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设计(人教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
案设计(人教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及结构特点。
(4).体味新闻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立志当早,存高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设计思想:新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电视、报纸、网络都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结构,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模拟新闻播报的形式,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明显,容易分辨。
再由学生模拟“天气预报”讲解员来讲解各路军的渡江经过,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的特点,感受这则消息给当时中国军民的巨大鼓舞作用。
印象会更加深刻。
并以此文为例文,学习消息的写作,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特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的深挚愿望。
这则新闻是第一篇课文,《课标》上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因此,我想更多的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理解本则新闻的巨大鼓舞作用五、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4、难点,体会这则消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引导学生,学生挑战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总结。
七、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预习朗读指导: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
关键在于把握节奏。
2、教师:研读教材,立足文本,力求问题深入浅出、准备投影仪、小教鞭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找班上朗读较好的男女生各一名,模拟《新闻联播》的新闻主播,播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到导语部分,停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整体感知1字词:要塞(sài)阻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不含:业已:2新闻播音(现场)。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3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新闻报道的结构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之前可能没有接触过新闻报道,对标题、导语、主体等概念感到陌生。我通过逐步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到新闻报道是如何将事件有序呈现出来的。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继续巩固这个知识点,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
3.学习课文中关键词语和精彩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2.增强历史与文化认同感:使学生了解渡江战役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并理解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节。
2.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新闻报道手法,如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强调标题的概括性、导语的引导作用、主体的详细描述等,使学生明白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
-对于生词和短语,如“百万大军”、“横渡”、“英勇善战”等,教师要重点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在语境中运用。
-在讲述历史背景时,强调渡江战役对国家解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部编版

第二课时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法指导三:【新闻语言的特点】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1)语言准确,概括(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3)语言精炼,铿锵有力学法指导四:【记叙文文章中议论的作用】1.承上启下,统叙全文。
2.引发读者思考。
3.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
4.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了: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搏击的气势,恢宏如诗,壮美如虹。
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泄.气(xiè) 要塞.(sài) 签.订(qiān)督.战(dū) 歼.灭(jiān) 锐不可当.(dāng)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3.背景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交流点拨】第1、2两句是导语部分,其余部分是主体部分。
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学习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教师:在互联网+的年代,能够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强能力的标志。
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
是的!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
点击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师: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生活,走进语文。
这张大家一定很熟悉。
(屏显及文字介绍。
生读。
)4月10日中午,我校七年级全体师生齐聚操场,参加“寄语中国梦,立我少年志”签名活动。
同学们在白色的签名条幅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此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引领同学们树立高远的志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向上。
师:我是如何了解到这个消息的?生:通过新闻。
师:是的,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走近新闻:新闻筹备会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要变换不同的角色,走进新闻工作室。
首先,我们来召开一个筹备会。
我想,今天的筹备会上一定会有很多人才被发现。
(屏显。
)会议要求:走进新闻工作室的每位同学,都要变换不同的身份,筹备此次新闻报道。
1.播音员。
师:假如你是新华社播音员,你接到这份新闻稿时的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请大家开始练习播音。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从大家的朗读和表情中,我发现大家的心情很好。
谁能把这个“好”说得具体一点?生:就是心情有些激动,因为标题中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起来就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
师:看来,这个新闻的标题就很吸引人。
生:读起来很振奋。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胜利在望,很是振奋人心。
师:好一个“胜利在望”,你的表达很严谨。
播音员除了要把握语气之外,还有什么要求?生:不读错字,流畅地读。
师:字音要读得准确,语气要连贯,对播音员的要求的确很高。
(屏显。
生开火车读。
)读准字音:芜湖泄气击溃歼灭管辖锐不可当要塞师:谁来强调一下重点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法国:法新社。
英国:路透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
(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六、分析主体部分:(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进展: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
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
“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
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
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
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
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
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
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
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