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氏家族世袭表一1

合集下载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2)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2)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

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

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

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毕竟有限‎。

所以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迁移的结‎果。

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

现在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

相比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

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今天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一、分封产生的‎迁移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

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

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

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

卓氏:全国各地字辈序一

卓氏:全国各地字辈序一

卓氏:全国各地字辈序一广东潮汕卓氏字辈序:一子元仕启、大猷光本宗、修齐尊圣训、奕世荷天隆。

广东海陆丰字辈序:继良见明朝、应允昭宗基、吉享景象其、孝友廉节和顺。

——潮汕、海陆丰:<新增合字辈序>———谦恭仰承汉泽、戴毓豪雄、克守先谕、仁厚德丰、伟绩彰著、青史标彤、业肇长寿、源溯南阳、流馨粤海、螽斯绵延、簪缨踵武、忠义相傅、弘扬念远、千秋熏蕃。

湖南慈利与张家界各地卓氏字辈序: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新增>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

四川自贡卓氏字辈序:德端云锦、光鸿益桂、钟英毓俊、大振人文、熙朝名世、开国元臣、托孤奇命、忠孝存心、宁节不夺、佐君守成。

江苏宿迁:思严士泽、勤为成启、先绪永昌、裕全子道、宗嗣孔常。

广东梅州卓氏字辈序:万德千子、宗宣廷良、熙潜维上、鼎文章顺、方正廉明、衍庆邦家、诗书广绍、业振声华。

福建南安卓氏字辈序:茂仕联绵、永垂勋施、兴铭丕震、朝廷大彰、国望文德重庆铜梁卓氏字辈序:有奇登文世,正廷德应祥。

传家维忠厚,万代永克昌。

山东滕州卓氏字辈序;启、兴振文志、崇凤献<炳、荣>培<玉、宝、印>广<景、秀>厚<成>德<学、建>维、继<纪>、永盛世裕光、承修有恒绪、衍传宗庆祥、超冠俊洪福、贤惠锦毓繁。

【注:括号内为同一辈通用字】广东罗定卓氏字辈序:质正奇君振、应远廷举成、卓家光上国、善继育贤才。

浙江宁波卓氏字辈序:正直忠厚、慈祥恺悌、仲德尚文。

云南盐津卓氏字辈序:明洪仕定甫、兴应廷魁、维国永远、正大光辉。

河南正阳卓氏字辈序:希世英华广、起家李自成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卓氏辈分:尚方天金万永大满文明思盛起富贵广源长光前乃裕后世代自荣昌广西藤县荔枝村:卓氏字辈;一朝宸仕应然章, 凤卓图言兆祖祥, 礼义严明端教学, 诗书显达耀延邦. 德承东汉家声远, 泽衍西河世祚长, 积善存修培福庆, 隆基丕振永光昌河南濮阳卓姓字辈;仁义开先祖,瑞德继续增。

家族辈分关系记录,可以好好收藏

家族辈分关系记录,可以好好收藏

家族辈分关系记录,可以好好收藏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

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以自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辈分排序依次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共九个层次,除了直系的亲属辈分排序以外,还有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

中国传统辈分排序排辈是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一般是指属于统一组织、派系、家族中的人进行大小区分的过程。

祖辈主要是指祖辈的亲属,父亲之上还有祖父、曾祖父、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中国的亲属关系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一般情况下,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不过几代之后,可能出现同辈人差上几十岁的情况。

直系血亲父系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母系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父亲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代。

元孙、玄孙、膀孙:夫妻间的第四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北方方言)、大爹(也称大老爹,山西、内蒙古、陕西及其周边等地方言)伯母:大伯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丈: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伯子:对丈夫哥哥的称呼小叔子:对丈夫弟弟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大姨子:对妻子姐姐的称呼小姨子:对妻子妹妹的称呼辈分口诀:前廿四代依序为清、净、道、德、文、成、佛、法、仁、伦、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理、大、通、悟。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世代姓名年代记录1世俨公公元前116年左右西汉氏官任西河太守,武帝擢司徒,为吾宗西河郡卓氏启裙立姓始祖。

王孙以冶铁经商发家富家神州,乐似王侯号称卓王孙,为四川临邛卓氏世祖。

2世元公汉扶风太守德公汉武帝五年蘘州刺史祥公汉武帝元光魏长刺史巷公公元前前80年汉昭帝七年刑部尚书卸公公元前前79年汉昭帝八年汝州刺史仲公公元前42年汉元帝七年州刺史相公公元前39年汉元帝十年汝州刺史尔公汉平帝七年蘘州刺史元密王孙公子元功3世晃公尔公子春玲元公子春瑞元密子4世震公晃公子积公春玲子罕公春瑞子5世茂公公元26年左右字子康,汉平帝时任高密令,光武帝徽为大傅封褒德侯,为吾宗卓氏南阳创基世祖。

6世嵩公有称戎大中大夫崇公有称骐汛乡侯袭爵四世7世忻公袭汛乡侯演公任大鸿胪椿公黄门待郎8世琴公袭汛乡侯云公会稽司马9世隆公袭汛乡侯萱公永公旭公10世助公懿公忠公恕公恕与诸葛恪友善11世赞公乾公翰公12世衍公实公13世伟公有讳规,官弋阳太守,不奢14世宏公公元304年左右伟公子,西晋永兴三年官晋安刺史,为吴宗卓氏南下福建创基世祖。

著公藻公15世逞公曹公宏公仲子,官尚书驸马都尉。

亦公宗公再公飚公琮公16世霁公官内史露公敷公17世太乙太初太庚18世祷公智公19世坛公从公20世钿公铎公慎公21世徵公黄汀待郎澄公私公22世佐公端公23世扎公颍州守24世冰公官司马25世自杰26世森公27世隐之公元790年左右宏公仲子,裔孙,唐贞元进士,莆田县知县。

为莆田卓氏世祖。

28世应林唐上柱国兵部尚书十一建州司马德广光禄大夫29世禄美公元862年号美,行二十字光大,唐咸通四年登进士,乾符元年银青光禄大夫,大顺二年国子祭酒兼右散骑常待郎,后随闽王王审知入闵督守福地,为卓氏福州、霞浦、寿宁、平阳等支派世祖。

30世大云大霖31世佑者32世继业继成33世舜哲文明34世灼里35世铨36世焘均37世通38世应廉庠庠公号在周,妣陈氏,住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夫妻合葬卓家演石盘寨狮形乾山巽向,生二子,大儿、江福郎。

姓氏文化:卓姓

姓氏文化:卓姓

姓氏文化:卓姓卓姓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

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

黄帝姬姓名轩辕,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

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孙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卓滑,时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卓姓起源有五 [1]: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末期晋国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卓声远,在《中华卓氏源流》中记载:“卓得姓于周都镐洛地,属陕巩是也。

周襄王二十年晋匡至周天子,命瓒侯声远附之无何魏,斯分晋别西郡,卓旺于此郡斯名焉。

”西郡,亦称卓邑(今山西汾阳)。

在卓声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分封的地邑名称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时期燕昭王长子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卓同,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一世祖姬质成,燕昭王长子,本姓姬,封于涿,质于赵。

二世祖公曰同,赵国中大夫,为避秦仇,改涿为卓姓。

三世祖……(八世)茂公,汉光武帝为太傅,封褒德侯。

”战国时期,姬同为肇国中大夫,后来为避秦国因荆柯之事引发的屠杀燕国贵族之难,改以父亲姬质成封地“涿”的谐音字“卓”为姓氏,称卓同。

在卓同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改谐音字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国初期周武王属下功臣卓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卓异,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周武王功臣,将地满星,耆定后,擢封卓异。

厥派又流入荆楚,为楚威王。

有公子卓者,厥后子孙,遂以卓为姓焉,后裔多居宛城。

”战国时期,楚威王熊商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传至其后代卓滑,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卓氏正宗。

据典籍《战国策·楚策》中记载,“卓,楚大夫卓滑之后。

”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了齐国大夫明来劝卓滑主动出击秦国的事:“明之来也,为樗里疾卜交也。

卓氏——精选推荐

卓氏——精选推荐

[明]第二十一代清隐公卓嵩自濠潭分脉而来,兄长清平公卓严乃居濠潭,弟清隐公卓嵩居桥冲。

[南宋]第十三代宣义公卓植自父祖卓荤从惠州府金带街移居陆丰,卓植乃陆丰南山始祖也。

祖籍福建莆田。

[唐]第一代邑宰公卓隐之,居莆田,乃为莆田始祖。

卓zhuo姓乃人名之姓氏,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秦破赵后,迁卓氏于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

其后有卓王孙,卓王孙之女便是千古流芳的卓文君。

卓氏编辑词条编辑摘要卓zhuo姓乃人名之姓氏,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秦破赵后,迁卓氏于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

其后有卓王孙,卓王孙之女便是千古流芳的卓文君。

姓氏源流编辑本段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

黄帝姬姓名轩辕,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

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孙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卓滑,时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卓姓起源有三:①、出自芈姓,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包山楚简中又写作悼滑,为楚悼王之后,以谥号为氏。

②、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③、出自他族。

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 jik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

始祖:卓滑。

迁徙分布编辑本段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

家族史话—讲述卓姓的起源与传承

家族史话—讲述卓姓的起源与传承

家族史话—讲述卓姓的起源与传承卓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姓氏,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讲述家族史话,揭示卓姓的起源与传承。

一、卓姓的起源卓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最早见于《史记·周本纪》中。

根据古籍记载,卓姓源于商代时期的一位权贵,他名卜居,后来被封为卓侯。

卓侯的后代就以卓为氏,形成了卓姓。

因此,卓姓的起源与权贵相关,也与周代的封建制度密不可分。

二、卓姓的辉煌历史卓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的典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卓姓的重要人物。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宰相卓文恢,他勤政爱民,被尊称为“文思维绝,宰相卓卓”。

另外,明代的文学家卓文君更是卓姓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以才情出众和卓尔不群的品性而闻名于世。

三、卓姓的分布与传承卓姓在中国各个地区均有分布,尤以江苏、福建、山东、湖南等地为多。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口迁徙,卓姓后裔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群体。

卓姓家族历代世袭,积极传承着家族文化与家训。

家族文化是卓姓家族的精神财富,在家族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家训,家训作为卓姓家族的行为准则和信条,教导后代子孙勤学、守纪、廉洁、团结、勇敢等美德。

四、卓姓家族的重要活动卓姓家族定期举办的活动,如家族联谊、家族茶话会等,旨在弘扬家族精神、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活动有助于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良好的家族氛围。

此外,卓姓家族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家族成员可以组成志愿者团队,参与扶贫助学、环保活动等,传递家族的爱心与责任。

五、卓姓家族的未来展望对于卓姓家族的后代子孙而言,传承家族文化和弘扬家族精神是一个重要使命。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外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卓姓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只有在传承家族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拥抱新的思想和方式,使卓姓家族在新的时代中继续繁荣发展。

总结:通过对卓姓起源、辉煌历史、分布与传承、家族活动以及未来展望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卓姓家族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张家界市土家卓姓》

《张家界市土家卓姓》

《张家界市土家卓姓》
张家界市卓姓远祖为重庆府巴县人。

宋代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始祖卓汝周因金人南侵,迁居天门山,生子休述、休福。

卓休述生子字涟、字清。

卓字涟生子本怀。

卓本怀生子重道。

卓重道生卓子成。

迁到慈利九溪。

卓子成长子卓文德与弟卓文庠于元末至正年间同唐涌等人征伐苗人,到明洪武二年,被授为麻寮所管操厅首任土官副千户、武德将军。

据慈利县西河堂《卓氏族谱》载:“(卓)文德公与弟文庠公,于元末至正甲辰年(公元1364年),同唐涌等倡义平苗。

逮明洪武二年乙酉岁,合众投诚,同日授封正副千户、百户三十二员吾文德公授封麻寮所管操厅副千户,文庠公授封麻寮所显信校尉、正抚司正百户,赐铁券。

封文德公为武德将军,子孙承袭,世守其土。

清沿其例,赏给方印、号纸,至雍正十三年乙卯,诸蛮向化,献土缴印,凡十五传,共三百六十七年。

以祖宗之战功,为子孙之衣冠,嗣后改千户为千总、百户为把总,颁给敕书一道,札符一纸,令其子孙世袭。

”慈利县杉木桥镇赵家铺村有麻寮所世袭管操副千户卓文德墓碑。

清康熙年间,管操厅副千户卓启祥迁署至慈利县二十五都阳虎坪(今慈利县东岳观镇枫坪村)。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麻寮所管操厅副千户卓启祥献土缴印,被授千总职衔,令其子孙世袭。

管操厅土官世系为:卓文德--卓槐--卓权--卓仁--卓景春--卓隆--卓思恭--卓宽--卓荣政--卓大宝--卓世懋--卓嵩--卓之番--卓自扬--卓自焕--卓启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
1世.卓俨:公元前116年(西汉)左右任西河太守,武帝升司徒,为西河卓氏立姓始祖。

2世.卓元:汉扶风太守/卓德:汉武帝五年襄州刺史/卓巷:汉昭帝七年(公元前80年)刑部尚书/卓卸:汉昭帝八年(公元前79年)汝州刺史/卓相汉元帝十年(公元前39年)汝州刺史/卓尔:汉平帝七年襄州刺史。

3世.卓晃:卓尔之子/卓春玲:卓元之子。

4世.卓震:卓晃之子/卓积:卓春玲之子。

5世.卓茂:字子康,汉平帝时任高密令(约公元26年左右),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为南阳卓氏创基始祖。

6世.卓嵩:字戎,大中大夫/卓崇:字骐,汛乡侯。

7世.卓忻:袭汛乡侯/卓演:作大鸿胪/卓椿:黄门侍郎。

8世.卓琴:袭汛乡侯/卓云:会稽司马。

9世.卓隆:袭汛乡侯/卓萱/卓永/卓旭。

10世:.卓助/卓懿/卓忠/卓恕(与诸葛恪深交。

11世.:卓赞/卓乾/卓翰。

12世.:卓衍/卓实。

13世.卓伟:字规,弋阳太守。

14世.卓宏:卓伟之子,西晋永兴三年(公元304年)晋安刺史,为福建卓氏创基始祖/卓著/卓藻。

15世.卓逞/卓曹:卓宏次子,尚书附马都尉。

卓亦/卓宗/卓再/卓飚/卓琮。

16世.卓霁:内史/卓露/卓敷。

17世.太乙/太初/太庚。

18世.卓祷/卓智。

19世.卓坛/卓从。

20世.卓钿/卓铎/卓慎。

21世.卓徵:黄汀侍郎/卓澄/卓私。

22世.卓佐/卓端。

23世.卓扎:颍州守。

24世.卓冰:司马。

25世.卓自杰。

26世.卓森。

27世.卓隐之:唐贞元(公元790年左右)进士,福建莆田第二任县令,为莆田卓氏始祖。

28世.卓应林:唐上柱国,兵部尚书/卓十一:建州司马/卓德广:光禄大夫。

29世.卓禄美:号美行二十字光大,唐咸通四年进士,乾符元年银青光禄大夫,大顺二年国子祭酒兼右散骑常侍郎,后随闽王王审知入闽,为福州、霞浦、寿宁、平阳等地卓氏始祖。

30世.卓大云/卓大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