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地理教案:地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演变

地理教案:地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演变

地理教案:地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演变一、引言地貌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演变是地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力量的作用,地球表面的地貌会发生不断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演变之间的关系。

二、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1. 构造活动:构造力量是导致地质结构改变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岩石会受到应力,并发生折叠、断裂等现象,进而影响到附近区域的山脉、河流等地形特征。

2. 水体侵蚀:水体(如河流、海洋)对陆地进行长期侵蚀,通过冲刷、溶蚀和悬移物沉积等过程改变着地貌。

例如,河流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运载能力,能够深刻雕刻出峡谷、河床,在长时间内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3. 风化作用:风化是指大气中水分、温度变化和植被作用下岩石破碎分解的过程。

风化作用主要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

在干旱地区,风沙通过搬运、沉积等作用塑造了许多特殊的地貌景观,如沙丘和荒漠。

4. 冰川侵蚀:冰川是地球表面上另一重要力量。

冰川的侵蚀作用通常会使周围的山脉变得圆润、平坦,并留下湖泊和山谷地形。

三、地貌形成与地理环境演变1. 地震与构造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构造力量剧烈释放时,可能引起地震发生。

大型地震不仅能够改变原有的地表形态,还可能导致土壤液化、滑坡等自然灾害,进而对当地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2. 河流对环境的塑造:长期以来,河流通过冲刷和沉积作用改变了大片土地,并在自身周围形成肥沃平原。

这些平原有助于农业发展,并提供了生物多样性繁衍的良好栖息条件。

3. 风化对环境的影响:风化作用会使得土壤质量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植被和农业的生态系统。

此外,大规模沙尘暴及风沙侵蚀还会造成自然灾害,并对人类的生活、交通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4. 冰川与地理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可能引发洪水、土地退化等问题。

同时,失去了冰川支持的地区将丧失重要的水源来源,进而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未来展望随着自然力量不断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参与,地貌形成与地理环境演变将继续发展。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分析(十年泣血之作)

地质地貌形成过程分析(十年泣血之作)
州,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 流水搬运--流水沉积(河口大量泥沙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而阻滞)--风 力搬运(干旱季节海风吹向陆地)---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1-6 月的雨季,雨 水或径流注入,形成泻湖,枯水季节,形成沙漠。
5.辫状水系 地点:雅鲁藏布江局部 形成过程:河流的比降大,流速大,输沙强度大, 洪水季节,流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 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枯水季节, 许多浅
2.嵌入式蛇曲
形成过程:宽广、开阔的地区,河流侧 蚀为主,形成弯曲河道--地壳快速隆 升--河水下蚀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 形成嵌入式蛇曲。最终,隆升的地壳 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 山谷之中。(先侧蚀,抬升,再下侵 蚀)。
3.爬升沙丘 地点:雅鲁藏布江中游强风口地段 外力(主要是流水)搬运、沉积一河流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及低阶地出 露一受风力作用,河漫滩及低阶地上沙丘随迎风坡抬升并在顶部附近堆积, 后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在背风坡滑落,形成陡峭的滑落面。
3、地质作用的发生空间顺序规律: ①同一位置的成绩岩,越往下去,越老,形成越早。 ②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侵入岩分布在地下,固结成 岩形成的沉积岩分布在地下。外力形成的沉积物分布在地表。如果变质岩和 侵入岩分布在地表,必然经过地壳抬升。反之形成的岩石又发生变质作用, 往往有地球的下降运动。 ③风化和侵蚀作用分布在地势相对高的地方,沉积和固结成岩一般分布在地 势较低的地方。
川后退一海水倒灌,形成峡湾。
7.桌状山 地点:四川大瓦山、峨眉山 [地理过程]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形成石灰岩岩层一岩浆活动, 岩浆喷出, 覆盖玄武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平顶山。
作答要求:
①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作答 ②明确因果联系 ③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④答案的精细化

高考地理主观题规范答题指导三:地质地貌形成过程

高考地理主观题规范答题指导三:地质地貌形成过程

【解析】:该地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阵发性洪水往往 具有高流量和高含沙量的特点,洪水期,降水量集中, 河流水量大,水动力强,携沙能力强,洪水携带大量沉 积物迅速充填沟道;随着地势趋于开阔平缓,流速变 慢,动能不足,河流搬运能力减弱,形成片流带,地势 进一步开阔平坦,因流量变化大,河流改道频繁,游荡 型河道发育,形成辫流带;扇缘地区,地势更加平坦开 阔,水流下切作用进一步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水流 在此处溢散形成扇缘湿地。

喀斯特地貌
化学溶蚀(石林、溶洞);化学沉积(石笋、石钟乳、石柱)
表 形 地表形态
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雅丹、风蚀蘑菇、风蚀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海岸地貌
海浪侵蚀(海蚀桥、海蚀柱);海浪沉积(沙滩)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角峰、冰斗峡湾);冰积地貌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一、外力作用对地貌塑造的过程:
1.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
【对点训练】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冲积扇的演化发育受气候、构造运 动、母岩类型、供源流域规模及盆地形态等因素影 响。基于其主要形成沉积水动力条件,可划分为河 流(辫状河、曲流河)型冲积扇与重力流(塌积、 泥石流)型冲积扇。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代白杨河 冲积扇为典型的辫状河流型冲积扇,具有规模大, 坡角平缓的特点,沉积砾岩、砂砾岩内砾石成分以 岩浆岩系为主,整个冲积扇沉积泥质含量极少。下 图示意冲积扇洪水期活动扇体构型特征。
考情分析
【高考命题】地质地貌的考察始终是 高考考察的热门方向,尤其是随着新课 改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地质地貌形 成的过程类分析与推理成为对学生进行 核心素养考察的主要方向。考生需要强 化地质地貌类题型过程类的推理分析能 力。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彩,有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幽深峡谷、辽阔海洋等等。

这些千变万化的地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地貌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使地壳上升或下沉,形成高山、高原或者盆地、洼地。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的。

这种地壳运动往往规模巨大,对地貌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岩浆活动也能改变地貌。

当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时,会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凝固,可能会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形。

而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则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类型,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

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为后续的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作用则通过水流、风、冰川等力量,将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带走。

例如,河流不断地冲刷河岸和河床,能够形成峡谷、河曲等地貌;风的吹拂会塑造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奇特景观;冰川的侵蚀则能形成 U 形谷、角峰等典型的冰川地貌。

搬运作用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转移到其他地方。

水流、风、冰川等搬运介质的能力各不相同,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量大小,选择搬运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颗粒。

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搬运能力减弱的地方,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比如,在河流的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往往会形成三角洲;在干旱地区,风力减弱时,沙尘会沉积形成沙丘。

固结成岩作用则是将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岩石可能再次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参与到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除了上述的地质作用,气候、生物等因素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地貌学课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地貌学课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地貌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通过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学习,我对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本学期地貌学课程的总结报告。

二、课程内容概述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貌学基本概念:介绍了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地貌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2. 地貌形成理论:讲解了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地貌类型:详细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海岸、沙漠、冰川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4. 地貌演变:探讨了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包括地貌的演化规律和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 地貌应用:介绍了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习心得与体会1. 地貌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貌学涉及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2. 地貌形成机制复杂多样: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地貌形成机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地貌与环境密切相关:地貌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地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 地貌学具有实用性: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地貌学,可以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重点内容总结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包括降水、温度、风向等。

气候因素影响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演变。

3.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对地貌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河流地貌景观特征和形成过程

河流地貌景观特征和形成过程

河流地貌景观是由河流在流动过程中,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

这些地貌特征多样且丰富,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河流侵蚀地貌特征及形成过程:
1. V形谷与峡谷:河流发育初期或位于山区上游地段,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强烈,由于岩石坚硬,河流切割深度大,形成V形狭长深邃的河谷。

2. 溯源侵蚀:河流源头不断向源头方向侵蚀,使得河谷向上游方向伸展,使得山谷越来越长。

3. 瀑布:当河流流经不同硬度的岩石层时,较硬岩层不易被侵蚀,而较软岩层则较快被侵蚀,导致河流落差加大,形成瀑布。

4. 曲流与河弯:河流在平坦地区因侧蚀作用而形成连续的弯曲河道,凹岸受到冲刷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5. 阶地:河流在不同时期由于下切侵蚀速度的变化,会在河谷两侧形成一系列阶梯状的台地,即河流阶地,包括侵蚀阶地和平行不整合面的堆积阶地。

河流堆积地貌特征及形成过程:
1. 河床堆积地貌:河流流速减缓时,携带的泥沙、砾石等沉积物会逐渐堆积在河床中,形成河床平原。

2. 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水溢出河岸,在河流两侧形成暂时或永久性的洪泛区,洪水退去后,沉积物留在原地形成宽广的河漫滩。

3. 冲积扇:河流流出山口或陡坡进入开阔平缓地带时,水流突然减速,携带的碎屑物质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分布的冲积扇地貌。

4. 三角洲:河流到达入海口处,由于海水顶托作用和流速急剧下降,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地貌,如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总的来说,河流地貌景观是动态变化的,受流域内气候、地质构造、植被覆盖等多种因素影响,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展演化。

张家界峰林地貌的成因分析

张家界峰林地貌的成因分析

典型的地貌景观及其成因通过各种文献,图片,案例分析数据,实践调查文献的文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张家界峰林地貌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岩层产状平缓,地壳水平上升,流水沿构造破裂面的节理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造就了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基本形态。

地貌形态的物质基础是特定的岩性。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

其岩石胶结良好,刚性强,节理发育。

物理风化很强烈,风化物和土壤十分疏松,内聚力小,抗蚀能力弱。

存在着水土流失的潜在地质条件。

【1】另外,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本身的地貌特点,水文气象要素都促使其山体风化、崩塌,景观的形成与及成熟后的消亡张家界峰林地貌是一种由石英砂岩构成的峰林景观。

它的奇峰异石、深峡危崖的风貌特征颇与卡斯特峰林、丹友峰林,以至美国的科罗拉多峰林相类似。

故曾一度对其成因和类型归属有过争论.但实际上它是一另种的峰林地貌类型.由于它藏在深山,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众多的旅游者和地貌学者的注意.它既是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旅游胜地,又是饶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新类型,经于1992年12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正式被承认为世界级的重点保护地区。

的确,只要是进入这个充满奇幻垅界的人,无不被那些千姿百态、形神兼备的石峰石柱,与乎曲径通幽、密林芳草的深壑狭谷所组成的清静画境所陶醉。

【2】本文试从景观地貌学的角度,探究张家界峰林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张家界峰林地貌简介发育于张家界的峰林,按其岩石可分为二种:一种为石英砂岩峰林,另一种为石灰岩。

但是大家所说的张家界的峰林一般都是说武陵深峰林,她是仅指前一种。

陈国达老先生于1986年作为科学顾问参与北京科教电影厂摄制峰林电影片,初次考察时,曾依其岩石命名为“砂岩峰林”。

后来进一步研究结果,考虑到仍以其标准地命名更为全面和确切,故另用今名。

至于区内的石灰岩峰林,则属于卡斯特地貌范礴,已为人所熟识,不入本文探讨之列【3】.张家界具有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有“三千翠微峰,八百琉璃水”(“峰三千,水八百”)之称【4】。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热点微专题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热点微专题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
(2)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
[试题演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所示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的分布状况, 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雨量仅140毫米,冬季盛行偏北风。
(1)说明QR河段沙洲形成过程。 (2)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 【答案】(1) PQ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和搬运能力强,携带泥 沙量大;QR段流速缓慢,泥沙堆积,形成沙洲。 (2)甲处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 运至甲处,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堆积形成沙丘。
(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 要地质作用。
(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 (3)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如刚果盆地的形成:原是内陆 湖,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
3.描述局部小地貌的形成过程可用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来解释,如 喀斯特地貌、冲积扇、风蚀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描述时注意 语言的细化,要说清其形成位置、作用力名称及其特点、作用的结果 (地貌形状及其物质组成)等。
1.形成如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
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堆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堆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2.导致如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四川省大瓦山 (下部石灰岩, 上部玄武岩)
景观图
形成
堆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板块水平挤压,产 生褶皱断层→岩浆沿断层喷出,形成玄武 岩→断块抬升,外力侵蚀,玄武岩不易被 侵蚀,形成桌状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湖北省恩施市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墙”,陡崖绝壁。

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了许多崖洞。

砂岩易于修整开凿,自古以来,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

下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的丹霞崖穴民居。

据此完成1~2题。

1.该处崖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①风化剥离②流水沉积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该地A.春季欣赏油菜花B.夏季收获菠萝c.秋季播种晚水稻D.冬季修剪荔枝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

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3.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5.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天堂”。

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

6.马加迪湖形成于()A火山口集水B河流改道 C.滑坡阻断河流 D.地壳断陷集水7.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B.汇入淡水较少C.蒸发量较小D.湖泊没有出口8.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A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B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气候干燥不利疾病传播 D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变化。

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育过程爱侵蚀基准面的控制。

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若侵蚀基准面下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的侵蚀作用减弱 B.河流的堆积作用加强C.河流的长度将会加长 D.河流的宽度将会变10.在山区,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A.地壳长期稳定 B.地壳持续性抬升C.地壳间歇性抬升 D.侵蚀基准面持续上升11.在岩性差异不大的可溶岩石中,若在当地岩溶基准面的控制下,岩溶发育速度与深度的关系是()A.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强 B.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C.与深度无关 D.在不同地区关系不同丹霞地貌大多在海拔300-400m之间,山体相对高度也大多不超过200 m。

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

沟谷中植被多表现出雨林植被的特征,被称为“沟谷雨林”。

读我国东南部某地丹霞地貌局部区域的植被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水分充足 B.全年降水量丰富C.太阳光照强烈 D.海拔低,气温高13.图中甲、乙处的植被分别为()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B.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高山苔原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天兴乡位于武汉城区东北部的江心洲上,其聚落分布受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及河道自然演变影响显著,早期天兴乡居民住宅聚落选址主要在沙洲南部,后来又向北部迁移目前出现大面积荒废村落,形成多个“空心村”。

下图示意天兴乡1991-1998年沙洲形态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 影响天兴乡住宅聚落由南向北迁移的因素是( )A. 围垸建村B. 流水作用C. 经济发展D. 交通变化15. 目前天兴乡出现大面积荒废村落的根本原因是A. 沙洲面积大幅度减小B. 生态用地大面积增加C. 受长江三峡大坝建设的影响D. 武汉城市化进程加快16. 推测天兴乡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A. 建设钢铁工业基地,吸引武汉市区人口迁入B. 大力建设高级住宅区,解决“空心村”问题C. 变废弃村落为生态用地,打造休闲服务中心D. 对原废弃村落进行复耕,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的四个要求: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2.明确因果联系;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4.答案的精细化。

本考点的问题类型与解题技巧本考点问题呈现形式主要分三种:直问式、隐性式和间接式,问题形式不同,但本质一样,均要求学生掌握所考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同时要掌握以下解题技巧: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3.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

“直问式”特点:问题呈现的直接性,问题表达语句中直接带有“过程”二字,如2009年安徽文综卷题“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2012年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等。

(2012•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材料一:早期的石羊河和弱水流域面积较现在大很多,是祁连山北麓的两大水渠。

材料二: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并且两者均来自于祁连山北麓高山作用(风化剥蚀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

(1)说明祁连山北麓的沙土被搬运到黄土高原的过程。

(8分)(2012•湖北第二次八校联考)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略)从成因上分别说出张家界武陵源峰林与黄山峰林的岩石类型。

并从地质作用的角度,简述张家界武陵源峰林的形成过程。

“隐性式”特点:问题呈现不带有“过程”二字,但其实质问的是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因此对该类题型要仔细审题。

问题的表达方式常见为“分析(说明、解释、简述、推测等)XX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多XX地貌景观,试分析(说明、解释、简述、推测等)形成原因”。

如2010年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2012年湖北武汉二月联考文综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多峡湾,试分析其原因”等。

这类题只需将“过程表达清楚”,就完成了“原因分析”,属于“地理过程的原因分析”。

(2010•大纲版全国文综卷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8分)(2011•湖南联考)图8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间接式”特点:问题的指向并未明确地理过程,看似一般的原因分析类问题。

但要回答好这类问题,必须明确地理过程。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1“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要求考生能在理解三角洲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来反证,如果不明确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只会造成答案的片面性而大量失分。

这类题目具有间接考查地理过程的特点。

(2008年全国文综卷1)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6分)(二)主要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需要重点强化的过程:地震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过程,滑坡的形成过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典例呈现】(2010•新课标版全国文综卷1)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

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

以固定表层岩层。

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2005•全国文综卷1)图8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地形特征描述例题1:读下面某区域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描述南回归线以南区域地形的主要特征。

(3分)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3分)一、地表形态成因分析练习题:图1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图2是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材料:乌拉尔山脉是天然的地理分界线,西坡到处有喀斯特,东坡火山岩和沉积岩层交替重叠,是整个山脉中最大的复背斜,这里经常有花岗岩露头,形成孤峰。

简述孤峰形成的地质过程。

(4分)例题2:据图描述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3分)例题3:简述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4分)例题4:分析图中古沙洲的演变过程(4分)1.C 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许多崖洞。

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沉积会掩埋崖洞。

2.A 湖北省恩施市地处南方亚热带地区,油菜花春季盛开,适合欣赏;薇萝属于热带水果;晚水稻播种时间在夏季;荔枝修剪要在冬季之前完成。

3.B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两翼有植被。

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两翼无植被,A错。

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都能指示风向,分布区的风向固定,B对。

迎风坡都较缓,C错。

可能会存在同一地区,D错。

故选B。

4.B根据图文材料:“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

”根据抛物线形态,结合指向标,该地常年盛行西风,B对5.D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乙、丙在背风面,故选D。

丁在迎风面,其余选项可排除。

6.D 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据题中“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可知,该湖泊是断裂下陷湖。

D对7.C 从图中的纬度可看出该地在1°S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故该湖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C,C符合题意。

通过该地的纬度可知该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汇入淡水较少,由于湖泊没有出口(地表或地下),因此水分流失仅能通过蒸发产生。

其余选项都是可能的,可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