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夏商时期的奴隶制国家主要包括夏、商两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阶段。
夏朝的创始者是禹,他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威望,成功地建立了夏朝。
夏朝的政权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国家的所有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归王室所有。
夏朝的奴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王室的私有奴隶,这些奴隶直接属于王室,被用来从事农业生产、建设工程和服侍王室的生活。
另一类是国家的公有奴隶,这些奴隶属于国家,是由战争中的俘虏和犯了法的人组成的。
公有奴隶主要被用来进行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战争等工作。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的发展。
夏朝的农业主要以种植谷物为主,农耕奴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夏朝通过建立水利工程、发展农业技术和推行计划经济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王室和贵族的生活需要,还为国家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奴隶制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与此同时,夏朝的奴隶制国家也发展了多种行政制度和法律法规。
夏朝制定了土地制度和奴隶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国家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所有权,保护了奴隶主的权益。
夏朝还设立了官僚机构,建立了官员制度,通过官员的负责和控制,加强了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朝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国家。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奴隶制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经济模式,同时又有所创新和改进。
商朝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生产和管理制度,推行了开放政策,扩大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提高了奴隶制国家的造富能力。
总的来说,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奴隶制国家通过农业的发展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成就,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和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甲骨文
•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 利用龟甲、 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 卜的记事文字, 卜的记事文字,迄今已 发现约十五万片。 发现约十五万片。虽然 它的内容以占卜为主, 它的内容以占卜为主, 所反映的事物受到一定 限制, 限制,但也包含了从武 丁至帝乙、 丁至帝乙、帝辛年间祭 征伐、田猎、农业、 祀、征伐、田猎、农业、 畜牧、地理、 畜牧、地理、方国等社 会的各个方面, 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 商代历史的重要文字资 料。
相传商的始祖契曾 与禹同时, 与禹同时 , 并和禹 治水。 治水 。 契的母亲叫 简狄, 简狄 , 其母吞玄鸟 卵而生契,《诗 玄鸟》 经 ·商颂 ·玄鸟》: 商颂 玄鸟 天命玄鸟, “ 天命玄鸟,将而 生商,宅殷土茫 茫。”
天命 玄鸟 降而 生 商— —简 简 狄像
盘庚迁殷
• 盘庚继立时,政治 上的混乱现象仍然 相当严重,盘庚为 挽救政治危机,决 定再一次迁都,在 迁都前后,他反复 劝说贵族,要求他 们一同迁往新都, 共同作出一番新的 事业。同时,又严 厉告诫众民,要他 们随同迁往,不然 就要斩尽杀绝。
第三节、 第三节、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前17~11世纪) 17~11世纪 世纪)
一、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 商族早在灭夏之 前,就有了相当 长时期的发展。 长时期的发展。 它最早活动于东 方的渤海沿岸及 河南河北, 河南河北,同山 东半岛、 东半岛、辽东半 岛的古代土著民 族有许多共同之 处。
玄鸟生商
三 、商代的社会经济
农业 商代的农业生产很早就相当发达。 商代的农业生产很早就相当发达。灭夏后农业生产 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 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 商代的主要农作物有禾、 麦等。 商代的主要农作物有禾、黍、稻、麦等。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仍以木、 骨蚌工具为主,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仍以木、石、骨蚌工具为主, 亦有青铜农具。 亦有青铜农具。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年~~前1046年)△授课名称——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夏奴隶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其发生、发展及灭亡的基本历史过程。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探讨中国国家的起源以及夏代奴隶制国家确立的依据。
通过文献资料、甲骨文资料以及其他地下发掘材料,使学生了解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的特征,充分认识殷商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夏朝的经济文化特征、少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商国家机构、各项制度;盘庚迁殷到武丁开拓;商朝的统治机构商朝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商朝科学文化的发展,殷商文明及其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夏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缺乏;商朝的国家制度和阶级结构。
△授课对象——2012级△授课方式——讲授△授课时数——4学时△教学环节:夏朝是奴隶制国家的雏形。
首先夏朝按地域来划分它的臣民。
《左传》所言“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其次,世袭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形成,从夏启开始实行传子制。
其三,夏朝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有了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公共权力机关。
有了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公共权力机关。
夏的军队,以铜作兵,杼发明甲,还有战车。
夏的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监狱叫夏台,简单的典章制度,有夏礼,夏训。
而恩格斯认为,“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和公共权力的设立,是国家出现的两个主要标志。
”夏朝符合国家形成的两个条件,因此说夏朝是我国阶级社会的开始。
顾颉刚的贡献——顾颉刚在商周史研究上是很有成就的,他提出了关于古史的观点,即“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他认为:(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姓名:班级: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2、禹的儿子拒不接受举贤禅让的做法,直接继承了王位,取代了。
3、夏朝建立军队,,,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4、考古学家在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遗址中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出土的乐器、礼器、酒器等,反映了。
5、末代君主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①,,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②商朝为巩固统治,,,,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3、末代商王,在军事上,耗费国力,经济上,政治上,导致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2、分封制①目的:②依据和分封对象:③受封者权利:授予他们的权力,建立;具有一定的,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
④受封者义务:承担向周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
⑤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
⑥作用:分封制确立了。
3、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
5、公元前,周朝西部地区的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
6、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文。
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严密的。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2、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举贤禅让的做法,直接继承了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4、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遗址中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出土的乐器、礼器、酒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5、末代君主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①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②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3、末代商王纣,在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2、分封制①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②依据和分封对象: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③受封者权利: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前1046)中国古代人“言必称三代”。
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总是不能离开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很有道理的,说暴君君主时,常引桀、纣、幽、厉为鉴戒;伊尹、周公几乎成了贤臣名相的同义词;妲已、褒姒则是内宠乱政的代表,他们都是三代的历史人物。
三代的文化、典章、礼东政刑、学术思想,给予后世以极大的影响,如果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比作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那么三代就是长江大河的源头所在,因此,我们说没有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也就没有今天当代的中国,这一点是务必引起我们重视的。
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制度社会。
制度,①是一个应用范围广泛的词,它可以是说是法令礼俗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②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③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
《西厢记》三本四折中红娘云:“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
”④制作、规模、样式。
社会,也是包罗甚广的词。
①古代社日、里社举行的赛会,可以称是社会,亦称庙会,后泛指节日演艺集会,《东京梦华录》八《秋社》载:“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
……看社重年、重九,亦是如此。
②有时指信仰相同,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也称为社会。
如《醒世恒言·郑使节乞功神臂弓》中有:“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
”②更多的时候,将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的综合所构成的形态,称之为社会。
如果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制度、社会有时相重合为一,如奴隶制度、奴隶社会,有时也可以分离,如奴隶制度可以存在于奴隶社会,也可以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黑奴制)。
考研历史统考313《中国古代史》第二章《时期的奴隶制国家》第二节《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第二节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族的兴起商人的先祖相传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族之一。
商人早期主要活动于东部孟诸泽畔的商丘附近,在不断开发这片土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二)商朝的建立至汤时,商朝国力渐盛,商汤以伊尹为相,伊尹不仅协助成汤处理各种军政事务,筹划灭夏方略。
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最终消灭掉夏国。
建立商,定都于亳。
(三)九世之乱商王朝中期王室动乱。
自仲丁以后,王位纷争不断,又多次迁都,诸侯离叛。
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因“诸弟子争相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
(四)盘庚迁殷1.原因:盘庚继立时,政治混乱,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
盘庚为拯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一次迁都。
2.意义:盘庚迁殷扭转了商朝历史上自“九世之乱”所带来的混乱局面,扭转了商王朝的衰老之势,使商王朝从此走上了中兴的道路,打击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
(五)武丁中兴武丁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等贤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中兴”。
1.平定了土方、舌方、苞方、鬼方、羌方的侵扰;2.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3.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
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一)商王朝的统治机构1.官制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大权,自称“余一人”或“一人”,表示王权的至高无上。
到康丁以后,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
②早商时期,最高一级的是师保。
这类职官的代表如伊尹、保衡、巫咸、巫贤等,这些人常常集官职与神职于一身,拥有很大的权力。
③事务官有尹、臣、小臣等;武官有马、亚、射、卫、犬等;史官掌管宗教活动和文化事业,名称有卜、史等。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夏
商
周
△ 夏商周…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
关键。…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
国之间的关系。
△ 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国文化,但彼此之间有地
域性的差异。
—— 张光直
△ 在夏商周时代被认为是正统的国家只有一个。—— 谢维扬
《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易·革卦》:“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
•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遗存。第一期,陶器多为深褐色,陶
胎较薄,其中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细绳纹、
方格纹、附加堆纹次之。第二期,陶器中篮纹,方格纹和磨光黑
陶都相应减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第三、四期,以灰陶为主, 陶色普遍变为浅灰,磨光黑陶更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一般都较 粗,篮纹、方格纹几乎绝迹,云雷纹等印纹增多,泥质陶器的内 壁多印有麻点。各个时期又自其特点和变化。这四期的碳十四测
当起东方夷族。②商族是从有娀氏分出
来的一个宗族而发展起来的。契封于商,
赐姓子氏,“商”是这个宗族的居住地,
因而成为宗族的名称,号称商族,子是
三 人 行 浴 , 见 玄 鸟 随 其 卵 , 简
狄
曰
简 狄 ,
有 绒 氐 之
• C、手工业:制陶、制化石、骨器、玉器、 装饰品、石磬一类的乐器,昆吾制陶的传说。
• D、酿酒:仪狄作酒(《世本·作篇》),杜 康造酒,秫酒、饮酒之风,酒具有觚、爵、 盉,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造车鼻祖——奚仲
• 车轮的制作:奚仲作车
• 3、科技文化的发展
•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 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提出了新的 要求,随着夏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 文化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初期的两个朝代,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两个朝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
本文将从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夏朝的建立是在奴隶制社会逐渐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的。
根据《诗经》和《史记》的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在治水有功后被封为夏伯,建立了夏朝。
夏朝的政权基础是奴隶主阶级。
夏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奴隶的劳动。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其次,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建立者是商汤和商太戊,他们都是在内乱和社会动荡中崛起的贵族。
商朝统治者采取手段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奴隶制国家。
商朝的奴隶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奴隶们在农田中进行耕种和劳动,为统治者提供丰富的资源。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也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统治者往往是部落中的贵族,通过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宗法制度在夏商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奴隶制国家的维护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总之,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夏朝和商朝的奴隶制度以农业经济为基础,通过战俘、犯人和降民等渠道获取奴隶劳动力,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统治者的繁荣。
宗法制度在夏商社会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奠定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基础。
夏商时期的奴隶制国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形态,对后来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夏朝大约统治了十四代,十七王,五百余年。 • 有“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之说,见《太平御览》卷 82皇王部引《竹书纪年》。也有“继世十七王,四 百三十二岁”之说,见《汉书· 律历志下》。又有 “夏代凡四百八十有三岁”之说,见《绎史· 后记》 13等等,一般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中叶之间。
夏朝最后一个 王——夏桀
中国古代史
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约前2070-前1046)
中国古代人“言必称三代”。如果把 这句话理解为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总是 不能离开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 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很有道 理的,说暴君君主时,常引桀、纣、幽、 厉为鉴戒;伊尹、周公几乎成了贤臣名相 的同义词;妲已、褒姒则是内宠乱政的代 表,他们都是三代的历史人物。三代的文 化、典章、礼乐政刑、学术思想,给予后 世以极大的影响,如果把有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比作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那么 三代就是长江大河的源头所在,因此,我 们说没有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也 就没有今天当代的中国,这一点是务必引 起我们重视的。
•
西厢记
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 • • 1、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标志着我国历 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A、显赫的家族,《史记· 夏本纪》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 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 帝颛顼之孙也。其父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有崇氏 的部落首领。为了同尧舜争夺权力,先后与共工氏进行对尧舜的 斗争,失败后被处死于羽山。 B、大禹治水与塗山之会。大禹受舜的命令采用疏导的方法,治 理洪水,十三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很大成就。被拥戴为“夏后 氏”,成为诸夏之族的最高的君长。带兵出征三苗,迫使三苗向 丹、汉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岭逃去,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也 有些人被掳掠沦为奴隶。这是一次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活动, 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又迁 都阳翟(河南禹州市)。会万国于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属怀 远县境),史称塗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也 有人认为,禹是站在国家门口上的人,是部落联盟首领;夏启是 夏王朝的国王。) C、从禅让到传子。禹,是受舜禅让而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 又推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举东夷伯益,但不给伯益实权, 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 交给了其子启,让启的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启,传说是禹之 妻塗山氏化为石后,斫石而出,故名为启。)在禹死后,启杀伯 益,讨伐有扈氏,建立夏王朝。因此有人说:禹传子家天下。
夏王朝世系简表: 昌意:黄帝次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颛顼:昌意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骆明:颛顼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姒 鲧:骆明之子,生卒年待考,葬地待考 姒 禹:姒鲧之子,公元前2166~前2060年,公元前2070~前2060年在位,葬于浙江 绍兴市大禹陵 姒 启:姒禹之子,公元前2059~前2050年,葬地待考 姒太康:姒启之子,公元前2049~前2020年,葬于河南周口太康县太康陵 姒仲康:姒太康之弟,公元前2019~前2006年,葬地待考 姒 相:姒仲康之子,公元前2005~前1978年,葬于河南濮阳市相陵 姒少康:姒相之子,公元前1913~前1890年,葬于河南周口太康县少康陵 姒 抒:姒少康之子,公元前1889~前1874年,葬地待考 姒 槐:姒抒之子,公元前1873~前1848年,葬地待考 姒 芒:姒槐之子,公元前1847~前1830年,葬地待考 姒 泄:姒芒之子,公元前1829~前1814年,葬地待考 姒不降:姒泄之子,公元前1813~前1755年,葬地待考 姒 扃:姒不降之弟 ,公元前1754~前1734年,葬地待考 姒 廑:姒扃之子,公元前1733~前1713年,葬地待考 姒孔甲:姒不降之子,公元前1712~前1682年,葬于河南三门峡绳池崤山孔甲陵 姒 皋:姒孔甲之子,公元前1681~前1671年,葬于河南三门峡绳池县崤山夏高陵 姒 发:姒皋之子,公元前1670~前1652年,葬地待考 姒履癸:姒发之子,公元前1651~前1600年,葬于安徽巢湖市东北卧牛山夏桀陵
周
夏
商
△ 夏商周…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 关键。…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 国之间的关系。 △ 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国文化,但彼此之间有地
域性的差异。
—— 张光直
△ 在夏商周时代被认为是正统的国家只有一个。—— 谢维扬 《诗经· 大雅· 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造车鼻祖——奚仲
• 3、科技文化的发展 •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 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提出了新的 要求,随着夏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 文化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 A、记载日食 • B、记载流星雨 • C、干支纪时法 • D、夏小正 • E、文字
• • • • • • • • •
三、发展和衰亡 太康失国 五子之乱 有穷氏后羿行夏政 寒灭后羿 ,追捕夏王后裔、杀相。 少康中兴 季杼兴兵 孔甲衰土,扰(驯)龙,食龙 夏桀亡国。
•
•
大禹
• 2、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 •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因而带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痕迹,所建立的奴隶制 的世袭的王权和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 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 • 奴隶制形成后,原来的部落首领相继转化为 一邦之“君”,所属的父权家长又相继转化为世 袭贵族,充任邦国的官尹。一邦之内的全部田地 都为邦君所有,其下的各级贵族之家,又各自分 有邑聚或一部分田地,他们都以役使奴隶耕作为 主,这样,就构成了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从 夏朝开始,在众多邦国之上,又建立了统治全国 的王朝。形成了王室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 家的格局,这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奴 隶制国家组织形式,而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也 是与此相适应的。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关系 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
纣 王
周 公
第一节 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 • 明确一个概念社会制度 : 制度,①是一个应用范围广泛的词,它可以是说是法令礼俗 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②甚至可 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③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 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西厢记》三本四折中红娘云: “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 ④制作、规 模、样式。 社会,也是包罗甚广的词。①古代社日、里社举行的赛会, 可以称是社会,亦称庙会,后泛指节日演艺集会。《东京梦 华录》八《秋社》载:“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 作社会。……看社重年、重九,亦是如此”。②有时指信仰 相同,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也称为社会。如《醒世恒 言· 郑使节乞功神臂弓》中有:“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 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 ③更多 的时候,将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 建筑等的综合所构成的形态,称之为社会。如果从社会发展 史的角度来看,制度、社会有时相重合为一,如奴隶制度、 奴隶社会,有时也可以分离,如奴隶制度可以存在于奴隶社 会,也可以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黑奴 制)。
夏启
夏 王 朝 疆 域 示 意 图
• 被统治阶级:在田间劳动的人,通称为“民”。主要 有黎民、庶民、庶人、众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 妾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同时,还有平民。 • 国家机构:由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其统治方式,划 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即禹贡九州。并出现了以地为氏的姓氏。从姒姓中, 分出了夏后氏、有扈氏、斟寻氏、彤城氏等十三个以 地为氏的氏。 • 公共权力:即军队、监狱及其强制机构等构成。 • 军队:启征有扈氏用军队,帝杼作甲,装备军队。 • 刑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 监狱:圜土,夏台——关汤武 • 捐税: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有了公共权力机关,有 了众多的官吏和军队,就要由人民交纳贡赋来养活他 们。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即一天耕种五十 亩土地而交出收入量的十分之一为捐税贡赋。 • 度量衡:为了征收贡赋,制定了关石和钧等度量衡制 度。 • 都邑:是国家政权的标志,鲧作城郭,禹居阳城。
•
但要分清,“夏”可以包含族的国家或王朝的、 地域的和文化的等不同概念。考古学上的文化应包 括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它的含义与族 的、地域的和王朝的概念有所不同。夏代文化比夏 文化要窄一些,所指的是夏禹至桀这一特定时期, 地域主要在夏朝活动范围之内。考古学文化与王朝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朝建立时,夏文化就已存在; 但夏朝覆灭之时,人们的创造的物质文化并非立即 中断或一起覆灭。相反,夏代遗民还在使用和创造 他们的文化,使之延续一定的时间。 • 虽然,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讨论没有定论,有人 认为是夏代遗存,有人认为三、四期为商代文化, 一、二期为夏代文化,有人认为是商代文化。有人 认为遗址是商汤西亳,也有人认为是夏都阳城。但 和二里头文化面貌相同的遗址,在豫西发现有40多 处,在晋南发现有30多处,正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 域。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南龙山文化,下启早商文化。 其中包含了阶级压迫,国家机器以及青铜器出现等 情况,与文献中的记载的夏代史相符。因此可以说, 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二里头遗址
• 2、社会经济发展 • A、冶铜与铸造,二里头文化中出现了青铜 铸造的刀、锥、锛、凿、铃、簇、戈、爵等 工具和武器等。同时发现有冶铜遗址,陶渣、 铜渣和坩锅残片等,出土的铜容器等系用复 合范铸成,反映当时的铸铜工业已有一定规 模和水平。夏禹铸九鼎的传说。 • B、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蚌器仍 在使用。种类以镰、刀、斧、钗为主,还有 木耒。 • C、手工业:制陶、制化石、骨器、玉器、 装饰品、石磬一类的乐器,昆吾制陶的传说。 • D、酿酒:仪狄作酒(《世本· 作篇》),杜 康造酒,秫酒、饮酒之风,酒具有觚、爵、 盉,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车轮的制作:奚仲作车
《周易· 革卦》:“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