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汇编)
中暑检查及护理措施

中暑检查及护理措施
中暑检查:
1.体温测量:中暑时体温会升高,需要经常测量体温。
2.观察症状:中暑常伴随着头痛、头晕、呕吐、肌肉抽搐等症状,需要观察并记录症状。
3.查看皮肤:通过观察皮肤颜色、湿润程度等判断中暑程度。
4.监测脉搏和呼吸:中暑可能导致心率增快、呼吸急促,需要
监测脉搏和呼吸。
5.其他检查:如血压、血糖等检查视需要而定。
护理措施:
1.降温:将中暑者移到阴凉处,用冷水冲洗身体或喝些凉开水,帮助降温。
2.保持清凉:给予中暑者寒湿毛巾,保持清凉、湿润,可以缓
解症状。
3.补充水分:中暑者口渴,应该多喝水或饮用电解质饮料来补
充水分。
4.休息:中暑可能会给身体带来疲劳,需要让中暑者休息,避
免过度运动。
5.医学干预:如果中暑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该及时就医,接受医学干预。
6.注意预防:在高温天气里要注意补充水分、控制户外活动以及穿着透气、轻便的衣服等预防中暑。
中暑护理常规

中暑护理常规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
热痉挛、热衷蝎、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
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
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为轻度中暑。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临证护理】1.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2.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
3.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4.大汗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5.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及针刺。
6.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
【用药护理】1.按医嘱用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3.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观察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并发症护理】1.高热者,可予头部行冰袋冷敷,遵医嘱针刺人中、涌泉、丰隆、风池、内关、照海等穴位。
2.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泠汗不止、瞳孔散大时,可灸神阙、气海、关元,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健康指导】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的摄人,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中暑护理常规

中暑护理常规
1、保持有效降温
(1)室温:20~25%℃。
(2)准确执行各种降温措施:
①冰袋放置位置准确,及时更换,防止冻伤,乙醇擦拭时应顺着动脉方向走行。
②乙醇全身擦浴为拍打式擦拭背、臀及四肢。
③使用控温仪(降温毯)时,应注意各管道衔接严密,病人宜平卧。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降温效果的观察。
(2)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变化和皮肤出汗情况,防止虚脱、衰竭发生。
(3)观察与高热同时存在的其他症状。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医生给予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监测指脉氧、动脉血气及呼吸形态。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适宜,限制探视,减少感染因素。
6、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
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内科护理学讲义—中暑病人的护理

第九节中暑病人的护理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过度丧失所至德疾病。
中暑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热痉挛四种类型。
一、病因:当环境温度较高(室温超过35度)、强辐射热、或气温虽未达高温,但湿度高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无足够防暑降温措施,在此环境下劳动到一定时间均可发生中暑,当出现大汗、口渴、头晕、胸闷时为先兆中暑。
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或过度疲劳而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者更易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热衰竭:为最常见的一种。
2.热痉挛: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3.热射病:致命性急症,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
三、治疗原则:迅速降温、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防止脑水肿
1.热痉挛: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有疼痛反复发作,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热射病:各种降温措施,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对症治疗抽搐时注射地西泮或水合氯醛保留灌肠;中暑高热伴休克时最适宜的降温措施是动脉快速推注4度5%的葡萄糖盐水。
四、护理措施: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意识体温变化,
热衰竭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保持室温20-25度为宜,具有良好通风,病床下放置冰块;注意输液速度,避免左心衰;高温作业工人、夏季田间劳动的农民每天补充含盐3%的饮料。
练习题:
患者男性42岁,炎热夏天,在地里干活5小时,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出冷汗,皮肤苍白。
体温37.3度,脉搏I1o次/分,血压90∕50mmhg,最可能诊断
A轻度中暑
B热衰竭
C日射病
D热痉挛
E热射病。
急诊科中暑患者急救护理常规

急诊科中暑患者急救护理常规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症,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衰竭。
(一)病因高温、潮湿、无风的环境最容易引起中暑。
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易诱发中暑。
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如年老、体弱、产妇、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阿托品)、汗腺功能障碍(如硬皮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等容易发生中暑。
(二)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高。
2.轻症中暑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括面色潮红、苍白、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
3.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三型。
(1)热痉挛是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
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
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在热应激情况时因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外周血管扩张,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
表现为头晕、晕眩、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常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
(3)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属于高温综合征,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运动数小时(劳力性),或老年、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维持数日(非劳力性)热应激机制失代偿,使中心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
中暑的急救护理措施

中暑的急救护理措施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中,体内的热量无法通过正常的散热方式排出体外,导致体温过高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中暑是一种急性的热应激反应,如果不及时采取护理措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介绍中暑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帮助大家在遇到中暑病人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急救。
一、及时转移至阴凉处当发现有人出现中暑症状时,首先要将其转移到阴凉的地方,远离高温环境。
可以选择室内空调房间、阴凉的树荫下或者凉爽的室外地方。
同时,确保空气流通,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风扇等设备增加空气对流。
二、给予足够的水分中暑后,人体容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脱水。
因此,急救护理措施之一就是给病人补充足够的水分。
可以适当给予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椰子水,以补充体内所失去的水分和电解质。
三、降低体温中暑的病人体温升高,需要及时降温。
可以采用冷毛巾敷在额头、颈部和腋下等处,利用水蒸发的原理帮助体温降低。
也可以用冷水擦拭病人的皮肤,或者给病人用冷水冲凉。
但要注意冷水不可过冷,以免引起温度过低的问题。
四、松散衣物中暑时,病人身上的衣物应尽量松散,以利于热量的散发。
可以解开领口、扣子和腰带等,让病人更容易散热。
若可能的话,可以用湿毛巾或冰块敷在脖子和手腕等处,以提高散热效果。
五、观察病情变化在急救过程中,要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如果病人出现呕吐、意识模糊、痉挛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救护车到达之前继续进行其他护理措施。
六、避免再次中暑中暑病人一旦得到救治,也要避免再次中暑的发生。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中暑: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尽量待在阴凉处,适当增加室内的空调或风扇使用,避免长时间暴晒于高温环境中。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热应激反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情的恶化,甚至拯救生命。
在面对中暑病人时,要冷静、迅速地采取措施,并及时寻求医疗救助。
同时,预防中暑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和休息时间。
中暑病人的护理1

中暑病人的护理一、中暑概念: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环境因素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正常人的体温在小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c左右。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
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体温调节障碍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
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
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一)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中暑的急救护理常规

中暑的急救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由于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暴露过久,水分和电解
质的失调,引起荷尔蒙水平紊乱等原因而导致的一种急性疾病。
其
症状包括头昏、头痛、心跳加速、面色潮红、口渴、恶心、呕吐等。
如发现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进行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应分以下三步进行:
1. 换地方
中暑的患者应立即躺倒、休息,并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
可
以拆开衣领、脱去外套,帮助散热。
2. 补水
遇到中暑的患者应立即给其补充适量的水分或含盐水,每次
100-200ml,饮用一次后10-15分钟再饮用一次,连续饮用3次。
如果疗效不佳,可考虑输液治疗,但要注意输液速度控制。
3. 降温
中暑的患者应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颈部、手腕、肘窝、腋窝等部位,每20分钟更换一次,直至体温降至38度以下。
患者体温若超过39度,可用常温水或冰毛巾浸泡全身,同时用风
扇吹风或开空调,除掉多余湿气。
中暑的患者在急救护理结束后,应继续观察其情况,保持心情
开朗,避免过度疲劳,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
同时,预防中暑
也很重要,如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暴露过久,多注意休息,饮
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饮用高糖、含咖啡因、酒精的饮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暑病人的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观察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
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3、观察病人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
统的症状。
【护理措施】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置于空调室或通风处,室温
20~2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冰块、冰帽、冰毯、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的冰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2小时.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慢而均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
<10.7kPa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对老年及重症者禁忌快速推注降
温药,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肺水肿. 服用解暑中药)。
2、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
尿量变化,每10~30分钟测量肛温一次,肛温下降至38℃左右暂停降温,如患者进入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低于80mmHg),停止降温。
3、防止冻伤:降温时要注意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觉凉爽舒适为度
心前区及胸部勿置冰袋,骨突出要防止冻伤。
4、
5、合理按摩::对中暑病人的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
痛加重。
6、
7、用药护理对于昏迷患者者,可遵医嘱给予纳络酮等药物,
以降低应激反应,起到促醒作用。
对抽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8、
9、饮食与休息清醒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
昏迷病人留置
胃管,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
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10、
11、
12、口腔和皮肤的护理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
的清洁,防止溃疡的产生。
定时给昏迷患者翻身,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尤其是灌肠后的病人,防止皮肤破损的发生。
14、
15、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
合治疗护理工作。
【健康指导】
1、嘱患者避免高温下长时间工作,保持室内通风。
2、大量出汗时,要大量服用淡盐水,避免因高热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热痉挛、热衰竭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