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势在必行

合集下载

论传承农耕文明的必要性

论传承农耕文明的必要性

论传承农耕文明的必要性摘要:在当今中国存在着多种文明形式,但是无论是游牧文明、海洋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农耕文明有所需求,农耕文明的传承尤显重要。

因此,不应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淡薄了传承农耕文明的意识,农耕文化需要继续发挥着它的现实意义。

深入的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承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工业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得文化集合[1]。

它不仅仅指的是农业生产技术、方式、规律等,还包括了农人的饮食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民风民俗、价值思想、道德情操、文化品质以及农人的民间艺术创作。

总得来说,农耕文明就是一种有别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以及工业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文化总称。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用几千年生产生活的时间,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它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和中华文明的内涵。

农耕文明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然而对农耕文明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可耕种物种的传承,更是对与耕种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知识积累方面的传承[1]。

中华文明是以农业文明为根基的,因此农耕文化不容小视。

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其他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发展,都开始给农耕文明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城市的扩张,还是工业对环境的污染,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农耕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将农耕文明不断的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保持民族的特色和本国的传统文化。

其实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不仅出现了农耕文明,还存在着以北方地区为主的游牧文明,以沿海地区为主的海洋文明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展的工业文明等。

但是农耕文明毕竟是存在时间最长,底蕴最深厚的一种文明形式。

因此,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尤显重要,也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利弊对比中,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日期:2012-03-06 13:44 作者:夏学禹来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实践原则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

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

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

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主要内涵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农耕文化的传承

农耕文化的传承

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耕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因此,如何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

通过农耕,人们学会了选择优质的种子,使用合适的耕种工具,掌握了耕作、种植、收割等一系列农业技术。

同时,农耕文化还培养了人们的勤劳、坚韧和耐心,让人们学会了顺应自然规律,珍惜资源,追求稳定和谐的生活。

二、农耕文化的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弃。

许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投身到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中。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使用,使得传统的农耕方法逐渐被取代。

这种现象导致了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农耕文化的传承重要性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农耕文化代表了民族的传统和根基,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其次,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农耕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健康、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农耕文化传承的方法与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农耕文化研究机构,组织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调研活动。

同时,要建立农耕文化传承基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农耕知识的平台。

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农耕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入到农耕文化传承的行列中,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比赛等活动,宣传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美好所在。

五、展望农耕文化的未来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过去农耕时代的见证,更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文化传承与传统农耕技术发展保护与传承

文化传承与传统农耕技术发展保护与传承

文化传承与传统农耕技术发展保护与传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种种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农耕技术的逐渐遗忘和失传。

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传统农耕技术的发展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传统农耕技术的发展保护与传承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它不仅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和传承文化可以促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的特色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耕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农耕技术是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它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以及对土地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传统农耕技术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传统农耕技术逐渐被遗忘和取代,这对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挑战。

三、保护与传承传统农耕技术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技术,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学校教育:将传统农耕技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农耕技术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培养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农村示范基地:建立一些农村示范基地,展示和推广传统农耕技术,吸引农民和游客参观和学习,增加对传统农耕技术的认识和重视。

3. 政府政策:加大对传统农耕技术的研究和保护力度,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技术。

4. 社区组织活动:组织一些农耕文化节、农耕技术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激发对传统农耕技术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5. 传承人培养:培养一批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承人,使其掌握和传承传统农耕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教授给更多的人。

四、文化传承与农耕技术发展的价值文化传承与农耕技术发展既有自身的价值,也有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

通过文化传承和农耕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文化产业的就业机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促进农村乡土文化保护

促进农村乡土文化保护

促进农村乡土文化保护一、背景介绍自古以来,农村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最为基层的劳动者。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农民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包括民歌、民俗、传统技艺等。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乡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促进农村乡土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二、意义与价值1. 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农村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乡土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增进农民身份认同感。

乡土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家园,通过加强乡土文化保护,可以增强农民对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感。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土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保护好乡土文化有助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挖掘与保护1. 收集和整理农村乡土文化遗产。

建立农村文化遗产档案,记录和保留农村乡土文化的各类实物和资料,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提供参考。

2. 组织乡土文化保护队伍。

鼓励并培养乡土文化爱好者参与保护工作,组成志愿者队伍,共同保护和宣传农村乡土文化。

3. 举办乡土文化活动。

定期举办各类乡土文化节庆活动,如民俗表演、传统技艺展示等,吸引更多人参与乡土文化保护。

四、教育与传承1. 加强农村乡土文化教育。

将农村乡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加入学校课程,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发扬农村文化传统。

在农村学校设立传统文化课程,教授传统技艺、民俗等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传承农村乡土文化。

3. 建立传统技艺培训基地。

在农村地区建立传统技艺培训基地,向青少年传授传统手工艺技能,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五、保护与文化产业1. 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相关创意设计和手工艺品制作,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产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2. 建立农村文创园区。

在农村地区建设文创园区,为乡土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作和展示平台。

3. 引导旅游资源开发。

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将农村乡土文化融入旅游体验中,提升农村乡土文化的知名度和价值。

乡村振兴新篇章:保护利用好农耕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新篇章:保护利用好农耕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新篇章:保护利用好农耕文化遗产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在文明价值上具有重大的传承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农耕文化又在扮演着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角色。

目前,在国内很多农耕文化遗产地,利用农耕文化,对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和谐、乡村生态健康的总体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种做法很有创意也更有意义。

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必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总要求,结合云南实际,要重点突出几个方面工作。

其一就是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繁荣兴盛乡村文化。

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高原、山区等独特的地形地貌,让云南不仅保留着森林、梯田、水系、村寨等享誉世界的农业特色,盛产云茶、核桃等地域特色食品,还有一大批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景观。

尤其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

总之一句话,云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然而,在一些地方,把保护传承农耕文明和利用农耕文化混为一体,在对农耕文化遗产进行大肆改造之后,就把它当成经济发展的平台,利用这些资源优势,直接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纵观这些大肆扩张的农耕文化旅游产业,无不都走入了装扮景点、开门招商等同质化的误区,让这些农耕文化遗产一方面沦为生财的道具,一方面又在其本质上遭受不合理、不合法的“革新改造”,让农耕文化遗产的本色尽失,乡村的原始家底也被掏空。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时代命题,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

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摈弃重发展、轻保护的做法,真正把农耕文化遗产保护落实好。

只有在保住农耕文化遗产底色、留好农耕文化遗产家底的基础上,才能让富有高原特色的农耕文化遗产成为云南的底色,演绎成全省乡村振兴的不竭资源和永续前进的“动力源”。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过 程中 , 一 些 历史 见 证 、 文 化 遗 迹 遭 到 破 坏 或拆 损 : 在 旧 城 改 造
体 化 建 设 的推 进 , 农村 家庭结 构 、 社会结 构 、 人际关 系 、 伦 理
中, 重开发 、 轻保护 , 对 老 街 旧巷 、 文化象征肆 意改扩建 。 制 造 假 古董, 假 文物 , 愚 弄游客 ; 在文 化打造 中追求 眼前利 益 , 将 一 些
化 将 成 为历 史 。 1 . 一些 历 史 见 证 、 老街旧巷、 文 化 象 征 等 被 遗 弃
笔 者 挂 职 宜 昌市 秭 归 县 期 间 , 被 秭 归 县 璀 璨 的农 村传 统 文 化所吸引 , 也 因 部 分 文 化 缺 乏 足 够 保 护 而 遭 到 破 坏 或 消 失 倍 感 痛 心 。秭 归 县 地 处 湖 北 省 西 部 . 是著名 的“ 中国龙舟之乡 ” 、 “ 中 国诗歌之乡 ” 、 楚 文化 的 发 祥 地 . 秭 归 县 农 村 传 统 文 化 资 源 十 分 丰富 , 文 化地 域 特 色 非 常鲜 明 , 古村 落、 古建筑 、 民问风俗 、 民间 艺术 、 民 间工 艺 散 布 各 地 . 包括屈 原故里端午 习俗、 长 江 峡 江 号 子、 秭归 皮 影 子 戏 、 秭 归薅草锣鼓 、 秭 归 民 间刺 绣 、 打九字鞭 、 五
地 区 个 性 与 地 区联 系 的 纽 带 。农 村 传 统 文 化 一 直 依 附 于 土 地 ,
文 化 没 有 先 进 与 落后 之 分 , 它 所 有 的 只是 反 映 当 时 的 历 史 现 状及 诉 求 、 不 同人 群 的精 神 需 求 和 状 态 。一 段 时期 以来 . 农 村 传 统 文 化 被 放 到 了城 市 现 代 文 化 甚 至 是 现 代 文 明 的对 立 面 . 被

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化的国家,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现代化的急剧发展中,农耕文化逐渐受到冷落并面临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农耕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多年来与土地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农耕文化不仅仅是种植庄稼的技术和经验,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和谐的理解。

农耕文化蕴含着尊重自然、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众多优秀品质,对我们的现代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加强农耕文化传承的建议为了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3.1 设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政府可以鼓励并支持设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以提供一个展示、教育和研究农耕文化的场所。

这些基地可以恢复和保护传统的农具、农田和农耕仪式,同时提供农耕文化教育课程,吸引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

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农耕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3.2 加强农耕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传统的农耕技艺是农耕文化的核心,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和手工艺人传承和发展传统的农耕技艺。

通过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传授种植、古法制作等技术,帮助农民和手工艺人提高技能水平,并鼓励他们创新和改进传统技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3 打造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农耕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打造农耕文化旅游品牌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政府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在农村地区建设农耕文化旅游景点,提供农耕体验、农家游等各种农耕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

也应加强对农耕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

4. 总结与展望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势在必行
农耕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根之所在,其中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的发展历程,它们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作为农业文明的主体,蕴含着厚重而又丰富的农耕文化。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

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并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等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广袤的地域多样性、民俗多元性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多样性,而其秉承的协调和谐的三才观(即天、地、人在农业生产中的辩证关系)、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即“不违农时”和“用养结合”)、辨土肥田的地力观(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种养三宜的物性观(“物宜”“时宜”和“地宜”)、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即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性循环)、御欲尚俭的节用观(即积粮以备荒)更是及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猛提升,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在我们这一代人跨入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新时代的同时,也亲手送别了穿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农耕社会。

因此,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收集整理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实物及其技艺资料,建设存放、保护、展览博物馆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需要,是启迪教育后人的需要,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是现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农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在保持地域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传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

传统农业中有许多好的东西,是当地劳动人民依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物种间的关系,运用本土的、独特的、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代不懈的努力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生态平衡系统和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毫无疑问就是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资源。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破坏了
生物多样性。

要治理和改善农业的环境状况,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环境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传统农业注重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区域差异,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然生态净化过程,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尽量避免滥用化肥、农药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农业生产既要追求产量,更要注重产品安全,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繁荣农村文化和乡村旅游。

都市人们萌发的乡愁、乡恋,是对生活的一种重新认识与理解,追求自然与和谐、安详与宁静,才是人类生活最本质的方面。

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以农为本,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为主干,以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受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

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要坚持保护、发展和利用并重
目前,各地都比以往更加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比如我市已经评选出十大古村落并加以改造保护,清河有识之士自发建起了农耕文化展览馆,王垴等村建起了村史馆,等等。

然而与农耕文化所承载的历史重任而言,还远远不够。

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

古村落和传统民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村落文化景观,都属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的发展历史。

这种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共同记忆。

这种历史记忆,不但能增进人们彼此间的情感,促进族群内部的认同和包容,同时还是增加每一个成员的历史认同自豪感和归属感。

建筑是有生命的,跳跃的生命符号反映的是人文思考,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折射着时代的进步。

乡村传统的村落、独特的建筑布局、生活方式、节庆习俗和农事活动都是农耕文化几千年的积淀。

建筑物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有序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加以保护,因为这些一旦破坏掉,就永远不会有。

构建农耕文化展览室。

为了方便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在乡村构建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很有必要。

在农耕文化的宁静中,人们更能洞观沧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间的哀乐得失,特别是让不谙稼穑的晚辈们受到较好的传统教育,知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注重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的征集,抢救性地收集、整理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

政府职能部门、民间热心人士一道,抢救性地挖掘收集闲置、破败和濒临消失的传统农耕民俗文化遗物,诸如我市农村中传统的犁耙绳索、柴刀斧头、辘轳水车、推子碾子、织布纺车、榨油砌具以及桌椅板凳、凿子刨子、角尺墨斗等等,力求求真求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民俗用品用具风貌。

成立民俗研究所,挖掘整理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并出版专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