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关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麻黄与石膏的配比决定该方的作用方向

麻黄与石膏的配比决定该方的作用方向

麻黄与石膏的配比决定该方的作用方向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10g 石膏30g 生姜10g 甘草6g 大枣15枚白术12g [主治]水肿初起,发热咳嗽,尿少,浮肿,浮肿以面部、眼下及两下肢较甚。

[证析]水肿是本方主证;肺失宣降,水湿停滞是本证病机;起病急、先从上部肿起是其辨证依据。

肺气以宣降为顺,通过肺的宣降以敷布津液,通调水道。

此证初起发热继见浮肿,自然不是脾肾功能不足,而是肺的宣降失常,水道壅阻,肺病及肾,水泛为肿。

[病机]肺失宣降,水湿停滞。

[治法]宣肺行水法。

[方义]《金匮要略》对水肿的治疗,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

此方有宣肺发汗之功也有宣肺行水作用,体现了发汗利水两种治法合二为一的结构。

方中麻黄有宣降肺气,发汗解表,利尿行水三大功效。

通过发汗作用,可使腠理开泄而令水从汗孔外出;通过开宣肺气,可启上闸而令水道通调;通过利水作用,可使体内积水从小便而去。

生姜温胃散水,使胃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白术输转脾精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过麻黄宣肺利水作用,而使水液能够外出于皮毛,下输于肾系,用石膏有制约麻黄,不使过汗之意;用甘草、大枣,有和中护胃之功。

合而用之,能呈肺脾同治,宣肺行水之效。

《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里水”水肿。

《医宗金鉴》认为里字当是皮字之误,并谓“且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一般认为本方是通过麻黄发汗宣肺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

但从临床观察结果,本方治疗水肿既发挥了麻黄的发汗和宣肺作用也利用了麻黄的利水作用。

我院64级同学在泸州医专实习时,曾用本方治疗17例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并作了系统观察,患儿在服用本方以后尿量大增,水肿很快消失,据此,本方治疗水肿,主要是通过麻黄的利水作用排除体内积水,《金匮要略》认为是治里水的方剂,无疑是正确的。

但本方也有发汗作用。

我院72级同学在攀枝花市工作时,以本方治疗30余例急性肾炎,观察结果,患者服用本方以后,既要出汗,也要增加尿量。

中医中药论麻黄石膏配伍

中医中药论麻黄石膏配伍

中医中药论麻黄石膏配伍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看全世界历史奇迹。

麻黄石膏之配伍
陈士铎曾说:麻黄本不是温药,而是凉药,跟桂枝在一起,才成为温药。

虽然麻黄辛温这个说法已被公认,但这个说法仍可供参考。

陈士铎这么说,主要还是强调麻黄和桂枝配伍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麻杏石甘汤。

桂枝是辛温药,麻黄配桂枝,是辛温发汗的。

石膏是辛凉药,麻黄配石膏,就是辛凉的了。

有人说石膏是大寒的药,其实它并没有那么可怕。

《伤寒论》里,麻黄用的是四两,石膏用的是半斤,石膏的用量正好是麻黄的两倍(古代的半斤是八两)。

后来这个比例又有所改变,但石膏的剂量永远不会比麻黄小。

这时麻黄的温性基本上就没有了。

麻黄配伍石膏,比单用麻黄出汗更少。

西北人喝麻黄可能不会出汗,而南方人喝麻黄可能就会汗出不止了,南方人肌肤腠理没有西北人那么致密。

《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在剂量上很见功夫。

敢在有汗的情况下依然用麻黄,是因为有石膏来反佐它,而且,石膏的量是麻黄的两倍在配伍上能够使药尽其性。

我们要弄懂它的道理而不要照搬它的方剂,因为用这个方剂的人已经不在了,用这个方剂的时代也已经有变迁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道是不会变迁的,它一以贯之,但具体的方和法,要变迁。

我们讲中医要与时俱进,意思是,医方、医术要随着时代和人的变化而变化,针对现代人的体质,是有必要在方药和具体疗法上翻新的。

只能在术的层面创新,在道的层面是创不了新的。

因为,中医的医道已经圆融了,它要止于至善。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试论麻黄、石膏核心药组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

试论麻黄、石膏核心药组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

以寒 凉之石 膏 , 一宣 一 清 , 清 宣并 进 , 宣肺 平 喘 而 不 助热 , 清泻肺 热 又 不 冰伏 。 如麻 杏 石 甘 汤为 治 肺 热 咳 喘之名方 , 方 中石膏 与麻 黄构成 该方 核心 药组 , 取 麻黄 宣发 透表 、 宣肺 平 喘 之 用 , 取石 膏 清 泻 肺 热 、 生
割和取 舍 的 , 如果改变“ 核心药” 的药 物 组 成 , 其
原方 的功效 及 主治 也 随 之改 变 , 临 床 上如 果 能 够 合 理运用 则 可 以提 I 岛临J 末疗 效 。如麻 黄 、 石 膏 的配伍 运用 就是 医圣 张仲景 在长 期临 床实践 中精 心探索 的 宝贵 经验 总结 , 这 两 味药 物 性 昧相 反 , 一温一寒 、 一
《 本草 正 义》日 : “ 麻 黄 轻 清上 浮 , 专 疏肺 郁 , 宣
泄气 机 , 是 为治外感第一要 药。 ” 《 本草通 玄》 亦 指 出: “ 麻 黄轻可去 实, 为发表第一药 。 ” 石 膏, 味辛、 甘, 性大 寒 , 人 胃、 肺经 , 兼走 三 焦 , 为 阳 明及 诸经 气 分药, 重 在清热 泻火 , 除烦 止渴 , 发汗 解肌 , 为清 热泻 火之 第一 要药 , 尤 善清气 分实 热 。麻 黄 、 石 膏二 药相 伍, 麻 黄 得石 膏 , 辛 温 之 药 变辛 凉 之 剂 , 既 可 峻汗 之 中散其郁 热 , 又能 发表之 中断邪传 阳明之 路 ; 石 膏得 麻黄, 寒 凉之 药不 失 其 辛散 , 既 能直 折 在里 之 阳郁 , 又可发散 在 表之 风 寒 。如桂 枝 二越 婢 一汤 中 , 石膏 清 解里热 , 且 制约 麻 黄 温燥 之 性 , 与 麻 黄 配伍 , 清透
表 郁 内 热 证 。针 对 寒 邪 闭 表 , 阳气 郁 闭 , 内有 郁 热 之

麻黄与石膏的比例

麻黄与石膏的比例

麻黄与石膏的比例石膏详述一【炮制】生石膏:洗净,干燥,打碎,除去杂石,粉碎成粗粉。

煅石膏:取净石膏,在无烟炉火中或坩锅内煅至酥松,取出晾凉,打碎即可。

【性味】甘、辛,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15~60g,先煎。

【贮藏】置干燥处。

【主治】1. 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 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

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 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 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6.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7. 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

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

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

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两药合用二与前面说的麻黄杏仁的药对功效相似。

1. 利水消肿《金匮要略》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此处麻黄辛温,宣肺气,开腠理以发汗,温化膀胱,行水利尿以消肿。

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关系ppt课件

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关系ppt课件
两),麻黄用四两,因其里热盛外邪轻故也。
总结
2、麻黄(重)为君,石膏(轻)为臣 如大青龙汤中,麻黄用六两,石膏只鸡子大一
枚,因欲峻发其汗以解表邪,而兼清内热(亦 即表寒重内热轻)故也。
总结
3、二药用量均轻 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麻黄用十八铢,石膏用
二十四铢,因其为外感风寒、内兼郁热之轻证, 故二药用量均轻。
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
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 六铢 以水一斗,先者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次温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泄热止汗,相为制还相 为用
右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 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
附:
11、文蛤汤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
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
汗,再服。
12、麻黄升麻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
本经疏证
相为用:
麻黄能由至阴以达至阳,而性味轻扬,得石膏芍药 则屈而入里,得桂枝杏仁则伸而出表,石膏寒重之 质,复辛甘津润而解肌,并堪为麻黄策应。
本经疏证
相为用:
夫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非麻黄得石膏寒重之质, 如青龙出而复入,入而复出,何能如是。
本经疏证
总结
1、石膏(重)为君,麻黄(轻)为臣 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石膏用半斤(八
总结
4、二药用量均重 如越婢汤中麻黄用六两,石膏用半斤,因其为

【中医 经方 课件 PPT】麻黄方阵(二)

【中医 经方 课件 PPT】麻黄方阵(二)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办办
古今录验芪归柴胡汤
• 原文:《外台秘要》 卷第十 杂疗上气咳嗽方四首 引《古今 录验》半夏汤 疗上气,五脏闭塞,不得饮食,胸中胁下支胀, 乍去乍来,虚气结于心中,伏气住胃管,唇干口燥,肢体动 摇,手足疼冷,梦寐若见人怖惧,此五脏虚乏诸劳气
• 方干:还魂汤,甘草麻黄汤 • 方势:解表散邪,发散除饮,解肌清热
「办办
深师三黄石膏汤
• 原文:《外台秘要》卷一深师方四首:又石膏汤。疗伤寒病已八 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 攻内,体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 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 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汤方。 出第十四卷中。
• 方干:小品漏芦连翘汤=散邪,解毒疗疮
「办办
外台麻栀甘石升芩汤
• 原文:《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八·乳石下一十八门·乳石发动热气 上冲诸形候解压方五十二首》麻黄汤。下气解肌折热。
• 组成:麻黄四两 黄芩 甘草(炙) 石膏各三两(碎) 升麻二两 栀子仁 一两
「办办
小品漏芦汤
• 原文:《小品方·治丹疹毒肿诸方》丹毒者,方说一名天火也,肉中忽有赤 如丹涂之色也,大者如手掌大,其剧者竟身体,亦有痛痒微肿者方。用赤小 豆二升,舂下筛,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小干复涂之,逐手消也,竟身者倍 合之,尽复作,内宜服漏芦汤。
• 组成:漏芦(二两) 白蔹(二两) 黄芩(二两) 白薇(二两) 枳实(二 两) 升麻(二两) 芍药(二两) 大黄(二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 组成:橘皮 麻黄 柴胡 干紫苏(《删繁》作干兰,各三 两) 杏仁 宿姜(各四两) 石膏(八两)

第二节麻黄汤类方PPT课件

第二节麻黄汤类方PPT课件
第二节 麻黄汤类方
1
麻黄汤类(6方) 1、麻黄汤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大青龙汤 4、小青龙汤 5、麻黄细辛附子汤 6、麻黄附子甘草汤
2
1、麻黄汤 【主治】太阳伤寒证(伤寒表实证)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名为伤寒②。(3)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 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提要】论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17
【释义】 主症: 汗出—— 热蒸液泄。 喘—— 热壅于肺,肺失肃降。 无大热—— 指表无大热,而热郁于里。 病机:误用汗、下,致邪热内传,肺热壅盛。
18
【治法】清宣肺热. 【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 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词解】 ①心下有水气:指里有水饮。 ②噎:咽喉部有气逆阻塞感。
32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释义】
主症: 伤寒表不解—— 指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症。 咳喘—— 寒饮射肺,肺失宣降。 干呕不渴—— 饮停于胃,胃气上逆。
39
方药分析: 麻黄——辛温发散解外邪,外邪去则发热止; 附子——炮用,温肾阳,充表阳,温肾解表; 细辛——辛燥,既入肺又入肾
与麻黄相配,解散外邪; 与附子相配,助肾阳升发之气,有助于
外邪的宣散,又可护肾阳之气。
40
【临床应用】 1、面神经麻痹; 2、三叉神经痛; 3、急性肾炎水肿,肺气失宣及肾阳衰微开 合失司之水气内停证,以本方合桂甘姜枣 汤;或以本方合五苓散加减。 4、阳虚头痛证; 5、心阳不振所致嗜睡证。

灵兰探幽经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规律探析

灵兰探幽经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规律探析
[作者简介] 闫明,男,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针灸学基础与 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 贾红玲,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Email:jiahongling2008@aliyun.com
者,若自 汗 出、误 治 后 或 正 虚 不 胜 发 汗 者 则 不 在 其中。
白虎汤主治太阳病不解或误治而内传阳明之 气分热盛证,其症可见“脉浮滑”“腹满身重,难以转 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等。本证表 邪不解而内传,阳明之热横溢于里,充斥于外,故治 以白虎汤清泄内热。其方药组成为石膏 1斤、知母 6两、粳米 6合、炙甘草 2两。其中石膏重用以大力 清肃里热;知 母 苦 寒、清 热 生 津,一 则 以 助 石 膏 清 热,一则以 防 热 盛 伤 津;粳 米、甘 草 护 胃 安 中,以 防 金石苦寒之品耗伤胃气。纵观全方,主要以石膏清 热,方中他药不过为辅助石膏而设。《本经》言石膏 “味辛微寒”,《伤 寒 论 》中 阳 明 气 分 热 盛 均 治 以 石 膏,若他证 而 见 肺 胃 郁 热 则 加 用 石 膏,且 石 膏 适 用 于里热结盛而迫津汗出者;若表不解,无汗专 用 于 阳 明 热 盛 之自汗,太 阳 表 实 无 汗 则 不 宜 用 为 君 药,正 与 麻 黄 相反。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9卷 第 2期 2015年 3月
·11·
灵兰探幽
经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规律探析
闫 明1 张贝贝1 任璐璐2 赵望森1 贾红玲3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2.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 (河南 郑州 450002)
3.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 (山东 济南 250001)
·12·
ACTAUNIVERSITATISTRADITIONISMEDICALISSINENSISPHARMACOLOGIAEQUESHANGHAIVol.29No.2Mar.,2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者谓麻黄得石膏,则发散不猛。此言虽 不经见,然以麻杏甘膏汤之汗出而喘,越婢汤 之续自汗出证之,则不可谓无据矣。麻黄为用, 所以从阴通阳。
然阳厄于阴,其源不一,有因寒凝,有因 热壅。故其佐之者,不用桂枝,则加石膏,桂 枝文理有纵有横,石膏则有纵无横,纵者象经, 横者象络,经络并通,与及经不及络者,其优 柔猛烈,自是不同。
13
总结
精选ppt
3、二药用量均轻
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麻黄用十八铢,石膏用 二十四铢,因其为外感风寒、内兼郁热之轻证, 故二药用量均轻。
14
总结
精选ppt
4、二药用量均重
如越婢汤中麻黄用六两,石膏用半斤,因其为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水道失调,故非重用二 药则水气难以泄越。
15
总结
精选ppt
2
精选ppt
含麻黄、石膏的仲景方
9、厚朴麻黄汤(2:3) 10、文蛤散(3:5) 11、文蛤汤(3:5) 12、麻黄升麻汤(10:1)
3
精选ppt
附:
9、厚朴麻黄汤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五味子半升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分温三服。
8
精选ppt
本经疏证
相为用:
麻黄能由至阴以达至阳,而性味轻扬,得石膏芍药 则屈而入里,得桂枝杏仁则伸而出表,石膏寒重之 质,复辛甘津润而解肌,并堪为麻黄策应。
9
精选ppt
本经疏证
相为用:
夫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非麻黄得石膏寒重之质, 如青龙出而复入,入而复出,何能如是。
10
精选ppt
本经疏证
精选ppt
jt
相为治: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
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 八两可制麻黄四两。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 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 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 同于麻黄汤。
7
精选ppt
本经疏证
相为用:
阳明主合而居中土,故伤寒有越婢汤。石膏配麻黄, 发越在内之邪,从中土以出肌表,盖石膏质重则能 入里,味辛则能发散,性寒则能清热。其为阳明之 宣剂、凉剂者,如此。
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
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 六铢 以水一斗,先者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次温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5
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泄热止精汗选ppt,相为制还相 为用
麻杏石甘汤
——麻黄四两 生石膏半斤(1:2)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 石膏如鸡子大(六至八两)(1:1)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越婢汤
——麻黄6两 石膏半斤(3:4)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发汗利水。
6
11
总结
精选ppt
1、石膏(重)为君,麻黄(轻)为臣
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石膏用半斤(八 两),麻黄用四两,因其里热盛外邪轻故也。
12
总结
精选ppt
2、麻黄(重)为君,石膏(轻)为臣
如大青龙汤中,麻黄用六两,石膏只鸡子大一 枚,因欲峻发其汗以解表邪,而兼清内热(亦 即表寒重内热轻)故也。
精选ppt
彭程——pbl第二组
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关系
1
精选ppt
含麻黄、石膏的仲景方
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1:2) 2、越婢汤(3:4) 3、越婢加术汤(3:4) 4、桂枝二越婢一汤(3:4) 5、越婢加半夏汤(3:4) 6、大青龙汤(1:1)——鸡子大石膏90g 7、大青龙加附子汤(桂本) 8、小青龙加石膏汤(3:2)
5、麻黄为君,石膏为佐使
如小青龙加石膏汤中,麻黄为君用三两,石膏 为佐用二两 ;
又麻黄升麻汤中,麻黄用二两半合升麻为君, 石膏为佐使仅用六铢,为方中用量最轻之药, 因其病及厥阴,寒热错杂,用量自当慎之又慎。
这篇论文总结的:)
徐伟辉,龚高柏.《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J]. 国医论坛,2001,16(2):2-3
16
精选pptຫໍສະໝຸດ 谢谢!17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4
附:
精选ppt
11、文蛤汤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
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
汗,再服。
12、麻黄升麻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
10、文蛤散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义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 与五苓散。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 五十粒(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 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