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

七上第二章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m/n(m,n都是整数,且n≠0)的形式。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上表示。

和开平方开不尽的数叫作而有理数恰恰与它相反,和统称为有理数其中包括整数和通常所说的分数,此分数亦可表示为或无限循环小数。

有理数分为正数、0、负数正数又分为正整数、负数又分为负整数、负分数全体有理数构成一个,即,用粗体字母Q表示,较现代的一些数学书则用空心字母Q表示。

①加法的交换律a+b=b+a;②加法的结合律a+(b+c)=(a+b)+c;③存在数0,使0+a=a+0=a;④对任意有理数a,存在一个加法逆元,记作-a,使a+(-a)=(-a)+a=0;⑤乘法的交换律ab=ba;⑥乘法的结合律a(bc)=(ab)c;⑦分配律a(b+c)=ab+ac;⑧存在乘法的单位元1≠0,使得对任意有理数a,1a=a;⑨对于不为0的有理数a,存在乘法逆元1/a,使a(1/a)=(1/a)a=1。

⑩0a=0 文字解释:一个数乘0还等于0。

0的绝对值还是0.第二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1.理数加减统一成加法的意义:对于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我们可以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样就可将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统一后的式子是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的形式,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做和。

2.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1)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

(2)运用加法法则,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

有理数范围内已有的,等概念,在实数范围内有同样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有理数是这样分类的:整数、分数;正数、负数和零;,非负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可以用a/b的形式表达,其中a、b都是整数,且互质。

我们日常经常使用有理数的。

比如多少钱,多少斤等。

凡是不能用a/b形式表达的实数就是无理数,又叫无限不循环小数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图形-----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什么叫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个部分沿某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

②轴对称是反映两个图形的特殊位置、大小关系;轴对称图形是反映一个图形的特性。

联系:①两部分都完全重合,都有对称轴,都有对称点。

②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这两个部分图形就成轴对称。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线段、相交的两条直线等。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Array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也称线段的中垂线)5.轴对称的性质: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⑵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6.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时,应先确定对称轴,再找出对称点。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Array 1.线段的轴对称性:①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一条是线段所在的直线,另一条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③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结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2.角的轴对称性:①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③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

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

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初一到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 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它们的混合运算。

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如正负数的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符号变化。

2. 代数初步:学习代数式的基本运算,包括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分配律等。

理解变量和常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表示简单的代数表达式。

3. 一元一次方程: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如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4. 二元一次方程组: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代入法和加减消元法。

理解方程组的解和解方程组的概念。

5. 不等式: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包括不等号的含义、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的方法。

6. 函数的初步:了解函数的概念,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表达式和函数图像。

学习简单的线性函数和它们的图像。

7. 几何初步:学习点、线、面的基本性质,以及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如角度、线段、平行线、垂线等。

8. 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如等边、等腰、直角三角形等。

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以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9. 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学习四边形的性质和面积计算。

10. 圆:学习圆的基本性质,包括圆心、半径、直径、圆周角、弦、弧等。

掌握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11. 立体几何: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

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12. 概率初步: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和简单的概率问题。

13. 统计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包括数据的分类、图表的绘制和基本的统计量计算。

14. 数列:学习数列的基本概念,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15. 代数方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如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

了解高次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

16. 函数和图象: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极值和最值。

初一到初三数学必记重要知识点汇总

初一到初三数学必记重要知识点汇总

初一到初三数学必记重要知识点汇总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 ad=bc ,那么a:b=c:d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初一到初三数学所有知识点

初一到初三数学所有知识点

初一到初三数学所有知识点初一数学:1.数的概念: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2.数的运算: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乘除3.算术基本定理:素数与合数,质因数分解,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4.约分与通分:分数的约分与通分,化简真分数与带分数5.小数的概念与运算:小数的加减乘除,小数、分数、百分数的相互转化6.数轴与坐标系:数轴的表示法,坐标系的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表示法7.基本图形的认识:点、线、面的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的概念8.数学语言的运用:数学语言与符号的运用,数学问题的表述和解决初二数学:1.整式的知识:整式的定义,同类项的概念,整式的加减乘除,公式的应用2.分式的知识:分式的定义,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加减、乘除法3.二次根式的知识:二次根式的化简、加减、乘除法,含有二次根式的方程4.平面图形的认识: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全等条件,相似图形的概念及应用5.圆的知识:圆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圆上的重要点、弧和角6.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知识: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关系、中线、中位线、高,四边形的性质、面积公式7.比例和增减比:比例的定义、性质及应用,增减比的概念及应用8.百分数和利率:百分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利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初三数学:1.函数与方程: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图像,方程及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2.数列与指数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及求和公式,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图像3.立体图形的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正棱柱、正棱锥的概念及性质,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公式4.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图像,解三角形(利用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及海伦公式)5.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向量的加减、数量积及其应用6.概率与统计:随机事件的概念、基本概率公式,频率、概率密度、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7.解析几何:点、直线、平面的坐标表示,直线的斜率及方程,平面上的圆的方程8.数学思维的拓展:数学论证、数学建模、数学思维方法与技巧的培养。

数学七年级至九年级知识点

数学七年级至九年级知识点

数学七年级至九年级知识点
一、整数与有理数
1. 整数及加减运算
2. 乘法与除法运算
3. 整数的应用问题
4. 正数、负数与零
5. 有理数的概念与性质
6. 有理数的比较与大小
7.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8.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9. 有理数的应用问题
二、代数与方程式
1. 代数式与代数计算
2. 平方与平方根
3. 简单方程式的解法
4. 一次方程与一次方程组
5. 二元一次方程组
6. 代数式与图形
7.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三、几何
1. 平面与平面图形
2. 角的概念与性质
3. 直线与直线间的关系
4. 三角形与三角形的特性
5. 四边形与四边形的特性
6. 圆与圆的性质
7. 空间与空间图形
8. 平面与空间图形的投影
9.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四、测量与数据
1. 长度、面积与体积的测量
2. 单位换算与应用
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
5.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以上是数学七年级至九年级的知识点概述,涵盖了整数与有理数、代数与方程式、几何以及测量与数据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们可以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算技巧以及解题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与自信,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初一至初三数学知识点汇总大全

初一至初三数学知识点汇总大全

初一至初三数学知识点汇总大全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目录1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2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4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 6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8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8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式的运算9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13 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14 第四章概率15 第五章三角形15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18 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20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22第一章勾股定理22第二章实数22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23第四章四平边形性质探索23 第五章位置的确定25 第六章一次函数26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27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27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21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9 第二章分解因式31 第三章分式34 第四章相似图形36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8 第六章证明(一)38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40第一章证明(二)40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41 第三章证明(三)42 第四章视图与投影44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45 第六章频率与概率46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48第一章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48 第二章二次函数51第三章圆54第四章统计与概率63⎨ ⎨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注:※表示重点部分;¤表示了解部分;◎表示仅供参阅部分;)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柱体⎧圆柱: 底面是圆面、 侧面是曲面¤1. ⎩棱体: 底面是多边形、 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锥体⎧圆锥: 底面是圆面、 侧面是曲面¤2. ⎩棱锥: 底面是多边形、 侧面都是三角形¤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

几何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初一至初三1-6册打印版)讲解学习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初一至初三1-6册打印版)讲解学习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 有理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 q≠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至初三数学全部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图形-----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什么叫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个部分沿某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

②轴对称是反映两个图形的特殊位置、大小关系;轴对称图形是反映一个图形的特性。

联系:①两部分都完全重合,都有对称轴,都有对称点。

②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这两个部分图形就成轴对称。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线段、相交的两条直线等。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Array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也称线段的中垂线)5.轴对称的性质: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⑵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6.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时,应先确定对称轴,再找出对称点。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线段的轴对称性:①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一条是线段所在的直线, 另一条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③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结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角的轴对称性:①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③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如果一个三角形有2个角相等,那么这2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等边三角形:①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②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3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600。

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3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等于60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等于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三角形的分类:斜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 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1.等腰梯形的定义:①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为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称为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称为腰。

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是两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判定:④ 在同一底上的2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⑤ 补充: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二章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应用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式子:∠C=900⇒222a b c +=2、神秘的数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CB CB Aba数学式子:222a b c +=⇒∠C=900满足a 2+b 2=c 2三个数a 、b 、c 叫做勾股数。

3. 一般的,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

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负数没有平方根。

一般的,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常见的无理数有:⑴ 无限不循环小数:如……⑵ 开不尽的根号:如3、5、34、37等⑶ 圆周率π:如π、3π等。

4、近似数的认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数据都是近似数,例如测量长度,时间,速度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数,且由于测量工具不同,其测量的精确程度也不同。

在实际计算中对于像π这样的数,也常常需取它们的近似值.请说说生活中应用近似数的例子。

取一个数的近似值有多种方法,四舍五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例如,圆周率π=…取π≈3,就是精确到个位(或精确到1) 取π≈,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或精确到) 取π≈,就是精确到百分位(或精确到) 取π≈,就是精确到千分位(或精确到)5、有效数字:对一个近似数,从左面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称为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例如:上面圆周率π的近似值中,有3个有效数字3,1,4;有4个有效数字3,1,4,2.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1、图形的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2、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注意:①中心对称是旋转的一种特例,因此,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旋转图形的一切性质。

②成中心对称的2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4、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区别:(1)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指具有某种性质的图形。

(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点分别在两个图形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在一个图形上。

联系:若把中心对称图形的两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中心对称;若把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成为中心对称图形 .5、对比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沿对称轴对折绕对称中心旋转180O对折后与原图形重合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①2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2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2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⑤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菱形、正方形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2、矩形的性质:①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②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直线,有两条,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④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③有3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5、菱形的性质:①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②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③菱形的四条边相等;④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②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菱形的面积:S 菱形=12AC ·BD 8、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9、正方形的性质:①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②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四条,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10、正方形的判定:①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ODCBA DCBAO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矩形形是正方形;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1、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1、三角形的中位线:⑴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区别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

⑵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梯形的中位线:⑴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注意:中位线是两腰中点的连线,而不是两底中点的连线。

⑵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第四章 数量、位置的变化数量、位置的变化、平面直角坐标系1、数量的变化:⑴生活中处处有变化的数量关系,并且这些变化的数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感受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数字信息的重要意义。

⑵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表示这种变化通常有3种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表格、图形、式子,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2、位置的变化:现实生活中,人们既关心事物的数量变化,也关心事物的位置变化,如行驶中的车辆、飞行中的火箭、航行中的船只、移动中的台风等位置的变化。

3、平面直角坐标系:⑴有关概念:平面上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2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

⑵确定点的位置(点坐标)①若平面内有一点P(如图),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它的位置(过点P分别作x、y轴的垂线,将垂足对应的数组合起来形成一对有序实数,这样的有序实数对叫做点的坐标,可表示为P(a,b)②若已知点Q的坐标为(m,n),该如何确定点Q的位置(分别过x、y轴上表示m、n的点作x、y轴的垂线,两线的交点即为点Q)4、点坐标的特征:⑴四个象限内点坐标的特征:两条坐标轴将平面分成4个区域称为象限,按逆时针顺序分别记作第一、二、三、四象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