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刻对照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今时刻对照表》

《中国古今时刻对照表》

《中国古今时刻对照表》古装剧刑场斩首老提到午时三刻你知道“午时三刻”是几点吗?这里有一份《中国古今时刻对照表》请查收↓↓↓【刻】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

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

今用钟表计时,一刻即为15分钟。

【更】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夜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

【点】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约24分钟。

【时辰】古代计时单位。

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一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寅(yín)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

指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卯(mǎo)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指太阳初升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

中医认为,辰时为胃经当令,此时人体气血将汇聚到胃腑,是吃早餐的最佳时间,因此古人又称辰时为“朝食”之时。

(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巳(sì)时,隅中,又名日禺。

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

(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

(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酉时】酉(yǒu)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戌时】戌(xū)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亥(hài)时,人定,又名定昏。

通常人们在此时已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互动话题:常言道,“不喝卯时酒,不骂酉时妻”现在你知道“卯时”和“酉时”分别指几点了吗?。

古代更点与时间对应表

古代更点与时间对应表

古代更点与时间对应表一、十二时辰与更点对应古代中国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一个小时。

同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时间,古人又在每个时辰内分为四个更点,即初更、一更、二更、三更。

具体对应关系如下:1. 子时(晚上23点至凌晨1点):初更2. 丑时(凌晨1点至3点):一更3. 寅时(凌晨3点至5点):二更4. 卯时(早上5点至7点):三更二、每个时辰的时长古代中国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一个小时。

即子时为一个小时,丑时为一个小时,以此类推。

三、每个更点的时长在每个时辰内,分为四个更点,每个更点相当于现代时间的15分钟。

即初更时间为15分钟,一更时间为15分钟,二更时间为15分钟,三更时间为15分钟。

四、更点的起始与结束时间每个时辰的初更开始于该时辰的起始时刻,结束于该时辰的中间时刻;一更开始于该时辰的中间时刻,结束于该时辰的末尾时刻;二更开始于该时辰的末尾时刻,结束于下一个时辰的中间时刻;三更开始于下一个时辰的中间时刻,结束于下一个时辰的末尾时刻。

五、更点与现代时间的换算古代中国的更点与现代时间的换算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表示:古代更点数= (现代时间- 起始时辰的时间) ×15分钟/更+ 起始更点的时长。

例如,如果现在是早上7点15分,那么古代的时刻应该是:(7点- 5点) ×15分钟/更+ 15分钟= 240分钟+ 15分钟= 255分钟。

六、更点在古代生活中的应用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作息和活动都与更点密切相关。

例如,人们会在初更时开始休息,一更时起床工作或学习,二更时继续工作或学习,三更时休息或进行一些私人的活动。

同时,在古代中国的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也都会考虑到时间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更点的应用对于古代中国的生活和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更点在文学、诗词中的表现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与更点相关的描写和表达。

十二时辰对照表

十二时辰对照表

十二时辰对照表生日时辰算命【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中国古代前辈们,测天候地,发现晰干支纪时,发领略易学料到未来的方式,显露的聪明之光普照举世。

其中的四柱八字,可以记录和模拟人生,揭示运气基因,用于揣摩人生,异常周全、准确,更是被广为传承。

然而现在中国的报章杂志、收集媒体,铺天盖地都是西方传入的星座占星,年青人更是趋之若骛,以致被误觉得是最科学的推测方法。

而这些前言在面对八字预测术方面,却只能遮讳饰掩,恐怕被定性为封建迷信遭到封杀!真是天大的怪事,先人传下来的聪明结晶,应是历史久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人的眼里竟然是迷信,而国外传进来的年青的星座游戏,肤浅至极,却谁也不觉得是迷信!国人对人们思想观点的歪曲影响之深刻,由此可见一斑!子时出生的男女男:这些男士,优雅风度,玉树临风,懂得人情世故,懂得感恩,恋爱方式很特别,不善于表达,外表却能吸引众多的异性朋友,由于子为桃花星,他们偶尔也很花心。

古代时间24小时对照表

古代时间24小时对照表
古代时间24小时对照表
现代时间
古代时辰
古代时间
别名和描述
23:00-00:59
子时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01:00-02:59
丑时
鸡鸣
又名荒鸡,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03:00-04:59
寅时
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05:00-06:59
卯时
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7:00-08:59
辰时
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09:00-10:59
巳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来自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11:00-12:59
19:00-20:59
戌时
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21:00-22:59
亥时
人定
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午时
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13:00-14:59
未时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15:00-16:59
申时
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7:00-18:59
酉时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古代24时辰对照表

古代24时辰对照表

古代24时辰对照表
辰时(7:00am—9:00am)——逐渐升起的太阳,露水消散,日出之初。

巳时(11:00am—13:00pm)——太阳到达天顶,能量达到巅峰,万物
茁壮成长。

午时(11:00am—13:00pm)——太阳开始偏向西边,阳气渐渐减弱,
万物开始凋零。

未时(13:00pm—15:00pm)——太阳偏西落,暑气开始消退,微凉之
感出现。

申时(15:00pm—17:00pm)——太阳偏向西南,金午之气积聚,万物
开始沉寂进入夜晚。

酉时(17:00pm—19:00pm)——太阳西落,木能水聚,草木呈伸展状,寓意着收获。

戌时(19:00pm—21:00pm)——太阳已经落山,天地渐暗,寂静的夜
色即将降临。

亥时(21:00pm—23:00pm)——夜深人静,秋虫鸣叫,各种生物安静
守护。

子时(23:00pm—1:00am)——幽深寂静,万籁无声,整个世界仿佛
都被沉睡所蒙染。

丑时(1:00am—3:00am)——天渐渐开始明亮,第一波阳光可以看到,夜已过去。

寅时(3:00am—5:00am)——太阳开始升起,一切开始复苏,鸟儿唧唧喳喳欢唱。

卯时(5:00am—7:00am)——黎明即将到来,翠绿的树叶被丝丝朝露染上层层迷雾。

总结:古代24时辰的划分,是根据太阳落山升起的时间为准,以每两小时为一个时辰进行划分,意在让人们感知时间和万物的变化。

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时间的衡量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就像上古时代的十二时辰一样,有迹可循。

自古到今,十二时辰成为古代时间测量的常用方式,但随着古代的演变,十二时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古代的十二时辰以天为单位,按照中央时制,十二时辰分别用一字描述,从子时到夜晚定义如下:
子时:23:00-1:00
丑时:1:00-3:00
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
辰时:7:00-9:00
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十二时辰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计算时间时多了二十四的节气时间、星期天的算法、月份的算法等等,使得古代的时间更加精确准确。

此外,古代人还创造了一些特殊的称呼,来描述某一时间点。


如上午的“黎明”、下午的“正午”、雨后的“晴空”、夜里的“黑夜”等,融合着古代文化的风格,为时间测量增添了一抹韵味。

古代的十二时辰,把一天分成了十二段,伴随着不同时辰及其中蕴藏的文化,给我们旷世遗产,也是我们今天衡量时间的重要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古代的十二时辰所产生的节奏感,仍然随着古老的历史,呈现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

伴随着时辰的改变,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去衡量时间,体验生活的不同感受。

总之,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在古老的历史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变成了更加实用和多样化的时间衡量方式。

(完整)古时时辰、更与现在小时对照表

(完整)古时时辰、更与现在小时对照表

序号24小时及时制时辰更时辰相关知识123时——01时【子时】三更【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01时——03时【丑时】四更【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03时——05时【寅时】五更【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05时——07时【卯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07时——09时【辰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09时——11时【巳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11时——13时【午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13时——15时【未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15时——17时【申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017时——19时【酉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19时——21时【戌时】一更【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221时——23时【亥时】二更【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表更相关知识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古时候是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我国古代用时辰表示时间,(一日等于12时辰)古时也简称“时”。

后来从国际上引进时间单位“时”。

(即小时)一日24小时,因为我国用的1“时辰”等于2“时”,为了区别2者 将我国的“时辰”称“大时”;引进的“时”称“小时” 。

现代用的1“时”(小时)=我国古代0.5“时”(时辰)。

古代计时法对照表

古代计时法对照表

古代计时法对照表: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汉时漏刻制度较紊乱,如汉武帝时期在一日一夜中漏刻之数往往不一;而且通常积刻和漏刻的使用也不一致;有昼夜相同的漏刻,也有二刻之大者,等等。

均说明单用漏刻来计时,已较难精密匹配。

于是,后汉贾逵建议用百刻制来分昼夜,以代替漏刻中的十二刻。

平均昼夜为94刻30分(合23小时45分),即每小时一刻半分,不无道理。

3.十时辰制。

西周时使用。

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4.五时辰制。

后魏北齐始行用。

古医家探用经络与脏腑运行时间的关系,提出十二时辰养生十二时辰护养的原则。

5.九宫制。

相传起源于汉代扬雄的《太玄》玑衡,采用了九个时辰名,并且试图配以宇宙间九个“大区”来解释时间的安排。

《宋史.天文志》将二分、二至、四立及奇分秒得等纳入刻词,用以表示时间。

这表明:除十二个时辰外、四时八节的时间在宋代的历法中也受到重视。

6.十六时辰制。

西汉末年使用。

十六时辰两两分组,采用前十六个时辰名称,分别是:夜光、旦明、早食、后日、旦暮、日出、日禺、正中、日入、日跌、晡时、日没、黄散、日分、哺时、下市、黄昏。

7.二十时辰制。

魏晋朝使用。

《北齐书.方伎传.信都芳》记载,信都芳能以月算、“以七乘八除”而定昼夜,但似限于一年内逐日推算时刻,若于一年后即须重新推算新一年的积日等数。

8.十如干支制。

自唐以后正式开始,在干支制之外另立名目。

据《新唐书.历志》记载,唐太和元年(827)“以二分为早晚,凡日月蚀不预陈,著为令”,当时时刻分为五分(早中晚各有1分),即分为五个时辰使用五个时辰名(早时、正卯、初正、午时、末未、申时、酉时、定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更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
动物活动对应,由来 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 “倒嚼”最细、最慢、最舒适
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
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 月宫神话 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这时蛇不伤人,不行走在路上多隐蔽 在阴阳换柱之时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 羊在这时候洒尿最勤 尿可治愈自身病 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长最洪亮 鸡开始进笼归窝 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 ,视力和听力 猪睡得最酣鼾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长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古时刻 生肖 【子时】 鼠 【丑时】 牛 【寅时】 虎 【卯时】 兔 【辰时】 龙 【巳时】 蛇 【午时】 羊 【未时】 马 【申时】 侯 【酉时】 鸡 【戌时】 狗 【亥时】 猪
简称 子夜 鸡鸣 黎明 日出 早食 隅中 日中 日跌 哺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顺序,俗称 第一个时辰 第二个时辰 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日始、破晓 吃早饭时间 临近中午称为隅中 日正、中午 日央,偏西为日跌 日铺、夕食 日落、傍晚 日暮、日晚 定昏 安歇
北京时间对应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