感悟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领悟出的道理,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根深蒂固、不易改变的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并能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在许多学校的许多班级,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找到这样的学生:上课铃声响过,几个学生才慢悠悠地走进教室,你推我一把,我还你一拳,总是不能按时上课;放学了,几个学生留下来打扫教室,他们不慌不忙,拿着的扫帚不是扫在地上,而是举在空中,或者指向别人,甚至在教室你追我赶,等回到家后,已是夜幕降临了;……很显然,这些学生都没有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缺乏紧迫感,以致虚度光阴、荒废生命。

对此,教师为其讲道理,甚至采取大声呵斥乃至惩罚的措施,但却收效甚微。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如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增强他们的时效观念,让许多教师深感头疼。

此时,就应该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代替教师的口头说
教。

比如:课始让学生静静地站立两分钟,体验时间从身边悄悄溜走的那段过程,并谈谈在这两分钟里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看看不同职业的人在两分钟时间内能做多少事?一小时、一天又可以做多少事?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农作物从栽种到挂果、收获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将惜时作为个人信念和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三、让学生在“氛围”中成长。

良好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北京汇文中学是北京市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的收藏堪与博物馆媲美,有几十年前校友捐赠的人体胚胎标本,有重金购买的珍稀动物标本……学校并未束之高阁,而是摆放在走廊里,完全对学生开放。

管理似乎太粗疏了,可恰恰如此,学生反而格外小心,标本一直保存完好,从未丢失过。

而这正是因为汇文中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重视规则、尊重规则、崇尚规则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班风实质上就是一种良好的氛围,有了这个氛围,学生方能彼此学习、互相爱护、全面发展。

而在营造班级氛围时,教师应始终坚持“正强化”的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尽量少说“不”和“不许”,多说“应该”。

比如:把“不许抢行”改为“学会让路”、把“不准说脏话”改为“礼貌使你高雅”、把“不许采摘果子”改为“你对我好,我对你笑”……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更应注重大力表彰、鼓励和宣传,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从
而更加乐于维护班级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成长。

这也是心理学实施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儿童的优良
行为要强化,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淡化。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德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语)。

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