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成功史

合集下载

吉利——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之路

吉利——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之路

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之路——吉利并购福特沃尔沃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介绍企业一:吉利控股集团一、企业简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

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200亿元,连续七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五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集团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济南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拥有年产40万辆整车、40万台发动机、4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

集团现有吉利熊猫、帝豪、TX4以及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吉利远景、上海华普及中国龙等10余个系列,30多款整车产品;拥有1.0L-1.8L全系列发动机及相匹配的手动/自动变速器,通过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快速丰富了吉利自动变速器的产品线,为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

集团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拥有全球鹰、帝豪、英伦三大子品牌的500多家4S店和近千家服务站;投资数千万元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呼叫中心,为用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快捷服务;率先在国内汽车行业实施了ERP管理系统和售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了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和市场信息快速处理。

吉利汽车累计社会保有量已经超过150万辆,吉利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企业的创立、成长、发展历程及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3年,逐步进入汽车行业(起步阶段)1986年11月6日,李书福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了吉利创业历程1994年4月,进入摩托车行业,1994年6月,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诞生1994年6月,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诞生1996年5月,成立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1997年,进入汽车产业。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下线2001年11月9日和12月26日JL6360、HQ6360、MR6370、MR7130四款车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使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吉利品牌发展史

吉利品牌发展史

吉利品牌发展史
吉利品牌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汽车品牌,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86年。

1986年,吉利控股集团在中国湖北省成立,开始从事摩托车
制造业务。

1994年,吉利控股集团开始涉足汽车制造领域,成立吉利汽
车有限公司,并推出了首款吉利牌轿车“吉利自由舰”。

1998年,吉利汽车推出了第一款自主设计的轿车“吉利海豚”,成为中国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

2000年,吉利汽车推出了首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型汽车“吉利
美日”,标志着吉利品牌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汽车。

2003年,吉利汽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
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汽车企业。

2007年,吉利汽车推出了首款中级轿车“吉利帝豪”,并成功
进入国内中高端汽车市场。

2010年,吉利汽车宣布收购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成为
中国首家收购欧洲传统汽车品牌的企业。

自此以后,吉利汽车不断进行品牌升级和产品技术升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车型,如“吉利博瑞”、“吉利星越”、“吉利
icon”等,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吉利品牌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

未来,吉利品牌将继续致力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强海外市场拓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质量、高性能的汽车产品。

吉利发展史简介

吉利发展史简介

吉利发展史简介
1.创业初期
1997年,吉利汽车成立,初期主营业务是小轿车和皮卡车的生产
销售,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浙江嘉兴、上海、江苏、浙江温州等地。

2.国内销售稳步增长
2003年,吉利汽车实现首个年销售突破10万辆的目标,随后吉利汽车在国内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销量增长趋势,2009年销售达到了32万辆。

3.品牌国际化
2011年,吉利汽车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战略——全球化品牌“LEO”,并在巴黎车展正式对外发布。

此后,吉利汽车开始全面推动品牌国际
化和海外市场拓展。

4.并购沃尔沃
2010年,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著名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并启动了吉利品牌全球化的计划。

收购沃尔沃是吉利汽车
进军高端汽车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

5.全球化布局
2016年,吉利汽车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布局,与多家国际企业签署
合作协议,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同年,吉利汽车推出了全新的高端品
牌Lynk&Co,标志着吉利汽车开始进军全球高端汽车市场。

6.智能驾驶和新能源车研发
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向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方向发展,吉利汽车也不断加大对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

吉利汽车于2017年成立了“蓝色基地”,专门研发智能驾驶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旨在推动吉利汽车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吉利汽车:从民营小企业到全球500强(上)

吉利汽车:从民营小企业到全球500强(上)

吉利汽车:从民营小企业到全球500强(上)2020年02月24日从地方民营小企业,成长为全球汽车集团,得益于全方位整合国际资源、持续技术创新,不断转型升级,同样也离不开高效的决策,富有远见并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吉利开启了中国民营企业造轿车的先河。

1998年,首辆吉利汽车在中国台州临海基地下线,2018年,吉利全年累计销量达150万辆,全年总收益达到1066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升至6.2%,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

仅用了20余年的时间,吉利便从地方民营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布局的世界500强企业,旗下更是拥有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诸多品牌。

吉利是如何做到的?面对未来,面对新形势,吉利又有哪些布局?价格屠夫,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当1998年李书福决定造汽车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人,包括家人和董事会都觉得他是个疯子,没有人相信他能造车成功。

因为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无论是技术、政策,还是资金、人才,都存在着各种制约。

但李书福就是如此执拗,没有技术人才,他就找到公司3个有过汽车改装经验的员工,买下奔驰、宝马、丰田等各种车型拆解研究;没有国家准入,他就买下四川一家监狱的汽车厂;没有资金,他开创了“老板工程”,将汽车制造厂分成若干分厂,并承包出去。

“在我看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那句让他被奉为“汽车疯子”的狂言正是对当时处境的倔强回应。

那时,李书福打出了“造中国最便宜轿车”“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的口号,并在一开始就扮演了价格屠夫的角色,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

这一点在“豪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8年8月,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吉利汽车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轿车豪情在浙江临海正式下线。

随着豪情的面世,汽车的价格从神坛跌落,其3万元左右的超低价位引发了同类经济型轿车市场的降价潮。

凭借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吉利将家庭轿车的价格门槛一路拉低,企业销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吉利的发展历程

吉利的发展历程

吉利的发展历程吉利汽车是中国的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需求的增加,吉利汽车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经历了全面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一、公司成立和初期发展吉利汽车是由李书福创建的,起初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机械制造厂。

李书福看准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涉足汽车制造业。

1997年吉利汽车公司成立,开始生产“金刚”系列小轿车。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吉利汽车开始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渐拓展了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

二、积极与海外企业合作吉利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吉利汽车积极地与国际知名汽车企业进行合作。

最具代表性的是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汽车,成为了沃尔沃的母公司。

收购沃尔沃汽车的背后是吉利汽车不断提升品牌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果,这种合作不仅让吉利汽车拥有了更多的技术资源,也将中国汽车制造业提升到了世界舞台。

三、品牌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吉利汽车一贯注重品牌形象和产品的技术创新。

自2007年以来,吉利汽车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在车身、底盘、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

吉利汽车先后开发出了全球首款水平缸、直喷氢气发动机,以及全球首款双离合变速器等技术创新产品,不断推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升级。

在品牌形象方面,吉利汽车先后推出了“金刚”、“远景”、“帝豪”、“缤瑞”等多个品牌,形成了产品线的体系。

四、绿色能源和智能出行的布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吉利汽车也开始布局绿色能源和智能出行领域。

2015年,吉利汽车推出了纯电动车型——“博越”,并开拓了混合动力汽车市场。

同时,吉利汽车也加入了智能出行的竞赛,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车辆智能出行方案,并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出行及维修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总之,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充满着跨越式的飞跃。

吉利汽车的成长史

吉利汽车的成长史

吉利汽车的成长史吉利汽车的成长史吉利汽车的成长史——中国汽车行业商战的典范案例卢振林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1106吉利汽车和李书福,对于中国人来说肯定一点也不陌生。

“汽车疯子”李书福带领着他的吉利汽车用一次次外人看来近似疯狂的商战举动频频冲击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

总结了一下吉利汽车的成长历程,大约凭借以下几大谋略,吉利汽车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谋略一:曲线经营李书福在创业初期看到汽车的准入门槛太高。

它转而涉足汽车的相关行业——摩托车制造行业,一方面积累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打造品牌知名度。

由于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摩托车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李书福因此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然而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迅速将目光转向了汽车的研发和制造领域。

设立汽车研发部,进军汽车市场。

在经过一年的研发后,吉利的第一辆汽车下线。

策略二:低价风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汽车水平仍相当落后,但汽车的价格较高,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凭借国家的政策优势占据着中国市场的最大份额,外资也开始向中国渗透。

在那时汽车仍是身份的象征,属于高端消费品。

然而李书福却提出了汽车就是“一个沙发,加四个轮胎”的说法。

吉利汽车打着“做每一个中国人都开地起的轿车”的口号,开始低价销售汽车。

这在那时的中国可谓石破天惊,中国的汽车行业由此掀起了巨大的风暴,李书福也因此获得了“汽车疯子”的称号,对于普通人来说,汽车不再遥不可及。

吉利汽车一上市,销售形势就相当不错。

由于吉利汽车的干扰,其他汽车品牌也被迫开始降低销售价格,中国的普通家庭开始拥有轿车。

可以说吉利的成功,提前圆了许多中国人的汽车梦。

策略三:多品牌战略吉利汽车的低价风暴,使他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并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销售量,然而吉利的成功也极大的刺激了各地的投资者,加之各地政府的支持,各种汽车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他们效仿吉利,低价销售汽车。

汽车行业进入了空前激烈的价格战中,低档汽车的利润触底,甚至出现了“汽车按斤卖,和钢铁一个价”的说法。

吉利集团发展史

吉利集团发展史

吉利集团发展史1. 创业与初期发展(1986年-2003年)吉利集团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创始人李书福先生以其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创新精神,带领吉利集团从一个小型机械厂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

在创业初期,吉利集团主要从事农用车辆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李书福意识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决定将公司的战略方向转向乘用车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着手推动吉利汽车品牌的建设。

1997年,吉利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轿车——吉利美日。

虽然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和技术落后等挑战,但吉利凭借着实惠的价格和良好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2. 转型与国际化发展(2004年-2010年)进入21世纪后,吉利集团加速了转型和国际化的步伐。

2004年,吉利成功收购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并成为中国首家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汽车制造商。

这次收购使吉利集团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吉利集团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

2006年,吉利汽车首次出口到欧洲,并在英国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分公司。

此后几年间,吉利相继进军北美、南美等地区,并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

3. 创新与品牌建设(2011年-至今)进入2011年后,吉利集团开始注重创新和品牌建设。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吉利加大了研发投入,并与全球顶尖供应商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和零部件。

2017年,吉利推出了全新品牌“Lynk & Co”,旨在打造高端智能互联汽车。

Lynk & Co以其前卫的设计、智能化的功能和卓越的性能,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此外,吉利集团还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早在2008年,吉利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电动车型。

如今,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

4.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吉利集团一直致力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吉利的成功

吉利的成功

吉利的成功吉利集团创建于 1986 年, 1999 年第一辆吉利豪情轿车面市。

到2003 年初,吉利汽车形成了宁波、临海、路桥和上海四大生产基地,已拥有激励美日、吉利豪情、吉利优利欧和吉利华普等四大系列近20 万辆轿车的年生产能力。

2003 年1 月,吉利汽车总部迁往浙江杭州。

在日益增长且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吉利汽车已经不能再被小看了。

2002 年吉利汽车的销售量大增,一举卖出了 47000 辆,盈利将近 1 亿人民币,其低价小型车的销量与上年相比增加了 120% ,市场占有率达到 4.5% ,吉利汽车的发展速度使得美日成为威驰的一大竞争对手。

吉利经营理念最早的提法是“为振兴民族汽车工业而拼搏”,后来改为“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最后定为“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

该理念有三层内涵:其一是为老百姓服务,当时的汽车企业几乎都把产品定位在公务用车和商务用车上,吉利则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位在老百姓这一普通群体上;其二是买得起,根据中国国情,老百姓买得起的价格应该是5 万元左右;其三是好车,在同级车中是最好的,因此完整地说是性价比最优的车。

吉利依靠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在新产品开发、采购、生产方面有效地约束了成本,从而为低价策略赢得了利润空间。

例如,吉利通过学习和模仿其他诸如西班牙的SEAT 这样的制造商所设计的旧的车型来降低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不依靠某一配件供应上,自由选择供应上实现最低的配件成本;不使用国际知名企业所惯用的昂贵的汽车制造设备,采用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由手工完成生产线上的工序,使得制造成本最小化。

吉利切入汽车行业的时机恰到好处:汽车开始进入家庭;需求出现个性化,不再是老三样(桑塔纳、富康、捷达);民营企业政策性进入障碍开始打破。

吉利在成功切入市场后,开始将其产品先向上延伸,如推出吉利· 美日的换代车优利欧(三箱),美人豹跑车作为品牌拉升工具,华普汽车则瞄准中档车市场。

由于近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爆炸性增长,大众化和细分化几乎同时进行,像跑车市场较为狭窄,甚至这个市场是否形成还有待观察,老牌公司想赚大钱不愿意做,吉利就进入这个空白的细分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利成功史
一、胆
北京,东三环,某个周五的黄昏,红光中的车海疑似凝冻。

你焦急地握着方向盘,正欲摁下长笛,发现左侧的一辆轿车在几秒钟内,“变形”成两个轮子的摩托车——然后,绝尘而去。

也许很近的将来,你就能亲身体会到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情节。

“这不是开玩笑。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

李书福向腾讯财经确认,吉利确实已向政府部门提议研发这种拥堵时可以变形的汽车,但目前仍属于概念阶段。

媒体报道称,有吉利内部人士透露,这种高级车型是一种可以实现拆分变形的子母汽车。

将汽车拆分?在十多年前,李书福就判断,全球大型工业产品的制造必将进入模块化生产的阶段,“就像小孩子搭积木一样的”,先组合成各种模块,一组装就可以成一辆汽车,而且可以变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汽车。

“汽车工业一定是像我所说的这个样。

只是说我在十年之前讲这个话,很多人他不明白我在讲什么。


十多年前,他敢于用如此轻描淡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汽车工业的判断;十多年后,他坚持这样的判断——能组装,就能拆分。

于是,便有了研发“变形金刚”汽车的想法——不是“玩笑”。

李书福是个“狂想家”,一个总被怀疑、甚至嘲讽,但总能让怀疑、嘲讽自己的人目瞪口呆的“狂想家”。

现任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童志远曾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李书福,是在2002年那个因李的另一句“名言”而被人记住的论坛上,当听见李书福说出“十年内通用、福特将破产”的时候,他和所有嘉宾一起笑了起来。

同样在那年,李书福在吉利内部宣称未来将收购沃尔沃的消息,传为了汽车界的“笑谈”。

2009年,在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的几个月后,童成为了李书福从“砍手自救”的福特汽车收购沃尔沃的得力干将,并在最近承担起了实施新沃尔沃中国战略的责任。

而当年那场论坛上和童一起发笑的,更多的人们,只能目瞪口呆。

二、略
在有了对大趋势的准确判断的前提下,李书福敢想,敢说,更重要的是,敢做。

最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做。

他总是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高中毕业后,李书福从父亲那儿借了120元钱,买了个照相机,走街串巷时他就知道,照相不是自己想要干的,他只是找了个“做点事情”的切入点而已。

在将“人肉”流动照相点发展成照相馆之后,李书福又进入了冰箱制造领域。

与兄弟合办的北极花冰箱厂在1989年销售额已经上亿元,利润数千万。

但由于随后出现的改革低潮,李书福和当时许多民营企业家一样,最终把工厂捐给了国家。

他南下深圳,在深圳大学学习经营管理,李书福知道,自己还会重来。

李书福决定进入一个大行业,汽车。

然而,当时的汽车产业全被国有及外资企业占据,自己的资金也不足的情况下,李书福退而求其次,选择先从摩托车下手。

摩托车做得风生水起之后,李书福顺势进军汽车生产。

几经波折,虽然在1998年就下线了吉利的第一台轿车,但最终在2001年才登上政府发布的汽车公告,获取轿车的“准生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吉利轿车以低廉的价格将轿车拉下了神坛,让轿车走入了更多的普通家庭,同时也成为了行业内的“价格杀手”。

但李书福知道,如同当年自己用照相机作为创业的切入点一样,价格战也仅仅是进入汽车行业的切入点。

2007年起,吉利进入了战略转型期,开始努力摆脱“低端”的产品形象,埋头做自主技术的研发。

2008年北京车展上,李书福一口气拿出了23款新车参展,这是吉利汽车战略转型向高端汽车进军的一次标志性动作,而这一次的转型又引来了很多人的争议。

李书福没有太多理会这些“高端低端”的争议,他有了下一个目标,国际化。

2007年,吉利就成立了V项目组,V既是沃尔沃,也是胜利的意思。

2010年3月28日,在发表收购沃尔沃宣言8年后,一个只有十多年历史的中国民营企业收购一个百年世界品牌正式签约,李书福笑着与福特汽车CFO拥抱的合影,传遍整个世界。

三、谋
收购沃尔沃初始,李书福曾将此比喻为一个“穷小子”向“公主”的求婚。

随后,为了表达与其他海外并购的不同,强调吉利不需要对沃尔沃做整合,他又将这种关系比喻成“兄弟”。

面对腾讯财经的镜头,显然他已经将修辞整理得更加清晰、合理。

他说,“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是兄弟关系,因为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不同的所有权,所以它们是兄弟关系。

但是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汽车以及吉利汽车,都是父子关系。


同时作为吉利集团和吉利汽车的领军者,李书福面对既是“儿子”又是“兄弟”的沃尔沃,
一方面尊重沃尔沃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也对沃尔沃开拓中国市场有自己的想法。

近日,他曾公开谈论自己与沃尔沃管理层的一些理念争议:沃尔沃是否该遵从中国市场的一些诸如“豪华”的要求?
如何在坚持沃尔沃安全、低调、高品位品牌内涵继续发展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和中国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开发出适应于中国市场竞争的产品?李书福对腾讯财经承认,“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但他同时表示,自己相信沃尔沃的研发人员,以他们的能力、核心的价值理念以及企业的追求,“一定可以做得到。

”而他自己,作为沃尔沃全球董事会的一员,自然会用好自己对中国产品的发言权。

上个月,李书福领衔的沃尔沃中国高管团队披露了沃尔沃未来5年在中国的成长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成都和大庆建工厂,以及2015年达到20万辆和20%中国豪华车市场份额的目标。

对于两个工厂的选址,李书福解释道,大庆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都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

“我们商业计划一定要和整个国家的大战略大方针结合起来,不能自搞一套。


今年的两会,李书福上交了一个提案。

除了车牌限制政策,是否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交通拥堵?他建议政府把燃油税、汽车消费税从中央财政划拨给地方财政,这样地方政府有了收入,便有了改善交通设施的动力,从而不再需要限制民众的汽车消费,因为“离开汽车很难称得上是小康”。

中国的民营企业借助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利用政府已有的政策发展自己,推动政府出台有利自己发展的政策,几乎成了所有民营企业的求生之道。

从改革初期就在创业中“摸爬滚打”的李书福,深知这一点。

四、梦
可以说,汽车行业向民营企业敞开的门,是李书福一手撬开的。

“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1999年,李书福对当时分管工业的副总理曾培炎请求道。

“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

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

请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这段流传甚广的话至今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的改革既是决策层往前牵引的结果,
同时也是众多市场中创业者推动的结果。

当时的李书福已在前一年下线了第一款轿车“吉利豪情”,但却由于没有汽车生产牌照而不敢扩大生产。

为了自己的“汽车梦”,李书福对来到吉利考察的副总理发出了上述恳切请求,并当场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最终在两年后如愿以偿获得了官方“准生证”。

这当然不是李书福为了“汽车梦”第一次试图从夹缝中挤出。

早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26岁的李书福曾来到当时的国家机械部,请求批准同意生产摩托车,却连大门也进不去,只好隔着铁栅栏,跟里面的一个在扫地的人对话,却被这人一阵奚落,无功而返。

“说什么都可以,我不在乎。

”李书福对腾讯财经表示。

他在乎的,是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书福曾透露,他从小就喜欢汽车,经常用绳子牵着泥巴做的汽车满地跑,为此还老挨大人骂。

如今,生活中的李书福也喜爱开车,他对腾讯财经说:“谁不喜欢?我相信汽车谁都喜欢的,可能女孩子程度稍微弱一些,男人热度会高一些,反正我是很喜欢的,我也愿意开。

”李书福说,自己对“亿万富翁”的称号没有特殊的感觉。

他说,精神是第一的,兴趣、信仰、理想、追求这些东西都是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

或许,与其说“汽车梦”,不如将李书福的梦想称为“奇迹梦”。

但李书福深知创造奇迹需要付出太多的精神苦痛。

所以,在谈到年轻人创业的话题时,他对腾讯财经说,年轻人不能局限于自己申请营业执照的“创业”。

他以当年在生产队放牛的经历举例说,在一个企业或者机构里面,实施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也是一种创业。

早在2000年,李书福就创办了吉利大学。

一方面是为吉利提供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甚至“创造奇迹”的梦想,提供帮助。

此外,他还利用政协委员的身份,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提案,寄望每一位普通劳动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

与其说“汽车梦”,不如将李书福的梦想称为“奇迹梦”。

尽管告诫年轻人创造奇迹须经太多苦痛,但很显然,李书福愿意继续践行,继续承受。

拉丁文里沃尔沃(V olvo)为“滚滚向前”之意,李书福的汽车梦,奇迹梦,都还在路上。

(文/刘中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