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水产养殖学概论2019--2020年考研初试真题
宁波大学946渔业领域技术综合2012--2014,2017,2019--2020年初试考研真题

宁波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宁波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B卷)(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科目代码:946 总分值:150 科目名称:渔业领域技术综合第 1 页共1 页宁波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卷)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科目: 渔业领域技术综合科目代码:946 适用专业: 渔业1.概念解释(30分,每小题6分)(1)生态养殖及设施养殖(2)整塘与清塘(3)鱼苗培育与鱼种培育(4)轮捕轮放与多级轮养(5)饵料系数与投饵系数2.水产育苗厂厂址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与条件,育苗厂需哪些基本设施与设备?(20分)3.简述鱼类或甲壳类或贝类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要点及工艺流程。
(20分)4.养殖池塘增氧的方法有哪一些,如何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20分)5.造成越冬鱼类死亡的原因有哪一些?简述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的措施。
(20分)6.简述鱼类人工放流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20分)7.简述移植驯化的概念、类型及其过程。
(20分)第 1 页,共 1 页宁波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A卷)(答案必须写在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科目代码:946科目名称:渔业领域技术综合适用专业:渔业一、名词解释(共45分,每小题9分)1.精养(集约化养殖)2.流水养鱼3.贝类半人工采苗4.紫菜丝状体5.人工鱼礁二、简答题(共45分,每小题15分)1.简述活虾运输方式及技术要点。
2.简述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的措施。
3.简述稻田养鱼的类型。
三、论述题(共60分,每小题30分)1.详述贝类人工育苗的工艺流程。
2.详述我国紫菜的栽培方式及特点。
第1页共1页。
扬州大学636普通生物学2014-2019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扬州大学2016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原版)
扬州大学2016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原版)
扬州大学2015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原版)
扬州大学2015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原版)
扬州大学2015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原版)
精都教育——全国 100000 考生的选择
扬州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原版)
我们梦想,为成就更多人的梦想
扬 州 大 学 研 究 生 入 学 考 试 试 题
原版考研真题试卷
更多考研真题、笔记、模拟、题库、讲义资料就上精都考研网 /
扬州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原版)
扬州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原版)
扬州大学家畜育种题库

扬州大学家畜育种题库
扬州大学340农业知识综合二考研初试参考书
《动物遗传学》(第三版)李碧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版)陈代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
《家畜繁殖学》(第五版)朱士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
《水产动物育种学》(第三版)范兆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版)麦康森主编,中国农业出
版社,2016年。
扬州大学867畜牧学概论考研初试参考书
《畜牧学概论》(第三版)李建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
扬州大学340农业知识综合二考研真题汇编
扬州大学340农业知识综合二2014-2021年考研真题,暂无答案。
说明:分析历年考研真题可以把握出题脉络,了解考题难度、
风格,侧重点等,为考研复习指明方向。
扬州大学2021年《水生生物学》考研真题

扬州大学2021年《水生生物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每题3分,题共30分。
1、额胃脊
2、内(生)壁弛子
3、间生带
4、原始定形群体
5、次生底栖动物
6、拟主齿
7、卵鞍
8、咀嚼囊
9、稚虫
10、水虿
二、简答题
每题6分,共60分。
1、简述臂尾轮虫和晶囊轮虫主要形态特征。
2、图示并解释两种潘类第二触角刚毛式0-0-1-3/1-1-3>、4-8/0-1-4。
3、如何从形态上区分梯足类中剑水蚤目、哲水蚤目和猛水蚤目?
4、简述枝角类的孤雌生殖。
5、解释螺类贝壳左右旋、脐、内唇、外唇及齿式2•1•1•1•2的含义。
6、请将鸭舌草、菹草、苦草、紫萍、金鱼藻、荇菜按单双子叶归类,并指出各自所属生态类群。
7、腹足类的主要形态特征可以归纳为哪几点?
8、请简要概述十足类的主要形态特征。
9、简述对虾的生殖与发育特点。
10、梭子蟹属中常见的有哪3个种?简述其主要区别。
三、问答题
每题15分,共60分。
1、试述硅藻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2、请列出绿藻门中的常见属5个,并简要概括其主要区别特征。
3、水生植物在长期适应水环境的过程中其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4、请具体阐述藻类在精养鱼池中主要作用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