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点
第17章 欧姆定律 单元总结(解析版)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2. 欧姆定律揭示了导体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应性:I 、U 、R 必须是同一段电路的同一个电阻的,同一个用电器的,或是整个电路的,即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关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019 呼和浩特市)电器甲和乙,其电流与其两端电压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直线表示用电器甲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关系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电器甲电阻不变,大小为0.1ΩB. 用电器乙电阻随着电流增大而变大,最大值10ΩC. 如果把这两个用电器串联接在6V 的电源上,干路中的电流是0.43AD. 如果把这两个用电器并联接在4V 的电源上,干路中的电流是0.65A【答案】D【解析】A .由图像可知,用电器甲电阻的I-U 图像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用电器甲的电阻不变,由图像错误;B .由图像可知,当用电器乙可得的电压分别为1.5V 、2.5V 、4V 、4.5V 、5V 时,对应的电流分别为0.05A 、电器乙的电阻随着电流增大而变小,故B 错误;C.如果把这两个用电器串联且电路中的电流为0.43A时,用电器甲电阻两端的电压'=U IR=0.43A×10Ω=4.3V,由图像可知,用电器乙两端的电压大于4.5V,则电源的电压大于甲甲4.3V+4.5V=8.8V,所以,如果把这两个用电器串联接在6V的电源上,电路中的电流不可能是0.43A,故C 错误;D.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如果把这两个用电器并联接在4V的电源上时,它们两端的电压均为4V,由图像可知,通过两电阻的电流分别为I甲′=0.4A、I乙′=0.25A,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电流I′=I甲′+I乙′=0.4A+0.25A=0.65A,故D正确。
(2019福建)如图电路,电源电压恒定,R1=12ΩR2=6ΩR3是定值电阻。
闭合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接a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A,接b时电流表的示数可能为()A.0.3 A B.0.6 A C.0.9 A D.1.2 A【答案】C【解析】由电路图可知,闭合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接a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 A,R1与R3串联,电流1.深刻理解I、U、R三个物理量的关系,电流由电压和电阻决定,而导体的电阻和两端的电压、电流没有关系,电阻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电压由电源提供,分的电压的多少由电路的连接特点和导体的电阻来决定。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点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知识网络构建2,,,,(:,):::1R I U U I R U U I =U =IR R R I I U R U R I R =R R ⎧⎨⎩=⎧=⎪⎪⎪⎨⎪⎪⎪⎩+++L 一定时与成正比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定时与成反比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变形式成立条件:、、是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上的物理量原理电路图伏安法测导体电阻实验步骤应用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串、并联电定律电阻姆路的欧121111n n R R R R R ⎧⎪⎪⎪⎪⎪⎨⎪⎪⎧⎪⎧⎪⎪⎪⎪⎪⎪⎪⎪⎪⎪⎪⎨⎪⎨⎪=+++⎪⎪⎩⎪⎪⎪⎪⎪⎪⎪⎪⎩⎪⎪⎪⎩L 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高频考点透析序号 考点考频 1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 运用欧姆定律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计算★★★ 3 伏安法测电阻 ★★★ 4 特殊方法测电阻★★ 5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计算★★★第一讲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知识能力解读(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1.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即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电阻一定;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电压一定。
2.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3.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应注意: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而言的。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能说成电压跟电流成正比,因为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4.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应注意: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也是针对同一导体而言的,同样也不能说成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导体中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5.实验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2)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选择接线柱接人电路;(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接人电路的阻值最大的那一端;(4)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要合适;(5)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不要接反;(6)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时,应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变化(如:0.6 V、1.2 V、1.8 V、2.4 V)。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基础知识)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考点1: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命题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 实验器材:电源、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2.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保护电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②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保护电路、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3. 连接电路前,开关应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滑至阻值最大处;4.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5. 实物电路图的连接、纠错及画电路图6.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保持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移动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表的示数;②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调节滑片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观察电流表的示数.7. 多次测量的目的:使结论具有普遍性;8. 更换大阻值(小阻值)电阻后,滑片移动方向判断:移动方向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变小);9. 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10. 电路故障分析.【分析数据,总结结论】11. 根据表格数据绘制U-I图像;12. 表格中错误数据的分析;13. 根据表格数据、U-I图像总结结论.【交流与反思】14. 欧姆定律的相关计算;15. 电路设计:设计一个不需要每次实验都要更换电阻的电路图;16. 将定值电阻换为小灯泡的评估: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变化会发生变化,从而会影响实验结论.实验结论:①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②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例1(2018.黔东南)在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1)请根据图甲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实物连接成完整电路(导线不允许交叉)。
(2)连接好电路,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排除电路故障后进行实验,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保持不变。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点提要

一、电流与电阻1.电流:指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单位为安培(A)。
2.电流的方向:由正至负的电荷流动方向(电子实际流动方向相反)。
3.电阻:物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单位为欧姆(Ω)。
4.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具有较低的电阻,而绝缘体具有较高的电阻。
二、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的内容:在一定温度下,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成正比,电阻(R)为比例常数,即U=R*I。
2.欧姆定律的图像表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通过导体的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3.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受物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物质电阻率的影响。
4.电流的影响因素:电流受电压和电阻的影响。
5.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1.串联电阻的情况下,总电阻的计算:总电阻(Rt)等于各个串联电阻之和,即Rt=R1+R2+R3+...+Rn。
2.并联电阻的情况下,总电阻的计算:倒数总电阻(1/Rt)等于各个并联电阻倒数之和的倒数,即1/Rt=1/R1+1/R2+1/R3+...+1/Rn。
3.短路保护:将一个较低电阻的导线连接在电路中,以防止电流过大导致损坏。
4.安全用电知识:合理选择电器的额定电流,正确使用电路保护装置,避免电流过大造成危险。
四、实验室中的欧姆定律实验1.实验器材:电源、导线、电流计和电阻。
2.实验目的:验证欧姆定律。
3.实验步骤:连接电路、调节电阻、改变电压,测量电压和电流值。
4.实验结果:电压和电流成线性关系,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
五、电功与功率1.电功的定义:电功表示电能的转化或消耗程度,单位为焦耳(J)。
2.电功的计算:电功等于电流与电压的乘积,即W=U*I。
3.功率的定义: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电能转化或消耗的速率,单位为瓦特(W)。
4.功率的计算:功率等于电功与时间的比值,即P=W/t。
六、练习题和应用题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巩固和应用欧姆定律的知识。
17章欧姆定律知识点

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用电流表测出流过电阻的电流,然后用R= 算出电阻的阻值
二、实验原理:R=
三、实验方法:伏安法
四、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待测电阻、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2、 探究电流跟电阻之间的关系(反比)
1、控制不变的量:——定值电阻两端“电压U定”
2、变化的量:(自变量——电阻(R定);因变量——电流I定)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2)维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同大、同小)
4、实验结论: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三、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17.1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 探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正比)
1、控制不变的量:——定值电阻的阻值R定
2、变化的量:(自变量——电压U定;因变量——电流I定)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2)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大小、小大)
4、实验结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17.2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公式:
【注意】各个物理量具有同一性,即I,U,R是对同一段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
3、推导式: ; (推导式只能算,不能决定)
4、串联与并联的电阻规律:
(1)串联电路:总电阻的阻值为各电阻之和(相当于增加导体的长度)
五、滑动变阻器的作用:(1)保护电路(2)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3)改变流过待测电阻的电流((2)、(3)目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物理基础知识+中考真题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 保持电阻(控制变量)不变,改变电压(自变量)研究电流(因变量)随电压的变化关系; 保持电压(控制变量)不变,改变电阻(自变量)研究电流(因变量)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2、设计实验:控制电阻一定,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实例示范: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或: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或:当R 一定时,I 与U 成正比)3、设计实验:控制电压一定,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定量关系实例示范:结论:当导体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或: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或:当U 一定时,I 与R 成反比)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公式:I =U/R ( IU R IR U ==⇒;)公式中使用国际单位(单位要统一) 电压U 的单位:V 伏特、电阻R 的单位:Ω欧姆 、电流 I 的单位: A 安培注: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 、U 、R 之间的关系,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
3、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1)读题、审题(注意已知量的内容);(2)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3)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4)选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书写格式要完整规范)。
4、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电阻的大小与电压、电流的大小均无关系,所以“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串联电路的特点:(指R 1,R 2串联)○1电流:I=I 1=I 2(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2电压:U=U 1+U 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两端电压之和) ○3电阻:R=R 1+R 2(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把几段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大,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4分压定律:U 1:U 2 =R 1:R 2;(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 ○5比例关系: I 1∶I 2=1: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6、并联电路的特点:(指R 1,2○1电流:I=I 1+I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电压:U=U 1=U 2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3电阻:1/R=1/R 1+1/R 2(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两个并联电阻R 1、R 2把几段导体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小,这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增大。
17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七章在《欧姆定律》知识点总结1、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1)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和这段导体的两端电压成正比,和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结论就叫做欧姆定律。
①欧姆定律只适用与求同一电路或同一用电器中的电流、电阻和电压。
②在使用欧姆定律求电压、电流、电阻的过程中,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的同一电路或同一用电器。
(2)欧姆定律的计算公式:电阻电压电流=RUI =。
①此公式中电压的单位是“V ”,电阻的单位是“Ω”,电流的单位是“A ”。
②此公式可以理解为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和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③由公式R U I =导出IUR =。
此公式不能理解成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因为导体的电阻取决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及温度。
与电压、电流无关。
3、电阻的测量 (1)原理:IUR =。
(2)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和待测电阻 (3)实验电路图:(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321R R R R ++= (5)注意事项:①滑动变阻器作用是用来改变电流及电阻两端电压的值。
调整变阻器之前要想好,滑片朝那个方向滑动电路中的电流变大,闭合开关之前把滑片滑到变阻器的最大端。
②选择适当量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
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在串联电路中①总电阻(等效电阻)和串联电阻的关系:2121221122211211R R R I I I R I R I IR R I U R I U IR U U U U +=∴==+=∴===+= ;;;;即在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电阻之和。
若2121R R R R R >>>,则有。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复习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复习 断开 ; ①连接电路、更换电路元件时,开关应当________ 注意 事项 ②在闭合开关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调到_____ 最大; 串 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当与测量对象 ③电流表应当___ __联 并
④检查电路时要________ 试触 ,防止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而超出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复习
(2)该同学发现了(1)中的问题并作了改正.请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滑动变阻器正确接入电路中, 要求:滑片 P 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复习
三、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1.电阻的串联
总电阻 等于各部分电 (1)规律:串联电路中的_________ 路的电阻之和 ____。 公式:R总=R1+R2+„+Rn.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复习
例1、要组成如图所示的电路,用来测定一待测电 阻R的值(阻值在30~50Ω之间),给你下列器材: 电流表一个(量程0~0.6 A,0~3 A),电压表一 个(量程0~3 V ,0~15 V),干电池一节,蓄电 池组一个(电压12 V),滑动变阻器R′(0~60 Ω) 和开关S各一个, 导线若干.组成电路时,电源应 蓄电池组 0~15 ,电流表量 选________ ,电压表量程应选______V 0~0.6 实验过程中,要增加R两端 的电 程应选_______A. 压,R′的滑片应向左 __移动.
1 1 1 1 表达式: =R +R +…+R . R并 n 1 2 为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R (3)应用:n 个相同的电阻 R 并联,R 并= n ;若两个电阻并 R1R2 联,则 R 并= . R1+R2
数之和
小 ,因 (2)理解: 并联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支路电阻都 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3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电阻的串联 (1)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相当于增加导体的长度)
(2)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等于各分值R 串=R1+R2+……Rn 。
(3)n 个相同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为:R 串=nR ●电阻的并联 (1)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相当于增加导体的横截面积)
(2)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得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之和,即:
n
R R R R 111121+⋯++=。
(3)n 个相同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为:
n R R 0
=。
(4)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时的表达式为:R 总=R 1R 2
【实验原理】R=U
I。
只要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测出
(通过计算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测量和计算时严格要求单位的统一性,即电阻的单位是Ω,电压的单位V ,电流的单位是A ,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这种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来测量电阻的方法是一种间接测量法。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使小灯泡发光,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R=U
I 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 的位置,多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R=U
I
,计算出
每次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①接通电源前应将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②连好电路后要通过试触的方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保护电路。
知识点4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
如果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高很多,很可能损坏用电器;如果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低很多,用电器就不能正常工作,有时还会损坏用电器。
●额定电流: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流过的电流叫额定电流。
例如,若灯泡标有“3.8V 0.3A”字样,“3.8V”是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0.3A”是该小灯泡的额定电流。
一般每个用电器都标有额定电压和额
定电流值,对用电器造成损坏的原因往往是电流过大,实际电流大于额定电流时,易损坏用电器,实际电流小于额定电流时,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有时易损坏用电器。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知识点1 电压越高越危险
●触电是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连通,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
触电的起因是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连通。
触电危险的真正原因是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
因为人体是导体,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有电流通过人体,电流对人体的危险性跟电流大小、通电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通过人体的电流为8~10mA,人手就很难摆脱带电体,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100mA,只要很短时间,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即发生触电事故时,电流越大,从触电到死亡的时间越短。
●不高于36V的电压叫做安全电压。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接近高压带电体。
●高低压的划分
低压和高压的界限是1000V,低于1000V为低压,高于1000V为高压。
低压对人体来说并非安全电压,预防低压触电,应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主要指火线)。
高压触电分两类: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预防电弧触电应远离易起电弧处,预防跨步电压触电应两脚并拢下蹲,或并脚跳离高压带电体。
知识点2 注意防雷与避雷针
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
云层之间,云层与大气之间的电压高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到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烈的光和声。
云层和云层之间的放电危害不大,而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如果通过树林、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如果这种放电通过人体,能够立即致人死亡。
高大建筑物的顶端都有针状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金属线与大地相连,用来防雷,叫做避雷针,防雷之物多种多样,不一定都做成针状,如高压铁塔最上面的两条导线是用来防雷的,我国古建筑上的龙角形铁制装饰物据说也有预防雷击的作用。
雷电均发生在积雨云层,由于积雨云层内空气所含的水蒸气比干燥空气多,而电荷极易吸附在水珠表面,故积雨云层积聚许多电荷。
避雷针因在房屋的高处,其尖端曲率半径又极小,分布在其内的负电荷产生的电场很大,易使其周围的空气电离而造成一条可以导电的通道。
并且避雷针是金属做的,是电的良导体,当电荷传至避雷针尖上时极易沿着金属线流入大地,这一电流通道可使云层和建筑物间的正、负电荷中和,使云层放出的电荷完全通过避雷针流入大地而不会损坏建筑物。
知识点3 短路
●定义:由于某种原因,电路中不该相连的两点被直接连在一起的现象,叫做短路。
或电流不通过电器直接接通叫做短路。
●短路的危害:电源短路是十分危险的,由于导线的电阻远小于灯泡的电阻,所以通过它的电流会非常大,这样大的电流,电池或者其他电源都不能承受,电源会损坏;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电流太大,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严重时有可能造成火灾。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采用保险丝、空气开关、熔断器等防止短路或过载带来的危害。
●短路分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两类。
用电器短路时,一般认为用电器中无电流流过,不会对电路造成损害。
●电路的三种连接状态。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即闭合回路。
(2)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叫做电源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用电器两端叫做用电器短路。
(3)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做断路(或开路)。
串并联电路特点 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压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即:
n U U U U U ++++= 321
2、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即:n I I I I I ===== 321
3、电阻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阻之和。
即:
n R R R R R ++++= 321
4、串联正比分压。
即:U 1∶U 2∶U 3∶……∶U n =R 1∶R 2∶R 3∶……∶R n 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压特点: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与总电压相等。
即:
n U U U U U ===== 321
2、电流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即: n I I I I I ++++= 321
3、电阻特点: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即:
n
R R R R R 11111321++++= 4并联反比分流。
即: I 1∶I 2∶I 3∶……∶I n =1
1R ∶2
1R ∶3
1R ∶……∶n
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