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公司发展史

合集下载

吉利品牌发展史

吉利品牌发展史

吉利品牌发展史
吉利品牌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汽车品牌,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86年。

1986年,吉利控股集团在中国湖北省成立,开始从事摩托车
制造业务。

1994年,吉利控股集团开始涉足汽车制造领域,成立吉利汽
车有限公司,并推出了首款吉利牌轿车“吉利自由舰”。

1998年,吉利汽车推出了第一款自主设计的轿车“吉利海豚”,成为中国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

2000年,吉利汽车推出了首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型汽车“吉利
美日”,标志着吉利品牌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汽车。

2003年,吉利汽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
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汽车企业。

2007年,吉利汽车推出了首款中级轿车“吉利帝豪”,并成功
进入国内中高端汽车市场。

2010年,吉利汽车宣布收购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成为
中国首家收购欧洲传统汽车品牌的企业。

自此以后,吉利汽车不断进行品牌升级和产品技术升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车型,如“吉利博瑞”、“吉利星越”、“吉利
icon”等,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吉利品牌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

未来,吉利品牌将继续致力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强海外市场拓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质量、高性能的汽车产品。

吉利发展史简介

吉利发展史简介

吉利发展史简介
1.创业初期
1997年,吉利汽车成立,初期主营业务是小轿车和皮卡车的生产
销售,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浙江嘉兴、上海、江苏、浙江温州等地。

2.国内销售稳步增长
2003年,吉利汽车实现首个年销售突破10万辆的目标,随后吉利汽车在国内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销量增长趋势,2009年销售达到了32万辆。

3.品牌国际化
2011年,吉利汽车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战略——全球化品牌“LEO”,并在巴黎车展正式对外发布。

此后,吉利汽车开始全面推动品牌国际
化和海外市场拓展。

4.并购沃尔沃
2010年,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著名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并启动了吉利品牌全球化的计划。

收购沃尔沃是吉利汽车
进军高端汽车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

5.全球化布局
2016年,吉利汽车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布局,与多家国际企业签署
合作协议,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同年,吉利汽车推出了全新的高端品
牌Lynk&Co,标志着吉利汽车开始进军全球高端汽车市场。

6.智能驾驶和新能源车研发
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向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方向发展,吉利汽车也不断加大对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

吉利汽车于2017年成立了“蓝色基地”,专门研发智能驾驶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旨在推动吉利汽车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吉利汽车:从民营小企业到全球500强(上)

吉利汽车:从民营小企业到全球500强(上)

吉利汽车:从民营小企业到全球500强(上)2020年02月24日从地方民营小企业,成长为全球汽车集团,得益于全方位整合国际资源、持续技术创新,不断转型升级,同样也离不开高效的决策,富有远见并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吉利开启了中国民营企业造轿车的先河。

1998年,首辆吉利汽车在中国台州临海基地下线,2018年,吉利全年累计销量达150万辆,全年总收益达到1066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升至6.2%,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

仅用了20余年的时间,吉利便从地方民营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布局的世界500强企业,旗下更是拥有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诸多品牌。

吉利是如何做到的?面对未来,面对新形势,吉利又有哪些布局?价格屠夫,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当1998年李书福决定造汽车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人,包括家人和董事会都觉得他是个疯子,没有人相信他能造车成功。

因为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无论是技术、政策,还是资金、人才,都存在着各种制约。

但李书福就是如此执拗,没有技术人才,他就找到公司3个有过汽车改装经验的员工,买下奔驰、宝马、丰田等各种车型拆解研究;没有国家准入,他就买下四川一家监狱的汽车厂;没有资金,他开创了“老板工程”,将汽车制造厂分成若干分厂,并承包出去。

“在我看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那句让他被奉为“汽车疯子”的狂言正是对当时处境的倔强回应。

那时,李书福打出了“造中国最便宜轿车”“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的口号,并在一开始就扮演了价格屠夫的角色,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

这一点在“豪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8年8月,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吉利汽车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轿车豪情在浙江临海正式下线。

随着豪情的面世,汽车的价格从神坛跌落,其3万元左右的超低价位引发了同类经济型轿车市场的降价潮。

凭借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吉利将家庭轿车的价格门槛一路拉低,企业销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吉利的发展历程

吉利的发展历程

吉利的发展历程吉利汽车是中国的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需求的增加,吉利汽车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经历了全面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一、公司成立和初期发展吉利汽车是由李书福创建的,起初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机械制造厂。

李书福看准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涉足汽车制造业。

1997年吉利汽车公司成立,开始生产“金刚”系列小轿车。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吉利汽车开始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渐拓展了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

二、积极与海外企业合作吉利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了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吉利汽车积极地与国际知名汽车企业进行合作。

最具代表性的是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汽车,成为了沃尔沃的母公司。

收购沃尔沃汽车的背后是吉利汽车不断提升品牌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果,这种合作不仅让吉利汽车拥有了更多的技术资源,也将中国汽车制造业提升到了世界舞台。

三、品牌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吉利汽车一贯注重品牌形象和产品的技术创新。

自2007年以来,吉利汽车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在车身、底盘、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

吉利汽车先后开发出了全球首款水平缸、直喷氢气发动机,以及全球首款双离合变速器等技术创新产品,不断推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升级。

在品牌形象方面,吉利汽车先后推出了“金刚”、“远景”、“帝豪”、“缤瑞”等多个品牌,形成了产品线的体系。

四、绿色能源和智能出行的布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吉利汽车也开始布局绿色能源和智能出行领域。

2015年,吉利汽车推出了纯电动车型——“博越”,并开拓了混合动力汽车市场。

同时,吉利汽车也加入了智能出行的竞赛,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车辆智能出行方案,并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出行及维修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总之,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充满着跨越式的飞跃。

吉利汽车的成长史

吉利汽车的成长史

吉利汽车的成长史吉利汽车的成长史吉利汽车的成长史——中国汽车行业商战的典范案例卢振林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1106吉利汽车和李书福,对于中国人来说肯定一点也不陌生。

“汽车疯子”李书福带领着他的吉利汽车用一次次外人看来近似疯狂的商战举动频频冲击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

总结了一下吉利汽车的成长历程,大约凭借以下几大谋略,吉利汽车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谋略一:曲线经营李书福在创业初期看到汽车的准入门槛太高。

它转而涉足汽车的相关行业——摩托车制造行业,一方面积累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打造品牌知名度。

由于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摩托车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李书福因此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然而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迅速将目光转向了汽车的研发和制造领域。

设立汽车研发部,进军汽车市场。

在经过一年的研发后,吉利的第一辆汽车下线。

策略二:低价风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汽车水平仍相当落后,但汽车的价格较高,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凭借国家的政策优势占据着中国市场的最大份额,外资也开始向中国渗透。

在那时汽车仍是身份的象征,属于高端消费品。

然而李书福却提出了汽车就是“一个沙发,加四个轮胎”的说法。

吉利汽车打着“做每一个中国人都开地起的轿车”的口号,开始低价销售汽车。

这在那时的中国可谓石破天惊,中国的汽车行业由此掀起了巨大的风暴,李书福也因此获得了“汽车疯子”的称号,对于普通人来说,汽车不再遥不可及。

吉利汽车一上市,销售形势就相当不错。

由于吉利汽车的干扰,其他汽车品牌也被迫开始降低销售价格,中国的普通家庭开始拥有轿车。

可以说吉利的成功,提前圆了许多中国人的汽车梦。

策略三:多品牌战略吉利汽车的低价风暴,使他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并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销售量,然而吉利的成功也极大的刺激了各地的投资者,加之各地政府的支持,各种汽车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他们效仿吉利,低价销售汽车。

汽车行业进入了空前激烈的价格战中,低档汽车的利润触底,甚至出现了“汽车按斤卖,和钢铁一个价”的说法。

吉利发展历史

吉利发展历史

研发能力 吉利的自主创新从一开始就贯穿于公司整体
经营发展活动的始终,通过以自主知识产权 为根本目标,吉利创造了先自主制造整车、 再自主研制关键零部件、最后整合协调发展 的自主创新历程。
吉利投资数亿元在临海建立了吉利汽车轿车开发中心和试验 中心;
在上海建立了新能源、清洁燃料、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及经 典车型研发中心;
沃尔沃小客车以造型简洁,内饰豪华舒适而闻名, 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沃尔沃轿车,一般说来 属于中高档车,其960系列轿车在美国市场上属于豪 华轿车。
1999年初,该公司被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买下。
一.吉利的使命与目标
1.“让世界充满吉利!”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期望吉 利汽车和先进技术,享誉世界,走遍全球。二是要将“大 吉大利”这个美好的祝愿送给所有的人,为世界和平、进 步、吉祥如意祈祷。
市场占有率 消费者 创新能力 评价
战略规划
比 亚 迪
奇瑞
低端: F0、F3 中高端 :F6、
G3
09年比亚迪 在全国市场 (轿车 MPV,SUV合 计)的占有 为3.55%
低端:
QQ、 风云2、 旗云
09年奇瑞的 市场占有率 为4.7%
1、车 1.比亚迪DM电动汽车是 的性价 EV+HEV,这种系统将成为世 比比较 界上最主流最先进的新能源 高、但 汽车系统。 是安全 2.ET-Power即铁动力电池, 性能还 此款“铁”动力电池在安全 不是特 性能和动力性能上都有了很 别可靠。 大的保障和提升,此外还有
战略规划
中低端:09年上海通 车的性价 1、E-Flex动力推进系
别克、 用在中国市 比比较高, 统是清洁能源战略的
雪佛兰 场的占有率 车的设计 核心

吉利汽车发展

吉利汽车发展
• 接下来,为了保证取得的成果,吉利还应该加大产能,热销车型 一定要保证产量,同时拓宽产品线,造出更多的不同级别的车型, 乘胜追击。
谢谢观看
吉利公司由弱到强的过程
政经第八组. 制作: 演讲: 素材: 整合: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 发展,成为中国国内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 企业。 • 从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它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 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达到105亿元,连续四年 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 成长最好”的企业,跻身于国内汽车行业十强。 • 2009年12月23日,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100%的股权。 • 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出炉。上榜的五家中 国民企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首次入围。吉利以营业收入 233.557亿美元(含沃尔沃2011年营收)首次进入500强,车企排 名第31,且总排名从去年的第688位跃升至第475位。 •
成功的最大助推器是对沃尔沃的收购
• 沃尔沃“嫁入”吉利后,一直是关注焦点。“吉沃恋”一年后, 交出的成绩单很是亮眼——沃尔沃连续6个季度盈利。今年前两 个季度,沃尔沃全球销量超过230746辆,同比增长22%。在中国 市场,沃尔沃在过去6个月中保持60%增长速度,9月份甚至达到 113%的增长。 • 最近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沃尔沃外方工会和员工的企业满意度 达到84%,大多数员工投出了信任票,这是30年来最高的员工满 意度水平。瑞典政府、媒体对吉利的态度也逐渐趋向积极。瑞典 财政部长安德斯博格提到今年美国举行多国财长会议时,在回答 一项对中国印象的民意测验时,瑞典在各国中给中国打的分数最 高,印象最好。“这是吉利沃尔沃合作带来的成果。”

吉利集团发展史

吉利集团发展史

吉利集团发展史1. 创业与初期发展(1986年-2003年)吉利集团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创始人李书福先生以其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创新精神,带领吉利集团从一个小型机械厂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

在创业初期,吉利集团主要从事农用车辆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李书福意识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决定将公司的战略方向转向乘用车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着手推动吉利汽车品牌的建设。

1997年,吉利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轿车——吉利美日。

虽然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和技术落后等挑战,但吉利凭借着实惠的价格和良好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2. 转型与国际化发展(2004年-2010年)进入21世纪后,吉利集团加速了转型和国际化的步伐。

2004年,吉利成功收购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并成为中国首家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汽车制造商。

这次收购使吉利集团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吉利集团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

2006年,吉利汽车首次出口到欧洲,并在英国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分公司。

此后几年间,吉利相继进军北美、南美等地区,并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

3. 创新与品牌建设(2011年-至今)进入2011年后,吉利集团开始注重创新和品牌建设。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吉利加大了研发投入,并与全球顶尖供应商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和零部件。

2017年,吉利推出了全新品牌“Lynk & Co”,旨在打造高端智能互联汽车。

Lynk & Co以其前卫的设计、智能化的功能和卓越的性能,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此外,吉利集团还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早在2008年,吉利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电动车型。

如今,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

4.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吉利集团一直致力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史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汽车工业并获得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已成为国内轿车制造业“3+6”格局的重要成员,并正以“中国自主品牌”的资格和自主创新的姿态,引人注目地登上国际汽车工业舞台,成为中国轿车走向世界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回顾吉利的发展史,任何对中国汽车工业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对吉利在打造民族轿车上的执着和艰辛,任何稍有民族情结的人都会肃然起敬。

2005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召开的“吉利现象研讨会”甚至用这样的热情洋溢的语言评价吉利: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剥下轿车的“贵族”外衣1997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走进临海城东一片荒草没膝的田野,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梦。

次年8月,当第一辆吉利轿车在欢庆的鞭炮声中从流水线上开出时,人们在高悬的大红横幅上读出了这样的字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在此之前的中国,尽管改革开放已多年,但轿车仍然是“市长”、“局长”的坐骑,“老板”、“老总”的专利,大街上跑的不是“官车”就是“商车”。

1998年,由于吉利轿车的问世,披在轿车身上的种种令人目眩的外衣,像神祗身上年久的油漆一样,一片一片地开始剥落。

首先是价格,四五万元的吉利轿车一上市,理所当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引起极大的轰动。

众多合资品牌轿车,即使心犹不甘,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然而,更重要的还不是价格的返朴,而是观念的归真。

这个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普通代步工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伪尊贵,被李书福无情地横扫在地,还原了它的本相。

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铁壳吗!我们一定要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李书福就是用这种貌似狂妄的语言,彻底刷新了人们对轿车的理解,颠覆了中国人对制造轿车的敬畏感。

这种刷新和颠覆不亚于是中国轿车界的一次思想解放。

在此之前,弥漫在轿车界的“没有20年时间打造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国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中国没必要搞自主品牌汽车”等悲观、猥琐的论调比比皆是,窒息着中国汽车人自主创新的意志。

在此之后,络绎不绝的中国企业家步上吉利的后尘,意气风发地加入自主研发中国品牌轿车的行列。

一支可以与外商叫阵、令世界汽车巨头不敢小觑、让国际传媒惊呼“中国车来了”的力量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形成。

吉利的观念创新,成就了中国汽车界的一场革命。

打造强势“吉利军团”李书福嗜“才”如命。

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下大批德馨俱佳的汽车技术人才。

这些佼佼者的共同信念,就是期望在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热潮中建功立业。

然而蜂涌而入的合资企业,无情地扼杀了精英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报国热情。

当立志“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的李书福树起“招贤纳士”的旗帜,“投奔”者如过江之鲫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短短几年间,吉利旗下英才云集,身怀绝技的专业人才多达900余人。

其中有工程院院士2名、外国专家8名、博士数十名、硕士数百名、高级工程师及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数百名。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吉利的决策层、技术管理层、生产制造层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逐步形成科技自主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很快改变了吉利的面貌。

短短几年,吉利已经成功研发并投产九大系列不同的车型,其中美人豹、自由舰已在国内外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代名词,近期投产的还有6款新车型。

在开发手段上,吉利已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全数模的开发方式,拥有每年开发2-3款新车型的研发能力。

逐步掌握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实现了中国第一台也是迄今中国唯一的自动变速器的设计制造、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生产、世界领先国内领先的大升功率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整车设计、匹配、试验、验证技术的全面应用。

如今,吉利已经形成豪情、美日、优利欧、SRV、美人豹、华普、自由舰、吉利金刚、远景等9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谱,拥有1.0L到1.8L的8大系列发动机和JLS160、Z110等8大系列变速器。

不仅仅是注重“引才”,李书福更注重“育才”。

自1998年至2005年,吉利先后在临海、北京、海南创办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大专院校,培养专业的汽车技工、技师和各类汽车人才。

进入2007年,吉利又创办了国内首家培养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的“浙江吉利汽车工程学院”。

在办校同时,吉利又设立了“未来人才基金”,为吉利未来事业定向培养1000名学习成绩好、创业心强、不怕苦、愿奉献,但家庭贫寒的大学生。

李书福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宣称:根据吉利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的规划,吉利共需员工近20万。

因此,我们计划把吉利在校学生增至1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3万人,每年进入吉利工作1—2万人。

再经过10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就有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只有自主开发方能命运自主李书福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也就是说主权经济,你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面。

”进入轿车行业后,吉利是怎样把这个“主权”始终紧紧攥在自己手里的呢?一是下大力气攻克轿车核心部件研发技术。

李书福提出,吉利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整车技术。

为此,吉利投下巨资,建起现代化的汽车研究院,现代化的基础、电气、道路模拟、多功能实验室,现代化的变速箱、发动机厂……其间自然有无数的艰难困阻,这里毋庸细述,结果则是:479Q发动机下线了,MR479Q系列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了,电力助力转向系统开发成功了……一系列的成功,标志着吉利完全具备了一家自主企业必须拥有的整车造型、车身、底盘、汽车附件、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子电器等开发设计能力。

当然,坚持自主开发并不是“从头开始”,更不是“闭门造车”。

相反,吉利愈是坚持自主,愈是注重汲取世界先进技术。

吉利没有同世界上的任何汽车公司合资,但却同世界上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进行着技术合作,包括引人注目的与英国锰铜合作打造世界名牌出租车。

这是一种拥有100%自主权的合作,吉利具有充分的话语权。

这也正是吉利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赶上国际先进造车水平的“奥秘”所在。

二是逐步实现零部件全面国产化。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纺织、五金、机械、模具、塑料、橡胶、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行业都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

李书福由此认为,将这些行业的相关技术整合在一起,通过技术集成优化,就是一辆中国汽车。

正是通过这种整合,吉利与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建起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知识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以本土企业为主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

吉利的销量也由此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由1999年的1600辆,跃向1万辆、2万辆、4万辆、8万辆、10万辆、15万辆直到2006年的20.4辆。

2007年,集团更把目标锁定在29万辆。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

吉利这一“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成果灿烂而又辉煌。

为什么是吉利成功竞购沃尔沃吉利汽车于本月28日在瑞典与福特正式签约,以18亿美元收购其旗下的瑞典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从而使这场备受关注的“异国恋”修成正果。

这项交易具有重要意义,它将使吉利摆脱低端品牌形象,借助沃尔沃多年沉淀的技术体系与“最安全车”的品牌形象,完成其全面战略转型。

对于飞速增长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这项交易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前,只有国内汽车业的龙头老大——上汽收购韩国的双龙,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这是一次不对称的收购。

吉利不过是一家历史刚20年,造车才15年,以生产低端汽车为主的企业,而沃尔沃却有着80年的历史,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年生产能力接近60万辆。

此前,国内一位出身汽车行业的退休高官就放言,中国还没有诞生出能收购沃尔沃的汽车企业。

客观而言,此次吉利成功竞购沃尔沃,有金融危机对福特所造成的重创以及其他竞争者较少的因素。

但是,这并非说明吉利是出于运气。

事实上,吉利收购沃尔沃,并非一时兴起,早在七八年前,李书福就一直谋划着海外并购。

在此期间,吉利还收购了英国等的一些汽车品牌。

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从来都是跨国汽车巨头在讲着“并购或合资的故事”,如今故事轮到吉利来讲了,确实给人一种世易时移的感觉。

为什么讲故事的不是国内那些比吉利——无论就实力还是技术而言——都要强得多的车企呢?因为最近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国字号的垄断企业,纷纷加快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大手笔收购国外的同类公司。

然而,遗憾的是,除少数成功外,多数都“铩羽而归”。

虽然跨国并购失败的案例中外比比皆是,虽然国企的官方背景也很容易引起一些国家的警惕从而导致失败,但不能不提到的一个根本因素是,多数垄断国企并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化锤炼,却用在国内行政垄断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虚假竞争力去参与海外并购,因此,其失败的风险自然就要远大于成功的概率。

相比国企在股权结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企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其人才、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基本要素储备的不足对海外并购多少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吉利无疑要优秀得多。

这从吉利的发展史可见一斑。

最初是做摩托车的吉利在汽车领域的崛起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领域后,没有合资企业在金融和财税方面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还得顶着同行的“奚落”、“嘲笑”甚至“打压”,但吉利却在1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快速而长足的进步。

去年吉利的业绩表明,虽然产量还远落后于上汽等国有企业,但其创造的利润已经超过上汽,稳居国内汽车企业首位。

吉利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力说明,它比国企拥有更灵活多变的市场策略,以及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比跨国汽车巨头更能对广大用户群的需求和利益做出判断。

这就是吉利的竞争优势,也是其他民营车企的竞争优势。

当然,对吉利来说,成功竞购沃尔沃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如何去消化它。

毕竟沃尔沃的历史、文化、管理、环境和技术都与吉利有别,如果吉利消化不了沃尔沃,重演中国企业并购外企失败的悲剧,不仅对吉利将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对中国的汽车业也会产生很负面的影响。

另外,吉利的成功并购也提醒有关部门,应该在审批和融资上对民企的“走出去”提供大力支持,因为今后的海外并购可能主要依赖于有实力的民企。

吉利的底气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全面爆发,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也纷纷陷入困境。

汽车产业所从冲击则尤为惨烈,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债务重压下寻求破产保护,即使势头最猛的丰田汽车也从赢利转入亏损。

在各国政府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做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导向之下,做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首恶”,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前景也一下变得灰暗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