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儿童龋病预防进展论文

儿童龋病预防进展论文•相关推荐儿童龋病预防进展论文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严重的龋病不仅影响儿童的进食,而且影响儿童面颌部乃至全身的生长发育。
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较多。
以下是整理的口腔医学龋病预防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就近年来我国儿童龋病及其预防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1.我国儿童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1995年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6.55%,城市75.69%,农村78.28%;乳牙龋均4.48,城市4.32,农村4.80乳牙龋患严重,一些地区恒牙龋上升。
儿童龋病的现状是患龋率高,患龋年龄小,就诊率低,发病率上升2.致龋细菌和因素2.1致龋相关细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乳杆菌与龋病有关,是重要的致龋菌它们通过对牙面的粘附,形成牙菌斑,然后利用糖产酸,导致牙齿脱矿,产生龋病变链菌的致龋能力主要是发酵蔗糖和耐酸,龋病的发生状况及进展与菌斑中变链菌的量成正相关关系远缘链球菌主要导致牙光滑面龋的发生乳杆菌极为耐酸,缺乏在牙菌斑中附着和聚集的能力,但龋损一旦形成,乳杆菌就会对龋病发展起作甩龋病的发生过程取决于牙釉2.2致龋相关因素2.2.1出生状况邹静等认为新生儿出生状况对其乳牙患龋有明显影响,早产儿到学龄前其患龋情况较足月产新生儿到学龄前的患龋情况严重这是由于早产儿出现较严重的低钙血症,乳牙釉质矿化程度降低,对龋的敏感性增加2.2.2喂养方式婴幼儿龋病(ECC)发生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主要特点是侵害上颌前牙,然后累及乳磨牙。
研究证实ECC与喂养方式有一定关系,其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不适当的喂养方式造成的引起龋损的优势病原菌是变链菌、远缘链球菌、乳杆菌2.2.3饮食习惯粘性固体含糖食物具有明显的致龋性已有定论而饮料对牙齿的危害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饮料对牙釉质具有脱矿作用,脱矿作用的强弱与饮料的种类有关,果汁类最强,钙奶最弱。
饮用的饮料越多,频率越高,饮用速度越慢,牙酸蚀越重2.2.4固定矫治固定矫治过程是诱发正畸儿童龋病的一个因素。
乳牙防龋技术的研究进展

某种酶参与牙 体组织 的分解 ,从 而产生防龋作用。
1.1 氟化物防龋机理 氟化物的防龋效果已众所 故氟化物是通过抑菌、抑酶 、抗酸和增强牙结构来达
周知,它作用于牙齿的钙磷系统。氟与牙表面羟磷 到防龋效果的。
· 1100 ·
Chinese Journal of New Clinical Mediclne,November 201 1。Volume 4,Number 1 1
19 Cermik D,Selam B,T8ylor HS.Regulation o f H0XA一10 expression
by testosterone in vitro and in the endome ̄um of patients with poly- cyst ic ovary syndrom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3,88(1):
seala nt,PFS)又叫点隙裂沟封闭 ,是指不去除牙体组 织 ,在骀面、颊面、舌面的点隙裂沟涂一层粘结性树 脂 ,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物的侵蚀 ,达到预防
施的重要环节。现已公认 PFS是 一项成 功的防龋 措施 ,即使牙齿封闭剂部分缺失 ,其龋易感性也 比未 封闭牙更小¨引。有关乳牙窝沟封闭研究试验认为 ,
1 氟化物防龋技术
等产酸菌的生长、繁殖 ,减少细菌和菌斑在牙面的附
氟是 与人类健康关 系最为密切 的化学元素之 着;氟可抑制唾液中某些酶的活性 ,干扰其参与有机
一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适量补充氟可 以增强牙齿结 酸形成过程的一些环节 ,减少有机酸 的产生或抑制 ,
构 ,提高牙齿的防龋能力 。
This review aims at introducing the advance in preventive technologies for pr imary teet h .
学龄前儿童龋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提供依 据。结果 发现 , 儿童气质 、 喂养方式 、 家庭环境 、 会行 为 4个 因素与学龄前儿童龋齿的患病 相关 。 社
关键词 : 口腔医学 ; 学龄前儿童 ; 龋病 ; 研究 ; 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7 11 R 8 .
龋 病是人 类 的 常见 病 、 多发 病 , 次 于心 血 管 、 仅 恶 性肿 瘤 , 世界卫 生组 织 ( O) 为第三 大非 传 被 WH 列 染 性重点 防 治疾病 。龋病 随着 人类 进化及 经济 活动
家长填写的《 Y S3— N L 7岁儿童气质量表》 进行统
计 学分 析 , 果为 : 结 婴幼 儿龋 患儿 童与无 龋儿 童相 比 较 气质 有差异 。难 养 型 、 间近 难 养 型 和启 动 缓慢 中
特别是母乳中适于小儿需要的钙磷比值和优质蛋白
以及 吸 收率高 的铁 锌 等微 量 元 素 , 而这 些 对乳 牙 的 形成 和牙 的硬 化 、 发育 有着很 好 的促进作 用 。
17 ) 并把儿童 的气质 分为下列几型 : 97 , 难养型、 中 间近难养型、 中间近易养型、 启动缓慢型和易养型。
12 儿童气 质 与龋病 发生 的关 系 . 赵 彦 对 29名儿 童 进 行 口腔 检查 , 对 儿 童 1 并
不足 , 机体的抵抗力包括牙齿和全身的抗龋能力下 降, 有利于龋齿的发生。在各种营养素 中, 钙磷是构 成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成分 , 维生素 D可 以影响钙磷 的吸收。母乳喂养保证了婴儿期营养物质的供应 ,
Hale Waihona Puke 关 于婴儿期喂养方式与儿童乳牙龋病的关系目
前 国 内外 报道不 一 。 吕惠 萍 对 258名 学 龄前 儿 5
童进行 了乳 牙龋 病 调 查及 问询 调查 。结 果 显 示 , 婴 儿期母 乳 喂养龋 患率 3 . 1 , 8 6 % 龋均 1 4 ; . 7 非母 乳 喂
我国学龄前儿童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患 龋率 和 龋均 分 别是 7 8 . 8 6 %和4 . 3 8 。农 村 高 于城 市 , 经 统 计 学 检 验 差 异 有 高 度 统计 学 意 义 ( x z =1 6 . 0 7 , P<0 . 0 1 ) 。 患 龋 率男 女 之 间差 异 无 统 计学 意义 l 2 I 。2 0 0 9 年 , 广 州 市荔 湾 区6 岁儿 童 乳 牙 患 龋 率 为5 3 . 7 %, 龋均为2 . 7 7, 龋 均 和患 龋 率 在 性 别 上 差 异 无 统计 学 意 义 。乌 鲁 木 齐市 3 5 岁 维、 汉 儿 童患 龋 率 5 0 . 8 6 %, 龋均为3 . 6 , 患 龋 率 在 年 龄段 和 民族 分 布上 的差 异有 统 计学 意 义f P<0 . 0 5 ) t 1 。2 0 1 0 年 调查 显 示 南 京 市 3~6 岁儿童平均 患龋率 和龋 均为5 0 . 4 7 % 和 2 . 1 3 t 。杭州 市 3 6 岁 儿童 平 均患 龋率 和 龋 均 为4 8 . 3 4 %和 2 . 1 [ 6 1 。 福 州 市 3~6 岁儿 童 患龋 率 为4 0 . 1 2 %, 随着 年 龄 的增 长患龋率逐年提高l 7 _ 。南 宁 市 3~4 岁 儿 童 龋 病 发 病 率 为
5 1 . 1 9 %, 平均4 . 8 5 颗I 。 长 沙 市 开 福 区 2~4 岁 儿 童患 龋 率 和龋 均分 别 为 3 9 . 6 5 %和 1 . 3 2 。 随着 年 龄 的增 长 , 患龋率 、 龋均 和龋 面 均逐 渐 增 加[ 9 1 。有 报道 显 示 , 我 国 儿 童 乳 牙 患 龋率及龋均在2 0 世 纪 八 九 十 年代 期 间 有 所 上 升 , 2 0 世 纪
国疗 养 医学 2 0 1 3 年第 2 2 卷第 5 期 C h i n J C o n v a l e s c e n t Me d, Ma v 2 0 1 3, V0 1 . 2 2 , N 0 . 5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1 7 4-
临床合理用药 2 0 1 4年 6月第 7卷第 6期 中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 r u g U s e . J u n e 2 0 1 4 . V o 1 . 7 N o . 6 B
2
mo n o c y ma c r o p h a g e s i n h u ma n p r e g n a n c y [ J ] . J r e p r o d I mm u n o l , 2 0 1 0,
8 5 ( 1 ): 4 0— 4 6 .
F o ur n e l S,Ag u e r e GM ,Hu c X,e t a 1 .Cu t t i n g e d g e: s o l u b l e HL A— G1 t i r g g e r s CD 9 5 /CD 9 5 l i g a n d — me d i a t e d a p o p t o s i s i n a c t i v a t e d CD8
分子 的通 透性 下降 , 从而 引起 妊娠 羊水过少 的发生 。同时 N K 细胞 也在不断地溶 解胎盘滋 养细胞 , 加快 其凋亡 速度 , 这足 以 证 明胎盘中一定存 在某 种物质抵 抗 N K细胞 的杀伤作用 , 减慢
其凋 亡 , 介导水分子 的扩散 , 维持羊水量的平衡 。康 馥莉等 ¨ o ] 通过流式细胞 学技术检测 HL A — G 5因子在胎 盘 和外周 血组织 中的数值 的表 达 , 发现羊水过少产妇胎盘组织 中的 C D 4 HL A .
子痫前期 发病 的重要 因素 。另 有学 者证 实 ( 1 ) 当1 4 b p
氟保护漆预防龋齿研究进展

氟保护漆预防龋齿研究进展龋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口腔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世纪,口腔医学界发现了氟化物能够预防龋病,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研究,氟化物防龋技术得到了WHO 和许多国家的权威机构的推荐,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在众多的局部氟防龋措施中,氟保护漆以其实用、有效、安全,易于操作,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本文将对氟保护漆进行综述。
1、历史回顾1916年,Mckay和Black通过口腔流行病学研究首次发现氟牙症的牙齿对龋病敏感度下降。
1945年美国Grand Rapids(MI)首次使用氟化饮水,从而揭开了人类使用氟化物防龋的历史。
氟化物防龋含全身防龋和局部防龋,氟保护漆(Fluoride Varnish)是局部防龋的一种,开始于六十年代。
1967年,Brudeol 等发现使用氟化物的效果与接触牙釉质的时间有很大关系。
Richardson 在1967年指出,使用氟和随后牙釉质暴露在唾液中的间隔如果延长,牙釉质对氟化物吸收就会增加,因此他建议局部使用氟化物后牙釉质应涂一层防水物质以增加氟化物的吸收。
与此同时,Schmidt (1964年)发明了含高浓度氟的漆:Duraphat,作为新的局部使用氟化物的方法,它能在有唾液的情况下附着在牙的表面。
约十年后,Arends 和Schuthof介绍了含氟化物浓度较低的第二代漆:Fluor Protector氟保护漆【1】,美国食品及医药管理局(FAD)最早于1994批准氟保护漆用于临床【2】。
2、氟保护漆的成分氟保护漆是一种含氟的涂膜,含氟量为0.1%,pH 值2~3,由瑞士伟瓦登特公司生产,用于专业防龋。
其主要成分:0.1%氟化硅,乙酸乙酯,丙酸异戊酯.其中含有钠糖.昧甜,易于被接受;蜂蜡,为胶状结构稳定钠离子,可保证钠在牙齿表面停留时间;乳漆,可阻止氟保护漆在唾液中快速溶解,使之发挥稳定持久的作用。
最常用的氟保护漆Duraphat(2.26%F)和Protector(0.1%F)。
龋病研究新近展

抗菌肽防龋口腔护理产品
抗菌肽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肽,能够杀灭多种 口腔细菌,预防龋齿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抗菌肽防龋口腔护理产品包括抗菌肽漱口水、抗菌肽牙膏、 抗菌肽口腔喷雾等,它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口腔细菌数量,提 高口腔卫生水平,预防龋齿的发生。
04
龋病治疗新技术与方法
光固化树脂充填技术
龋病的危害与流行情况
危害
龋病不仅会引起牙齿疼痛、咀嚼困难 ,还可能导致牙髓坏死、根尖周炎、 颌骨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流行情况
龋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较 高。
龋病发生的原因与机制
原因
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
机制
口腔细菌在牙面上形成牙菌斑,通过代谢糖类产生酸,酸侵蚀牙齿导致龋损。
总结词
自修复、低磨损、高强度
详细描述
树脂突堤充填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龋病治疗方法,其核 心思想是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树脂 突堤,以阻止龋病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技术的优点在 于能够降低牙齿的磨损程度,提高修复体的强度和耐 磨性,同时自修复功能能够减少患者复诊的次数和医 生的操作时间。然而,树脂突堤充填技术的实施需要 精确控制树脂材料的性能和操作技巧,因此对医生的 技术要求较高。
龋病研究新进展
目录
• 龋病概述 • 龋病研究的新进展 • 新型龋齿预防材料与技术 • 龋病治疗新技术与方法 • 未来龋病研究展望
01
龋病概述
龋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内细菌引起的 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主 要影响牙齿硬组织。
特点
龋病通常从牙冠开始,逐渐向牙 髓腔发展,最终导致牙髓坏死和 根尖周炎。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张红生张玲王绮刘倩龋病(Dental Caries)是人类多发病常见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我国人口龋病患病率平均约40%左右,儿童以5~8岁为乳牙患龋高峰期,平均达到70%~90%,并且有缓慢增长的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寻找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龋病防控方法,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使命。
本文针对龋病的发病原因及国内外龋病预防方法的利弊进行综述。
龋病的发病原因龋病是在以致龋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龋病的病因四联因素学说已经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口腔中致龋菌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变形链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变形链球菌是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优势菌,它的致龋能力强,不仅能引起点隙沟裂的窝沟龋,也能导致光滑面龋,与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l][2]。
变形链球菌通过细菌表面的粘结素黏附定居于牙面,形成牙菌斑,为细菌的一系列代谢活动提供微环境,细菌对蔗糖具有特异性,其GTF和FTP只能利用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多糖。
而以糖为底物代谢产酸,是致龋的重要环节。
矿物质的脱矿与再矿化过程随着牙面与生物膜界面pH值的变化而变化。
釉质龋的发展是一个从矿物质盐丢失、白色斑点表层下脱矿病损、最后形成龋洞的连续过程。
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其病变发展由浅层向深层扩展过程缓慢而持久,有大量研究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出生后六个月的婴儿,上颌乳前牙即可患龋,六零齿萌出后一年左右即可开始患龋,龋病对儿童的危害远超过成人,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而且影响到儿童的全身发育,特别是影响到颌面部的发育,因此乳牙防龋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采取的防龋措施2.1窝沟封闭窝沟封闭作为预防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龋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005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显示,12岁年龄组恒牙龋均为0.5,5岁组儿童乳牙龋均高达3.59,患龋率为67%[3],远高于发达国家相同年龄组近期水平,全国5岁儿童乳牙龋齿仅有不到5%得到治疗,大部分为开放性龋齿[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龋病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张红生张玲王绮刘倩龋病(Dental Caries)是人类多发病常见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我国人口龋病患病率平均约40%左右,儿童以5~8岁为乳牙患龋高峰期,平均达到70%~90%,并且有缓慢增长的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寻找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龋病防控方法,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使命。
本文针对龋病的发病原因及国内外龋病预防方法的利弊进行综述。
1.龋病的发病原因龋病是在以致龋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龋病的病因四联因素学说已经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口腔中致龋菌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变形链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变形链球菌是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优势菌,它的致龋能力强,不仅能引起点隙沟裂的窝沟龋,也能导致光滑面龋,与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l][2]。
变形链球菌通过细菌表面的粘结素黏附定居于牙面,形成牙菌斑,为细菌的一系列代谢活动提供微环境,细菌对蔗糖具有特异性,其GTF和FTP只能利用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多糖。
而以糖为底物代谢产酸,是致龋的重要环节。
矿物质的脱矿与再矿化过程随着牙面与生物膜界面pH 值的变化而变化。
釉质龋的发展是一个从矿物质盐丢失、白色斑点表层下脱矿病损、最后形成龋洞的连续过程。
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其病变发展由浅层向深层扩展过程缓慢而持久,有大量研究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出生后六个月的婴儿,上颌乳前牙即可患龋,六零齿萌出后一年左右即可开始患龋,龋病对儿童的危害远超过成人,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而且影响到儿童的全身发育,特别是影响到颌面部的发育,因此乳牙防龋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采取的防龋措施2.1窝沟封闭窝沟封闭作为预防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龋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005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显示,12岁年龄组恒牙龋均为0.5,5岁组儿童乳牙龋均高达3.59,患龋率为67%[3],远高于发达国家相同年龄组近期水平,全国5岁儿童乳牙龋齿仅有不到5%得到治疗,大部分为开放性龋齿[4][5]。
由于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窝沟点隙较深,容易引起菌斑聚集,同时,青少年儿童口腔卫生意识较差,儿童期易患龋,若不及时得到治疗可影响颌骨发育造成错颌畸形,降低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对成年乃至一生都有影响。
由此可见,控制乳牙和年轻恒牙龋坏是中国口腔健康促进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我国乳牙龋预防主要以幼儿园体检和专业人员局部涂氟为主要手段,涂氟防龋效果不稳定,氟化物对窝沟牙面的抗龋作用小的原因,可能与光滑面釉质的总厚度和窝沟下方釉质厚度不同有关。
窝沟封闭防龋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高分子材料涂布于磨牙颌面,经固化后,对颌面形成物理的封闭层,隔绝食物残渣及菌斑的黏附和堆积,达到预防窝沟龋的目的。
窝沟封闭根据其封闭剂材料及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光固化树脂封闭和ART玻璃离子封闭两种,如下:2.1.1光固化树脂封闭窝沟封闭剂(Pit and fissure sealant,PFS)的窝沟封闭技术开始使用至今已逾40年,目前临床常用于年轻恒磨牙颌面龋的预防[6]。
第一恒磨牙即六龄牙,是6~7岁儿童萌出的第一组恒磨牙,是上下颌关系的主要指标和支柱,并承担最大的咀嚼功能,对整个牙颌系统影响最大。
它萌出最早,并且容易龋坏,处于混合牙列期的第一恒磨牙常被误认为乳牙,不予重视。
一旦缺失,既破坏咬合平衡,也降低咀嚼功能。
因此,对第一恒磨牙龋病的早期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2 ART玻璃离子封闭非创伤性充填(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 ART)封闭技术应用于幼儿(3-4岁)乳牙颌面龋的预防[7][8]。
对2-4岁儿童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2-4岁儿童患龋率为39.65%--59.93%之间,颌面患龋最高。
从结果中可以认为[9],儿童防龋从5岁开始就为时已晚,龋病的预防应从3岁,甚至O岁开始,颌面龋的防治要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因此迫切需要适宜低龄的、安全的、操作性好的防龋技术和材料。
调查研究显示牙面隔湿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封闭剂的保留率,幼儿口裂小,口底浅,唾液分泌旺盛,因此隔湿困难,又因为常规树脂封闭剂使用时要求酸蚀、严格牙面隔湿及需要特殊设备一光固化机,大面积开展群体预防工作花费巨大,为了预防幼儿乳牙及特殊人群(农村及不发达地区人口)的窝沟龋,使用预防性充填治疗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龋病的方法。
Fross[10]对4-10岁儿童进行玻璃离子封闭发现,磨牙萌出阶段下牙齿无咬合接触关系,在不宜隔湿和配合不好的情况下完成的封闭,仍有较好保留率。
ART玻璃离子窝沟封闭将会在资源和牙科人力有限的地区发挥其改善弱势群体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2.2茶防龋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全世界饮茶人口超过三亿。
目前认为茶中防龋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氟和茶多酚,茶多酚的防龋机制主要表现在:通过抑制致龋菌生长发育和抑制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以减少细菌的黏附、聚集,从而控制菌斑,其中后者是预防龋病的关键所在[11-13]。
游士奇等[14] 研究中国绿茶多酚(CTP)结果表明:CTP对变形链球菌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浓度0. 1 %的CTP 5 min 即可完全抑制变形链球菌菌的生长,反复与低浓度CTP 接触也不致产生耐药性。
茶防龋是一种方便、价廉而有效的防龋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开发以茶多酚为主的防龋产品及开发针对儿童的茶制品具有广阔前景。
2.3防龋疫苗防龋疫苗即主动免疫防龋,主动免疫防龋是用以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致病的特异性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中和致龋菌的毒性因子[15]。
龋病的发生分为三个阶段。
此过程受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AgI/ II的调节[16]。
第二阶段是依靠于蔗糖和变异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和葡聚糖结合蛋白存在的聚集阶段。
第三阶段是多价的葡聚糖与变形链球菌表面的GBPs和GTFs中的葡聚糖结合区相互作用,细菌的大量聚集导致菌斑的形成,细菌以糖为基质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引起釉质表面脱矿,龋损形成。
防龋疫苗的作用机制是针对变形链球菌的黏膜免疫反应,主要作用在肠相关淋巴样组织和鼻咽相关淋巴样组织,生成抗原特异性IgA的B细胞迁移到效应器官(唾液腺等),然后分化、成熟,在黏膜固有层分泌IgA,并通过唾液腺导管进入唾液中[17]。
尽管T细胞广泛存在于龋病患者的外周血中,但它是否在防龋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及是否有助于B细胞合成IgA,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加大防龋宣传, 推广防龋措施3.1提倡在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积极有效的开展口腔卫生教育。
结合年龄特点适当介绍有关口腔、牙齿的一些基本知识,使他们对保护牙齿的口腔常识有所了解,同时使儿童和了解和掌握预防龋齿的方法和措施。
3.2提倡正确科学刷牙。
尽量使用保健牙刷,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菌斑。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
采用洗必泰漱口液配合科学刷牙, 是预防龋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071000 保定市第一医院口腔科 E-mail:zhanghs@参考文献【1】樊明文. 牙体牙髓病学(第2版)[P].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0-24.【2】Korithoski B, Krastel K, Cvitkovitch DG, et a1.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 of citrate by Streptococcus mutans[J]. Bacteriology, 2005, 187(13):4451-4456. 【3】齐小秋.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0. 【4】任飞; 黄少宏; 陈清; 等.日托和全托模式下乳牙龋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 J]. 广东牙病防治, 2010, 18(02): 83-85.【5】洪斌; 黄少宏. 广东省5岁人群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 J].广东牙病防治, 2007, 15(06): 263-265.【6】王燕军; 徐冬梅. 窝沟封闭防治第一恒磨牙患龋的临床观察[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3, 11(03): 217-218.【7】张蓉; 林焕彩; 支清蕙; 等. 高发龋和无龋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7, 42(05): 299-299.【8】Frencken JE, Vant Hof MA, et al. Effectiveness of single-sueface ART restorations in the permanent dentition:a meta-analysis[J]. J Dent Res, 2004, 83(2) :120-123.【9】邓辉; 徐征. 北京市1-4岁儿童龋流行情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0(4): 418-421.【10】Fross H.Retention of a glass ionomer cement and a resin-based fissure sealant and effect on carious outcome after 7 year[J]. J Commun Dent Oral Epidemiol, 1998, 26(1):21-25.【11】张惠珍. 绿茶与龋病关系的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2001, 13(02):58-59.【12】肖悦; 刘天佳; 詹玲; 等. 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黏附的研究[J ].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0, 18(05):336-339.【13】肖悦; 刘天佳; 黄正蔚; 等. 茶多酚对口腔细菌致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 广东牙病防治, 2002, 10(01):4-6.【14】游士奇; 洪方耀. 中国绿茶多酚预防龋齿的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3, 28(04):197-199.【15】荀喆.免疫防龋研究现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2,22(7):429-430. 【16】Hajishengallis G, Nikolova E, Russell MW. Inhibition of Streptococcus mutansadherence to saliva-coated hydroxyapatite by human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 antibodies to cell surface protein antigen I/II: reversal by IgA1 protease cleavage[J]. Infect Immun, 1992, 60(12): 5057-5064.【17】Youngman KR, Laazarus NH, Butcher EC. Mucosal Immunology[M]. 3rd edn. Burlington: Elsevier, 2005: 66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