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序
《送董邵南序》译文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许,《越绝书》与《吴越春秋》皆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的,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
大概是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造宫舍,调教、训练西施、郑旦二人,用来献给吴王夫差的。
还说:“恐怕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鄙,因而宫址要临近通衢大道。
”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
商君景哲用钱若干买下此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
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个荷花池。
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
亭子前面则一如其旧,仍叫“脂粉塘”,未作改变。
远处东南面,西面有山,青翠高耸,连绵不断,尽是名山。
书房四周,皆是田园、水面,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地、打鱼、采桑的男女随处可见,四望皆然。
我年轻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
现在,受商君之托,嘱余为记,虽然因病戒酒,但对当时的情物却记忆犹新,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又面临着通往繁华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
一朝寥落,沦为村庄,那些在山中种地、渔钓的农夫野老,有的还能在耕作时发现古代遗落的首饰。
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总要被田野上幽幽闪亮的磷火弄得心神不安。
所有这些,自然无不使人感慨叹息,成为百姓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
至于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转倡优而农桑,专心本业,民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商君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之暇,登上西施山顶放眼望去,也许会触景生情,与我在前面所说的不谋而合。
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恐怕也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吧。
《送董邵南序》译文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
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
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及赏析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及赏析东野:即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人,著名诗人,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时出任溧阳尉,仕途坎坷,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韩愈《送董邵南序》原文及译文

韩愈《送董邵南序》原文及译文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董邵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和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之有所感也。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注释】①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③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④强仁:勉力为仁。
⑤矧:何况。
⑥望诸君:即乐毅。
⑦屠狗者: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董生举进士()⑵郁郁适兹土()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⑷为我吊望诸君之墓()19.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夫以子之不遇时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皆爱惜焉②因以为号焉C.①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②倩女之靧面D.①可以出而仕矣②溪深而.鱼肥2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⑵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2分)参考答案18.(1)推荐;选用(2)往,到(3)怎么(4)祭拜(4分,每词1分)19.B(2分)(A ①认为②因为B ①②语气助词C ①代词②助词,的D ①表承接,然后②表递进,而且)20.①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
(2分)②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
(2分)21.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1分)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1分)。
二1、据要求填写原文句子。
1)点明董邵南游河北缘由的句子是2)作者直接慰勉董邵南的句子是3)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提行董盛不要误入歧途的?2、首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文中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其作用是什么?4、结尾一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5、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古文鉴赏《送董邵南序》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送董邵南序》原文及翻译《送董邵南序》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
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
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原文】送董邵南序作者:[唐]韩愈燕赵00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01。
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02,怀抱利器03,郁郁适兹土04。
吾知其必有合05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06,苟慕义强仁者07皆爱惜焉。
矧08燕赵之士出乎其性09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0,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1?聊以吾子之行卜之12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13之墓,而复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14乎?为我谢15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16矣。
”【注释】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
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
适,到……去。
兹,这。
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
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
与,跟随。
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聊:姑且。
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唐] 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②。
董生举进士③,连不得志于有司④,怀抱利器⑤,郁郁适兹土⑥,吾知其必有合也⑦。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⑧,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⑨。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⑩!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3)。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14);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15)?为我谢曰(16):“明天子在上(17),可以出而仕矣(18)!”〔注释〕①本篇选自《韩昌黎集》。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韩愈的朋友。
②燕、赵,战国时国名。
燕国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赵国地在今河北、山西一带。
这里以“燕、赵”借指当时的河北地区。
③举进士,应进士科考试。
④不得志,指没有考中进士。
有司,此指主持考试的部门。
⑤利器,比喻卓越的才干。
⑥适,往。
兹土,这个地方。
指河北一带。
⑦有合,有所遇合。
指得到赏识和重用。
⑧子,您,指董邵南。
不遇时,未遇发挥才干的时机。
⑨强,勉力。
⑩矧(shen 审),况且。
(11)化,教化。
移易,改变。
(12)恶(wu乌),怎么。
(13)聊,姑且。
卜,测试。
(14)吊,凭吊。
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赵人,曾辅佐燕昭王破齐,攻占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解除了乐毅兵权。
乐毅为避祸,回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
他的坟墓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15)屠狗者,以屠宰狗为生的人。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这里指有才干但埋没在民间的人。
(16)谢,告诉。
(17)明天子,圣明天子。
此指唐宪宗。
(18)仕,做官。
〔解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仅一百五十一字,但其艺术光彩照耀古今。
清桐城派领袖姚鼐以为它独创奇格,“冠绝前后”(《古文辞类纂序目》)。
他人瘦“气羸”,平时难以高调诵读文章。
【空燃】历代文学作品选目录(2文)

先秦散文尚書無逸秦誓左傳曹劌論戰齊伐楚盟于召陵宮之奇諫假道晉公子重耳之亡晉楚城濮之戰燭之武退秦師秦晉殽之戰鄭敗宋師獲華元知罃對楚王問鄭子產相國國語邵公諫弭謗勾踐滅吳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鄒忌諷齊威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趙威后問齊使莊辛說楚襄王魯仲連義不帝秦觸讋說趙太后唐且爲安陵君劫秦王老子道可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三十輻共一轂曲則全知人者智道生一天之道小國寡民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楚狂接輿章長沮桀溺耦而耕章子路從而後章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章魚我所欲也章民爲貴章荀子勸學榮辱墨子兼愛[上] 非攻[上] 公輸尚賢[上]莊子逍遙遊養生主[節錄] 胠篋秋水韓非子內儲說上[節錄] 外儲說左上[節錄] 外儲說右上[節錄] 難一[節錄] 五蠹呂氏春秋察今上古神話山海經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鯀禹治水黃帝擒蚩尤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先秦辭賦屈原離騷九歌[湘君] [湘夫人] [山鬼] [國殤] 九章[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橘頌][悲回風][思美人][惜往日] 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節錄] 風賦對楚王問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荀卿成相篇[節錄] 賦篇[節錄]秦漢散文李斯文諫逐客書論督責書賈誼文過秦論[上中下] 陳政事疏積貯疏請封建子弟疏諫封淮南四子疏諫放民私鑄疏晁錯文論貴粟疏言兵事書論守邊備塞書複論募民徙塞下書司馬遷文項羽本紀[節錄] 陳涉世家留侯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節錄] 報任少卿書論六家要指十二諸侯年表序六國表序秦楚之際月表序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序高祖功臣侯年表序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序班固文蘇武傳楊胡朱梅云傳記秦始皇本紀後漢諸侯王表序王符文實邊仲長統文理亂篇兩漢辭賦賈誼賦鵩鳥賦梅乘賦七發司馬相如賦子虛賦上林賦哀二世賦大人賦長門賦[有序] 難蜀父老封禪文班彪賦北征賦班固賦兩都賦[並序]張衡賦歸田賦二京賦思玄賦趙壹賦刺世嫉邪賦楊雄賦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六朝辭賦王粲登樓賦曹植洛神賦潘岳秋興賦[有序] 笙賦射雉賦[有序]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庾信小園賦哀江南賦[序]六朝散文孔融文與曹操論盛孝章書諸葛亮文出師表曹植文求自試表嵇康文與山巨源絕交書管蔡論陶淵明文桃花源記范曄文宦者傳論孔稚珪文北山移文陶宏景文答謝中書書丘遲文與陳伯之書吳均文與朱元思書酈道元文水經注[河水(龍門)][江水(山峽)]楊衒之文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洛陽大市]唐文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元結右溪記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韓愈原道原毀雜說[世有伯樂] 師說進學解張中丞傳後敘藍田縣丞廳壁記送李願歸盤谷序送董邵南遊河北序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誌銘原性諱辯對禹問獲麟解改葬服議爭臣論守戒雜說一伯夷頌讀儀禮讀荀子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荊潭唱和詩序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復仇議論佛骨表潮州刺史謝上表與孟尚書書與鄂州柳中丞書再與鄂州柳中丞書與崔群書答崔立之書答陳商書答李秀才書答呂山人書答竇秀才書答李翊書答劉正夫書答尉遲生書與馮宿論文書與衛中行書與孟東野書答劉秀才論史書重答李翊書上兵部李侍郎書應科目時與人書為人求薦書與陳給事書上宰相書後十九日複上書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送王秀才序送孟東野序送高閑上人序送廖道士序送竇從事序送楊少尹序送區冊序送鄭尚書序送殷員外序送幽州李端公序送王秀才塤序贈張童子序與浮屠文暢師序送石處士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贈崔複州序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送湖南李正字序愛直贈李君房別送鄭十校理序送浮屠令縱西遊序鱷魚文贈太傅董公行狀圬者王承福傳毛穎傳附平淮西碑處州孔子廟碑南海神廟碑衢州徐偃王廟碑柳州羅池廟碑袁氏先廟碑烏氏廟碑曹成王碑清邊郡王楊燕奇碑唐故相權公墓碑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殿中少監馬君墓誌銘尚書庫部郎中鄭君墓誌銘河南令張君墓誌銘太原王公墓誌銘尚書左僕射右龍武軍統軍劉公墓志銘國子監司業竇公墓志銘給事中清河張君墓誌銘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韓退之孔司勳墓誌銘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誌銘集賢院校理石君墓誌銘河南少尹裴君墓誌銘李元賓墓銘施先生墓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唐河中府法曹張君墓碣銘扶風郡夫人墓誌銘河南府法曹參軍盧府君夫人苗氏墓誌銘女壙銘鄆州溪堂詩[並序] 新修滕王閣記燕喜亭記河南府同官記汴州東西水門記畫記題李生壁子產不毀鄉校頌訟風伯進學解送窮文釋言祭田橫墓文潮州祭神文五首祭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祭侯主簿文祭薛助教文祭虞部張員外文祭穆員外文祭房君文獨孤申叔哀辭歐陽生哀辭有序柳宗元封建論段太尉逸事狀捕蛇者說三戒[并序] 始得西山宴遊記桐葉封弟辯晉文公問守原議論語辯二首辯列子辯文子辯鬼谷子辯晏子春秋辯鶡冠子愚溪詩序駁復仇議寄京兆許孟容書與蕭翰林書與李翰林建書答吳秀才謝示新文書種樹郭橐駝傳故襄陽丞趙君墓誌遊黃溪記永州萬石亭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柳州東亭記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零陵郡複乳穴記零陵三亭記館驛使壁記陪永州崔使君遊宴南池序序飲序棋伊尹五就桀贊李翱題燕太子丹傳後杜牧阿房宮賦孫樵書褒城驛壁皮日休讀[司馬法]陸龜蒙野廟碑[并詩] 招野龍對羅隱英雄之言荊巫越婦言宋文王禹偁待漏院記唐河店嫗傳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朋黨論王彥章畫像記醉翁亭記蘇氏文集序秋聲賦瀧岡阡表君難論[上下] 唐書藝文志序五代史職方考序五代史一行傳序五代史宦者傳論集古錄目序江鄰幾文集序釋惟儼文集序釋秘演詩集序論臺諫言事未蒙聽允書與尹師魯書送楊序送田畫秀才寧親萬州序送徐無黨南歸序鄭荀改名序資政殿學士文正範公神道碑銘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銘河南府司錄張君墓表胡先生墓表連處士墓表集賢校理丁君墓表太常博士周君墓表石曼卿墓表永春縣令歐君墓表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表張子野墓誌銘徂徠石先生墓誌銘太常博士尹君墓誌銘黃夢升墓誌銘孫明複先生墓誌銘尹師魯墓誌銘梅聖俞墓誌銘江鄰幾墓誌銘湖州長史蘇君墓誌銘大理寺丞狄君墓誌銘蔡君山墓誌銘集賢院學士劉公墓志銘翰林侍讀學士給事中梅公墓志銘尚書都官員外郎歐陽公墓志銘尚書職方郎中分司南京歐陽公墓志銘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北海郡君王氏墓誌銘仁宗禦飛白記襄州穀城縣夫子廟記有美堂記峴山亭記遊亭記豐樂亭記菱溪石記真州東園記浮槎山水記李秀才東園亭記樊侯廟災記叢翠亭記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易論樂論詩論書論明論諫論[上下] 管仲論權書六·孫武權書八·六國權書九·高帝權書十·項籍衡論二·禦將衡論七·申法衡論十·田制族譜引族譜後錄上韓樞密書上歐陽內翰書送石昌言為北使引仲兄文甫說名二子說木假山記張益州畫像記曾鞏戰國策目錄序墨池記唐論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徐幹中論目錄序范貫之奏議集序先大夫集後序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書魏鄭公傳後移滄州過闕上殿疏寄歐陽舍人書謝杜相公書送周屯田序贈黎安二生序送江任序送傅向老令瑞安序宜黃縣學記筠州學記徐孺子祠堂記襄州宜城縣長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擬峴臺記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學舍記齊州二堂記序越州鑒湖圖司馬光肥水之戰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答司馬諫議書祭歐陽文忠公文原過復仇解周禮義序書義序詩義序讀孔子世家讀孟嘗君傳讀刺客傳書李文公集後靈谷詩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進戒疏答韶州張殿丞書上淩屯田書送孫正之序兵部知制誥謝公行狀虞部郎中贈衛尉卿李公神道碑廣西轉運使孫君墓碑寶文閣待制常公墓表處士征君墓表給事中孔公墓志銘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銘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劉君墓誌銘[並序]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王深甫墓誌銘建安章君墓誌銘孔處士墓誌銘秘閣校理丁君墓誌銘叔父臨川王君墓誌銘兵部員外郎馬君墓誌銘贈光祿少卿趙君墓誌銘大理丞楊君墓誌銘尚書屯田員外郎仲君墓誌銘廣西轉運使蘇君墓誌銘臨川吳子善墓誌銘葛興祖墓誌銘金溪吳君墓誌銘仙源縣太君夏侯氏墓碣曾公夫人萬年縣太君黃氏墓誌銘仙居縣太君魏氏墓誌銘鄭公夫人李氏墓誌銘慈溪縣學記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遊褒禪山記芝閣記傷仲永蘇軾教戰守策留侯論喜雨亭記日喻說方山子傳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韓文公廟碑答謝民師書志林·平王志林·魯隱公志林·范蠡志林·戰國任俠志林·始皇扶蘇志林·范增志林·伊尹荀卿論韓非論始皇論賈誼論晁錯論大臣論[上下] 上皇帝書代張方平諫用兵書徐州上皇帝書圜丘合祭六議劄子對制科策策略一策略四策略五決壅蔽無沮善省費用蓄材用練軍實倡勇敢教戰守策斷[上中下] 上王兵部書答李端叔書表忠觀碑石鐘山記超然臺記遊桓山記醉白堂記靈璧張氏園亭記徐州蓮華漏銘九成臺銘韓幹畫馬贊文與可飛白贊上樞密韓太尉書黃州快哉亭記商論六國論三國論漢文帝論唐論會計錄民賦序君術策五臣事策一民政策一民政策二武昌九曲亭記東軒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陸游跋李莊簡公家書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朱熹詩集傳序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謝翱登西臺慟哭記林景熙蜃說元文吳澂送何太虛北遊序李孝光雁山十記[觀石梁記][大龍湫記]宋史張順張貴傳明文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秦士錄[節錄]劉基賣柑者言方孝孺越巫吳士中山狼傳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二歸有光見村樓記項脊軒志題張幼於裒文太史卷周弦齋壽序戴素庵七十壽序王母顧孺人六十壽序顧夫人八十壽序守耕說二石說張雄字說二子字說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李公行狀歸氏二孝子傳筠溪翁傳陶節婦傳王烈婦傳韋節婦傳先妣事略亡友方思曾墓表趙汝淵墓誌銘沈貞甫墓誌銘歸府君墓誌銘女二二壙志女如蘭壙志寒花葬志思子亭記見村樓記野鶴軒壁記畏壘亭記吳山圖記長興縣令題名記遂初堂記宗臣報劉一丈書李贄又與焦弱侯賈誼袁宏道徐文長傳虎丘記五泄鍾惺浣花溪記艾南英自敘徐弘祖遊黃山後記楚遊日記魏學洢核舟記張岱柳敬亭說書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張溥五人墓碑記夏完淳獄中上母書清文黃宗義顧炎武廣宋遺民錄序與友人論學書廉恥侯方域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李姬傳王夫之桑維翰論姜宸英奇零草序唐甄大命室語鄭日奎遊釣臺紀邵長衡閻典史傳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節錄]鄭板橋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全祖望張公神道碑銘陽曲傅先生事略袁枚書魯亮儕黃生借書說錢大昕羿喻姚鼐袁隨園君墓誌銘[并序] 登泰山記汪中狐父之盜頌[并序] 哀鹽船文[并序] 洪亮吉出關與畢侍郎牋梅曾亮記棚民事龔自珍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尊史病梅館記記王隱君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譚嗣同仁學[節錄]章炳麟徐錫麟傳梁啓超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傳。
必读书

朱自清的诵读观及其当代启示

朱自清的诵读观及其当代启示王春芳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髓并不断创新发展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诵读,作为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其被运用的过程中被历代的语文教育者不断地改造着并赋予新的成分和含义。
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中学语文教师,他对诵读的研究以及由此形成的诵读观值得处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我们认真地玩味和思索。
为了更好地挖掘朱氏诵读观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其进行扬弃,我们先对其诵读观进行必要的梳理。
一、朱氏诵读观的内涵诵读,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念(诗文)”。
在朱自清的著述中,诵读多数是个上位概念,包含“诵”“吟”“读”“说”“吟诵”“朗诵”“朗读”等等。
[1]朱氏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诵读,因为诵读有助于了解文章真正的含义,领会文章的意蕴、神气,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鉴赏能力。
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外,还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形成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的诵读观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诵读是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朱自清是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来论述的,他曾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诵读这个环节的过程:可以“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还可以“看着书自己读,看着书听人家读”。
从方式上说,可以读,可以诵,可以吟、可以说,还可以吟诵、朗诵,或者吟唱。
朱自清是从文言诗文和现代白话文两个范畴来进一步阐述这个环节的具体实施的:一般地说,现代白话文要读、朗读或朗诵,文言诗文就要配以吟诵或吟唱。
如果说现代白话文的诵读要清晰响亮即朱自清所谓“清朗”的话,那么文言文的诵读则讲究“行腔使调”,韵味十足。
先说文言诗文。
朱自清对文言诗文情有独钟,他建议文言诗文“每讲完一遍,还该由教师吟诵一两遍,并该让学生跟着吟诵。
”文言诗文讲究韵律、神气(或兴味)、节奏、美感,讲究“因声求气”,单凭朗读是不足以表达气韵和神采的,要表达气韵和神采就必得“行腔使调”地吟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
一、了解董邵南
《嗟哉董生行》节选 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 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 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 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 入厨具甘旨,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
齐读第二段,补充空缺的虚词。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 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 之也。
乐毅,战国时赵国人,曾受燕昭王重用,破强 齐,成就霸业。如果昭王不死,乐毅完全有可能 在破齐之后占领整个中原地区,进而与秦楚抗衡。 可惜昭王一死,燕惠王就听信谗言,收回了乐毅 的兵权,迫使他离燕归赵,终于郁郁死去。乐毅 的命运尚且如此,董邵南又怎能肯定遇到明主或 知音呢? 韩愈请董生代表自己去凭吊乐毅的坟墓,既 切合董生游燕、赵的生活实际,又暗示董生应该 反躬自省。
清代唐文治“文仅数行,而曲折有四,奇情壮志,都 寓其中,绝不外露。其讽董生之不当远游耶?抑愤世嫉 俗而故为反言以喻之耶?皆令人自行理会。惟能味于无 味者,始能知之。”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 》
评语选粹:
明代茅坤:“文仅百余字,而感慨古今,若与燕赵豪 俊之士相为叱咤呜咽其间,一涕一笑,其味不穷。昌说: “董生愤已不得志, 将往河北求用於诸 藩镇, 故公作此送之。 始盲董生之往必有合, 中言恐 未必合, 终讽诸镇之归顺, 及董生不必往。 文仅百余 字,而有无限开阖,无限变化,无限含蓄。短章圣手。 《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