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老师必读书目5篇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刚开始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时, 只是存着随手翻翻的意思, 但是他深刻的阐述,真诚的话语,富有诗意的描述,都那么的妥贴与自然,立即深深地吸引了我。犹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定的那样: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和谐之美。

就是这样被一篇篇的文章所吸引,意味犹长。读他的书,也许不只是在学他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同时,我更多的是在欣赏他的表达方式与方法,欣赏他的观念与态度。读他的书,确实是一种享受。

“深入浅出式”的理论使我较容易理解与接受。这对于我的教学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就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这一环节中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阐述,这样贴切的比喻,才使我在具体的班级事例中有的放矢。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

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读这本书,使我的身体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教学中心”转向“学习中心”,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循着“学习观察一收集证据一分析解释一做出决策”的模式,为课堂研究做出了良好的范例;从“学生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五大类的观察领域,借助8+10+5个观察单,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脚手架。

作者借鉴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扎实的研究实践,建构了比较独特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和分析框架,分析了认知与技能类目标达成的观察、个体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观察、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对每一类的观察都创造性地提供了课堂观察分析单和观察实例,详尽地展现了如何充分利用观察分析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为广大教师呈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进行教学重建的全过程,使我从中获益。

正如著作封面所提的疑问: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的发生。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将课堂的问题归结为教师的“教”,那么,教师的责任也未免太大了。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为此,

课堂观察还可成为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

教学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改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以学习中心的课堂观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更直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当然,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研究,并非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而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出发点进行的研究,最终都将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服务。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一直崇尚这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静下心来去翻阅一些书籍,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它对于我们二期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开发项目委员会所主持的一个课题,参与者有16位国际著名的教学研究专家。该课题以原有的学习研究为基础,对人类的学习进行多维的研究,历时两年,最后是以论著的形式发表的。

书中多位教育专家睿智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它滋润着一颗颗甘渴的心灵。他们就像在与每位教师亲密接触,面对面地交流对话,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让人受益无穷。

我想就书中第一章中的两小节《主动的学习》和《教育的含义》,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多位教育专家在这两小节中指出新的学习科学正开始把自己的知识用以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主动地无意识地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迁移,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在这个获取建构的过程中,“疑问”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去思维,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寻求

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有时就在考虑一个问题:平时课堂上,什么样的学生能称得上是好学生

呢?

一个学生特别专心,把老师讲的功课,甚至每句话,都听进耳朵,记到心

里,从课堂听讲这个角度,这算不算好学生呢?

还有人说,有的学生会听讲,知道哪些重要,能把老师最要紧的话一字也

不漏地记住,而剩下的时间,还可以走走神,做做小动作。这还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学生。

读了这些篇章以后,我瞬时间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其实从课堂听讲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都不是理想的好学生。

如果学生只会因袭老师,历史将会凝滞。人类能有今天的进步,从教学的

角度看,是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也是许多优秀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促成自己的学生不断超过自己的结果。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正因如此,科学才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才不断向前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老师在自己班上所做的,是鼓励学生“反对”我们,“打倒”我们。如果争辩的结果是我们老师错了,那又有什么不好呢?其实,不是有什么不好,而是太好了。

在课堂的争论中,老师的看法若被推翻了,那么师生失去的只是错误,而

得到的呢?除了正确的认识之外,更主要的,是智力素质的发展,思维水平的提高,还有呢!还有勇气和信心!

要知道,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并不多,想想包括自己在内都感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与技巧,就像书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不光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思维也奇迹般地飞展穿行,仿佛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如果我们能像书里提到的那位数学老师一样,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由学生当主角,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么,处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教师还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